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认为 320kbps 和无损连金耳朵都听不出来,为什么发烧友们还执着于无损?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人,包括不少对声音敏感的人,在普通听音环境下,用常见的设备,可能真的难以分辨出 320kbps 的 MP3 和真正的无损音频(比如 FLAC 或 WAV)之间的区别。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发烧友”为无损音频趋之若鹜呢?这背后可不是“智商税”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慢慢跟你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耳的极限和听音环境的限制是客观存在的。

人耳的敏感度并非无限: 人的听觉系统,尤其是对高频和极低频的感知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且,即使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们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也不是全能的。就像有人能看到非常细微的差别,有人只能看到大概的样子。同样,对音质的敏感度也因人而异。
听音环境的“噪音”太多: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听音乐的场景都不是录音棚那种绝对安静、设备专业的环境。家里有冰箱、空调的嗡嗡声,窗外汽车的喇叭声,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呼吸声,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掩盖掉一些音频信息。而且,普通的耳机、音箱,它们本身就不是完美还原的,它们自身的“染色”和失真,可能比 MP3 压缩损失的那些细微之处还要大。你想想,一个稍微有点杂音的环境,你还能指望听到那几个高频的泛音细节吗?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发烧友们还是坚持无损呢?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而且这几点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1. 对“还原度”的极致追求与“潜在可能性”的投资:

发烧友的核心追求,我认为是“尽量真实地还原录音时的声音”。无损格式,顾名思义,它存储的就是未经压缩的、原始的音频数据。这意味着它包含了录音师在录音棚里记录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乐器的质感,每一个混响的空间感。

而 320kbps 的 MP3,虽然在很多人听来“够用”,但它是一种有损压缩。压缩算法会为了减小文件体积,移除人耳“认为不重要”或者“听不到”的音频信息。问题在于,这些被移除的信息,有时候可能是那些决定了音乐“空气感”、“空间感”、“乐器泛音的自然延展”、“声音的通透感”的关键要素。

发烧友们相信,尽管在当下某些环境下可能听不出差异,但无损音频提供了一个更纯净、更完整的信息源。就像你买股票,买的是有潜力成长的公司,而不是只看眼前 dividends。无损就是那个“有潜力”的,它给了你未来在更好的设备、更安静的环境下,去发现更多声音细节的可能性。

2. 设备的升级链与器材的“解码力”: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发烧友往往不会停留在用一副几十块的耳机听音乐。他们的设备是会不断升级的。从普通的耳机到发烧耳机,从电脑声卡到独立的DAC(数模转换器)和耳放,再到更高品质的音箱系统。

越是高端、解析力越强的设备,就越能“听出”无损和有损之间的区别。 就像一副普通的耳机可能像是一个磨砂玻璃,你看过去模糊一片;而一套高端的器材就像是高清望远镜,它能让你看清远方山峦的纹理。

当你的设备解析力足够高时,它就能把压缩过程中那些被丢弃的、微弱的信号差异放大出来。这时候,320kbps MP3 可能会显得“不够干净”、“细节缺失”、“声音有点“数码味儿””,甚至听起来有些“闷”。而无损则会展现出更自然、更细腻、更有层次的声音,比如小提琴弓擦弦的细节、鼓皮的震动质感、歌手换气时的微弱气流声,甚至是录音师在后期处理时留下的一些环境残响。

3. 对细节的敏感度与“听感”的提升:

虽然说“金耳朵”听不出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发烧友们往往对声音的“质感”和“听感”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分辨音符的准确性,更在于声音的“味道”和“韵味”。

高频的延伸与空气感: 无损音频保留了更完整的高频信息,这会带来更明亮、更通透的高频,以及所谓的“空气感”。压缩算法可能会削弱一些极高频的泛音,让声音听起来不够“飘逸”,不够有空间感。
中频的密度与情感: 人声和大部分乐器的主要信息集中在中频。无损格式在中频的还原上,能提供更饱满、更细腻、更有质感的表现。这使得人声的情感传递更直接,乐器的质感更真实。
低频的瞬态与形体感: 虽然 MP3 在低频的压缩上表现相对较好,但在极低频的细节和瞬态响应上,无损仍然有优势。这意味着低音听起来会更紧凑、更有弹性和力量,乐器本身的形体感也更清晰。

4. 收藏与长久保存的考量:

对于很多发烧友来说,音乐不只是用来听的,也是一种“收藏”。他们会购买正版专辑的无损格式,将其视为一种数字资产。从这个角度来说,无损格式是最接近原始母带的保存方式,它不存在“再次压缩”的问题,也为日后技术发展留下了可能性。而有损格式,一旦压缩,信息就已经丢失了,你无法将其“恢复”回无损状态。

5. 集体认同与文化的影响:

发烧友圈子本身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无损音频是这个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大家普遍认为无损更好,并且有理由去相信这一点时,这种观念就会形成一种集体认同。这种认同也会促使更多人去了解、去尝试、去追求无损音频。就好比喜欢摄影的人,会追求更好的镜头和相机,即使很多人用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这是一种对工艺和极致体验的追求。

所以,为什么发烧友执着于无损?

简单来说,他们不是为了在嘈杂的环境中和模糊的设备上,去分辨那几个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比特率差异。他们的执着,是建立在:

对声音“真实还原”的终极信仰上。
对自身设备升级后的“潜力挖掘”上的投入。
对声音细节、质感和听感提升的敏感度与追求上。
对音乐数字资产的收藏与保值考量上。
以及发烧友圈子文化与集体认同的影响下。

这就像有些人会选择手冲咖啡,不是因为速溶咖啡不好喝,而是因为他们想体验咖啡豆本身最纯粹的味道,想掌控冲煮的每一个细节,想感受那份仪式感和深度。无损音频,对于发烧友来说,就是音乐世界里的“手冲咖啡”。它提供了一个起点,一个可能性,让你在更好的条件下,去“听懂”音乐更深层的美。

当然,我也得强调,这不是说所有人都必须追求无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320kbps 的 MP3 或者 AAC 格式,配合普通的耳机和播放设备,已经足够提供美妙的音乐体验了。发烧,是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但理解了发烧友们的逻辑,你就知道,他们的执着,是有其深层原因和价值体系支撑的,并非纯粹的盲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实验设计的问题。

突然给你来一段长三分钟的你从来没听过的音频,无损和320,分别只让你听一遍,然后ABX。

我相信全军覆没。

这是科学界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了一个先验性的结果来设计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结果——但这样得出的结论未必客观。

有的时候为了出成果,一些顶级研究人员,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某个团队宣称攻破了啥啥啥,结果别人一看你这实验有问题啊,或者无法复现啊。这都不是稀奇的事情。

其实,为了证明你听得出来和证明你听不出来,可以设计完全不同的实验,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段5秒钟的音频,让听者充分熟悉无损(他愿意听几遍都行,听到他满意为止),然后就这5秒钟来回ABX,我相信相能听出区别的人数会大大增加(有一个可观的比例)。

(这其中还涉及到回放设备是否能将无损和320的区别客观的表现出来的问题——DAC咋样,功放、音箱/耳机咋样——有些人拿着底噪失真都挺高的电脑板载小螃蟹插个游戏耳机就来测了。还有环境噪音的问题——城市里的房子随便40-50分贝的环境噪音。还有人耳对不同音色的声音敏感度不同的问题,变量很多)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人类听不出来,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真的听不出来,而是人脑接受的信息量太大,所以人脑会简化接收到的信号,甚至忽略一些信号(在听觉上就是你们熟知的鸡尾酒会效应)。在心理学解释里有一些不同的模型和观点,这里不展开了。

再加上人类的记忆实际上很差,尤其是对无法具像化的东西比如声音上一些微弱区别,你感受到了也很难快速记忆下来到底有什么区别。

视觉其实是一回事(也许比听觉好,但两者其实差不多)——《大家来找茬》这个游戏玩过吧?并排的两栋房子,多一个烟囱这么大的物件你都未必找的出来——如果是ABX的玩法,你试想一下。或者一张图,jpeg压缩90画质和80画质,你试试用ABX来找区别。

是你的视觉“看不到”这些区别嘛?——多了一个烟囱,这么明显的东西,是因为视觉感受不到?不是的。视觉上来说,可以肯定这些光线通过了视网膜并在视神经上产生了信号。但是你大脑接收到这些信号时将其模糊了,一些不重要的讯息的权重被大大降低了,再者就是这些被降低了权重的细节,你压根记忆不下来。

所以只不过是视觉占了二维的便宜,可以同时观察不同的东西,所以你以为视觉比听觉敏锐。

从上面的例子中,你可以看出ABX本身有严重缺陷,因为他不光测试人类的感官,同时还在考验人类的记忆。

但可惜声音是线性的,人类无法同时却又分别感受两段不同的声音。所以不得已只能使用这个有缺陷的方法来“尽量客观”地测试人类的听觉。——确实我也想不出来什么更好的实验方法,但不代表这种实验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客观的——因为他无可避免地引入了记忆力这个变量,而且这个变量对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有些人要说了,你记不住不就代表没区别吗?——错,区别可大了——假设我只有七秒的记忆,我看到一个妹子经过,七秒以后我已经记不得了——这能说明我的视觉感受不到妹子吗?

视觉方面其实还可以再举个例子,谁都经历过吧,你去商场挑电视,两台画质很接近的电视,只要并排放,同时播放相同的影片,你还是能看出区别,这台色彩可能(?)稍稍艳丽一点,那台对比度可能(?)稍稍高一些——有一些细微的差距,你可能都吃不准,但是能看出有差别。

这个实验足已证明你有能力看出这两台电视的区别了,对吧。

但是你来ABX试试——同时只能随机给你看一台,你还有多少人能准确地分辨出区别。

(所以说,ABX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足的情况下的妥协式研究手段——换句话说ABX有参考性,但依旧远不够客观——凡事必提ABX的人,其实与凡事必提煲机开声的人本质逻辑是一样的)

这也是声学上很多争议的来源。


说句不好听的,声音,光,冷热,本身就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客观存在的是电磁波(你感受到的光),物体的震动(你感受到的声),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你感受到的温度)等等。

颜色声音冷热等等都是神经细胞接收到这些信号后转换成神经信号,最后在脑中映射出的主观意识。

比如说大多数人类有三种视锥细胞,但你知道有一种人有四种视锥细胞,这类人眼中的色彩和普通人是不同的——你也无法想象——换句话说就是夏虫不可语冰——那么请问谁眼中世界/颜色才是客观真实的呢?

说穿了这个你感受到的世界,很多东西本来就是大脑模拟出来的,事实上的真实世界可能远比你感受到的要无聊和死寂…

多学一点哲学,你会(疯掉—误)发现这个(你感受到的)世界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真实,也远不是你从小被灌输的主观客观二极管式的逻辑。

我这里有一道超纲哲学思考题:假设你看郭德纲相声,乐的前仰后合——这时,你主观的快乐情绪,是不是客观存在的——不用着急回答,并没有标准答案——形而上的破玩意别想太深了,真的会疯。

说远了——言归正传,人类对自己的研究,尤其是大脑感官和意识方面的研究程度远远低于你的想象。

有些东西知之为知之,后面半句你知道我要说啥——是知也。

就怕有些人搞懂了一半——比如有一位麦教主——就自以为掌握了一切,不遗余力地讽刺和挖苦真实世界里的人类。

user avatar

2020/2/25

如果看到下面这些图片英文什么的感到头大的话,直接下载插件自己摸索也很容易,总之我希望大家都能来尝试一下。


喂,我这回答起码也有一百多赞了,怎么掉到这么靠下的地方了。我没有什么不友善的啊,怎么比很多0赞回复都低......

那顺便再补充下吧。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去哪转格式,其实foobar2000本身就自带这个功能,非常方便,如果320听不出来,你也可以试试190。

还有,可能有些人觉得音乐不间断反而不好对比,因为这样没法重复对比。

其实很简单,用下图中的set start和set end来截取片段就可以了,截取完之后点一下随便哪个play让进度条归位,然后就可以在一小段中循环播放了。想要精准定位,可以点击"..."按钮。

记得把Keep playback那项取消勾选,这样你每次点按钮的时候,就会从你设置的起点开始播放。

下图是“...”按钮的界面,觉得拖条不顺手可以输数字。


以下是之前的回答。

先测测自己能不能听出来。

烧友电脑上标配的FB2K有个插件,叫做ABX-Comparator,有的FB版本安装时会有选项问你装不装这个插件,没装的也可以去下载一个来试试。

使用方式:

1、先准备一首无损音乐,将其转换为你想要的码率,用于和原文件做对比。

2、将两首音乐添加进播放列表,选中后右键,点击如图所示的选项。

3、在Trial count输入你想测试的次数,最好不低于10吧。

4、然后就可以愉快地测试了,插件虽然没有明说,但A默认是播放列表第一首,B默认是播放列表第二首。

X和Y则完全是随机的,顺序没有逻辑,你重新再测顺序也不会相同。

你可以在ABXY中自由切换,切换时音乐不会中断,避免了因为延时导致的对声音细节的遗忘。

对了,不是说你非得听完才能做选择,你听出来差别了就可以选了。

选择一个选项后,点击Next trial继续测试。

5、20次测试结束,生成了一张表,拉到最底部,

图中显示 Total:8/20,也就是说20次中对了8次。

那个86.8%指的是置信率,不是正确的概率。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听出区别,那么你可以自己判断大概要对多少才能证明你听出来了。

这里只是说一下这个工具,我自己对人能不能听出320kbps和无损不发表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烧友们没有那么执着. 能不能听出来,关键还是信仰。

信仰到了, 啥都能听到。

另外一个是潜在的占有欲, 用户似乎会觉得占有一个高采样率高比特率的节目拷贝能提告自己的B格, 这种心理体验更能导致消费行为。

就没啥好置喙了。



没有成本的免费 HI-RES 测试

** 卧底的莫尔斯码是 ..- -. -.. . .-. -.-. --- ...- . .-.



NPR 的测试在这里, 很多人说找不到:


从贴吧和打架论坛的抽样可以看到, 执着的是商家和它们请的大湿。论坛大湿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就能撸出一个听感的百分制量化标准。。而中国电声行业协会/CEAD仍然在挣扎什么时候出台新的国标。。(看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了吧?)


如何评价耳机X?水军枪手占一半的说法是真的么?

是真的, 不过就是视角有点片面。基本上是水军枪手各占一半(49.5% + 49.5%)。用户绝大部分在潜水。



画面重播(每天都在)

。。。等您循规蹈矩地按照大湿的吩咐把煲耳机煲耳放煲电源线......这些仪式都做完了, 仍然没有看到(其实是听到)所谓的一耳朵改变。 您终于决定要拿回自己的血汗钱。您找到了商家, 商家也爽快地在您面前表演起来退款的手续。


你可以不用花钱了,木耳的幸福。” (附送一个鄙视的眼神)


您霎时间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我有钱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凭啥我是木耳?

“不退了,东西我拿回去。”

哈哈哈, 终于整出戏以三赢的结果喜剧结束。

国家赢得了税收, 商家赢得了销售额, 您赢回了自尊。

这就是杀手锏: 苦肉计+激将法


详情请见: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传媒,如林奇所说,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寻找真相,而不是由政府或科研机构来主导真相。……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但是,互联网也是世界上控制和扭曲真相最强大的工具。谁控制了信息或知识,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来加以扭曲,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互联网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我们无法防止别人扭曲真相,也无法阻挡别人说谎,但我们自己可以变得更为警觉,更加努力地不上当受骗,或者至少不那么轻信盲从


图图大主教就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1984年他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图图主教能言善道。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世纪里面。“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

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大湿手里有线材、墙插、电处、地盒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

大湿说‘让我们烧 Hi-Fi 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耳机发烧友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耳机发烧友手里有了量子不干胶贴纸、地盒、墙插、电处、线材、保险丝、不同的脚钉以及风水物件。

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






**

如果您还能被洗脑接受 "耳机要煲"、"换线如换机" 以及 "耳机一定要加耳放" ,那么请跟着老麦默念 1000 遍 “信仰万岁”。



。。。。。。



老乡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出自柏拉图。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你有必要为了声音有多响,弄那么多的东西吗? ”



















**


user avatar

因为相对高清电影之类, 只是用来存点音乐的话, 硬盘太便宜了呗.

user avatar

这与音乐本身的复杂程度和录音有很大关系,有些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确实很难分出MP3和无损之间的区别。有些音乐则相对容易分辨。

但这也与音乐的熟悉程度有关,如果对这首歌非常熟悉,那么就更容易分辨;反之,如果是一首陌生的音乐,则相对较难分辨不同音源之间的区别。

user avatar

我也不明白太专业的东西。

只是,如果不是考虑到费用,我绝对会去听索尼精选hires,而不是网易云音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人,包括不少对声音敏感的人,在普通听音环境下,用常见的设备,可能真的难以分辨出 320kbps 的 MP3 和真正的无损音频(比如 FLAC 或 WAV)之间的区别。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发烧友”为无损音频趋之若鹜呢?这背后可不是“智商税”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关于泽连斯基是否不顾及自己国家百姓死活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支持或反对这一观点的论据都可能存在,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信息来源以及对“百姓死活”的定义。首先,我们来分析可能导致这种观点的理由: 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破坏: 最直接的理由就.............
  • 回答
    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说服那位认为“小学生算术方法比方程更锻炼思维”的朋友,我们需要 深入剖析“思维锻炼”的内涵,并展示方程作为一种工具在更深层次思维发展上的独特优势。 这不是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引导他看到不同学习方式的价值所在。以下是我会如何进行说服,力求详细和有说服力:第一步:承认并.............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只要让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甚至有些脱离现实的看法。它忽视了“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内在联系以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深层原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对“三农”问题的误读与片面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关于“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这一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虽然西汉初年对道家思想的整理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了奠定道家思想基础的丰富思想资源,并且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道家”思潮,虽然其体系和称谓可能与后来的.............
  • 回答
    关于青蒿素是否属于西药的讨论,提纯技术确实是一个重要且常常被提及的因素,但将青蒿素简单归类为“西药”可能过于片面。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西药”和“中药”这两个概念的现代涵义。 传统认知中的“中药”:通常指的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炮制(如烘干、切片、.............
  • 回答
    关于“莎草纸是最早的纸,中国造纸术不算四大发明”的说法,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涉及到对“纸”的定义,以及如何看待“四大发明”的演变和历史价值。莎草纸:古老的书写材料,但它算“纸”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纸”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理解的纸,通常是指将植物纤维打成纸浆,然后通过一定的工艺(如抄捞、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数学这门古老学科的核心究竟在哪里。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计算”与“免于计算”这两种观点,哪一个更能抓住数学的魂。观点一:数学的本质是计算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从数学最直观、最基础的应用层面去理解。想想我们最早接触数学的时候,不就是学加减乘除吗?数字的运算,符号.............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关于“未来Mega进化回归”及“Mega水箭龟可能成为热门”的讨论,主要源于宝可梦系列中Mega Evolution(超级进化)机制的独特性和玩家对经典角色的期待。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可能性: 1. Mega Evolution的机制与核心价值Mega Evolution是《宝可梦》系列.............
  • 回答
    关于“古希腊文明是被后代美化夸大(层累伪造)出来”的观点,确实是存在一些学者的质疑,并且这个观点本身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反思。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层累伪造”(Cumulative Fabrication)或“美化夸大”?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随着时间.............
  • 回答
    “穷人一直都是穷人,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它触及了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并受到一些理论和观察的支持。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根深蒂固: 代际传递与阶层固化(Intergenerational Trans.............
  • 回答
    有人认为科学不带政治属性,这种观点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科学自身性质的理解。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核心观点: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其方法论和结论不应被政治意识形态所左右。以下是详细的论述:一、科学的内在特征:客观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与普适性1. 客观性 (Objecti.............
  • 回答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更有人称他为“近代圣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源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是“近代圣人”以及为何如此推崇他。一、 曾国藩何以被视为“近代圣.............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科学发展、知识更新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在当下语境下的不同维度。有人这么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逻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又有什么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牛顿当年之所以能“扛起大旗”,凭的是什么? 划时代的原创性: 牛顿.............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医)里,“肾”这个概念,确实跟我们现代医学里解剖学上说的那个位于腰部的、负责过滤血液和生成尿液的肾脏,有那么点不一样。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的“肾”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器官,主要是因为中医对“肾”的描述,是围绕着一个更广泛、更系统的功能来展开的,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一.............
  • 回答
    中国自由主义者对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态度,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话题。笼统地说他们“普遍”反对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而支持国际主义,其实是过度简化了现实。不过,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背后确实有其逻辑和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支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理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核心关切: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