问题

史上很多英雄败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例如项羽、袁绍等,为什么刘邦百战百输还可以鼎定天下开创大汉王朝?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一、 失败的定义:不是终点,而是经验的积累

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上的“败”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项羽虽然最终在垓下兵败身死,但他在很多战役中都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比如彭城大捷,以少胜多,几乎全歼刘邦主力。袁绍也曾在官渡之战前占据绝对优势,实力强劲。他们的失败,更多的是在关键时刻的战略失误、用人不明,以及气魄上的不足。

而刘邦的“百战百输”,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更侧重于他在早期阶段经常遭遇的挫折和不如意。他的许多失败并非一蹶不振,而是让他看清了问题,积累了经验。

早期军事指挥的摸索与学习: 刘邦早年并非职业军人,他的军事才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每一次失败,比如在鸿门宴后逃亡,在彭城被项羽大败,都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他会在失败中反思自己的战术,学习对手的长处。他不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刘邦更愿意听取意见,哪怕是当时看来不那么高明的建议,他也会尝试。

政治策略的磨练: 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战场上的拼杀,更在于政治上的整合和民心上的争取。刘邦在初期虽然军事上常常失利,但他却很擅长在政治上周旋。他懂得如何联合盟友,如何拉拢人心,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为自己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的“汉中王”时期,看似是贬谪,实际上却让他远离了项羽的锋芒,得以休养生息,并重新聚集力量。

二、 战略层面的高明:顾全大局,长远布局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比项羽和袁绍更具战略眼光的决策。

“汉中王”的战略退守与积蓄: 彭城大败后,刘邦并没有被项羽的强大吓倒,而是接受了韩信的建议,退守汉中。这看似是失败的退却,实则是最高明的战略。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根据地。在汉中,他拜韩信为大将,重用萧何和曹参等文臣武将,夯实了根据地,训练了军队,为后续的东出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羽当时沉迷于项羽的胜利沾沾自喜,根本没有意识到刘邦在汉中正在积蓄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战术: 这是刘邦在“汉中王”时期最著名的战略部署之一。项羽分封诸侯时,将刘邦封在偏僻的汉中,并认为他不足为虑。刘邦却采纳韩信的计谋,表面上烧毁栈道,表示永不东出,实际上却秘密修筑栈道,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关中,一举夺取了项羽的战略要地。这种以退为进,虚实结合的战略,正是项羽和袁绍所缺乏的。

联合其他力量,瓦解对手阵营: 刘邦深知“孤掌难鸣”的道理。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善于利用项羽分封诸侯的矛盾,联合其他对项羽不满的诸侯,形成反项羽的统一战线。比如,他先是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形成多线作战的局面,牵制项羽的力量。而袁绍虽然实力强大,却在官渡之战中孤军奋战,没有形成有效的战略联盟,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

三、 用人机制的卓越: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这一点是刘邦与项羽、袁绍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项羽: 项羽虽然勇猛,但却不善于用人。他对范增这位亚父的建议常常不听,最终赶走了为他出谋划策的智者。他更相信自己的勇武和部下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尊重那些有才能但可能不完全认同他的人。

袁绍: 袁绍身边虽然也不乏谋士,但他犹豫不决,难以取舍,常常被田丰、许攸等人的建议左右,最终也因为无法真正信任和采纳这些建议而错失良机。他更看重出身和名望,而忽略了实际的能力。

刘邦: 这是刘邦最令人称道的优点。他深知自己“不如人”,因此非常懂得如何礼贤下士,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国相”,负责后勤保障和政治稳定。刘邦对萧何绝对信任,甚至在他被冤枉时,刘邦也能放下皇帝的架子,亲自去迎接他,说明他对萧何的倚重。
韩信: 韩信最初只是个小兵,甚至受过胯下之辱。但刘邦不计前嫌,在他身上看到了军事才能的闪光点,委以重任,封为大将,最终成就了汉朝的辉煌。刘邦对于韩信的“受封诸侯王”的条件,也基本满足,这体现了他知人善任的胸怀。
张良: 张良是刘邦的首席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对张良的尊重和采纳,是他能够屡次化险为夷的关键。刘邦更是对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万户侯,朕为子房将军。”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张良才能的认可。
陈平: 陈平虽然出身不高,甚至有些“奸猾”,但刘邦也能用他的计谋,屡次度过难关。
英布、彭越等: 这些人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但刘邦能通过政治手段和利益诱惑,将他们拉拢过来,形成合力对抗项羽。

刘邦之所以能百战百输还能最终成功,不是因为他更强大,而是因为他更懂得生存、学习和整合。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因此能够放下身段去学习,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他的胜利,与其说是军事上的绝对胜利,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最终胜利。他将自己比作“大风起时, можа载舟的江河,可以覆舟的洪水”,他懂得民心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凝聚人心。

反观项羽,虽然勇猛无敌,却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一个悲剧英雄。袁绍则是因为能力不足,但又心比天高,最终饮恨而亡。刘邦的成功,是无数次失败中提炼出的智慧,是深谙人性、懂得团结、善于变通的最终体现。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往往不是来自天赋,而是来自持续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绍没机会?

很多人觉得袁绍没机会,是因为他当时死了,看起来才没机会。

事实上,他要多活5到10年,就是提前上演晋梁争霸,河北河南来回拉锯的节奏。官渡之战是200年的事情,袁绍202年死,死后儿子分裂,曹操还花了5年才平定河北,袁绍要活着,别说东山再起,起码河北袁家势力没那么容易脆败。你看到的袁绍“官渡之战后全家死光”那是官渡之战7年后的事情,而且前提是袁绍都死了五年了才“全家死光”。

至少袁绍活着的时候,虽然经历官渡仓亭之败,曹操也没法和袁绍灭公孙瓒那样,迅速灭掉袁绍。

开个外挂,华佗或者张仲景还是别的什么神医,来个机械降神,到邺城给袁绍治病,袁绍治好病后信心大振,继续对抗曹操,多活了5到10年。这样的话汉末乱世就有意思了,曹操无法在210年之前一统北方的话,就无法南下(就算袁绍只多活5年,那也是207年死),这样隆中对钳形攻势战略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不少。

user avatar

项羽也好意思叫百战百胜,你见过赢到最后只剩下18骑的么。(这个时候好想把校长的歼敌一亿转进台湾给啦出来轮轮。)还有袁绍不止是输了官渡,还有十面埋伏的仓亭之战。至于李广上面都有人说了。

我汉太祖刘邦你以为他一直输,你是没看到韩信在河北赵地,齐地打的有多凶。也没看到我汉怎么团结了大部分诸侯,项羽怎么让诸侯离心离德。在打败项羽后,我汉太祖还自己出征扫平了其他异性诸侯。还有你真以为我汉家天下是赢项羽一次就拿到手的?三代以下得国之正无非汉明,不是瞎逼吹的。我汉反秦有功,先入关中,本来就是要封关中王。你西楚霸王不修仁德,楚义帝怎么死的?

还有你说我汉太祖是个老流氓,你是不是读史记读的入戏了。太史公是怎么变阉人的。你还指望太史公说我汉好话。肯定是没有黑点也要找出黑点来黑啊。那我汉的老对手肯定是能吹就吹啊。

我在重申下读史不要死读史,要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还有不要非黑即白,就是某人是好人那他的对手就一定是坏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