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有人认为:清军入关之后,为何北方望风而降,而南方抵抗激烈呢?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

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

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瓦解与合法性危机:
明朝统治的疲惫: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导致中央集权衰弱,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朝廷疲于应付,民心尽失。
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影响: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标志着明朝统治的彻底崩溃。此时的北方政权名存实亡,无论是官僚还是百姓,都对失去合法性的明朝政权感到失望和疲惫。
“天命”观念的渗入: 清军作为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在入关前已经通过与明朝的军事对抗,积累了一定的“军功”和“威望”。当他们顺治入关,尤其是在吴三桂的引路下进入北京后,在当时“天命观”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认为这是天命所归,是新的王朝在建立。

军事上的劣势与现实考量:
明朝军队的衰败: 经过多年的内战和对外战争(尤其是与后金的对抗),明朝军队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士气低落,装备也相对落后。
地理和军事防御的特点: 北方在军事防御上,更多地依赖于长城等防御工事。一旦长城被突破,或者主要的军事据点被攻占,其战略纵深相对有限。
吴三桂的投降: 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将领,镇守山海关。他在引清军入关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投降以及率领关宁铁骑的加入,直接瓦解了明朝在北方最后的军事抵抗力量,为清军铺平了道路。吴三桂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投机和对个人前途的考量,他认为与清朝合作更能保全自己的利益。

经济和民生因素:
战乱带来的疲敝: 长期的农民起义和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使得北方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许多百姓对于换一个统治者并没有太多的抵触心理,只要新政权能够带来和平与秩序,他们就愿意接受。
清初的安抚政策: 清军入关后,为了争取民心,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怀柔政策,例如不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保留部分明朝官僚,并在初期减轻一些赋税。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的抵触情绪。

二、 南方为何抵抗激烈?

南方与北方相比,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结构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其对清军更加坚决的抵抗。

政治上的连续性与忠诚度:
南明政权的延续: 在明朝灭亡后,明朝皇室宗室以及遗老遗少在南方相继建立了多个“南明”政权(如弘光、隆武、永历等)。虽然这些政权内部矛盾重重,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政治合法性,拥有更多的拥护者。
士大夫阶层的忠诚: 南方拥有一大批具有深厚儒家思想背景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对明朝怀有强烈的君臣之义和民族气节。他们将效忠明朝视为不可动摇的道德准则,即便在明朝灭亡后,他们仍然坚持抵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地方势力的存在: 南方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和藩王,他们对中央政权有着独立的依附关系,并且在地方拥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这些势力往往与明朝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清朝的统治有着更强的抵触情绪。

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特性:
经济发达与地域优势: 南方在明朝时期经济相对发达,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其经济实力和地域上的便利(如水路交通发达),使得抵抗力量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文化认同的维系: 南方在文化上与北方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其在汉族传统文化方面保留得更为完整和深刻。对于南方的士大夫和士人来说,清朝的统治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冲击,他们更希望维护汉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对异族统治的警惕: 相较于北方长期处于游牧民族的边缘地带,南方的汉族民众对来自北方的异族统治有着更深的警惕和不信任感。他们视清朝为“异族”,对“胡虏入主中原”感到屈辱和不甘。

军事抵抗的具体表现:
南明政权的顽强抵抗: 虽然南明政权内部不团结,但其政权以及追随者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他们组织军队,与清军在长江、珠江等流域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役。
地方武装的坚持: 除了南明政权,南方还有一些地方武装和义士们,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和民间的支持,对清军进行了持续的游击战和局部反抗。例如,郑成功在台湾及其周边地区的抗清活动,就是南方抵抗的典型代表。
史可法等人的殉节: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的发生,虽然是清军在镇压抵抗过程中的残酷手段,但也反过来激发了南方人民更强的抵抗意识和牺牲精神。像史可法这样的文官,也能够坚守扬州城,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

总结来说,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朝政权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人心思变,加上军事上的优势以及收买性的安抚政策;而南方抵抗激烈,则源于南明政权的政治延续性、士大夫阶层的忠诚观念、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立性以及对异族统治的强烈排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南北方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为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增添了漫长而惨烈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句不好听的,排除陕西籍的大顺和大西军势力,明末江南给清军造成的损失和麻烦,摞在一起都没有榆园军一家给清军造成的打击严重,不过就是南方抗清由士人主导,留在史料上的材料更多而已,事实上,我说句不好听的,夏完淳张煌言这些人,实际战绩还不够给北方那些坚持抗清的农民军领袖提鞋的。

咱们都不提西边大顺和大西系统那些积年老反贼们,就说山东河南和江苏,光榆园军就能北攻大名,南克海州,攻占过濮州、曹州、东平等重镇,甚至一度进逼开封和徐州。

梁敏、谢迁、李青山、王小吾、马应试、李化鲸、任复兴、于七、黄镇山、范次五,刘邵武、这些朴实的名字,在历史上惊鸿一瞥,但是却给清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比起南方那些基本没有军事素质,只能说“勇气可嘉”的抗清义士们,我大沙东的汉子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好吗。

user avatar

问题描述就是错误的,清军入关后到剃发令下达这个时间点,无论南北都没有同八旗玉石俱焚的想法,剃发令下达后,南北都爆发了极为激烈的反清起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北方的抵抗运动甚至对清廷的威胁和打击都更大。

北方民众对剃发同样非常抗拒,但多尔衮考虑到立足未稳取消了刚入关时发布的剃发令,使事态没有进一步演变,即使如此在天津、山东等地依然有一些小规模的反抗;日后反抗激烈的江南,在清军攻克南京、杭州后,绝大部分府县都乖乖向清军递交了降表,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要为大明殉死的想法。而剃发令发布后,南北各地,确切地说清廷在关内的绝大部分统治区都爆发了剧烈的反抗运动,几乎就在江南各地发生起义重新拒绝清廷统治的同时,陕西民众依附原本逃入山中的明将孙守法发起大规模反抗,同时原大顺军余部贺珍部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加入起义,声势最为浩大之时威逼西安,几乎将清军逐出整个陕西。之后直到以姜镶反正为代表的山西起义被镇压下去为止,北方可以说一直都在爆发大规模反清起义,以丁国栋为代表的甘肃反清运动,以王永强为代表的陕北反清运动,以谢迁为代表的山东反清运动,可谓此起彼伏,风起云涌。甚至到了1650年底还有县城级别的反清势力坚持在陕北和山东地区,北方的反清运动比起南方同样气壮山河,甚至犹有过之。

尤其山西全省规模的反清起义,更是逼迫清廷将几乎全部八旗精锐调至北方镇压起义,多尔衮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一口气火线封了四个亲王提振人心,由此彻底改变了之后清廷的政治局势。也是因为北方大规模的反抗运动,让清军觉得兵力捉衿见肘,这才放出入关后本已被严密监视的吴三桂,协助镇压山西、陕西的反清运动,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才一飞冲天,成长为满清体制内最强的汉人军阀。

再补充一个数字论证,1644--1649年有据可查的清廷将校阵亡情况中,总计阵亡174人,其中河南、河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北方地区共阵亡116人,占总数的接近2/3,所谓“北方民众喜迎大清王师”之说可以休矣。而直到1651年后南方两大反清势力——大西系明军和郑军成长起来后,清军将校在南方地区的阵亡情况才彻底压倒了北方地区。而这之前南方的抵抗运动规模不可谓不大,但除了江阴在内的少数地区,南方大部分抵抗运动最合适的评价是“勇气可嘉、气节可取”。


既然都谈到这里了,不妨再多引申些话题。在这个话题上抨击题主其实也没有必要,某种程度上,“北方望风而降,而南方抵抗激烈”这种刻板印象本身就是过去某些历史叙事造成的结果。之前史学界有人批判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叙述过于倾向“京城——江南”叙事,这个评价有偏颇之处,但也不无道理。事实上,这个“南方抵抗激烈”中的南方,很多时候甚至不包括大西、大顺系明军活跃的西南,而是专指以文人汇集的江南为核心的东南地区。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江南在明清成为文化中心的同时,也强势地增加了自己在历史叙事中的比重。明清之交江南地区远超其他地区的文人数量,保证了江南的反清运动必然会通过数目繁多的书信、家谱、文集、诗歌、遗民文学等手段传播下去,哪怕在文字狱的压制下,由于其本身的基数巨大也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江南地区暗暗流传的《扬州十日记》即为一例。而这种文化上的遗产,在近代中国开始重塑民族和国家观念的时候,会顺势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比如江阴起义,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中国人面对暴政压迫时勇气和气节的一个象征(当然它也确实配的上这个地位),反过来增强了南方抵抗运动在普通人心中的印象。

另一个问题则是明末清初的史料中本身依然以明皇室为正统,而明正统皇室及其活动踪迹在甲申以后又在南方,导致史料的视角过于集中和狭隘。遗民编的南明史料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从1644-1662的十八年大规模反清运动史中,弘光政权不过1年的时间,但往往能在一本书里占着30%甚至更多的篇幅。而永历进入大西控制区内到死亡接近11年的时间,往往也占30%甚至更少。

而对当时几个主要集团的描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郑家由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东南反清士人集团,因此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仅控制一个府的政权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地盘更为丰富的国主政权,很多重要问题都模糊不清,孙李交恶、贵州的明宗室是否被处决、乃至最后内战的内幕都有颇多疑问不能解答,甚至清军在国主政权后期攻克重镇辰州再主动撤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甚至都极少见南明史料提及,反而出现在清方档案和洪承畴的个人行迹叙述中。


最后回到话题本身,我们今人该以什么视角回看那段历史的时候,顾诚先生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思路“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仅局限于南方,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波涛叠起,清廷统治者多次感到患生肘腋,不得不动用重兵围剿。”“这本书同过去各种南明史著(自清初以来)相比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

明末清初的历史,既不是朱明皇室的家族史,也不单单是江南文人们笔下的遗民故事,而是跨越地域、阶层乃至民族的民众共同参与并谱写的反抗民族压迫和暴政的壮烈悲歌,江阴城六万人同生死义是其中一曲,陕北府谷人在绝境中坚持二年不降同样是其中一曲;鲁监国官员舟山跳海自杀是一曲,茅麓山火中李来亨慷慨赴死同样是一曲,甚至于贩夫走卒比达官贵人弹奏了更多的音符,过去的高官重臣如猪狗般跪着,那些“流贼、海寇、平民”巨人般站着。

而现在,不管动机如何,将这段历史歪曲成地域嫌隙间的工具未免过于德匹下了。

附录——1644——1649年北方清军将领阵亡名录(不完全收录)

user avatar

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有钱,就有话语权。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的汉族血统更纯正。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人更勇武善战。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的冬天要比北方冷,比不过温度,就创造“魔法”攻击这一新概念。甚至已经见过个别南方人骗自己骗的很成功,敢直接说南方气温比北方低了。。


事实上,我并不是要嘲讽南方人。

这根本就是所有人的通病。

古人发迹之后,总要费尽心思把家谱续到名臣之后。要是当了皇帝,更要把祖宗和古之大圣大贤攀上亲戚,直接一点,干脆就说是龙生的。

现代人也一样。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国有北京人、元谋人,中国古代有一直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

事实上,亚洲古猿已经灭绝,我们是非洲古猿的后代。(妙在教科书并没有扯谎,因为教科书可没说我们是北京人元谋人丁村人的后代)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是全方位领先世界,但教科书只会列出我们领先世界的那些技术。(教科书又没有扯谎,教科书列的那些领先世界的技术,是真的领先世界)

关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这个我倒不敢黑。不过民国大师比如冯友兰,提的是4600。实际上年代久远,又没有直接物证,是4000还是5000,证明起来都有难度,何不就按五千年算?反正全世界都这么搞,欧洲都把神化史诗当史实了,南棒都把历史搞到一万年了。。


所以我什么意思呢。。。

南方的有钱闲人们,这种事得学教科书啊。你乡土情怀深厚,大可以花大价钱宣传你们本省的杰出才俊。宋朝以后南方日渐发达,哪朝哪代没有杰出人士?你要乐意,往死了吹往死了宣传都没人管。

但是动辄把北方提出来当做对比标杆,妄图通过踩自家兄弟彰显自己。。。。。这就是又蠢又坏了。。

user avatar

北方地势平坦,对骑兵如此不利守卫的前提下已经抵抗运动轰轰烈烈,不次南方。高赞帖子都列举了。再看:

扬州十日。宁死不降,守将:

刘肇基,籍贯辽东。

史可法,河南祥符人。

一个河南人一个东北人,带兵守扬州。

再看,江阴八十一日。宁死不降。守将:

阎应元 ,字丽亨,汉族,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

北京人带兵守江阴。

试问:岳飞哪里人,牛皋哪里人,宗泽哪里人,南霁云哪里人,张巡哪里人,于谦哪里人,杨靖宇哪里人,赵尚志哪里人,吉鸿昌哪里人,王坚哪里人,铁铉哪里人,颜真卿哪里人?

这些人舍生取义就是让地域吹们来挑动南北攻击彰显自己更高等吗?多读点书有什么不好呢?

user avatar

因为南方人会写文章

user avatar

因为南方人文人多,有话语权,把惨事写的惨。

老奴占据辽东,汉人人口至少折损一半。史书记载,辽东逃人夜间逃亡不得不捂死所有婴儿。东江军几乎都是辽东逃人组成的,依托孤岛抗金十年,最后被明朝抛弃,大部溃散,余部降金。

你说谁更惨,谁抵抗的更坚决?

以前我只知道三矿徒是汉奸,当然,他们的确是汉奸。但是他们曾经都是英雄。

什么是悲剧。

就是把美好的,崇高的,伟大的——都毁给你看。

user avatar

首先应该明确这一点:清军入关以后,北方军民并没有望风而降,而是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抵抗,歼灭了相当多的清军将领,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别的不说,提出“剃发易服”政策的千古罪人孙之獬就是在其家乡山东省淄川县被义愤填膺的反清义士们擒获并凌迟处死的。

当然,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北方因为拉锯作战数十年,从农村到城镇早已残破不堪,人口已经不多,难以有效整合反清力量,抵抗是很分散的,所以烈度度看起来要低一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北方人是转战到南方抵抗去了。在南方抵抗清军的著名北方将帅,像史可法、阎应元、李定国、刘文秀、李来亨等等数不胜数。客观地说,在南方抵抗清军的著名将帅以北方人居多(南明所依靠的主体力量就是大顺、大西的旧部,李、张的部将多为陕西人)。

user avatar

我怎么觉得有人在挑拨?在北方抗清的有很多南方人,在南方抗清的也有很多北方人!

user avatar

谁出了一分力,能吹出十分功?

谁又出了九分力,被贬的一文不值?


没错,正是江浙那一代的炮嘴党。


你要搞清楚,民族英雄史可法始终联清抗顺的立场。

user avatar

永历二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二楚虎尔犯边,清睿亲王多尔衮派英亲王阿济格,端重郡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大同官员奉命征集粮草,百姓怨声载道。

永历二年十二月初三,大同守将姜瓖乘清宣大总督耿焞出城验粮草的体会,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官服,发布文告遵用永历正朔,公开揭起反清的旗帜。姜瓖反清以后,“飞檄安官,朔,浑一带俱受伪札”。阿济格十二月间的的报告说:“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

一时晋西北,晋中,晋东南,晋西南应者云集,在很短的时间里山西全省除了省会太原和少数城池外,差不多都被义师占领。而山西的反清复明运动又迅速波及陕西及西北等地区。连畿辅和山东也“山贼蜂起”,满洲贵族遇到了入关以来的最大挑战。

清庭最初想要招抚姜瓖,姜瓖置之不理,永历三年正月初四,多尔衮派敬谨郡王尼堪等统兵入大同,二月间,多尔衮亲征大同,三月间,因多铎染天花,多尔衮回京,四五月间,山西已经义军峰起,阿济格,尼堪等部顿兵大同城下,毫无进展。

永历三年六月,山西义军魏世骏等派出一支军队进入河南,接管武安,林县,涉县。多尔衮深知局势的险恶,他不敢撤出包围大同的兵力来镇压山西各地的反清烽火,以免放虎出柙,使山西反清盟主姜瓖同其他各部汇成一片,只好从京城抽调一切可用的力量投入山西战场,除了英亲王阿济格,敬谨郡王尼堪外,还有端重郡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至于康熙初年专政的鳌拜不过是随军偏裨,陕西方面还有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

为了鼓舞士气,多尔衮将尼堪,博洛,硕塞全部提拔为亲王,在南方同南明作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刚刚攻破南昌城的谭泰,何洛会等都被催促尽快返京,山西义军以一省之地,对抗整个满洲八旗。

佟养量接任宣大总督,先后在平型关,雁门击败义军刘迁,解除了大同清军的背面威胁,使山西战局变得对清有利。清庭把全部精锐兵力投入山西战场,当地复明义军逐渐招架不住了,大同城里的粮食已经耗尽,“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在外遇无望的情况下,姜瓖部下的总兵杨振维变节,杀害姜瓖及其兄弟,持首级出城投降。

次日,清军入城,多尔衮下令除杨振威官兵家属外,大同城内“官吏兵民尽行诛之”,由于围攻八月之久始终攻不下这座坚城,多尔衮下令将城墙高度拆除五尺,借以泄愤

山西,陕西等地的大规模反清复明运动坚持了一年之久,终于被占压倒优势的清军扑灭。尽管由于史料的限制,很难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的全貌和组织清空叙述清楚,但已经可以看出北方百姓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暴虐统治而展开的殊死斗争是何等惊心动魄,丝毫不逊于南方,清军在镇压山西反清复明运动中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老弱,表现的野蛮残酷令人发指。

大同城破后的屠城,执行的相当彻底,只剩下监狱中关有的重犯五名,由于“城破尽屠,无凭究拟”,人都杀光了,无法找到原告和证人,新任地方官只好上书顺治,提请销结案件,这份奏折,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永历四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总督佟养量揭帖中报告:“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随之而来的是大片耕地荒芜,《朔州志》记:“城破,悉遭屠戮。”《五台县志》记:“自戊子延及辛卯,人民死徙,地土荒芜,迄今三十余年,流亡尚未全复,土田尚未尽肯也。”

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被污蔑为“流寇”,但攻破汾阳时军纪极为严明,而博洛,满达海攻破汾州,全城屠戮,男子被屠杀一空,女子,财物成了满洲贵族的战利品。与在汾阳秋毫无犯的李自成相比,高下立判。


清军在此次反清起义中的屠杀远不止山西一省。

王永强,陕西吴堡县人,姜瓖在大同反清时,他任延安营参将,“与瓖通谋”。永历三年二月占领榆林,三月初到延安,斩清知府,三月二十三日,王永强与清军列阵大战,因兵力不敌,被清军击败,王永强阵亡,清军乘胜移攻蒲城,城中军民固守,到四月初五日被清军攻破,“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

永历二年三月,甘肃回族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等发动反清起义,四月间清庭派固山贝子屯齐同固山额真汉岱领兵前往甘肃征剿,五月二十七日,米喇印领兵迎战,不幸遇难。余众退往甘州,肃州,八月,清军包围甘州,永历三年正月,清军攻占甘州,实行屠杀,塘报中称“周围二十里血流成川,尸积如山”。清军在兰州,肃州同样实行屠杀,无论城市,乡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次元不应该充斥着媚俗和庸俗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涉及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也关乎文化发展和受众的成长。想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得一层一层剥开,看看它到底触及了哪些方面。首先,得从“二次元”这个概念说起。二次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画、漫画、游戏等源于二维图像的艺术形式,它承载了创作者.............
  • 回答
    好,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孙权比不上刘备。这事儿可不只是看谁当皇帝时间长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儿多着呢。一、出身与起点:一个天生太子,一个乱世枭雄咱们先看看这俩人的起点。 刘备: 这哥们儿出身确实不咋地,织席贩履出身,跟那些世家大族比,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但正因为这样,他身上那股子.............
  • 回答
    小亚细亚,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大部分国土,长期以来都被卷入一个有趣的地理归属之争:它究竟是欧洲还是亚洲的一部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地理划分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小亚细亚为何常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尽管小亚细亚主体位于亚洲.............
  • 回答
    一部分人之所以会产生古希腊文明是后人虚构的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史料的质疑和一些现代观点的投射。他们可能会指出,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古希腊文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世的作品,尤其是罗马时期的作家,以及更晚近的学者们的研究和解读来构建的。首先,一个核心的论点在于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古希腊的许多重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关于酒吧女性遭遇下药轮奸的事件,以及其中涉及的“活该论”和自我保护方法,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阐述和分析。一、 如何看待被轮奸的女子(受害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被轮奸的女子是这场犯罪的受害者,她没有丝毫过错。 任何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的言论都是极其错误、不道德且助长施.............
  • 回答
    近些年,文史爱好者们圈子里流传着一种新看法:南北朝后期,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约公元420年589年),在精彩程度和历史厚度上,已经可以和更为人熟知的隋末唐初(约公元618年626年,但常指其乱世到开国盛世的过渡期)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大家谈论乱世风云,总绕不开隋末唐初那段烽火.............
  • 回答
    “拿把刀和棍子就能和野兽搏斗”,这种想法之所以会有人持,并且如此普遍,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心理、认知和文化因素。虽然在现实中这种想法几乎等同于送死,但理解它为何会存在,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自身能力的高度乐观和低估对手(野兽)的危险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在评估自己与野兽的对抗能.............
  • 回答
    冰壶,一项在光滑冰面上进行的精准而策略性的运动,在许多人眼中,它既是“冰上国际象棋”,又是充满魅力的团队合作的典范。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其“毫无意义”的评价不绝于耳。要深入理解冰壶的意义以及为何会有人产生此种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冰壶的意义:冰壶的意义并非仅仅是“把石头推到圆圈里”这么.............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描绘的现代战争画面,似乎还停留在二战时期那种大规模步兵冲锋、坦克集群推进、飞机贴地扫射的宏大场景。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视作品和历史教材对二战的浓墨重彩。然而,现实中的现代战争,早已与那个时代截然不同,很多观念上的“误解”正是由此产生。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现代战争和二.............
  • 回答
    英国海军“没落”的论调,相信不少对军事史略有了解的人都曾耳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以及时代变迁下衡量海军强弱标准的变化。但如果就此断言皇家海军已“没落”,那未免过于简单化,甚至带有某种刻板印象。要理解这个观点为何普遍存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更.............
  • 回答
    游戏圈中“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单机游戏”这种观点之所以普遍存在,并且能引起不少玩家的共鸣,其背后有 多重原因交织而成。这不仅仅是对游戏类型的偏好,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玩家对于 游戏体验、创作价值、情感连接 以及对 游戏行业发展方向 的一种期待和反思。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经典游戏体验的怀念与推崇.............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关于自动挡车辆能否用左脚刹车的问题,确实在车友圈里存在不小的争议,而且一些知名汽车大V,比如曾颖卓和赛雷话车,都明确表示支持左脚刹车,认为这不影响安全。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为了讲清楚这个事儿,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支持左脚刹车的主要观点(大V们为什么这么说):1. 提升反应速度.............
  • 回答
    关于苹果产品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认为是“装逼”,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有产品本身的特质,也有市场营销的策略,更深层的原因,我觉得还得从大家对“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的追求上聊起。首先,苹果公司非常擅长塑造产品的“独特性”和“高级感”。从乔布斯时.............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认为有商山四皓出山辅佐的太子“羽翼已丰”,以及商山四皓为何能有能力影响太子的废立,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情感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商山四皓的身份背景与刘邦的认知: 声望与名望: 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隙园公、绮里季,虽然他们的.............
  • 回答
    一些人认为用中文编程需要先自研硬件或操作系统,这种想法背后,其实是大家对中文作为编程语言的潜力和局限性,以及当下技术生态现实情况的多重考量。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整个编程体系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路径的另一种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编程语言是人类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而这个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