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只是给你个台阶下,你想解它,那就只好直接砍了你全家
无解的是平定七国之乱的西汉中央军,不是啥推恩令。
觉得推恩令多牛逼说明对历史一点理解都没有。
如果吕雉刘恒的削藩策略算是对诸侯王的一顿王八拳,刘启平定七国之乱是把诸侯王们踹进棺材里的关键一脚,那推恩令不过是给诸侯王的棺材板上的最后一根钉子。
你能说就是这根钉子把诸侯王都给钉死的吗?
题主现在来吹最后这根钉子上的多巧妙,那你想想假如人家比你壮比你高还比你状态好的时候你拿着这根钉子想把人钉棺材里会是什么下场?
推恩令在早期,很多都是诸侯王出于自己的利益主动的行为,后期在让刘备的祖先「酎金失侯」之后,推恩令一度名存实亡。谈不上是无解的阳谋。
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和武侠小说是一样,总觉得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使一个「巧劲」就能解决的,只是人之前没有发现,发现了之后就非常轻松的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其实,这个因果是反着的。推恩令本来就不是汉武帝首先提出来的:
分国推恩封王之子弟为列侯,决于主父偃,而始于贾谊。
汉文帝时期就提出来的老政策了,文帝也就是听一听,根本没有实行的条件,[1]后来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中央政府已经拥有了无以伦比的权威,所以推行下去了。如果真的是了不得的「阳谋」,那汉文帝直接一颁布,吴楚都分成很多小国家了,哪还有七国之乱呢?
如果推恩令这么好用,汉献帝推一下曹操就是了,把魏国一分为三,曹丕、曹植和曹彰一个人一份;唐昭宗推一下藩镇,这些武将很多都挺能生的,分两代,每个节度使估计就管一个小县城了。
推得动吗?推得动才怪。
在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主意削藩的时候,诸侯王已经是任汉朝政府鱼肉了。当时齐王因为得罪了主父偃,主父偃就给汉武帝说齐王的坏话。
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
然后汉武帝就拜主父偃为齐国的相国。这个时候相国名义上是国王的下属,其实更类似于监国。于是主父偃到了齐国之后就开始兴大狱:
於是天子乃拜主父偃为齐相,且正其事。主父偃既至齐,乃急治王後宫宦者为王通於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引王。
让这些后宫的仆从都指证齐王乱伦。齐王年少,又怕自己真的被抓起来,于是仰药自尽。齐王无后,齐国的土地也不再分封,归汉朝直属。
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後……齐厉王立五年死,毋後,国入于汉。
这就是当时诸侯国的政治生态,诸侯王唯唯诺诺,生怕得罪中央派过来的傅和相,[2]甚至会因为恐惧而自杀。西汉的这种对诸侯王的严厉管束,一直到汉末都是存在的。汉哀帝时期,诸侯国的大臣对国王完全就是监视犯人的态度,所谓:
宫殿之里,毛厘过失,亡不暴陈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王的选择是有限的:一来中央势力大,王位继承都需要经过中央的承认,这样旁系的子孙也可以觊觎自己嫡子的位子;二来如果自己得罪了皇帝,封国就会直接被除掉,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主动执行推恩令,反而是一个好事情。把自己的国家分成几个,乃至于十几个小国,就算得罪皇帝,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得罪皇帝,这样好歹自己的子孙至少有那么几个能有封国流传下来;而这对于皇帝来说也是求之不得,因为国小则力弱,自保还来不及,根本不会对朝廷造成威胁。
所以早期的削藩,是诸侯主动的居多。诸侯还可以自己选择封地,报请中央首肯就可以了。像鲁国:
鲁共王分鲁西宁乡,以封子节侯,别属大河
推恩令其实是对诸侯有利而自保的手段,并不是中央政府「利用人性」坑了诸侯一把。
但是在「酎金失侯」之后,诸侯王就不再这么做了。
酎金就是祭祀太庙时候,王侯助祭的金子。
当时是齐国国相卜式上书请击南越,汉武帝特意布告天下,希望能有更多人响应,然而列侯完全无视。于是汉武帝震怒,授意少府「严加审核」列侯上交的金子。最终有106个诸侯因此而失去爵位。
106人啊,诸侯王费尽心思,想通过主动执行推恩令,来让自己子孙享国绵长的这么点特权,一日之内,全部都废成了庶人,化为乌有。像城阳国,早期积极执行推恩令,推了34个侯,这一次就夺了19个。[3]
到了这一步,诸侯王觉得再也没有主动委屈自己的必要了,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15年间主动推恩分封150多位,而自元鼎五年到武帝驾崩,25年间,壮年的诸侯王在活着的时候推恩分封的列侯仅有7位。君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皇帝既然不尊重诸侯王的努力和忍让,诸侯王也没有必要给皇帝这个面子。
打不过还是打不过,但是非暴力不合作还是能做到的。从这个数据也能看出来,推恩令根本不是什么无解的高明策略,只是能够满足各方面利益博弈的一种默契而已,而当皇帝毁约,默契幻灭之后,诸侯王也就不稀罕继续装下去了。
诸侯不配合了,推恩令推行一度停滞。而到了汉宣帝和汉元帝时代,汉朝朝廷发明了新的方式,那就是自己来。武帝驾崩之后的推恩,几乎有一半来自于王位更迭之际,而非壮年诸侯王的主动分封。老王新死,嗣王地位不明,面临其他兄弟夺位的威胁,这时候如果有人暗示——把自己的兄弟分封出去,就能顺利嗣位,这个交易做不做呢?
宣帝之后的这个方法,其实和唐朝后期对待藩镇是神似的,只是更加强势。唐朝后期对待藩镇,也是故意扣着节钺不给,让节度留后更加依赖于唐廷的承认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从而对唐廷更加恭顺;而汉朝中央的实力显然远远大于晚唐,所以执行的更加彻底——总之都是在地方政权势力更迭,没有主心骨的时候介入,来谋取更大的利益。
个人觉得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推恩令基本无解。
推恩令的核心在于财富的逐步分散
解决办法就是:只生一个好。
但是,这里问题出现了:你如何保证只生一个且这个能活下去?
一、只生一个?——避孕
避孕的技术突飞猛进是在当代科技出现后产生的多种避孕方式,比如物理避孕如避孕套,化学/生物避孕如上环等等,还有更加彻底的结扎。
但是这些技术,在古代都无法实现。
尽管古代存在一些避孕措施,比如说鱼鳔,但是其保存期限,普及程度,以及和避孕套相比,差的很远。
至于其他所谓的避孕方式,基本上看运气,比如有说法用一些液体清洗下身,或者是体外等方式,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古代的堕胎方式,更是不可想象,死亡率很高。
在没法解决避孕的情况下,总不能大量的杀婴吧,好歹也是天潢贵胄。
二、超高的死亡率
其实第二点才更麻烦,那就是你无法保证一个儿子能够活到传承下一代。
经常会有人质疑为什么古代的预期寿命那么短不合理,毕竟有大量的活了很久的人。
然而,事实上,预期寿命是个平均值,一个100岁的极短寿命,碰上2个早夭的,直接能够把平均寿命拉低很多。
以清朝的康熙为例,比如康熙是后代比较多的一个帝王,可以排除较多的偶然性,康熙本人活了68岁。
然而他的后代情况呢?
所以,把这一波算上的话,那个平均数,还要打个折扣。
这可是皇室,都无法实现高比例存活,更别提其他诸侯了。
所以,在无法保证一胎能活的情况下,大量生育才是比较保险的办法。
至于其他因素,比如多子多福,以及诸子之间和父辈之间继承的冲突,可以说是直接助长了推恩令的传递。
所以,解决推恩令的最佳办法,在古代就很难了,当然,重塑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个策略,但是这个策略,风险不小。
推恩令的前提是:七国之乱,皇帝赢了
类似于郦食其靠一张嘴说服了几个城池投降,前提是韩信已经打下了几个城池。
如果没有韩信的话,郦食其刚进城门就被下鼎煮了或者炸了····
如果没有皇帝直属的势力能压制这些王爷的话
那么推恩令下去,无非就是:
长安城,发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下饭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