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认为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你赞成此说法与否?

回答
关于“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这一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虽然西汉初年对道家思想的整理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了奠定道家思想基础的丰富思想资源,并且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道家”思潮,虽然其体系和称谓可能与后来的道家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 为什么有人会提出“先秦无道家”的说法?其论据可能是什么?

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很可能是在以汉代以后的“道家”概念去衡量先秦的哲学思想。 他们可能认为:

“道家”作为显学,其集大成者如老子、庄子等,虽然生活在先秦,但其思想的系统化和学术体系的建立,更多体现在后来的整理和阐发中。 尤其是《汉书·艺文志》中对“道家”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班固对道家的评价,可能被作为重要的依据。
一些被归入道家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可能与其他学派(如阴阳家、黄老之学)融合不清,难以独立界定为“道家”。 例如,黄老之学在战国后期已经相当流行,但其思想来源复杂,既有老庄的思想,也吸收了法家、名家等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尽管都提出了各自的“道”,但其内涵和侧重点不同。 只有与“自然无为”、“柔弱处下”、“顺应规律”等核心概念高度契合的思想,才会被后人更明确地划归为“道家”。
汉初对道家思想的“复兴”和“制度化”作用。 汉初统治者如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黄老之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和应用,并将其融入到治国理念中。一些方士在实践中也吸收和发展了道家思想,例如炼丹、养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可能被认为是“新学派”的渊源。

二、 我不赞成“先秦无道家”的理由及详细阐述:

1. 道家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并且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老子所提出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规律。“道”的特征是“无为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恒无名”,以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思想。这些关于自然规律、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论述,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其思想已经独立于其他学派而存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庄子》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辩证的思维,深入探讨了“道”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他提出了“道通为一”、“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坐忘”、“心斋”等概念,强调超越功利、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庄子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老子一起构成了早期道家思想的两大支柱。
其他可能被视为早期道家思想的萌芽:
易传的某些思想: 尽管易传的成书时间有争议,但其中关于“道”“阴阳”“变化”的论述,也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部分“隐士”的生存哲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隐士以其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也体现了道家的一些精神内核。

2. 《汉书·艺文志》对“道家”的界定并非绝对的起源标准。

《汉书·艺文志》中将道家列为九流之一,并将其归为“皆因阴阳,本于道德,顺其自然而治者也”。班固对道家的概括,虽然包含了他对于当时“道家”的理解,但更多的是对汉代及其之前道家思想的总结和分类,而非对道家起源的严格界定。将《汉书·艺文志》作为判断“先秦无道家”的唯一标准,过于教条化了。

3. 黄老之学与道家的关系并非割裂,而是继承与发展。

黄老之学在战国后期已经形成,其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例如,战国末期一些著作如《慎子》、《尸子》等,就已经体现了黄老之学的某些特征。虽然黄老之学吸收了法家等思想,并更侧重于政治实践,但其思想根基仍然是老子提出的“道”和“无为”思想。 简单地说黄老之学是“新学派”,而否定其与早期道家的联系,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

4. 汉初方士和官吏是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而非“创立”。

汉初的方士和官吏,如文景之治时期推行的“黄老之学”,是对先秦道家思想的一种实践化、制度化的应用。他们并非从零开始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学派,而是继承、改造、并融合了先秦以来已有的道家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社会需求进行发展。 例如,在养生方面,一些方士吸收了道家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并将其与炼丹、吐纳等技艺结合,形成了早期的道教雏形,但这仍然是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的发展。

5. “道家”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学术概念。

“道家”作为一种明确的学派称谓,其形成和确立是后世学者(尤其是司马谈、班固等)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类时确定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思想在先秦时期没有被明确冠以“道家”之名,就断定其不存在道家思想的内核。 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了“中国佛教”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佛教本身在中国不存在其影响或早期传播的痕迹。

三、 总结:

我认为,“先秦无道家”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

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体系和深刻哲学内涵的“道家”思潮,其思想已经独立发展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初的部分方士和官吏,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政治和文化需求,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重要的整理、改造和应用,尤其是在黄老之学的实践和早期道教的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先秦道家思想的独立性和奠基性作用,同时也要肯定汉初在道家思想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将两者割裂开来,简单地否定先秦道家的存在,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过度简化。

打个比方: 如果把一个学派比作一棵树,那么先秦时期就是树根的扎根和幼苗的生长,而汉初则是对这棵树进行嫁接、修剪和施肥,使其枝繁叶茂。树根和幼苗的存在,是树木得以繁茂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汉初的修剪和嫁接让树木变得更壮观,就否认树根和幼苗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秦道家并没有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皆言道,文中多有提及“道”这个概念,然而百家思想是都在试图描述自己所理解“道”是什么,这说明在百家之前,已然有了个“道”这个概念,如果要论道家,都可以算是道家,然而都称为道家,却是无法区分了,所以才有诸子百家之别。

韩非子虽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在《主道第五》之中云: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剩下的内容里都是在谈道的。

比如管仲,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条目下有《管子》85篇,作为道家人物,然而此道是黄老之道,而并非是老庄之道,《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6篇,其余各家杂之,而其中的法家思想,也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又如范蠡,北魏李暹为《文子》作注,就曾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意思是范蠡这一系有老子的传承。

而《吕氏春秋》里也是黄老道为主体,强调了:“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所以,如果观点只是单纯的:“先秦无道家”,那么显然是有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