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地铁站出口要标注海拔?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日本地铁站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很多去过日本的朋友都会注意到,车站的出口指示牌上,除了方向和站名,还会写着一串数字,旁边还会有一个小小的“m”,表示这是海拔高度。

这可不是什么多余的设计,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而且跟日本的地理环境、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出行习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

1. 地理原因:日本是个“坡”多的国家

首先,得说说日本的地形。日本是个岛国,而且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相对较少。即使是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地面也不是完全平坦的。很多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在山地附近或者老城区,都会考虑到地形的起伏。

所以,当你在地面上行走时,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走上坡或者下坡。地铁站的出口,虽然都在地下,但它们与地面的连接点,也就是出口的位置,自然也会因为地面高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2. 方便乘客判断“爬升”的程度

知道了出口对应的海拔高度,对乘客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预估自己出站后需要走多远的路,或者说,需要“爬升”多少。

想知道我离地面有多远? 如果你从海拔10米的地方出站,可能就是平坦的地面;但如果你从海拔50米的地方出站,那可能就意味着你要爬个小坡,或者走一段长长的扶梯。
体力分配和路线选择。 尤其是对于体力不太好或者带着行李的乘客,提前知道出口的海拔,可以帮助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出口。比如,知道哪个出口的海拔更低,或者离地面更近,可能就会更省力一些。
规避复杂地形。 在一些起伏较大的地区,同一个车站的不同出口,其地面高度可能相差很大。知道了海拔,可以让你更好地规划出站后的路线,避免走不必要的“冤枉路”,或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3. 历史原因与城市规划

日本的城市发展有很多历史因素。很多城市的地铁系统,是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上修建的。这些城市可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地面交通和建筑布局。

与地面交通的衔接。 地铁出口需要与地面上的道路、人行道、公交车站等交通设施顺畅衔接。如果地面本身有坡度,那么地铁出口的高度就需要根据地面的高低来确定,以便于旅客方便地转移到地面交通。
建筑物的历史层次。 一些老城区,可能在修建地铁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些高低不平的建筑和道路。地铁出口的高度,也需要考虑到这些历史遗留的建筑布局,以便于更好地融入整体城市景观。

4. 在灾难应对中的作用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太注意,但在日本这样一个经常面临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海啸)的国家,这样的标注可能也包含了一层潜在的意义。

洪水和避难。 在极端天气,比如暴雨或台风导致洪水时,了解地铁出口的海拔高度,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哪些出口可能更安全,或者需要向更高的地面疏散。
信息透明化。 虽然这不是主要目的,但这种信息透明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能提供一些额外的参考。

5. 细节体现的“日本服务精神”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也离不开日本在服务细节上的追求。

信息的高度精确化。 日本人对细节非常在意,力求提供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给用户。将海拔高度标注出来,就是他们“做到最好”的一种体现。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这种标注,最终是为了让乘客出行更方便、更舒适。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需求,即使是很小的细节,也愿意花心思去完善。
标准化与一致性。 一旦这种做法被确立,就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形成一种标准化。这使得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的地铁站,都能看到这种熟悉的标注,从而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总结一下,日本地铁站出口标注海拔,并不仅仅是为了炫技或者多此一举。 它更多的是基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为了让乘客更直观地了解出站后的地形,从而做出更优的出行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日本在城市规划、细节服务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细致考虑。

下次你去日本坐地铁,不妨留意一下这个小小的数字,它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关于日本城市和文化的故事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不邀

一句话总结起来就是,提醒人们提高对海啸浸水等灾害时刻保持警惕,掌握并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信息。

展开来讲。就要回到2011年3月11日,那场有记录以来日本发生的规模最大的地震——东日本大震灾了。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18秒许,宫城县牡鹿半岛东南偏东约130千米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发生矩震级9.0(气象厅|JMA测定)(USGS测定为矩震级9.1,日本气象厅地震规模为8.4)的地震,震源深度约24.4千米(15.2英里),是有记录以来日本发生的规模最大的地震。 ——zh.wikipedia.org/wiki/%

这次地震还引发了日本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的海啸,大多数地区出现超过3米的海啸,在东北地区沿海的福岛、宫城和岩手县的部分地区出现超过10米的巨型海啸,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15米以上的海啸,最大海啸高度40.1米。

图: 日本各地监测到的海啸高度




好了,在这里我们先来做个问题。

请问海啸的高度达到多高的时候,会有危险呢?


A.30cm B.50cm C.1m


答案是A.30cm,没错,日本国土交通省气象厅的报告指出,在海啸达到30cm的时候,就已经足够威胁到人的生命了。海啸并不像家里的水管跑水或者浴缸水溢出来那样,水位会慢慢的升高,而是像一堵墙一样直接高速撞过来,想象一下被30cm高的砖块直接砸中腿部的感觉,健康的正常人连保持站立都会很困难,老弱病残可能会被马上冲倒,陷入生命危险之中。至于1m高的海啸,就可以完全看作是一堵1m高的砖墙了。



图:海啸的浸水高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回到刚刚的数字,3米,15米,40米,遇到这样的海啸,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更何况冲过来的海水里,还夹杂了大量的被冲毁的房屋,汽车,碎木头,碎玻璃……

所以在那场大震灾引发的海啸当中,很多城镇几乎被完全摧毁。


图:东日本大震灾时的海啸

图:东日本大震灾时的海啸

图:东日本大震灾时的海啸


因为有着如此惨痛的经历,所以自从311之后,为了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并且加强发生灾害时的应对能力,日本全国各地都开始有意识地设置海拔标识。


随意找到了爱媛县西条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面记录了在全市的269个地方设置了海拔表示板。


在东京都大田区政府的官网上,也写明了吸取东日本大震灾的经验,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海啸造成的危害,而制定了整个区的海拔示意图。






所以综上所述,在地铁出口设置海拔标识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人们对海啸浸水等灾害时刻保持警惕,掌握并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信息。在发生灾害的时候,知道初步的对策,比如避难方向等等。


并且其实不仅仅是地铁出口,在沿海道路,公园,或者一些比较显眼的地方都会有表示海拔的看板,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防灾减灾,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









——————————————————————————————


提到东日本大震灾,就想起来这篇去年写下的文字。那次是有芬兰学者来日本要做关于311大地震的调查研究,需要研究室的教授陪同前往,而我当时正好也在做关于福岛的研究,所以作为调查小组里唯一的硕士生随同一起去了。

触目惊心。


2016.6.5 福島県 浪江町 双葉町 東日本大震災及び福島第一原発事故直接被災地 来自三个国家的六个人,接受警察和安保人员严格的审查,穿过严密封锁的两道封锁线。 二十分钟的车程里,路的两边几乎都是这五年内无人管理而长成的茂密树林。时而可见倒塌的房屋和被遗弃的汽车。平地上是堆积成山的巨大黑色塑料袋,里面装满了被放射线沾染的土壤。
到达浪江町,这个被遗弃的城区。
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是,「绝望」。




空无一人的城区里,只有呼呼的风声,破碎广告牌的吱呀吱呀,还有手里的简易盖革计数器偶尔发出的一声尖啸——后来距离第一原発最近的三公里时,读数达到了可怕的5,而正常的数值,是0.3

SL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家——不,那堆只能看到杂乱的木头,碎掉屏幕的电视,满地的泥土和碎玻璃,以及孩子的水枪的地方,早已经不能叫做「家」了。


他平静地望着这堆废墟,不言不语。
「那片绿地,之前都是繁华的街区啊,连接着不远处的海港」

「那天15米高的海啸从太平洋汹涌而来,瞬间冲毁了防波堤,这一大片的房屋啊什么的,转眼就没有了」

「看到那片树林了么,还站着,但是已经死了,被海水泡死了。」

转眼间,五年就过去了。

那些被包起来的被污染的土壤怎么处理?

不,没有办法处理,只能在那里放着。

对,大规模地把土壤铲起来,装进黑色塑料袋,然后堆起来。堆成山,像是一头头大象腐烂发黑的尸体。


被放射线严重沾染过的土地,寸草不生。

而那些世代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经被迁到了全国不同的地方。这里作为「帰宅困難区域」,被严密封锁起来,禁止任何未经许可的人进入。

对,你在封锁线这边,眼睁睁就能看到你的家,可是你就是不能回去。
阴沉沉的天空下,泛着白色泡沫的海浪冲刷着海岸。Anna蹲在巨大的混凝土防波堤残骸上,静静地抽泣。

天空中,飞过了一只海鸥。不声不响。

乌云密布,然而还是有阳光穿破云层,照射下来。
照在这片饱受摧残的土地上。
像是温暖的拥抱。


[参考资料]

1.あなたの町の海抜は何メートル? 海抜の確認も大切な防災対策です

2.jma.go.jp/jma/kishou/kn

3.数十センチの津波警報を侮るな!津波の威力を正しく知って対処しよう - NAVER まとめ

4.city.minamisoma.lg.jp/i

5.駅の標高(海抜)データ補完プロジェクト | 駅データ.jp

6.海抜表示を設置しています - 西条市ホームページ

7.大田区ホームページ:津波対策事業(津波ハザードマップ・標高図)

8.図録▽東日本大震災で確認された津波の高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