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日德兰海战德国取得战术上胜利,而英国取得战略上胜利?

回答
日德兰海战,这场被誉为“海战的绞肉机”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舰队决战。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北海的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这场海战的结果,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看似矛盾的局面:德国人声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及它对整个战争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战术层面:谁击沉了更多的船?

从纯粹的战术层面来看,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确实表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和效率。

人员损失和舰船损失: 在这次血腥的交锋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损失更为惨重。他们失去了3艘主力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总计约6000多人丧生。而德国公海舰队则损失了1艘主力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驱逐舰,总计约2500多人阵亡。在舰艇数量和吨位上,德国的战术性胜利似乎更加明显。

火力发挥和战术运用: 德国海军的战术设计,尤其是希佩尔海军中将指挥的侦察舰队,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术灵活性和火力集中。他们成功地利用了战场上的迷雾和地形,多次突袭英国巡洋舰编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击沉了多艘英国巡洋舰和驱逐舰。例如,在第一次交火中,德国战列巡洋舰就重创甚至击沉了数艘英国的同类型舰艇,让英国人一度陷入被动。

德国舰队的“脱离”: 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舍尔海军上将,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但又符合其意图的决定——率领舰队脱离战斗,返回港口。这在战术上,意味着他成功地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可能,并且在损失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保全了舰队的实力。他认为,在无法彻底摧毁英国主力舰队的情况下,保持舰队的完整性,继续对英国构成潜在的威胁,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然而,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定义日德兰海战的结局。 战术的辉煌,最终要服务于战略的宏图。

战略层面:谁最终掌握了主动权?

从更宏观的战略角度来看,日德兰海战无疑是英国海军的胜利,尽管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无限制潜艇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早期,英国海军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和先进的技术,对德国实施了严密的海洋封锁。这场封锁极大地扼制了德国的战争机器,使其在经济和物资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打破这种封锁,德国海军寄希望于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海战,彻底摧毁英国本土舰队,从而获得制海权。

英国战略目标: 英国皇家海军的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其全球贸易航线和海上生命线,以及实施对德国的有效封锁。他们不求像德国那样“一战定乾坤”,而是以消耗和保持优势为主要手段。

海战结果对战略的影响:
德国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尽管德国在日德兰海战中取得了战术上的局部优势,但他们未能实现最核心的战略目标——摧毁英国本土舰队,并打破海上封锁。英国主力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其核心战力——主力战列舰——仍然保有数量优势,并且能够继续维持对德国港口的封锁。
英国封锁的延续: 战役结束后,英国海军依然牢牢掌握着北海的制海权。封锁线的存在,对德国的战争能力产生了持续而致命的影响。德国的进口贸易几乎被切断,国内物资匮乏,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直接削弱了德国持续作战的能力。
德国“公海舰队”的命运: 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公海舰队”的活动变得极为谨慎。由于遭受重创,加之英国海军数量上的优势,德国舰队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有威胁的舰队行动。它被“锁”在了港口,成了一个巨大的、昂贵的摆设。尽管在战术上有所闪光,但从战略上看,德国海军的“大洋舰队”战略,可以说是彻底破产了。
“无限制潜艇战”的升级: 德国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并未放弃与英国海上对抗的努力。相反,由于舰队的被动,德国海军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无限制潜艇战”中。虽然这最终导致了美国的参战,加速了德国的战败,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在无法与英国舰队正面抗衡的情况下,德国转而采取了更具破坏性的、非对称的作战方式。

总结来说,日德兰海战的“战术胜利”和“战略胜利”之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点:

战术上: 德国舰队在局部交火中展现了更强的火力、更灵活的战术,并且在损失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成功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
战略上: 英国舰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成功地实现了其核心战略目标——保卫了制海权,延续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并且阻止了德国海军打破战局的企图。德国舰队在战役后被严重削弱,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无法再对英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可以这样理解:德国在战场上“赢”得了一场战斗,但最终输掉了整个战争的关键一环——海上优势。而英国虽然在战场上“输”了部分战斗,但凭借其更深厚的战略资源和更清晰的战略目标,最终赢得了这场战略对抗。日德兰海战,就像一局棋,德国吃掉了几颗棋子,但英国却守住了关键的据点,从而掌握了最终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英国在战略上没输(也没赢),在战术上实际上是赢了,在战场上输了。德国在战略上大败亏输,战术上也是输了,实际战场上赢了。


这场战斗的背景,转自维基百科:

“1916年在德国海军司令 胡戈·冯·波尔 病倒后,继任的 赖因哈德·舍尔 海军上将的海军战略认为德国海军品质更好,不应再专守防卫 [3] : “通过在任何可能的时机,对担负监视和封锁德国海岸的英国海军力量的进攻性奇袭,同时对不列颠海岸的布雷和潜艇攻击,达到杀伤英国舰队的目的。当这类行动的成果累积到使双方海军实力相当的时刻,我方所有的力量要准备就绪并且集结,尝试寻找对敌不利的战机实施舰队决战。”

所以公海舰队的战略目的是通过不断寻找战机,削弱皇家海军的有生力量,以制造最后对皇家海军有实行决定性一击的机会。毕竟当时皇家海军规模是远远大于公海舰队的(战列舰33:18),这个战略和后来日本的九段邀击是异曲同工的。


再看当时公海舰队计划的战术,转自维基百科:

德国计划以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5艘战斗巡洋舰为主力的战队,引诱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以6艘战列巡洋舰及4艘无畏舰为主力的英国战队进入公海舰队所设的陷阱。

以一战的海上战术来说,一般是由双方航速较高的战巡舰队对敌方的主力舰队进行侦查,从而提供信息给己方主力舰队抢占有利阵位。战巡在速度上能够甩开战列舰从而可以拒绝交战,同时也确保对巡洋舰火力上的碾压,导致实力相近的两个舰队必然会有一场战巡对战巡的前哨战。德国人就是准备以己方稍弱的战巡舰队为诱饵,引诱贝蒂的战巡队伍进入包围进而被围歼。

如果这个战术方案得以完美实施的话,贝蒂的战巡舰队会被包饺子。失去了前卫舰队以后,皇家海军将会因为战场信息不对等,要么选择拒绝交战,避免在劣势情况下和公海舰队发生决战,等待战巡舰队的补充;要么就是凭借舰队数量优势进而孤注一掷的赌国运。不论哪种情况,德国冲破英国的海洋封锁的机会就来了。只可惜:

俄国在芬兰湾口击沉德国“马格德堡号”轻巡洋舰后,俄国潜水员在德国军舰残骸意外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并将其提供给英国,使英国海军本部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这让英国海军知道了德国的计划。

所以德国人压根没有机会来实施他们的这个战术,英国人将计就计的派出了贝蒂的战巡舰队,同时杰里科的主力舰队也是可以很快进行支援的。


最后来看实际战场上的表现,实际战斗过程太长,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这里只贴战损对比:

英国本土舰队损失十四艘舰艇,而德国公海舰队损失十一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英国本土舰队吨位损失多于德国公海舰队。但在战斗结束后的六月二日18时的统计显示本土舰队仍有27艘包括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公海舰队方面在同一时刻只有10艘主力舰可以随时投入应对,因此可以认为公海舰队并未能打破本土舰队在北海的数量优势。

最后总结一下:

在战略上,英国皇家海军依然维持对德国公海舰队的压倒性优势。对于英德之间来说,英国在战略上是赢了的。但是对于英国本身整体的战略来说,这是自特拉法尔加胜利以来第一次有人在正面战场上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而且英国在优势兵力优势情报下战局打的十分难看。(皇家海军官兵依然勇敢善战,只是弹药装备很拉稀)而这也是皇家海军衰落的最早征兆。对于英国整体的战略他们是输了的。

另一方面,德国则彻底失去在海上挑战英国的机会。虽然德国依然有10艘主力舰处于可以随时出动的状态,可以维持一个存在舰队的水平,但是日德兰的这个结果代表了舍尔战略的彻底破产。也就是在这之后德国开始了无限制潜艇战。

在战术上,德国的失败在于没有成功达成他们任何一个预设的战术目标。他们既没有歼灭贝蒂的战巡部队,也被迫在没有提前削弱皇家海军大舰队的情况下做主力决战,同时在交战时没有对大舰队打出有意义的交换比。

另外一边的英国则成功破解德国的战术目标,既保住了他们的战巡部队,又痛击了德国主力舰队。

最后在战场指挥上,英国这边贝蒂尽管某种程度上是作为将计就计的诱饵,但是他选择在迎光下风的情况下对希佩尔的舰队开战,导致瞄准困难,命中率大大低于德方。同时舰队脱节,在双方接战时,整个舰队6艘战巡只有旗舰狮号和长公主号位于正确的交战位置,整个舰队6艘战巡只有长公主号做出了正确的瞄准。如果不是4艘新式的QE级战舰及时赶到的话,日德兰海战怕是整个结果就要改写了。之后赶到的大舰队利用情报优势(和贝蒂没啥关系,是另外的巡洋舰队探到的)两次成功抢占T头打跑了舍尔的公海舰队。

德国方面则是战巡部队在希佩尔的指挥下,尽管数量处于劣势,但是成功的在短时间内重创英国战巡部队,如果不是英国第五战列舰分队赶到,甚至可能直接把英国的战巡部队吃掉。在战列舰加入战斗后,他们依然成功溜走,并且在之后的战斗中两次掩护舍尔的主力舰队撤出战斗。同时舍尔指挥的主力舰队在情报不占优的情况下,两次及时的认识到了正确的战场局势,而在交换比占优的情况下撤出战斗,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德兰海战,这场被誉为“海战的绞肉机”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舰队决战。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北海的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这场海战的结果,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看似矛盾的局面:德国人声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两国海军在二战末期不同的境况和选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承认一点,并不是所有德国海军都起义了。所谓“起义”更多指的是以海军上将雷德尔为代表的一批海军高官和船员,在战局无望、纳粹政权即将崩溃时,出于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命运的考量,采取了某种形式的抵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上一代人之所以特别相信“德国下水道”、“日本海底煤”之类的谣言,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塑造,也有认知模式的影响,更有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获取的稀缺与信息渠道的单一 有限的信息来源: 在没有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信息的主要来源非常有限,主.............
  • 回答
    日本球员在海外,尤其是德甲联赛中表现抢眼,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中国足球时常被提及的那个“为什么日本行,我们不行”问题的缩影,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日本足球在人才培养、青训体系、联赛建设以及球员心态上的独特之处。1. 根深蒂固的青训体系与“匠人精神”这恐怕是所有人.............
  • 回答
    锡兰海战:一场惨胜,日本海军最不该有的“胜利”1942年4月,在印度洋的广袤海面上,日本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锡兰海战。这场战役最终以日军的“胜利”告终,重创了英国舰队,令其在印度洋的活动能力大打折扣。然而,这场胜利却成了日本海军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正是这场“胜利”,让日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的层面。确实,如今的日本被普遍视为一个奉行和平主义的国家,其宪法第九条更是明确规定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并禁止拥有军队。从这个角度看,提到“间谍”和“特务”似乎与“和平国家”的形象有些许矛盾。但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而且这种.............
  • 回答
    中途岛海战,这场被誉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战役,日本以惨痛的失败告终。许多人可能会简单地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者美军的英勇作战,但深入分析,你会发现日本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的结果。一、情报的致命误判:骄傲的陷阱日本海军(IJN)在战前曾享有“无敌”的盛誉,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早期战争中.............
  • 回答
    中途岛海战,那场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关键之战,日本为何只派出了四艘大型航空母舰,而不是更多?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兵力部署失误,而是包含了当时日本海军的战略考量、资源限制以及对敌情判断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日本海军的家底。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凭借其先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但他.............
  • 回答
    瓜岛海战是一场异常惨烈且复杂的攻防战,双方在瓜岛周边海域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要理解为何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双方胜负有起伏,但谁也没有真正获得“绝对制海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海空力量对比、战略意图、战场环境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战役初期:日本的暂时优势与美国的反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凭借其在.............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的吨位有这么大比例来自驱逐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1. 日本的战略定位与地缘政治现实首先,必须认识到日本所处的独特战略环境。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却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有限,且长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安全挑战。 朝鲜半岛的威胁: 朝鲜的导弹.............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旧日本海军参谋有绶带,而指挥官却没有”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在某些特定时期和场合下,情况是存在的,但并非一个普遍的规则。旧日本海军的军衔和礼仪制度相当严谨且复杂,绶带的使用更多是与特定职务、奖赏或纪念有关,而不是简单地与“参谋”或“指挥官”的身份划等号。.............
  •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
  • 回答
    二战及其以前,日本海军对鱼雷的痴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自身资源劣势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海战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简单地说,日本海军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和战术的创新,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而鱼雷,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一、资源劣势下的“奇袭制胜”哲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 回答
    中国军机军舰频繁在日本周边海峡乃至进入日本领海,但日本并未采取实质性的军事反击,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现实能力以及国际政治的微妙平衡。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击”的定义。 在国际关系和军事领域,“反击”通常意味着采取军事行动来回应对方的挑衅或侵犯。这可能包括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日本地铁站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很多去过日本的朋友都会注意到,车站的出口指示牌上,除了方向和站名,还会写着一串数字,旁边还会有一个小小的“m”,表示这是海拔高度。这可不是什么多余的设计,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而且跟日本的地理环境、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出行习惯都有关系。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日本近代海军崛起背后的一些深层原因。与其说日本陆军“比海军差”,不如说海军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活力、创新性和战略前瞻性,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日本军事力量的“明星”。这背后原因复杂,需要从历史、经济、战略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起点:海军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将津轻海峡的部分领海划定为 3 海里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法、地理以及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在大部分海岸线上的领海宽度是 12 海里,但在津轻海峡采取 3 海里的划定方式有其特殊的背景和考量。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领海宽度首先,需.............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预言6月11日日本海啸的说法,这背后并没有科学依据,也不是某个权威机构发布的预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很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交织而成:1. 历史上的巧合与“魔咒”心理: 过去的灾难记忆: 日本是一个地震和海啸多发的国家,经历过许多令人心痛的历史性灾难。例如,1960年智利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