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已实行四个月,怎么样了?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

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

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小区门口,都成了垃圾分类的“战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家突然被塞了一堆新的规则: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这四类划分,对于很多上海市民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

一开始, confusion(困惑)和 defiance(抵触)并存。不少居民被自家厨房里的“湿垃圾”折磨得够呛:什么算湿垃圾?厨余垃圾粉碎机能替代人工分拣吗?分类错了会被罚款吗?这些问题在居民楼里、社区微信群里此起彼伏。

为了适应新规,大家纷纷开启了“学习模式”。社区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成了最忙碌的人。他们挨家挨户地发宣传册,在小区里设置咨询点,甚至周末组织垃圾分类的科普活动。不少年轻人成了家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手把手教父母、长辈怎么分。一时间,各种“垃圾分类指南”、“神器”在网上疯传,从专业的分类APP到各种简易的图表,层出不穷。

硬件升级与配套跟进

“最严”不仅仅体现在惩罚上,更体现在对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

垃圾桶的更新换代:小区里的垃圾桶颜色、标识都统一更换,四分类的垃圾桶成为标配。有些小区甚至配备了智能垃圾桶,刷卡或者扫码才能投放,有效防止了混投。
湿垃圾的处理能力提升:上海市政府投入巨资,升级改造湿垃圾处理厂。这些工厂能够将收集来的湿垃圾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和有机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重塑:原有的可回收物回收网络也进行了优化和整合,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率和利用率。
有害垃圾的专门处理:针对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设置了专门的收集点和处理渠道,避免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实际推行中的亮点与挑战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从最初的“轰轰烈烈”走向了“常态化”。

亮点:

居民参与度显著提高:大部分市民已经基本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早上倒垃圾的时间,成为了小区里一个特殊的“社交场景”,邻里之间互相提醒、交流经验。
环境面貌的改善:许多小区的垃圾投放点比以前整洁多了,异味也大为减少。湿垃圾分类的推行,有效地减少了填埋和焚烧的压力,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绿色账户”的激励作用:上海推出的“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蔬菜等,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
智能化监管的初步显现:部分小区的智能垃圾桶、监控设备等,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对混投行为形成威慑。

挑战:

湿垃圾的“粘性”问题:尽管大家努力分类,但湿垃圾的沥水问题仍然是不少居民头疼的事。如何更有效地沥水、防止异味,还在探索中。
部分区域的配套不足:虽然整体硬件有所提升,但一些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仍然相对薄弱,需要持续投入和改善。
可回收物的质量和市场化:虽然可回收物回收量在增加,但如何提高回收物的质量,并建立更稳定的市场化回收体系,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部分居民的“选择性遵守”:虽然大多数市民都在努力,但仍有一部分居民存在“选择性遵守”的情况,或者对分类标准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导致部分垃圾投放不够规范。
执法与人性化的平衡:虽然“最严”体现在了罚则上,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严格执行政策,又不失人性化关怀,需要精细化的管理。

展望未来

上海的垃圾分类改革,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政策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治理变革。它触及了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倒逼着城市管理体系的升级。

这四个多月,是一个从“被迫”到“习惯”的过渡期。从最初的抱怨和困惑,到现在的“基本到位”,上海市民的适应能力和配合程度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项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前方的路还很长。

未来的关键在于:

持续的宣传教育和习惯培养: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而不仅仅是政策压力的结果。
精细化的管理和持续的配套完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并积极培育和扶持可回收物市场。
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保持严格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更多元的激励方式,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总的来说,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虽然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正在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居民,让他们在为城市进步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成为更加环保、更加负责任的公民。这场改革仍在进行时,它的长期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的酒店式公寓遭受了降维打击

租客不分类,公寓来买单,第一次罚5000,第二次翻倍,以此类推

下面是湾流运营发的朋友圈


8月份的时候被罚了几次款,后来9月和十月又被罚,罚金已经累积到快10万,然后湾流没办法只好吧租客的垃圾统一收集让保洁阿姨分类(心疼保洁,平白多了几倍工作量)


无力的声讨

租客每月要缴纳高达300元的所谓服务费,服务就包括代收快递,保修以及集中处理垃圾

这些都写在合同中的,所以租客完全没有理由去处理垃圾分类

既然租客不分类公寓也惹不起(酒店式公寓性价比极低,找几个愿意租的冤大头不容易啊)

这一笔笔罚款也实在肉疼,店长又不愿意多雇保洁增加成本

那只好让小运营一遍遍得去和保洁阿姨磨嘴皮子让人家拿着扫大街的工资帮全楼的人垃圾分类

保洁阿姨也有怨言啊,本来说的好好的每天打扫楼道擦擦地就行了,现在要干这么脏这么累的活,还不加钱,但自己讲道理又讲不过上过大学的小运营,只好一边干一边骂骂咧咧给小运营找不痛快

user avatar

几天没注意多了好多个赞...应该都是给大妈的吧,哈哈哈哈

统一答复一下:

1.我并没有觉得垃圾分类是坏事,我只是想说这个方案施行一段时间后我感受到的情况是不理想的,如果其他小区有施行很好的,可以答题呀,说不定还能借鉴一下成功经验呢。

2.我们小区大多数人素质挺好的,大部分丢到指定地点,只偶尔有人乱丢,物业每天巡逻检查了就发到群里。但是湿垃圾集中确实很臭啊,没有同感的话,可能是你们小区花园比较大,平时不需要路过垃圾集中点?或者小区地势好特别通风,味道两三下就散了? 垃圾臭不臭和素质没啥关系的吧……

3.我们小区近期变化:这半个月有孩子的家长另外建了一个群专门讨论孩子学校垃圾分类的问题去了,小区群里基本很少再看到有人讨论这个话题,只有物业管理处隔几天在群里呼吁一下大家按点丢垃圾。然后大爷大妈们晚上活动变成去小区外一片开阔的空地跳广场舞了,emmm,也挺好的,习惯是个好东西....

另外,对象说以后家里垃圾分类的重任交由他全权负责,看来以后我没有资格再答这个题了^_^

—————

原答案

变化如下:

1.楼道垃圾桶撤了,丢垃圾不方便了,物业管理成本上升了,提出要加物业费了。

2.楼道原先放垃圾桶的地方被居民放杂物了,更加影响通行,还产生了消防隐患。

3.小区每栋楼下产生了一个垃圾区,以前鸟语花香的小区到处臭臭的,没法散步了。

4.原本不会分类的还是乱丢,原本会分类垃圾的人不再分类了(垃圾桶太远,垃圾太集中很臭,只想一股脑丢进去赶紧走)

5.以前大家会把纸盒等单独放置方便经济拮据的老人拿去卖钱,现在一栋楼只有一个地方集中管理垃圾,大家只好丢在一起,有人为了找到可以卖钱的垃圾只能在集中垃圾处乱翻。


总结:垃圾分类是一塌糊涂,唯一变化就是楼道垃圾桶撤了,导致生活不方便,小区环境变恶劣,物业管理成本上升,业主怨声载道。

垃圾分类到底对未来有没有好处,我也不知道,但是一件事如果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那这事就得斟酌着来,以往各省市试点了多少案例,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告终,在试点没有成功的前提下全面推广,意义何在?

引用一张大妈接受其他采访的图吧,说得太好了,想为大妈鼓掌

”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而是带来幸福的改变”

user avatar

一开始就不看好这种事情,因为这种事情根本不是个习惯问题,甚至不是个法律问题,归根到底是个成本问题。


要做好垃圾分类,必须要有如下成本:

1、垃圾处置、清运机制的改革、设备的改革、人员素质的改革。(目前我估计有一定投入,在大多体现在硬件上,机制、人员素质估计基本只是演演戏的程度。一切改革都是人的改革,除非上海环卫部门从上到下强力改革,否则永远会有各种拖后腿的事情发生)

2、垃圾设施、垃圾教育的巨额投入。(这里估计是投入最直观的地方,也是相关部门自认为付出很多的地方,但你们把事情看得简单了,你们这些付出远远不够)

3、人力成本,也就是所有居民需要额外增加垃圾处理成本。(某些认为搞环保很好,但别来烦我的人,说的就是你们,任何事情都是要有成本的,指望别烦你的,你就老实承认自己反对环保就行了)

4、法律成本。既然是法律法规,总是要司法处理,一句话,要斗硬,就要见血。这法律可不能拈轻怕重,只管小事不管大事;更不能一边倒,只约束普通人,不约束管理者。


这些事情要全部准备好,我看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很多事情归根到底就是成本问题,成本是什么?成本就是,有人要因此倒霉,有人要因此吃不上饭,有人要因此加班996,有人要因此倒在医院门口。

一个东西是不是好,首先要想清楚这东西的成本与收益是不是合适,不要只看好处,不看坏处。如果我们想要推行一个好东西,一定要吃透它不好的部分,否则就是鲁莽冒进。同样的,如果我们要拒绝一个东西,一定要想清楚这东西好的方面,这样才能全面认识。

很多东西,看上去很好,为什么我们不要?因为成本太高。

user avatar

上海咋样不知道,深圳是绝对失败了。

一开始,小区的垃圾桶从一个变七个(是的,深圳比上海更厉害,分成七类),社区挨家挨户组织大家去培训垃圾分类。我妈也去了,老人家记不住那么多分类方法,然后对我说:她搞不清楚类别的都放在“其它”类别里。让我有了不祥的预感。

再次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大伙每样垃圾都用一个塑料袋装着,那么“厨余”垃圾里混着大量的塑料袋这和没有分类有什么区别?

然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回去的时候经过垃圾桶,有个人把整个“可回收”垃圾桶都放倒了,正在往自己的麻袋里装东西。

最后我的意志被摧毁,是看到垃圾车来了,所有垃圾一股脑倒在一起,然后突突突开走了。

user avatar

新规落实一月内,坐标yp,小区实拍

订立规则不切实际,设施数量不增反减,推广效果不进反退

user avatar

你们就不能看看我别的回答吗,这个能火纯属意外啊

————————————————————————

我已经学会了所有的垃圾包上餐巾纸就是干垃圾

以上是我一个同学的原话。

不得不说……真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阿

user avatar

杨浦一小区,拍于8月13日上午8:34

user avatar

成功把我和我身边大多数原本很环保的人逼得“乱扔垃圾”了


和家人出远门,下午四点的飞机,一点半出发去机场,叫了车停在楼下,拎着两大包分类好的垃圾下楼,家人带着行李坐在车上跟在身后,我拎着垃圾去投放点,然后发现———对不起,没有垃圾桶。

想扔在旁边?对不起,您已进入摄像范围。

找保安找物业?对不起,国家规定定时撤掉垃圾桶,我们也没办法。

拎上车开出去找地方扔?对不起,街边也没有垃圾桶。

早上七到十,晚上六到九,过点儿了,你要么选择不许在家吃饭,要么选择吃完饭的垃圾在门口堆着,直到旅行结束回来扔。

生虫子有臭味?对不起,和我政府无关。

这时候倒是真的“这是你的问题,你得自己解决。我不要你觉得,就要我觉得”了。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我好话说了一堆,求保安帮我“收留”这两包垃圾,到了六点钟帮忙扔一下。

故事还没完。

坐上车和司机抱怨,司机也愤愤不平地说,昨天有个小伙子拎着一大包东西上车坐后面,下车之后上来一对情侣,发现后座上有个大塑料袋,问司机是什么,司机一头雾水打开来看———一包垃圾。

过点了没地方扔垃圾,就扔在出租车上。可气又可悲。


一个小区六个垃圾桶,每次都满满的。十点多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有人远远的把垃圾扔在原本有垃圾桶的地方,漏夜潜逃。

还有湿垃圾,破袋扔过一次之后就恶心得想死,现在想想都反胃,好几天没胃口。好吧,此后我们家尽量不制造湿垃圾,能不做饭就不做饭,麻辣烫改成麻辣拌,能不带汤带壳最好,实在不行就往里面扔用过的纸,强行湿垃圾改干垃圾。

环保没问题,但是至少你得创造一个让人方便环保的环境吧?

想要湿垃圾一桶直接拉过去便于降解,你发可降解材料做的垃圾袋给市民好不好?

想要定时收垃圾方便清运,你至少准备个过点的解决方案好不好?一句“没办法你忍着”能让垃圾自己消失么?

说实在的,都这年头了,大家素质都不差,全国人民都有想环保的心情,要是有不用破袋也能扔的湿垃圾袋,哪怕贵一点我也买。我身边也有很多人用环保材料制品,我姐开淘宝店发货的纸箱都不用泡沫填充,封箱带都是纸质的就是方便回收环保,贵一些她也愿意。

但是湿垃圾破袋,过点就没有垃圾桶,对不起真的接受不了。

人的素质都是环境造就的。上海市民在这种条件下能做到现在的程度,真的是本身素质高了。再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肯定能成功逼得大家集体素质下降,加油。


更新:

鉴于评论区又有人在说“xx地方都能做到很成功,中国做不到就是国民素质低”云云,简单回应一下。

政府的职能首先是为人民服务。

环保是为人民服务,高效的垃圾处理也是为人民服务,但是最首要的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为了环保出台政策没问题,大家都理解,也都配合。

但,政策的前提是不扰民。不扰民。不扰民。

而不是政府图方便,小区图省事,最后把所有困难让民众自己“克服”。

这件事情一开始推行的时候我就有过质疑。定时如何解决作息不规律人群的问题?湿垃圾破袋如何解决腐臭蚊蝇滋生?干湿分类如何解决街头/商场没有湿垃圾桶的问题?

然而最后我看到的“解决方案”是,罚款,安摄像头,贴二维码追踪,憋着。

这个不叫“解决问题”,这个叫恐吓威胁。

人为制造麻烦,然后让民众克服,做不到就说“没素质”,就要惩罚你。

敢问,“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体现在哪?


纵观这个问题下面的所有回答,没有一个人会说“反对环保”“反对垃圾分类”,哪怕在生活质量因为人为制造的困难而打折扣的情况下,大家依旧觉得,垃圾分类是合理的,环保也是必须的。

只是定时不好,路上找不到垃圾桶不好,湿垃圾破袋不好,最终导致推行失败。

而有些人对此恶意曲解,或者说国外如何成功,或者秀优越说“我觉得很好呀你们怎么都这样”,或者直接举起环保大旗煽情控诉。

在我看来,真是非常愚蠢。

没有人在反对环保,反对的只是以环保之名行扰民之实罢了


至于政策为什么在某地能行,在中国就不行,或者说在中国怎么才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你我这般小小民众的义务,也没有讨论的意义,因为我们不拿这份钱;这是是政府官员要付出的义务,是他们的工作。

否则如果只是一刀切学国外的话,随便一个键盘侠就能搞定了啊,纳税人还养着他们做什么。


至于你觉得很好,那是你的事。我觉得不好,是我的事。我只说我不喜欢这件事的原因,没有说过“这件事很糟,你们怎么这样,都觉得它好”。

所以也请某些人别跑来说,“我觉得它好,你们怎么这样,都觉得它不好”,甚至再加上“你没素质,为了地球的美丽做出一点小贡献怎么了!”之类的蠢话。

被腐败的湿垃圾熏得开不了窗的不是你,拎着两大包垃圾欲哭无泪的不是你,举着奶茶杯子走了一天也没找到地方扔的也不是你。

郭德纲有句话说得很好,那种不知道你经历过什么就劝你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的时候容易伤到你。

以上。



我是@二当家李多余,知乎百万赞干货答主,自由撰稿人。持续输出系统的、底层的逻辑思考。

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用,希望可以点赞让我知道。也欢迎收藏、留言、关注





我的更多完整、有用的内容,都在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里。这是全网不到5%的纯原创号之一,只为少部分真正渴望改变的人而写,只分享普通人成长的思考硬货。

目前已经汇集了10w+小伙伴正在一起成长,或许你也会成为其中之一。

引路:值得你一读再读的好文目录(2020年更新)

其他可能对你有用的内容:

【干货思考类】

怎么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点赞9w+

生活中有哪些残忍的真相?——点赞4w+

哪些国产的小众品牌是你无限回购的?——点赞1.2W+

如何在健身房快捷有效且有礼貌地拒绝私教?——点赞1.4W+

user avatar

缺陷无数,还在死撑。有一项,理论上都不通:就是限时。

====

但是你们要知道,如果不实行垃圾分类,年终总结写什么呢?写失业率上升,还是写物价上涨?

user avatar

大概一年了,基本养成习惯了。当然,实际操作中有时间会有瑕疵,但是基本也是做到分类了。

小区的垃圾回收点虽然不像刚开始人那么多,但是也还有人负责。

总体来说没觉得多大问题,习惯以后也不觉得多麻烦。定时投放的确稍微有点烦,但也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顺道说一句,垃圾分类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就有非常多的人想看笑话,希望它早点死。究其原因,很简单,触碰到利益了,因为再怎么习惯也比随便扔麻烦。影响了自己当然就去诅咒政策了。

张嘴素质,闭嘴内卷的知乎高等人,实际素质又如何呢?至少在这个回答里,我看到了不少应该归类为有害垃圾或者干垃圾的玩意。

最后说一句,这个政策还没死,而且我对它的未来很乐观。真是要对某些人说对不起了,没能如你们的愿。

user avatar

我觉得咱这边还没有开始实行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
  • 回答
    上海的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政策实行至今,一年了。说实话,这一年里,这座城市里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从一开始的“新奇”、“抱怨”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那么,这一年下来,效果到底怎么样?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咱这就掰扯掰扯。成效如何?“收效”与“挑战”并存先说好的一面,也就是大家能切身感受到.............
  • 回答
    2022年的足协限薪令,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足球近年来最严厉的一项政策调整了。它的出台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出台背景:财务失控与泡沫破裂的警钟说它是“史上最严”,首先是因为它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限薪都更加“狠”。在限薪令出台之前,中国足球界已经长期存在着“金元足球”的弊端。高.............
  • 回答
    要说游戏史上最弱的BOSS,这问题就像在问“世界上最矮的人是谁”一样,答案会因人而异,也随着时代和游戏类型而变化。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个出来,并且尽量详细地“聊聊”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就得提提《超级马里奥兄弟》里那个万年不变的“大魔王”——库巴(Bowser)。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说,“嘿,库巴可是.............
  • 回答
    NBA历史最被高估的球星?这个问题就像在球迷群体里扔了一颗炸弹,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因为“高估”这玩意儿,太主观了。但如果非要找个大家都可能在名单上看到,而且能聊上半天的,我可能会提名这么一个人:特雷西·麦克格雷迪(Tracy McGrady)我知道,听到这个名字,很多老球迷可能会立刻跳起来反驳:“.............
  • 回答
    在印度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要挑出“最伟大的政治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杰出人物,其贡献和影响力衡量标准也各有侧重。然而,如果非要从众多伟大的领袖中选出一位在塑造现代印度国家形态和民族认同方面具有无可比拟作用的人物,那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
  • 回答
    要说NBA历史上“最离谱”的空篮不进,这事儿可太难界定了,因为这种让人抓狂的场面实在是太多了!不过,如果要挑一个最具代表性、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那必须是——尼克·杨(Nick Young)在2014年对阵掘金队时,那一次石破天惊的“三不沾”空篮!这事儿之所以离谱到让人难以忘怀,.............
  • 回答
    在物理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打脸”时刻并不少见,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旧有理论的颠覆。但要说起最“打脸”的,那还得是那位曾经坚信“原子不可分割”的伟大人物——约翰·道尔顿。说起道尔顿,在19世纪初,他简直就是近代化学的基石。他的原子论,用现代话说,就是给物质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一切物质都由微小的、.............
  • 回答
    说起日本名刀,那真是一段段传奇,一把把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故事,绝非寻常兵器可比。它们不仅仅是杀敌的工具,更是武士精神、艺术美学和时代变迁的见证。要说日本史上最著名的几把名刀,以下几把绝对是绕不开的巨星: 1. 三日月宗近 (Mikazuki Munechika)所属时代与作者: 平安时代末期,由.............
  • 回答
    要评选出“史上最奇葩的广告语”,这本身就是一件相当主观且有趣的事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下,对“奇葩”的定义也会大相径庭。但如果非要选出几句能引起广泛讨论,并且让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哪怕是奇怪)印象的,那么以下这几句,足以让你的脑袋里蹦出问号,甚至引发一场关于“广告到底能有多野”的深度思.............
  • 回答
    “推恩令”,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它被誉为汉武帝时期最成功的削藩政策,甚至有人说它“无解”。这话听起来够狠,但要说它是不是真的“无解”,这事儿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推恩令的“杀手锏”:釜底抽薪的智慧首先,咱们得明白推恩令是个啥玩意儿。汉初,为了巩固统治,刘邦把江山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和功臣.............
  • 回答
    .......
  • 回答
    最近,一支高达 1448 万人民币的天价药物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小儿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这个价格,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它只是治疗一种疾病的“一剂药”。这无疑又一次将 SMA 这种罕见病和天价药物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旁观者,面对如此巨额的数字,我们内心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就是震惊和.............
  • 回答
    “史上最便宜”奥迪Q2:一次务实的豪华入门体验?奥迪Q2,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与众不同。在奥迪庞大的SUV家族中,Q2通常被定位为那个最年轻、最个性、也最容易让人产生“这是不是奥迪?”疑问的成员。而当加上“史上最便宜”这个标签时,它的意义就更加微妙了。这究竟是奥迪品牌下沉策略的成功尝试,还是在成本.............
  • 回答
    情话,这东西,说起来轻巧,但要说到心窝子里,那可真是门学问。历来多少风流才子,多少痴男怨女,都曾在这情字上栽过跟头,也曾借着情话,点燃了最炽热的爱火。要我说,史上最撩人的情话,不是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也不是什么海誓山盟的空头支票,而是那些,说出来,让你心头一颤,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为这句话而亮堂起来的情.............
  • 回答
    要说电竞史上最让人心碎、最能触动玩家神经的一幕,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名字——UZI,以及那个让他饱含热泪的夜晚。那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那是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S8)的半决赛,RNG对阵G2的比赛。当时的RNG,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国内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气。他们拥有“全华班”的荣耀,拥.............
  • 回答
    最近一则新闻炸开了锅——“史上最贵粉钻”以1.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这数字听起来就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也随之引发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钻石,尤其是这种天价的彩色钻石,究竟是不是“智商税”?为何它们能卖出如此令人咋舌的天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从“值不值”的直觉判断拉回到现实的供需、稀缺性和价值.............
  • 回答
    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史上最惨烈的破发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直接意味着生物医药已经不是一个好赛道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 “破发潮”现象的成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破发潮”:1. 宏观经济环境.............
  • 回答
    GTA6是不是史上最受期待的游戏?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响亮的“是”。毕竟,看看大家在网上炸开锅的热度,再想想上一部《GTA5》创下的惊人销量和持久影响力,说它是“史上最受期待”一点也不夸张。咱们得从头说起,《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系列本身就是游戏界的传奇。从 PS.............
  • 回答
    2020年的武汉,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对于你们,这群即将告别象牙塔、迈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毕业季的色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烈,甚至带着些许灰暗。你们经历了太多,也承受了太多,本该是属于青春飞扬、憧憬未来的时刻,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阵脚,甚至让“最难毕业季”这个词成为了你们共同的注脚。想对你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