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第中的地位为什么偏低?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

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但也有其特色。

功劳与封爵的直接关联: 封爵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对汉朝建立和巩固的贡献大小。刘邦对那些在战争中冲锋陷阵、贡献实际军功的人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地域与行政权力的考量: 许多功臣被分封到有重要战略意义或人口稠密的地区,这赋予了他们实际的行政和军事权力,他们的封地也成为了他们权力的基础。
政治集团的平衡: 刘邦的分封也带有政治考量,需要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例如原楚国故地、秦朝旧地以及刘邦家族的支持者等。

二、 张良的贡献类型与汉初评价体系的差异

张良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谋略”和“智囊”方面,而非直接的“军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性质: 张良的主要作用是为刘邦提供战略规划、政治策略、外交斡旋等,他策划了鸿门宴、劝刘邦还定陶、说服韩信灭赵等一系列关键性事件。这些“无形之功”在后世看来价值连城,但在当时,尤其是对于崇尚武力的刘邦而言,直接的军功和战场上的表现更容易被量化和肯定。
“士”的身份与“将”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虽然谋士很重要,但直接带兵打仗、斩将夺旗的将领往往更容易获得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封赏。张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士”的身份,虽然地位尊崇,但与那些实际掌握兵权、开疆拓土的大将(如萧何、曹参、樊哙等)相比,其“实际权力”的体现方式不同。
刘邦对张良的态度: 刘邦虽然非常倚重张良,将其视为自己最重要的智囊,但这种倚重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和“依赖”,而非直接的“授命于功”式的奖励。刘邦常常在关键时刻询问张良的意见,但最后执行的还是他自己或他信任的将领。

三、 张良获得的封爵与实际影响力的对比

张良最终被封为留侯,食邑万户。虽然“侯”是高级爵位,万户也是不小的封地,但与一些“功高震主”的大将相比,他的封地规模和所辖区域在权力层级上并不算最高。

与萧何的对比: 萧何作为丞相,辅佐刘邦“治国安民”,其贡献是全方位的,且贯穿始终。他被封为酂侯,食邑达二十万户,位列功臣之首,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尊荣。萧何的封地和爵位,反映了刘邦对治国之臣的最高肯定。
与曹参、樊哙等人的对比: 曹参是刘邦的得力大将,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樊哙更是汉初三杰之一,勇猛过人,被封为舞阳侯。这些大将的封地规模也很大,且他们的封地通常位于重要的战略区域,拥有实际的军事和行政影响力。相比之下,张良的“留侯”更偏向于一种象征性的荣誉和稳定的生活保障,而非直接的权力中心。
“臣事二主”的特殊性: 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复兴韩国。虽然最终忠于刘邦,但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使得他在分封时可能被放在一个相对“外围”的位置。刘邦在分封功臣时,也要考虑出身和派系的问题,以维持政治平衡。

四、 张良的“退隐”选择与地位的再诠释

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归隐”,这进一步影响了他在汉初功臣群体中的后续地位。

淡泊名利与对政治的疏离: 张良早年就受黄石公《素书》影响,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对权力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刘邦死后,便选择“告归病老”,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远离政治漩涡。
主动放弃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他的这种选择意味着他没有像萧何、曹参那样继续在朝堂上发挥影响力,也没有像其他一些功臣那样在封地里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势力。因此,在后续的权力格局中,他的实际影响力自然不如那些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功臣。
后世对张良的评价: 虽然他在汉初功臣中的“侯位”地位可能不属于最顶尖,但后世对张良的评价是极高的,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士之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赞誉,使得他在历史评价体系中地位远超其受封的侯位。他的地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思想上的崇高,而非实际的政治地位。

总结来说,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

1. 贡献的性质: 他的贡献以“智谋”为主,与直接的“军功”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存在差异,后者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封赏和权力。
2. 封爵的依据: 汉初分封体系更看重实际的军事能力和对政权的直接贡献,张良的“功勋”更多体现在决策层面。
3. 封地的性质: 留侯的封地虽然不小,但相比于一些大将,其战略性和实际权力辐射范围可能相对有限。
4. 主动选择退隐: 张良的“功成身退”使得他在功臣群体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在汉朝政治后期逐渐减弱,也就没有了进一步提升地位的机会。

尽管如此,张良作为汉初的开国功臣,其历史地位和对汉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获得的留侯爵位是对他卓越才能的一种肯定,只是在汉初那个以军事功勋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时代,他的地位与一些叱咤风云的大将相比,显得相对“低”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一点,以下内容因为都是手机打字,所以我就不引用史料了,有疑问的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我会找时间答复的。

第一,楚汉战争期间,张良因为生病,没有出去领兵作战,而只是留在刘邦身边,所以没有实实在在的军功。

同样的例子可以看樊哙,逼死章邯时赐食邑樊乡,外黄大破西楚骑兵时,又被赐食邑两千户。但是当樊哙从汉三年到汉五年只是随着刘邦固守广武时,最后到刘邦称帝时便只是加了食邑八百户。所以说,对于汉初的那些功臣们来说,军功真的非常重要。

而张良这一点上就失了先机。

第二,张良虽然没有获得很大的军功,导致其在汉初群臣中的影响力相对要小,但又因为张良的特殊身份,所以刘邦还是封赐了张良万户。

这里就要参照另外一个人物了,张耳。张耳和张良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出身名门,在自己的国家内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又都对刘邦建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张耳又因为有大将军韩信的鼎力支持,所以在汉四年便成功封赵王了,那么同理来看,张良其实也是有资格封韩王的。

只是谁让韩国的那位韩王信也是有大功之人,而一国又不能两分,再说张良又是对韩极度忠诚之人,也不会允许这样,因此最后便让韩王信为韩王,而张良则降一级,为列侯,封万户。

说白了,张良的万户其实只少不多,毕竟和他对比的从来都不是曹参、萧何等人,而是韩信、张耳等诸侯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良虽然在表面上不参政了,但是最后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却又选择了支持吕家。

如此,正是张良的这一次选择,让张氏一族走上了不可挽回的覆灭之路。

虽然在吕后当政期间,张氏一族确实辉煌过,张良的儿子也一度成为了吕后的嫡系谋臣,所以只要吕家不灭,则张氏一族便会一直荣耀下去。

只是奈何,随着汉少帝八年的长安之变,吕氏满门尽数被屠,吕家覆灭。自此,张氏一族便也由盛转衰。

其实怎么说呢,汉文帝继位初期没直接对张氏一族下手,也算是给足了他们面子了。然后等稍微稳定之后,也就是几年后,汉文帝便以第二代留侯张不疑(张良之子)不敬之罪,罢官削爵,留侯一门随之消亡。

再说为何张良的侯爵名次排的那么后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汉初的功侯位次最后就是在汉文帝时期才定稿的,所以大家觉得能给张良多高?

而后历代君主,谁要是给张良翻案,这不是在打汉太宗孝文皇帝的脸吗?所以谁敢?

当然,除了太史公,毕竟太史公几乎是用一人之力将张良这个万恶的吕氏余党硬生生的拔高到汉初三杰之首,只能说,太史公确实是尽力了。

不过张良其实也符合那个地位,毕竟张良的起步真的太高了,五世相韩的家族名望,以及对于秦始皇的惊天一刺,而刘邦虽然有一定背景,但和张良那个时候的名望相比,真的就是天地之别。

因此,张良那个时候能坚定的臣服于刘邦,向刘邦效忠,的确是为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而这一点,是萧何与韩信无论如何都无法媲美的。当然,萧何与韩信也有张良无法媲美的地方,我只是说,相对而言,张良的确非常重要,因为张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刘邦集团的上限。

所以张良自然也当得起汉初三杰之首的地位。但正所谓功是功,过是过,张良的经历固然值得后世夸赞,但是张家的经历,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