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上严重的毁书事件曾造成哪些名著失传?

回答
毁书事件,如同文明的癌细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伤疤。它不仅仅是纸张与墨水的毁灭,更是思想的禁锢,是人类集体记忆的抹杀。在这些灾难性的焚烧、销毁和遗忘之下,那些曾经照亮人类智慧殿堂的伟大名著,或已化为尘土,或零落残缺,令我们永远无法窥见其全貌。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古代世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坏”。 这座曾经是知识的灯塔,汇聚了当时已知世界的绝大部分书籍和智慧。然而,关于其确切的毁灭过程,历史记录却如同弥漫的烟尘,充满了争议。有人说是凯撒在围攻亚历山大港时,不慎点燃了港口的船只,火势蔓延至图书馆;也有人认为是罗马教皇狄奥菲尔在公元391年下令烧毁了庇塔戈拉神庙,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副本也一同被付之一炬。更有人认为,毁坏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无论真相如何,其结果是毁灭性的。据说,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收藏了约七十万卷卷轴,其中包含了无数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早期手稿,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悲剧家的全部作品,以及众多历史学家的纪年史。 许多我们现在只能从零散的引文中得知其存在的著作,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论快乐》”、“柏拉图的《阿尔刻比德斯》”等,很可能就葬送在那场大火之中。我们今天所知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大多是后人从他学生的笔记和讲义中整理出来的,其思想的完整性和精妙之处,究竟流失了多少,已难以想象。

除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古代中国也曾遭遇过数次毁灭性的文化浩劫。其中,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对先秦诸子的思想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打击。 虽然秦始皇的主要目标是压制非官方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但其焚毁范围之广,几乎波及了当时主要的学术著作。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诸子百家著作,大多是经过汉代学者在民间搜集、整理和补全的,但其中的许多精妙思想和著作,例如许多道家、法家、墨家著作,很可能在秦火中化为灰烬。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定存在着许多我们现在闻所未闻、却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到了中国历史上更黑暗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又一次对文化遗产进行了野蛮的摧残。 那个年代,“破四旧”的口号下,无数珍贵的古籍、字画、文物被付之一炬或遭到破坏。许多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科学著作,尤其是那些被贴上“封建糟粕”标签的书籍,都未能幸免。

例如,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和私人藏书楼中的大量善本古籍被视为“四旧”而被焚毁。 这些古籍中,许多都是孤本或传世极少的版本,包含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宝贵信息。一些地方志、家族谱牒等,它们是研究地方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也难逃厄运。虽然当时也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书籍,但这种大规模的系统性破坏,造成了多少知识和文化的永远失落,至今仍难以完全统计。

再将目光投向近现代,纳粹德国时期对犹太文化和思想的迫害,也包含着大规模的毁书行为。 希特勒及其党羽认为犹太人的思想是“堕落”和“有害”的,因此,他们不仅迫害犹太人本身,也针对性地销毁犹太人的文化成果。在“焚书之夜”等活动中,被占领地区的犹太图书馆、书籍和文献被大量焚毁。

这些被销毁的书籍中,包含了大量犹太哲学、历史、文学以及关于犹太教传统的珍贵文献。 例如,一些关于卡巴拉神秘主义的古老手稿,一些犹太哲学家如迈蒙尼德等人的重要著作的早期版本,以及记录犹太人历史和文化的口述传统的手稿,都可能在这场浩劫中消失。这些书籍的失传,不仅是对犹太民族文化的打击,更是对人类多样性思想的扼杀。

我们今天所阅读的许多西方经典,也曾面临被禁或被毁的风险。虽然不是大规模的物理销毁,但在某些时期和地区,某些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的书籍,也曾被禁止传播,甚至被偷偷焚烧。 例如,在宗教改革时期,某些支持新教思想的书籍就被天主教会视为禁书。

这些毁书事件,如同历史的切肤之痛,提醒着我们,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并非总是畅通无阻。每一本幸存下来的名著,背后都可能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守护与传承的故事。而那些已经失传的名著,则永远是我们难以弥补的文化遗憾。它们的存在与消失,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过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警示着我们在当下,要如何守护来之不易的思想火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答案是一年前写的,当时观者寥寥。不意经年之后,竟然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关注。很多评论中说到文革,既然这样,那正文里也不妨说一说。另,关于乾隆时期的禁毁,只说了销毁,这次修改补入了“抽毁”这种情况。


题主所说的“失传”是文献流传过程不可避免的现象,文献学上将之称为“散佚”。古籍的散佚包括整书佚亡和部分残缺两种情况,宋代之前印刷术不发达,散佚的情况尤为严重。南宋学者郑樵指出:“隋唐亡书甚多,而古书之亡又甚矣。”(《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记亡书论》),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也说:“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亦复如此。”《四库提要》总结说到,“古书亡佚,愈远愈稀,片羽吉光,弥足珍贵。”散佚的原因是多样的,就整书而言,其散佚原因主要有朝廷禁毁、战乱破坏、自然因素、学术淘汰、流传佚失等。部分残缺则或因为成书时搜罗不全,或因为流传过程中形成残缺等原因造成的。


历代的散佚事件有很多,隋代的秘书监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将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移都、惠怀之乱、侯景之乱造成的五次重大书籍散佚称作是“五厄”。明代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又添上隋末、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难、蒙元南下,成为“十厄”。后近人祝文白又在《两千年来中国图书之厄运》一文中总结了元朝至民国时期的五次厄运:李自成起义、绛云楼失火、清高宗焚书、咸丰朝内忧外患、抗日战争,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十五厄”。以上的总结,有不尽然的地方,同时也有没有囊括进去的事件。下面就历代十数次重大的散佚事件作一简要介绍:


  1. 秦始皇焚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牛弘对此说到:“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徵数。此则书之一厄也。”(《隋书·牛弘传·请开献书之路表》)
  2. 王莽之乱:《后汉书·儒林传》:“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牛弘对此的描述是:“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隋书·经籍志》对散佚书籍的大略统计则说:“(《七略》所载)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3. 董卓移都:《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4. 惠怀之乱:梁阮孝绪《七录序》:“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隋书·经籍志》称这批书籍“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而“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5. 侯景之乱:梁武帝末,降将侯景攻破建康。《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初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隋书·经籍志》:“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6. 隋末唐初:《隋书·经籍志》:“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7. 安史之乱:《旧唐书·经籍志序》:“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8. 黄巢起义:《旧唐书·经籍志》:“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9. 靖康之难:《宋史·艺文志》:“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些灾厄所损失的,不仅有大量图书,还有宋王室收藏的仪仗、冠服、礼器、仪器、珍宝诸多物品。
  10. 李自成起义: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骆驼,蹈泥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黄氏千顷斋藏书记》)此处的“内阁”指的就是明代的文渊阁。
  11. 绛云楼失火:绛云楼是明末清初藏书家钱谦益的藏书楼,其中藏书极富。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云:“虞山宗伯,生神庙盛时。早岁科名,郊游满天下。尽得离子威、钱功父、杨五川、赵汝师四家书,更不惜重赀购古本,书贾奔赴捆载无虚日,用是所积充牣,几埒内府。……入北不久,称疾告归,居红豆山庄,出所藏书重加缮治,区分类聚,栖绛云楼上,大椟七十有三。顾之自喜曰:‘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甫十余日,其幼女中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灺落纸堆中,遂燧。宗伯楼下惊起,焰已张天,不及救,仓皇出走。俄顷楼与书俱尽。余闻骇甚,特过唁之。谓予曰:‘古书不存矣。’钱谦益本人在宋版前后《汉书》跋中言:“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今吴中一二藏书家,零星捃摭,不足当吾家一毛片羽。”
  12. 乾隆禁毁:清乾隆时期纂修《四库全书》,同时展开对图书的大清查。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处于销毁之列的,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据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有清一朝,禁书有三千二百三十六种,数量接近《四库全书》。补充:这时期除了销毁图书,还有一种毁坏文献的方式,叫“抽毁”。所谓“抽毁”,即是纂修《四库全书》时,某些书籍因部分章节或文字不合当时政治气氛,于是编修过程中会将这些书籍的相关部分拿掉。后人查阅这些书籍时,就会发现这些书籍中某几页是空白,却没有任何注明。若空白在篇末卷末,或是抽掉最后一两卷,那么不对照其他的本子,就很难知道原书还有这几卷。若是无他本可校,那么被抽掉的部分就非常容易被忽略了。这种损坏文献的方法十分隐蔽,有时比销毁的危害还要大,因为销毁是抹去文献所承载的全部信息,而抽毁则是有一定程度上歪取信息。
  13. 嘉庆宫火:此事亦与乾隆有关。乾隆酷爱收藏宋版图书,在位时广收宋元抄校善本,共计四百余种,置于昭仁殿,名之为“天禄琳琅”。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昭仁殿同时被焚,天禄琳琅所存书籍付之一炬,荡然无存。时朝廷为安慰太上皇,又收集了一批书籍,数量多于前天禄琳琅,其实则主要是明清刻本,而非宋元善本。1924年冯玉祥组织清点清宫文物,才发现天禄琳琅藏书早已全非宋本。
  14.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带有宗教战争的性质,其间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皆被焚毁,片纸不留。杭州文澜阁被推倒,《四库全书》流入民间,幸有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抢救,未遭全毁。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太平天国起义,南方战火连年,扬州文汇阁及镇江金山文宗阁《四库全书》全毁,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亦不全,其他民间藏书损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读本。”
  15. 火烧圆明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及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要》等毁于一旦。
  16. 庚子事变:光绪二十六年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为逼出困守的洋人,火烧使馆隔壁的翰林院。英国人普南特·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翰林院者,乃中国十八省之牛津、剑桥、海德堡、巴黎也,中国读书人最崇敬者厥维翰林。院中排积成行,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抄本,凡数千万卷。所有著作为累代之传贻,不悉其年。又有未上漆之木架,一望无尽,皆堆置刻字之木板。……在枪声极猛之中,以火具抛入,人尚未知,而此神圣之地已类图焰上腾矣。……无价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之池及井中均书函狼藉,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其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宝贵之书如此之多,皆在平时所决不能见者,心不能忍,皆欲拣选抱归,自火光中觅一路抱之而奔。但路已为水手所阻,奉有严令,不许劫掠书籍,盖此等书籍有与黄金等价者。然有数人仍阴窃之。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亦一异事也。”这次事件中所损失珍贵书籍无数,尤为严重的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和《四库全书》未收的“四库存目”书原本。
  17.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所造成的文献损失不可胜计,此处仅举一例。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以飞机轰炸商务印书馆、商务总管理处,第一、二、三、四印刷厂和纸库、书库、尚公小学及东方图书馆中弹起火。后日本浪人再次闯入东方图书馆,纵火焚书。馆中珍本古籍及其他中外图书四十六万余册化为纸灰,飘满上海天空。
  18.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最初没有写“文革”,原因在于,“文革”中我们究竟失去了多少文献资料,难以给出准确可信的目录来。“文革”相对历次灾厄,损失最大的不是官方资料(注意:上述诸事件,多数是官方藏书的损失),而是民间资料。很多书都会说到,“文革”摧毁了大量的家谱、族谱、唱本、鼓书等民俗资料,这些民间文献之前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而人们认识到其价值的时候却已经存者寥寥了。这是一个较大的损失,有朋友在评论中提到了上海图书馆顾廷龙抢救家谱的事情,其言不虚。当时南方不少地方收的家谱、方志等资料集中送到上海造纸厂化浆再造,是顾廷龙带着上图的馆员守在化浆池边,抢救了大批家谱材料。今日上海图书馆的家谱研究最为卓绝,实赖顾先生当年奋不顾身的保护文献之功。此外,“文革”中受到较大损害的,除了民间藏书外,还有学者的私人藏书。这个大家提到的比较少,我这里简单说几个例子:有“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之称的孙楷第,藏书万卷且多有批校,不乏珍本善本。孙“文革”时被下放,其藏书被贱卖予中国书店等处。待其回城后,欲赎回藏书,书店索价甚巨,孙向国家求助,书店乃抢先将书折价售空。孙楷第临终前,刘再复前往探望,孙已口不能言,犹在手心写一“书”,以示此憾。又,梁思成当时被迫移居,其建筑类珍本寄存在清华建筑系资料室,多数被销毁,其他图书被当作废品售予收购站,共运输四十五车次,得三十五元。范祥雍藏书二万余,不乏善本、批校本、旧钞本,于一日内尽被销毁。谢兴尧怕藏书惹事,私自焚书,焚之不尽,以七分钱一公斤计,售得八元。商鸿逵全家被逐出住宅,藏书被两辆马车送至废品站,不知下落。杨宽的大部分藏书被其长子盗卖,杨因此与之断绝关系。黄孝纾的藏书被抄家出来,陈列在青岛柏油路上焚烧,半日方尽,路面为之熔化。

由于文献有散佚,所以才有了“辑佚”之学。所谓辑佚,即是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中辑出散佚的书籍,如清代四库馆臣就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来。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谈及清代经学三大成就时,“辑佚书”居三者之首,可见清人对辑佚的重视程度。此外,与辑佚相关的,还有“辨伪”之学。辑佚古书,必须能够识别真伪,辨伪学即是此等学问。由于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书籍的散佚,辑佚和辨伪就不加以冗述了。


参考文献: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毁书事件,如同文明的癌细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伤疤。它不仅仅是纸张与墨水的毁灭,更是思想的禁锢,是人类集体记忆的抹杀。在这些灾难性的焚烧、销毁和遗忘之下,那些曾经照亮人类智慧殿堂的伟大名著,或已化为尘土,或零落残缺,令我们永远无法窥见其全貌。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古代世界的“亚历山大图.............
  • 回答
    《阿凡达》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票房成功,稳坐影史第一的宝座,这无疑是一个现象级的成就。然而,围绕这部电影的评价,尤其是从剧情角度来看,是否“严重过誉”甚至“彻头彻尾的大烂片”,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票房光环,专注于电影本身的叙事和思想深度。剧情上的“熟悉感”与“.............
  • 回答
    金属乐的版图如此辽阔,隐藏在聚光灯之外的宝藏也数不胜数。有些乐队,即便贡献卓著,也仿佛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未能获得应有的赞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我看来,被严重埋没和低估的金属乐杰作,我希望你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能量与智慧。1. Candlemass (厄运金属的先行者,却被Doom Metal的标.............
  • 回答
    2022年的足协限薪令,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足球近年来最严厉的一项政策调整了。它的出台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出台背景:财务失控与泡沫破裂的警钟说它是“史上最严”,首先是因为它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限薪都更加“狠”。在限薪令出台之前,中国足球界已经长期存在着“金元足球”的弊端。高.............
  • 回答
    新加坡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这无疑是个令人警醒的信号。登革热,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不那么耳熟,但它带来的痛苦和威胁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无数人的健康。尤其是在新冠病毒仍在我们身边徘徊的当下,对登革热的警惕和有效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登革热,究竟有多可怕?登革热并非简单的“小感冒”,它的可怕之处.............
  •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政策实行至今,一年了。说实话,这一年里,这座城市里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从一开始的“新奇”、“抱怨”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那么,这一年下来,效果到底怎么样?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咱这就掰扯掰扯。成效如何?“收效”与“挑战”并存先说好的一面,也就是大家能切身感受到.............
  • 回答
    历史上充满着许多引人入胜、至今仍笼罩着神秘面纱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动机、成就甚至是否存在本身都成为后世不断探究的谜团。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神秘人物,我们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 1. 圣殿骑士团 (Knights Templar) 存在时期: 约1119年至1312年 主要事迹: 圣殿骑士团是.............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伴随着血腥与悲壮,但也有一些战争因其搞笑、奇葩或出人意料的起因、过程或结果,为历史增添了几分荒诞的色彩。下面就为您讲述一些这样的战争,力求详细: 1. 猪的战争 (The Pig War) 1859年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无辜”的战争了。它不是因为领土争端,也不是因为政治冲突,而.............
  • 回答
    在历史上,间谍直接打入并成功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案例,公开记录中 非常罕见,可以说几乎没有。 “间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隐秘、秘密活动的色彩,而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则需要公开的政治活动、民意支持和选举流程。这两者在操作上存在巨大的悖论。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概念,以及是否存在.............
  • 回答
    又是一年盛夏,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息。全国高考,这场承载着无数家庭梦想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再次拉开了帷幕。今年,报名人数再次刷新纪录,堪称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面对如此庞大的考生群体,今年的高考无疑呈现出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特点,也让我想对这些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年轻人们说上几句.............
  • 回答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豪杰才俊,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这渺小却又无比现实的困境所羁绊,留下了令人唏嘘的片段。与其说是钱本身带来的阻碍,不如说是金钱背后所代表的资源、机会,甚至是尊严的缺失,才让那些意气风发的英雄,不得不低眉顺眼,黯然神伤。我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大概会让人觉得有.............
  • 回答
    要评选出“史上最奇葩的广告语”,这本身就是一件相当主观且有趣的事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下,对“奇葩”的定义也会大相径庭。但如果非要选出几句能引起广泛讨论,并且让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哪怕是奇怪)印象的,那么以下这几句,足以让你的脑袋里蹦出问号,甚至引发一场关于“广告到底能有多野”的深度思.............
  • 回答
    讲起 CPU 发热,那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玩家们津津乐道,同时又深恶痛绝的“敌人”。要说史上发热量堪称巨大的 CPU,那可真有不少能拿出来说道说道。这可不是简单的“温度高”,而是那种让你觉得主机是不是在烤面包机,风扇转得像拖拉机,甚至夏天不开空调都不敢开机的那种级别。要从头说起,还得追溯到那.............
  • 回答
    “推恩令”,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它被誉为汉武帝时期最成功的削藩政策,甚至有人说它“无解”。这话听起来够狠,但要说它是不是真的“无解”,这事儿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推恩令的“杀手锏”:釜底抽薪的智慧首先,咱们得明白推恩令是个啥玩意儿。汉初,为了巩固统治,刘邦把江山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和功臣.............
  • 回答
    问“史上除了赤壁之战用到了草船借箭还有吗?”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层面——历史上的某些“梗”或策略,是否真的如我们熟知的那个故事一样,是唯一且独一无二的。说到“草船借箭”,大家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必然是《三国演义》里周瑜嫉妒诸葛亮才智,命令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于是利用大雾和鲁肃的.............
  • 回答
    寻找“史上演员最少的故事长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究,因为它触及了电影叙事的一种极致简化。然而,“史上”这个词很难有一个绝对且权威的界定,因为早期电影的资料记录可能并不完整,而且“故事长片”本身也存在一些模糊的定义(例如,纪录片是否算?是否要严格区分商业片和艺术片?)。但如果我们要从大家普遍认知上,那.............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然最终陨落,却以其悲壮的牺牲,照亮了无数后人的心灵。他们并非完人,却因其在逆境中的坚持、在绝望中的抗争,以及最终付出的巨大代价,塑造了令人震撼的悲剧英雄形象。试想一下,那位在寒冬中,披着attered的战袍,带领着少数忠诚的战士,面对着庞大帝国潮水般.............
  • 回答
    史上的伟人,他们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能穿透人性的迷雾,看到那些深藏的阴暗与不堪。因此,对人性感到普遍的失望,几乎是他们难以避免的宿命。当那份曾经对人类纯真与善良的期待,被一次次背叛、贪婪、愚昧所击碎,那种失落和沉重感,足以压垮许多普通人的灵魂。然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们即便身处这片失望的.............
  • 回答
    10000亿元MLF,这消息一出,市场上立马炸开了锅。你说这央妈出手就是不一般,单日投放规模这么大,绝对是历史上数得着的。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释放的信号,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流动性“大放水”。MLF(中期借贷便利)说白了,就是央行直接往商业银行手里打钱,而且给的时间还挺长。这10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