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语中欧美非澳等地的人名是音译的,日韩等东亚国家人名是翻译过来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咱们来拆开细说:

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

这里说的“音译”,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根据汉字发音模拟原名发音,并赋予意义”。直接的“音译”通常是指用发音相似的字符来代替,但汉语的汉字并非纯粹的表音文字,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意义。所以,汉语的人名音译往往是在选择发音相近的汉字时,也会考虑字的含义,尽量选择寓意吉祥或中性的字。

1. 语言结构的根本差异:
语音系统: 英语、法语、德语等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系的语音系统与汉语差异巨大。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组合是有限的,而西方语言的语音元素(如某些辅音组合、长短元音、重音模式)在汉语中可能不存在,或者很难用单个汉字恰当地模拟。比如,英语中的“th”音,在汉语中就没有直接对应的发音。
音节结构: 西方语言的音节结构比汉语复杂得多,可能包含多个辅音开头或结尾。汉语的单字基本是一个音节,且结构相对简单。要用一个或几个汉字来模拟一个西方语言的长单词(如人名),很难做到既准确发音又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2. 历史交流的模式与需求:
早期接触的特殊性: 汉语与西方语言的正式、大规模交流,很大程度上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到来开始的。在这个时期,接触到的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他们需要一个在中文语境中可以称呼的名称,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发音相近的汉字。
官方与民间的需求: 当需要将外国人的名字记录在官方文件(如护照、公文)、新闻报道中时,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可识别的“中文名”。音译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普通民众在接触西方文化时,也需要一个方便记忆和称呼的名字。
文化的“他者”视角: 早期西方文化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异质文化”。在翻译人名时,往往更侧重于保留其“异质性”和“独特性”,而不是试图将其完全“本土化”。音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来自“外面”的名字,发音虽然经过汉字模拟,但其“外国味儿”依然保留。

3. “音译”的进化:
初期的随意性: 早期对西方人名的音译,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不同的译者可能使用不同的汉字。比如,著名的“拿破仑”,早期也有过“那波连”“拿波仑”等多种译法。
规范化的过程: 随着交流的深入和普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译名逐渐被接受并固定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这是一种集体智慧和历史沉淀的结果。虽然我们说“音译”,但很多耳熟能详的译名(如马克思、爱因斯坦、莎士比亚)已经超越了纯粹的音译,其汉字的选择也考虑了意义和简洁性,是一种带有文化印记的“意音兼顾”。

二、 日韩人名:为何是“翻译”为主?

这里说的“翻译”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意译”,而是“直接使用汉字或基于汉字的书写和读音”。日韩两国都曾经使用过汉字,并且至今在人名中依然保留着汉字的使用,这才是其核心原因。

1. 历史文化渊源:汉字的使用与影响:
汉字传入: 汉字(以及与汉字相关的文化、思想)在古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并对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的汉字使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人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即使后来发展出自己的表音文字(如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汉字在人名中的使用依然非常普遍,并且许多名字本身就是由汉字词语构成。
“表意”的基础: 因为名字是用汉字写的,本身就带有固定的意义,所以汉语在称呼日韩人名时,可以直接读取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2. 语言结构的亲近性:
声韵母的相似度: 汉语、日语(尤其是在学习和使用汉字词时)、韩语(受汉语影响的词汇)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相近性,尤其是古汉语的发音对日语和韩语的汉字词发音影响很大。虽然现代发音已有较大差异,但很多汉字词的发音仍然有可比性。
音节结构: 日语的音节结构和汉语有不少相似之处,很多汉字词在日语音译时,可以通过组合日语音节来模拟。

3. 文化交流的模式:
“同源”的文化圈: 在东亚文化圈内部,历史上交流非常密切,许多概念、思想、文化符号都是共享的。在处理彼此的人名时,存在一种更强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汉字作为共同的载体: 当汉语文化圈的交流日益频繁时,既然日韩人名本身就是用汉字写的,汉语自然可以直接读取和使用这些汉字名。这是一种“拿来就用”的便利,而且保留了名字本身的文化根源。

三、 总结一下关键区别:

基础: 欧美人名处理的出发点是“语言差异”,需要通过模拟发音来解决。日韩人名处理的出发点是“文化同源与汉字使用”,可以直接沿用汉字书写和读音。
方法: 欧美人名主要是“音译”,侧重于发音的相似性,同时尽量选择有意义的汉字。日韩人名主要是“直接使用汉字或汉字词的发音”,利用了汉字作为共同书写系统的便利。
文化含义: 欧美人名的音译,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其“异质性”和“外国性”。日韩人名的处理方式,则强调了东亚文化圈内部的“亲近感”和“历史渊源”。

举个例子来说明:

“Michael”(迈克尔): 这是英语,汉语无法直接找到一个带有“迈克尔”意义的汉字组合。于是,我们找发音相近的字,比如“迈”(向前走)、“克”(战胜)、“尔”(人称代词),组合成“迈克尔”。这里的重点是“迈克尔”这个发音,汉字是为这个发音服务的。
“田中一郎”(たなか いちろう): 这是日语人名,由汉字构成。汉语在称呼时,可以直接读取这几个汉字的发音和意义。“田中”在汉语中也是常见姓氏,“一郎”也意指第一个儿子,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有直接的对应和理解。所以,汉语称呼日本人的名字时,更像是“阅读”而非“音译”。

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加速,我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日韩人名的“意译”处理,比如根据名字的含义来做一些文化上的解释,但这与早期的“翻译”处理方式还是有区别的。而对于欧美人名,虽然有约定俗成的译名,但如果遇到一个新的、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人名,音译依然是主要的方式。

希望这样的解释足够详细,能够让你理解其中复杂的文化和历史脉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不说涉及文化尊重问题,就便利程度,几个汉字解决的你偏要这个?一股子元史的味道(

中曾根康弘:纳卡飕呢亚苏季柔(なかそね やすひろ)

山本五十六:亚玛缪投一飕柔库(やまもといそろく)

铃木贯太郎:苏族利砍塔柔(すずき かんたろう)

东乡平八郎:投构黑蛤赤柔(とうごうへいはちろう)

小泉纯一郎:构一族密军一赤柔(こいずみ じゅんいちろう)

而且你要知道,日本战后取名读音更趋向于长读音化,越来越繁琐,要音译的话,到时候真的是一股元史味道保证记到你吐。

当然日本已经开始用片假名译中国人名了,更让我觉得:

“日语药丸。”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不是「翻译」,而是他们就叫那个名字。

韩语人名:

拿过大钟奖最佳男主角的一位韩国演员,名字念做황정민(hwang jeong min),写做黄晸玟,虽然韩国漢字和简体字有部分字形不一样,但可以一一对应。同理的还有김윤석(Kim Yun Seok),写做金伦奭。정우성(Jung Woo Sung),写做郑雨盛。이효리(Lee Hyo Ri),写做李孝利。

谚文有40个字母,任意元音和辅音均拼成词汇,而谚文和漢字有对应关系,如거=巨,경=京,국=国。通过韩国人名的谚文书写对应漢字,可以知道对方的漢字名写法。不过由于谚文发音对应漢字不止一个,也会出现漢字写错的情况。某些固有词没有对应的漢字,就会选择音译。

日语人名:

一位经常出演连续剧的演员叫池内博之(Hiroyuki Ikeuchi),他的名字就是这么写的。如果按假名书写,应该是いけうちひろゆき,音译就是「黑漏又ki 一可优七」。日本漢字的简化过程和简体字不太一样,所以有时候需要转化。比如野沢那智=野泽那智,松田祐実=松田祐实,吉冈亜衣加=吉冈亚衣加。

由于假名拼写名字往往冗长,绝大多数日本人名都是直接用漢字表示。直接用假名书写的要么是明星/偶像的艺名(平假名为主),要么是非正式场合的姓名简称(也是平假名为主),或者就是外国人/源自外语的词汇名称(片假名为主)。中国在翻译的时候会按照假名对应漢字来把假名替换为漢字。如铃木あみ=铃木亚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汉语作为亚洲语言,我们为何常常会借用欧洲语言的某些概念或框架来理解和描述它?这并非因为汉语本身与欧洲语言有着某种内在的“血缘”或“等级”关系,而是源于历史、学术发展以及人类认知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语言学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遗产: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语言数字系统演变的深层原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随意选择,而是历史、文化、以及人类认知习惯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先说欧洲语言,特别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那些,它们遵循的是“千进制”,也就是每进一级是千(10³)。我们看看这些语言中的大数单位:unit (个), ten (十), hundr.............
  • 回答
    汉语中确实没有“笨子”这个普遍且约定俗成的称呼。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理解“笨子”可以指代“笨的人”,但它在实际的汉语使用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汉语中没有“笨子”这种叫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语中形容“笨”的词汇体系和习惯用法:汉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说起来”,而很少使用“说起去”。这背后涉及到汉语动词搭配、语境理解以及语言演变的复杂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起来”与“去”在动词搭配中的不同含义和功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起来”和“去”这两个词本身在汉语中可以作为动词或助词,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含义和功.............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和历史的深层联系。简单来说,德语称呼德国为“Deutschland”,而英语称呼为“Germany”,这两种叫法都源于历史,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我们先来看看“Deutschland”。这个词在德语里是“德意志人民的土地”的意思。“Deutsch”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星空中,有些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哲学界似乎并未得到与其光芒相匹配的关注与深入挖掘。这并非说他们完全被忽视,而是相比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学界和公众视野中的权重明显偏低。我这里想聊的,是一些在我看来在汉语世界中相对被低估的几位哲学家。一、 古希腊的那些“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好奇的一点:为什么南北汉人之间在基因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我们又都归为“汉人”这个大家族呢?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基因这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标签,它.............
  • 回答
    汉史中,许多大臣在受到皇帝责备后选择自杀,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它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产物,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观念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治环境的严酷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1. 君权至上,臣属地位的脆弱性: 汉朝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
  • 回答
    汉江,长江真正的“亲儿子”,为何在八大兄妹中最不显眼?这事儿还得从它本身的特性和流经的地形说起。咱们先别急着看它最后那点儿“细水长流”,得往前追溯汉江的“成长史”。汉江啊,它的源头可不像有些支流那样,是个明明白白的“开端”。它是在秦岭深处,群山万壑之中,经过一番“九曲十八弯”才逐渐汇聚了点儿模样。这.............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汉服圈对《原神》中璃月地区服装设计“不够汉服”的看法,并非是简单的一句“喜欢汉服”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情感和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还原度”与“尊重”的期待。汉服爱好者们对汉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沉迷于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搭配,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如果咱们抛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赵云大败曹操这件事,即使属实,追谥时只提当阳之役,背后是有着相当的逻辑和历史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就是你说的“《云别传》”,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三国.............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了日本古代社会结构、贵族制度以及姓氏的演变。简单来说,这个“の”其实是表示“所有”或者“属于”的意思,它连接的是主人的名字和附属人的名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日本古代,尤其是平安时代。那时候,日本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人们更多的是以家族名、居住.............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爱好汉服的女孩的心里。其实,我们之所以觉得电视上的明星穿汉服特别好看,甚至有“仙气飘飘”、“惊为天人”的感觉,而自己穿上总觉得差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颜值不够”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视上的明星,无论是拍戏还是参加活动,她们的.............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语言的根基。让我详细地为你剖析一下。一、 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的基石: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语的书写系统是“混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