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第中的地位为什么偏低?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

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但也有其特色。

功劳与封爵的直接关联: 封爵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对汉朝建立和巩固的贡献大小。刘邦对那些在战争中冲锋陷阵、贡献实际军功的人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地域与行政权力的考量: 许多功臣被分封到有重要战略意义或人口稠密的地区,这赋予了他们实际的行政和军事权力,他们的封地也成为了他们权力的基础。
政治集团的平衡: 刘邦的分封也带有政治考量,需要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例如原楚国故地、秦朝旧地以及刘邦家族的支持者等。

二、 张良的贡献类型与汉初评价体系的差异

张良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谋略”和“智囊”方面,而非直接的“军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性质: 张良的主要作用是为刘邦提供战略规划、政治策略、外交斡旋等,他策划了鸿门宴、劝刘邦还定陶、说服韩信灭赵等一系列关键性事件。这些“无形之功”在后世看来价值连城,但在当时,尤其是对于崇尚武力的刘邦而言,直接的军功和战场上的表现更容易被量化和肯定。
“士”的身份与“将”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虽然谋士很重要,但直接带兵打仗、斩将夺旗的将领往往更容易获得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封赏。张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士”的身份,虽然地位尊崇,但与那些实际掌握兵权、开疆拓土的大将(如萧何、曹参、樊哙等)相比,其“实际权力”的体现方式不同。
刘邦对张良的态度: 刘邦虽然非常倚重张良,将其视为自己最重要的智囊,但这种倚重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和“依赖”,而非直接的“授命于功”式的奖励。刘邦常常在关键时刻询问张良的意见,但最后执行的还是他自己或他信任的将领。

三、 张良获得的封爵与实际影响力的对比

张良最终被封为留侯,食邑万户。虽然“侯”是高级爵位,万户也是不小的封地,但与一些“功高震主”的大将相比,他的封地规模和所辖区域在权力层级上并不算最高。

与萧何的对比: 萧何作为丞相,辅佐刘邦“治国安民”,其贡献是全方位的,且贯穿始终。他被封为酂侯,食邑达二十万户,位列功臣之首,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尊荣。萧何的封地和爵位,反映了刘邦对治国之臣的最高肯定。
与曹参、樊哙等人的对比: 曹参是刘邦的得力大将,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樊哙更是汉初三杰之一,勇猛过人,被封为舞阳侯。这些大将的封地规模也很大,且他们的封地通常位于重要的战略区域,拥有实际的军事和行政影响力。相比之下,张良的“留侯”更偏向于一种象征性的荣誉和稳定的生活保障,而非直接的权力中心。
“臣事二主”的特殊性: 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复兴韩国。虽然最终忠于刘邦,但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使得他在分封时可能被放在一个相对“外围”的位置。刘邦在分封功臣时,也要考虑出身和派系的问题,以维持政治平衡。

四、 张良的“退隐”选择与地位的再诠释

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归隐”,这进一步影响了他在汉初功臣群体中的后续地位。

淡泊名利与对政治的疏离: 张良早年就受黄石公《素书》影响,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对权力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刘邦死后,便选择“告归病老”,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远离政治漩涡。
主动放弃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他的这种选择意味着他没有像萧何、曹参那样继续在朝堂上发挥影响力,也没有像其他一些功臣那样在封地里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势力。因此,在后续的权力格局中,他的实际影响力自然不如那些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功臣。
后世对张良的评价: 虽然他在汉初功臣中的“侯位”地位可能不属于最顶尖,但后世对张良的评价是极高的,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士之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赞誉,使得他在历史评价体系中地位远超其受封的侯位。他的地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思想上的崇高,而非实际的政治地位。

总结来说,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

1. 贡献的性质: 他的贡献以“智谋”为主,与直接的“军功”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存在差异,后者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封赏和权力。
2. 封爵的依据: 汉初分封体系更看重实际的军事能力和对政权的直接贡献,张良的“功勋”更多体现在决策层面。
3. 封地的性质: 留侯的封地虽然不小,但相比于一些大将,其战略性和实际权力辐射范围可能相对有限。
4. 主动选择退隐: 张良的“功成身退”使得他在功臣群体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在汉朝政治后期逐渐减弱,也就没有了进一步提升地位的机会。

尽管如此,张良作为汉初的开国功臣,其历史地位和对汉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获得的留侯爵位是对他卓越才能的一种肯定,只是在汉初那个以军事功勋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时代,他的地位与一些叱咤风云的大将相比,显得相对“低”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一点,以下内容因为都是手机打字,所以我就不引用史料了,有疑问的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我会找时间答复的。

第一,楚汉战争期间,张良因为生病,没有出去领兵作战,而只是留在刘邦身边,所以没有实实在在的军功。

同样的例子可以看樊哙,逼死章邯时赐食邑樊乡,外黄大破西楚骑兵时,又被赐食邑两千户。但是当樊哙从汉三年到汉五年只是随着刘邦固守广武时,最后到刘邦称帝时便只是加了食邑八百户。所以说,对于汉初的那些功臣们来说,军功真的非常重要。

而张良这一点上就失了先机。

第二,张良虽然没有获得很大的军功,导致其在汉初群臣中的影响力相对要小,但又因为张良的特殊身份,所以刘邦还是封赐了张良万户。

这里就要参照另外一个人物了,张耳。张耳和张良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出身名门,在自己的国家内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又都对刘邦建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张耳又因为有大将军韩信的鼎力支持,所以在汉四年便成功封赵王了,那么同理来看,张良其实也是有资格封韩王的。

只是谁让韩国的那位韩王信也是有大功之人,而一国又不能两分,再说张良又是对韩极度忠诚之人,也不会允许这样,因此最后便让韩王信为韩王,而张良则降一级,为列侯,封万户。

说白了,张良的万户其实只少不多,毕竟和他对比的从来都不是曹参、萧何等人,而是韩信、张耳等诸侯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良虽然在表面上不参政了,但是最后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却又选择了支持吕家。

如此,正是张良的这一次选择,让张氏一族走上了不可挽回的覆灭之路。

虽然在吕后当政期间,张氏一族确实辉煌过,张良的儿子也一度成为了吕后的嫡系谋臣,所以只要吕家不灭,则张氏一族便会一直荣耀下去。

只是奈何,随着汉少帝八年的长安之变,吕氏满门尽数被屠,吕家覆灭。自此,张氏一族便也由盛转衰。

其实怎么说呢,汉文帝继位初期没直接对张氏一族下手,也算是给足了他们面子了。然后等稍微稳定之后,也就是几年后,汉文帝便以第二代留侯张不疑(张良之子)不敬之罪,罢官削爵,留侯一门随之消亡。

再说为何张良的侯爵名次排的那么后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汉初的功侯位次最后就是在汉文帝时期才定稿的,所以大家觉得能给张良多高?

而后历代君主,谁要是给张良翻案,这不是在打汉太宗孝文皇帝的脸吗?所以谁敢?

当然,除了太史公,毕竟太史公几乎是用一人之力将张良这个万恶的吕氏余党硬生生的拔高到汉初三杰之首,只能说,太史公确实是尽力了。

不过张良其实也符合那个地位,毕竟张良的起步真的太高了,五世相韩的家族名望,以及对于秦始皇的惊天一刺,而刘邦虽然有一定背景,但和张良那个时候的名望相比,真的就是天地之别。

因此,张良那个时候能坚定的臣服于刘邦,向刘邦效忠,的确是为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而这一点,是萧何与韩信无论如何都无法媲美的。当然,萧何与韩信也有张良无法媲美的地方,我只是说,相对而言,张良的确非常重要,因为张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刘邦集团的上限。

所以张良自然也当得起汉初三杰之首的地位。但正所谓功是功,过是过,张良的经历固然值得后世夸赞,但是张家的经历,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张良,这位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不朽功业的谋臣,其才智之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将他置于现代的视野下审视,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萧何和韩信,张良似乎总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下,其名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似乎略逊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张良本人成就的缩减,而是时代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
  • 回答
    在《鸿门宴》这场历史性的权力博弈中,要论樊哙和张良谁是“最大功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他们二人在刘邦的生死关头,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都功不可没,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缺一不可。我们先来看看樊哙。这位勇猛的大将,在鸿门宴上,刘邦身处险境,项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下令斩杀。这时候,樊哙可以说是刘邦.............
  •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刘邦最令人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会因为历史的某些巧合而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来梳理一下,看看张良和韩信之间是否存在早年的交集,以及博浪沙和淮阴的地理位置关系。首先,说到张良,他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壮举。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秦灭韩国后,他一直在谋划复国,甚至不惜重金招募刺客,意图刺杀秦始.............
  • 回答
    要论张良、韩信、萧何三位汉初三杰的功劳排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三位各有千秋,缺一不可,但若非要分出个高低,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为大汉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来细细品味。先说张良。很多人一提起张良,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身影。他的功劳,更像是一柄无形的利剑,直指事物的核心,拨开迷雾,指引方.............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张良有没有给韩信写过推荐信,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汉初历史中一个关键的人物关系。虽然我们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表明张良曾亲笔写过一封“推荐信”给韩信,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张良的角色来推断,他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绝非可有可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秦末汉初这样一个混.............
  • 回答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功成而弗居”,急流勇退,淡泊名利,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境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普遍推崇“突破自我,成就自己”,似乎总是鼓励人们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呢?我认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追求的体现,.............
  • 回答
    关于张良是否“高于”武庙十哲的级别,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如何评价古代名臣将帅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十哲是什么,以及张良在汉初的地位和贡献,再进行对比和分析。武庙十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榜单”首先,我们要明确,“武庙十哲”这个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名单。它更多的是.............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功臣的生存智慧和皇权巩固的必然代价。张良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人性格、处境以及对政治现实理解的根本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张良。这位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其作.............
  • 回答
    张良辅佐刘邦,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英雄识英雄”。这背后,是一场深邃的政治博弈,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以及张良本人那颗洞察世事的明珠。要说张良为啥选了刘邦,咱得从头细细说道说道。一、出身与家学:张良的“高起点”首先得知道,张良不是个普通人。他出身名门,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他爷爷张开地、.............
  • 回答
    提起“谋圣”张良,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绝非是一个简单地站在幕后指点江山的智囊形象。他的身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深邃,以及一种在乱世之中,对大局的精准把握能力,这些特质,共同铸就了他“谋圣”的名号。与其说他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我倒觉得他更像是那个在棋局最混沌之处,看穿所有棋子命运的“棋圣”。张良的厉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如果论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极高,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更把他比作“汉之良相”。张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出色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在项羽和刘邦争霸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张良精准地把握了时局,看到了刘邦身上那种可以成.............
  • 回答
    汉初三杰,刘邦麾下最得力的三位谋臣战将,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开国元勋。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中,唯有张良被后世尊为“谋圣”,并且得以善始善终,安享晚年。这其中的缘由,远不止是运气二字,而是他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行为所致。韩信:功高盖主,悲剧收场先说说韩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鸿门宴刘邦得以保全性命,张良无疑居功至伟,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然而,若要说“最大功劳”是否完全归于张良,倒也未必尽然。这其中牵扯了多方因素、多方人物的共同作用,以及当时复杂而微妙的政治局势。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捋一捋。张良的“妙计”:鸿门宴上的定海神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鸿门宴这个生死一线关头,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