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汉初年,高祖评汉初三杰,首推张良,为何之后论功封侯,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而张良仅排到第62位?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与实际的封赏排名。

“三杰”的评价:
张良: 刘邦封张良为“文成侯”,称其“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朕不如也”。这充分说明了刘邦对张良在战略谋划、政治智慧、出谋划策方面的极高评价。张良是帮助刘邦从一个沛县亭长,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关键智囊。他屡次在刘邦危难之际献计献策,如鸿门宴上救刘邦一命,制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以及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期提出的“约分天下为两半”等策略,都对刘邦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信: 刘邦称韩信为“治军”,“战必胜,攻必取,由其能用兵”。韩信是刘邦军队的绝对军事统帅,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创奇功,为刘邦消灭了章邯、赵高、司马欣等秦朝残余势力,北伐赵国,降服燕赵,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彻底击溃项羽,确立了汉朝的统治。刘邦对韩信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萧何: 刘邦称萧何为“经济”,“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专ரசுக்用,此乃汉之股肱,非无羽翼已”。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和内政大管家。在他负责后方期间,他组织生产、保障粮草供应、稳定关中民心,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刘邦深刻理解,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和稳定后方,前线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胜利也无从谈起。

实际封赏的考量:
实际贡献的量化与稳定性: 刘邦在封赏时,除了看重智谋和功劳,更会考量实际的、稳定的、持续的贡献。
对政权稳固的直接作用: 封侯是建立功勋,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封赏对象需要对汉朝的建立和未来的稳定有直接的、可量化的贡献。
个人的地位和权势: 封赏的多少也与个人的地位、权势以及皇帝的宠信程度有关。

二、 萧何居首的原因:稳固政权的核心人物

萧何之所以在论功封侯中位列第一,主要原因在于他对汉朝政权建立和稳定的全面、基础性贡献。

1. 后勤保障的绝对核心: 如刘邦所言,“给馈饷,不绝粮道,专ரசுக்用,此乃汉之股肱”。在冷兵器时代,粮草供应是军队的生命线。萧何作为丞相,将关中地区的经济和民生管理得井井有条,确保了刘邦军队在前线作战时,粮草物资从未断绝。这是无数次战役胜利的物质基础。即便张良和韩信的军事谋划再精妙,没有萧何的后勤支持,也难以实现。
2. 稳定关中的战略意义: 刘邦起兵之初,就占领了关中。关中是汉朝的根基所在,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萧何在刘邦出征期间,负责管理关中,他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兴修水利、推行法制,使得关中地区迅速恢复,成为汉朝稳固的后方基地。这为刘邦能够安心在外征战提供了坚实保障,避免了后方起火的隐患。
3. 政治和行政的支柱: 作为丞相,萧何不仅负责后勤,还承担着国家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他选贤任能,制定规章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为汉朝的初步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行政框架。在刘邦灭项羽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的归附和稳定,也离不开萧何在后方做的善后和治理工作。
4. 刘邦的绝对信任和依赖: 刘邦深知萧何的能力和忠诚。在征战期间,他将都城和后方都托付给萧何,这种信任是无条件的。在刘邦眼中,萧何是最可靠、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的贡献是持续、稳定、不可或缺的。

三、 曹参的地位:勇猛善战的宿将与有功之臣

曹参之所以能排在第二位,原因如下:

1. 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战功: 曹参是刘邦早期重要的将领之一,他勇猛善战,身先士卒,在多场关键战役中都表现出色。例如,他跟随刘邦攻城略地,在彭城之战、碏石之战等关键战役中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2. 长期且稳定的军功: 与韩信有时被视为“空中飞将”不同,曹参的军功是贯穿整个楚汉战争始终的,他始终在战场上为刘邦冲锋陷阵,是刘邦军队中可靠的虎将。
3. 对刘邦的忠诚: 曹参对刘邦的忠诚度非常高,即便在刘邦败退时,他也从未动摇。

曹参的封赏更多地体现在其直接的军事贡献和个人勇武上。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其贡献更多集中在战场层面,而萧何的贡献则更为宏观和全面。

四、 张良位列第62位的原因:非主力军功,独特贡献的特殊性

张良位列第62位,这看起来与他“汉初三杰”的地位很不相符,原因也更为复杂和具有特殊性。

1. 贡献性质的差异: 张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战略策划和政治谋略上,而不是直接的战场冲杀或后勤保障。他的作用是智囊、军师的角色。虽然其作用至关重要,但从封赏的具象化和量化角度来看,相比于萧何的后勤保障和曹参的战场拼杀,张良的贡献显得不那么直接和具体。
2. “不事事功”的特质: 张良的策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点醒刘邦,或者提供一个方向,但具体的执行往往由刘邦本人或其他将领完成。他的功劳更多在于“指点迷津”,而非“亲力亲为”。
3. 避嫌与明哲保身: 张良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也明白自己作为“奇人异士”,不适合过多的参与政务和军事的日常运作。他在很多时候选择隐退和避嫌。例如,在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急流勇退,辞去了官职,回到自己的封地,不再过问朝政。这种主动的退隐,也影响了他后续的封赏和排名。
4. 政治上的超然地位: 刘邦对张良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仰慕和敬畏。他并没有像对待萧何那样,将张良视为政权基石,而是更像对待一个极其重要的顾问。这种地位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了封赏上。
5. 对韩信的“打压”?(一种推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张良的排名靠后,可能也与刘邦为了平衡功劳,避免某些将领功劳过大而有意为之。尽管张良本身并无此意,但刘邦在处理韩信等人的功劳时,也有过一些“操作”。不过,这种说法更多是推测,不能作为主要原因。
6. 实际封地和待遇: 尽管张良排名靠后,但他获得的封地(留侯)和食邑并不少。刘邦依然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优厚待遇,只是在公开的功臣排名中,他的名字没有排在前列。这可能与他本身的“功劳”性质,以及他自己的选择有关。

总结

刘邦评点“汉初三杰”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赞誉和对其个人能力的认可,尤其是在战略、军事和后勤三个不同领域。然而,论功封侯则是一项更为实际和具体的权力分配过程,需要考虑的是:

贡献的直接性与稳定性: 萧何的后勤和内政是政权稳固的基石,其贡献直接且稳定。
贡献的量化与具体性: 军事上的冲杀和后勤上的供应更容易被量化和体现。
政权的政治格局和皇帝的考量: 刘邦在封赏时,也会考虑权力平衡、政治稳定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实际作用。

因此,萧何作为汉朝政权的“股肱之臣”,其全面、基础、持续的贡献使其在论功封侯中稳居首位。曹参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位列第二。而张良,尽管是刘邦的第一智囊,但其贡献的非直接性、策略性以及他本人的主动避嫌,使得他在具体的封赏排名中没有获得与“三杰”名号相符的极高位置。这并非是对张良功劳的否定,而是不同性质贡献在权力分配机制下的不同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汉初年,高祖评汉初三杰,首推张良,为何之后论功封侯,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而张良仅排到第62位?

这个功不是那个功,第一个功是军功的功,可以量化的,那都一笔笔清清楚楚记着呐,象曹参,军功簿上就明明白白记着: 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第二个功是泛指的功劳,象萧何的功劳,诚如鄂千秋说的:“ 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 ”高祖说这个功更贵重,立这个功的才是功人,打仗的那些都只是功狗。将军们只好吃瘪。张良的排名62,应该仅计算的第一种功-----直接参赞军事战斗的军功。

至于论功封侯,当然要综合参考各种功劳。萧何曹参张良,都封的万户侯,这也许是汉初仅有的三个万户侯。虽然高祖功人功狗之说,明显把萧何功劳摆在曹参前了,但封得最大的仍是侯里面军功第一的曹参----------一万零六百三十户,萧何初封只是八千户,后来高祖说,我做亭长那时候,出差咸阳,大家送份子钱,每人三百钱,唯独萧何多送了两百钱,现在连本带利,我给他加两千户,这才给萧何凑了个万户侯。

至于张良,那功劳与别人又没法比,不说那些历史重要关头的决策,完全可能改变历史走向------譬如分封六国之后的问题等等,就冲戏下分封时,张良拿自己的钱行贿项伯,为刘邦多争取到一个汉中郡,这就不止值一个万户侯吧?所以刘邦也很爽气,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刘邦很明白,这才对得起张良的功劳,可张良也很明白,真要了三万户,他就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张良说的很漂亮:君臣际会,也是蒙你信赖,我才能展平生之学,实现人生的抱负,我只要我们相遇的留地的一万户。君臣双方都做得很漂亮,实在来说,一万户也很不少了,一起封的萧何当时才八千户,唯一一个超过一万户的是身被七十创的曹参----------一万零六百三十户,不过比万户多了个零头。君子不为最先,这才是张良嘛。

说起汉初的这次大封侯,可以玩味的地方很多,好比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第一批十个侯,第一名封的是曹参:一万零六百三十户,有零有整,很像是细心的萧何根据总的功劳排了一个公式,严格折算出来的,而萧何自己封侯八千户,则晚了二十多天---------公元前201年正月下旬才发布,还是和封一万户的张良名单排在一起的,不要以为是武将的军功好算,先封了武将们,文臣落在了第二批-------------实际上,资历、人脉远比不上萧何的陈平是跟曹参一起第一批封的,五千户,那张良萧何为什么要等后面一批?我看着高祖功臣年表,好像活脱脱看见一个小心谨慎又有点狡黠的老官僚。萧何是拿跟丰沛功臣集团关系不怎么样的陈平放在第一批试水,陈平的五千户,大家反应不激烈,那自己封个八千户,应该上下都没有话说,安全起见,再跟封一万户的张良排在一起,怎么着有意见也不会对着他来了,至于张良,你们不满意也没用,老板说他该封三万户呢。

user avatar

看了一波答案,各种论证各种分析,看得我头痛。我废话不多,就讲一个我亲眼见到的活生生的例子。

这几天我们部门搞竞聘,一共有四个人竞聘一个副经理的位置。竞聘完毕后,我们老大上来就对那三个落选的一顿猛夸,说他们各种优秀,还说以后机会多得是。然后就对竞聘成功的那哥们儿作出一些批评,并提出了限期改正的要求。刚开始我一头雾水,后来翻翻《史记》我恍然大悟,这就是领导的艺术啊!!!

韩信:王爵(齐王、楚王)。

张良:侯爵(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萧何:侯爵(以客初从入汉,为丞相,守蜀及关中,给军食,佐定诸侯,为法令宗庙,侯,八千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