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汉语中我们只说起来,而不说起去?

回答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说起来”,而很少使用“说起去”。这背后涉及到汉语动词搭配、语境理解以及语言演变的复杂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起来”与“去”在动词搭配中的不同含义和功能

首先,我们要明白“起来”和“去”这两个词本身在汉语中可以作为动词或助词,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并且在与“说”这个动词组合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起来”的用法:
表示动作的开始或出现: 这是“起来”最常见的用法之一。当它跟在某些动词后面时,表示那个动作突然发生、开始进行。例如:“笑起来”、“哭起来”、“跑起来”、“跳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起来”不仅仅是动作的完成,更强调的是动作的 启动瞬间。
表示动作的趋势向上或向外: 有时也表示动作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向。例如:“爬起来”、“站起来”。
表示状态的改变: 还可以表示某种状态的出现或改变。例如:“高兴起来”、“热闹起来”。
表示逐渐发展: 少数情况下也表示事物逐渐发展,但通常带有更强的动感或情感色彩。

“去”的用法:
表示动作的趋向性(远离、前往): 这是“去”的核心功能。它表示动作的指向性,即动作的发生地点与提及的地点之间有 空间上的距离或移动。例如:“去学校”、“去上班”、“去旅游”。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较少见,且有特定语境): 在某些古语或特定词组中,“去”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但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非常有限,而且通常需要特定的词语搭配才能体现。例如“去了”通常指已经走了,但侧重的是“离开”而非“到达某个地方”。
表示发生、经历(较少见): 有时也可以表示发生过某事,但往往带有一定的时过境迁的意味。例如“这事儿他去过了”。

现在我们把“说”和这两个词结合起来看:

“说起来”: 当“说”后面加上“起来”时,最主要的含义是 “开始谈论某事” 或者 “从某个话题或角度来谈论”。这是一种动作的启动,也包含了 将某个事物引入谈话 的意思。
例如:“我们不说别的,就说起来这件事情,真是太复杂了。” 这里,“说起来”表示从“这件事情”这个角度开始谈论,引出话题。
“他一说起来就没完。” 这里,“说起来”表示“开始说”,强调的是说话的开始状态和持续性。
“听他说,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这里,“说起来”表示从某个角度来看,或者可以这么说。

“说起去”: 如果我们尝试使用“说起去”,它会试图表达什么意思呢?
字面理解: “说” + “起” (动作的开始) + “去” (趋向性)。这似乎是在说“开始谈论某事,并且这个谈论有某种向前或远离的趋向”。
语义上的不协调: “说”这个动作本身,虽然可以有内容指向,但它更多的是一个 交流或表达的动作,而不是一个具有明显 空间位移 的动作。当“说”与表示空间位移的“去”结合时,就会产生一种语义上的不协调。“去”通常需要一个明确的 目标地点 来配合,比如“去北京”、“去那边”。而“说”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地。
缺乏明确的语用功能: “说起去”无法清晰地表达“说起来”所传达的“引入话题”、“从某个角度谈论”或“开始说话”等语用功能。它没有一个既定的、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意义。
听觉和感觉上的怪异: 对汉语母语者来说,“说起去”听起来非常不自然,就像一个不完整的句子或者错误的词组搭配,无法准确地理解其意图。

二、 词语的固定搭配与约定俗成

语言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杂系统,其中存在大量的固定搭配和约定俗成。很多时候,我们使用某个词语并非完全基于逻辑推导,而是因为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某些搭配被大家普遍接受并固定下来。

“说起来”: 经过长期的使用,“说起来”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和稳定的用法,并且被赋予了特定的语意和功能,成为汉语中一个非常常用的短语,用来引出话题、提出一个观点或背景。
“说起去”: 这个搭配在汉语中没有被广泛使用,也没有形成固定的语用功能。它不符合大家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即便我们尝试去解释它可能的意思,也显得牵强,不自然。

三、 比较其他类似的动词搭配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其他动词与“起来”和“去”的搭配来进一步说明。

“看”: 我们说“看起来”(表示外观、样子),但不说“看去”(除非特指“朝某个方向看”,如“向远方看去”,但这里的“看去”更强调动作方向而非作为短语)。“看起来”表示主观的观察感受,“看去”则强调实际的视线方向。
“听”: 我们说“听起来”(表示听到的声音、感觉),但很少说“听去”。“听起来”也是一种感受,“听去”没有对应的常用含义。
“跑”: 我们说“跑起来”(开始跑,或跑得有活力),也可以说“跑去”(表示去某个地方跑步,但通常是“跑去公园”、“跑去操场”,需要目的地)。这里的“跑”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位移性,所以与“去”的搭配相对自然一些。

但“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动词,它的“动作”体现在语言交流上,而“去”更偏向于物理空间的移动。“说”的“起来”更多是“话题的开启”或“谈论的切入点”,是一种概念上的启动,与物理的“去”在语义上有所冲突。

总结来说,汉语中我们只说“说起来”,而不说“说起去”,主要是因为:

1. “起来”与“说”搭配能产生“引入话题”、“从某个角度谈论”、“开始谈话”等明确且实用的语用功能。
2. “去”表示空间位移,与表示交流和表达的动词“说”搭配,在语义上不协调,且不具备明确的语用功能。
3. 语言的约定俗成和固定搭配是重要的规范,我们倾向于使用已经被广泛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

“说起来”是汉语中一个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短语,它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表达引入话题、阐述观点时的语境和方式。而“说起去”,如果强行使用,则会显得生硬、别扭,甚至无法被理解。这恰恰体现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词语搭配的合理性、功能的明确性以及约定俗成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人引经据典,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通常说这句话的人站着,所以说“起来”,暗含对方状态变化到和自己相同,所以用“来”。假设你们躺在一起,你肯定不会说起来,而是起开,在我们老家也有“起去”的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说起来”,而很少使用“说起去”。这背后涉及到汉语动词搭配、语境理解以及语言演变的复杂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起来”与“去”在动词搭配中的不同含义和功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起来”和“去”这两个词本身在汉语中可以作为动词或助词,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含义和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网上与现实的落差,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你说的这种“网上贬低皇汉,现实遇不到”的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是个放大器。在网上,人人都戴着个面具,或者说,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这种自由,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肆无忌惮的表达。你想想,在网上,你不需要.............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那种“尬”感,简直像是自带静音按钮,但又忍不住想捂耳朵。这事儿说起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啥咱们觉得很多汉语说唱听着这么不得劲儿。首先,得说说这玩意儿从根子上讲,跟咱们的文化语境有点“水土不服”。Hiphop,说唱这玩意儿,人家在美国那是街头文化,是.............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跟两位蒙古族朋友打招呼,还特意用了蒙古语问他们是不是蒙古族,结果他们却用汉语回应,这让你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是吧?其实呢,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一点儿也不奇怪,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我给你掰扯掰扯,咱就当唠唠嗑,听听这背后的故事。首先,得承认,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尤其是在民族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您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历史和语言演变的关键点。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韩国(朝鲜半岛)与汉字的历史渊源 早期影响: 早在公元前,汉字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随着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立郡县(例如汉四郡),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和文化传播的载体被广泛使用。 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星空中,有些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哲学界似乎并未得到与其光芒相匹配的关注与深入挖掘。这并非说他们完全被忽视,而是相比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学界和公众视野中的权重明显偏低。我这里想聊的,是一些在我看来在汉语世界中相对被低估的几位哲学家。一、 古希腊的那些“边.............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要说清楚“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为什么是“hama”,得从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这背后涉及语言演变、音韵变化以及日本人如何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一系列过程。一、汉字传入日本的背景汉字最早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对日.............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很多人无法接受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出现汉字,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审美层面的,还有实用性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认知和习惯的差异: 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审美惯性: 长期以来,全球化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许多西方语境下,.............
  • 回答
    .......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失败”在汉语里之所以是“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些根源和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北”的本义:一个重要的线索首先,得说说“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北”表示方向,但它的本义和“失败”联系起来,其实.............
  • 回答
    汉语中确实没有“笨子”这个普遍且约定俗成的称呼。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理解“笨子”可以指代“笨的人”,但它在实际的汉语使用中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汉语中没有“笨子”这种叫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语中形容“笨”的词汇体系和习惯用法:汉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