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属于战略攻势,它的每一场胜利,都是别人的领土,甚至是灭国,而它的大多数失败,仅仅是唐军退回去修整再来。
宋朝属于战略防御,它的每一场失败,都是自己的领土,甚至是灭国,而它的大多数胜利,仅仅是敌人退回去修整再来。
更直观的打个比方,兔子和狼搏斗,胜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兔子踢中狼几十次,赢了几十个回合,而狼只咬中兔子脖子一次,只赢了一个回合。胜率差距几十倍,但兔子命没了,有意义吗?
更主要的一点,唐军有着严格的作战规范。唐军的指挥层,包括基层军官,大部分来自军事贵族集团,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前期虽然没有职业化,但是普通军士很多实际上也是来自半职业化的军事阶层,后期更是出现了独立的职业军人群体。
所以,唐军的作战是非常科学的,它的胜利,都是大胜,而它的失败,很多其实是无机可乘,主动撤退,唐军只会在胜券在握,且代价可以接受的时候,才会发起全面进攻。这在王朝军队中是很难达到的高度,近代的新式军队才会有这样强的指挥决策能力和组织性纪律性。
唐军强大的步兵阵列,和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让所有企图挤破唐军放线的行为都无异于自杀,看着唐军全身而退,还能回去报功,趁唐军撤退不管不顾追击的大多都变成报丧。而在唐军自己的记录里,这场仗是失败的,因为没有达成作战目标,哪怕敌人损失是唐军的数倍,主帅还把自己追死了,它也不算胜率。
宋朝人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里这样记述天宝元年的唐朝版图:
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下面,请在南宋时期的中国版图里将上述地名标注出来。
歼敌一亿,虎踞台湾。
我拎着棍子到你家堂屋砸了个稀巴烂,最后你把我打出去了,这算我输。
我拎着棍子到你家堂屋砸了个稀巴烂,最后你把我打出去了,这算你赢。
如此看来,你的对外战胜率是挺高的。然后呢?
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体裁,把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正文,按照若干件大事的本末重新排列。这种体裁,缺点在“太平无事日”着墨甚少;优点在于,王朝“兴起”和“衰落”阶段的军国大事都能写清楚,而且结果明晰——不管战争过程中,战役的“胜率”有多高,“纪事本末体”只关心战争的结果。
宋人写的《通鉴纪事本末》唐朝部分,写到了战乱平息,列出了22件大事;
明人写的《宋史纪事本末》,写到战乱平息,列出了21件大事。
都是先统一汉地,然后再试图统一少数民族政权。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整合汉地之后,唐朝整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努力基本是成功的,而宋朝,基本是失败的
宋朝君臣多有一种阿Q精神。
比如说著名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八千人围困金人十万精锐48天,被宋朝广为宣传,宣传到了很多百姓以为韩世忠八千人水战击溃了金人十万精锐。
而实际上黄天荡战役是在金军杀到长江以南之后,后撤之时,韩世忠抓住金人不善水战的战机,把金军围困到了黄天荡这一死水港,金军的数量据宋史记载为十万,而金史记载则为四千。经评论区提醒我发现这涉及到中外对立的问题,所以我是百分百相信金军是有十万人的,因为宋军(即便是韩世忠的部队)战斗力并不高,多数甚至不战而溃,不敢和金人打,一开战就扭头跑路。
而在围困了金人四十八天后被金人用火攻破了韩世忠的铁索连船。宋军几乎全军覆没,韩世忠大败。
而在宋朝的记录和宣传中则有意淡化了韩世忠战败的事实。围困金人精锐四十八天以及金人数次突围均失败被着重宣传,韩世忠之忠勇广为流传,百姓皆知韩世忠岳飞之能。
黄天荡战役实际上是大败,可以说几乎毫无战略成果,只是阻挡了满载财物奴隶的金人北归的步伐一段时间,金人几乎没受到损失,除了几百人的死伤,而宋军死伤数千,最终仅仅能用来鼓舞士气。而在宋朝君臣口中确是黄天荡大捷,我军数胜一败,直讲到宋朝灭亡。
宋朝军队并非不能打,宋人军队营养及医疗条件比金人好得多,兵器甲盾相对也精良许多。但经常数万大军对阵几千金人一触即溃,还未开打自己人便开始掉头跑。实际上未必是打不过,而是不敢打。而往往在小规模的遭遇战中宋人和金人却可以打的有胜有负不落下风,宋朝胜率好看往往是记录了这些小规模遭遇战,而失败的小规模的战斗则密而不报。
宋末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宋朝将亡,而将来金人来了就算是投降也得手里有兵才能卖个好价钱,所以在抗金中也多不尽全力打打样子。最终才导致了宋朝军队数十倍于金军而亡国。
宋代的战争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情况:
前期在外塔下守着,偶尔出去一波,结果次次团灭。
中期外塔守不住了,退回内塔。内塔防守也很吃紧,甚至有时候被敌方英雄直捣黄龙,在水晶附近被杀得团灭。
后期内塔外塔全丢,最后在水晶周边展开防守,结果又是团灭,然后水晶被毁。
宋的胜率基本上靠塔下防守,对其他政权而言几乎没有战略威胁。契丹人让赵宋知道了高梁河在哪里,女真人让赵宋记住了靖康这个年号,蒙古人让赵宋品尝了崖山周遭的海水。
最后赵宋政权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宋有没有资格称“朝”,我认为宋是没有资格的,理由如下:
一、宋、辽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为: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你说这时期谁算中央?
二、宋、金绍兴议和的主要内容为: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赵老九每次给金国人写奏折抬头一句就是:“臣构言”。这时期,从政治伦理上讲,宋已经沦为金的地方政权了。
三、赵宋政权不论什么时期都没有完全控制住汉人的基本盘,例如幽云十六州。
四、历来宋吹们都是集中火力吹经济,其实宋的经济也就是被士大夫们吹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根本找不到可靠的统计。一个连水生植物都要收税的王朝,哪里谈得上经济发达。宋代的老百姓也是太惨了,去池塘采摘野生菱角都要被抽税。古往今来,也就赵宋能干出这样伤天害理的缺德事来。
接下来我想和宋吹们一起欣赏一首词:
《定风波》
敦煌曲子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㑩?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宋儒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宋儒,谁人敢去定风波?
各位老铁,写作不易,有需求的还请扫下图二维码:
你说胜率贼高,可是我有几个问题啊。
大怂怎么拿不回幽云十六州,怎么拿不到辽东?
怎么从来没听说大怂打出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苏定方雪夜突袭西突厥之类的犁庭扫穴?大怂有没有攻灭过能动员40多万人军队体量的国家?
怎么也从来没听说大怂太上皇过生日有北边的国王跳舞南边的酋长弹琴来祝寿?
怎么也也没听说大怂经略西域?更没听说过大怂和大食有军事摩擦?
怎么后世称颂文治武功说的是,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怎么没人说远迈大怂啊?
胜率那么高怎么被开除出大一统的行列了?
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战争就不能统计胜率来作为水平参照。
统计学里面,所谓的率,其实绝大部分是默认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等价。
这什么意思呢?
出勤率,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等价的,小明缺席之后,班上出勤率是95%,小明缺席换成小王缺席,效果是一样的,统计下来一样也是95%,不能说小王缺席算一人缺席,小明缺席就算两人了。
出油率,油第一榨出了两斤,第二榨出了一斤,加起来三斤,除以总共的菜籽五斤,60%,当你第一榨出油一斤,第二榨两斤,出油率一样60%。
再以足球为例,联赛可以统计胜率,世界杯这种杯赛却不能。
为什么呢?因为等价。
联赛是十六支球队轮流对战,每支球队都会和十五支对手交战两次,一共三十次比赛,赢了得三分,输了得0分,赢了谁,你的积分都一样,你说你赢了皇马巴萨,他赢了西班牙人和马竞,面子上是好看点,但分数是一样的,其实从影响上面来说,赢谁输谁都一样,在不考虑平局的情况下,胜率高就是牛,赢二十五场,输了五场就是比他赢了24场输了六场强。
而如果是世界杯,几乎就没人会去管球队在世界杯上面胜率了。
胜率高有啥用,世界杯半决赛,决赛的胜利跟你一场小组赛的胜利是等价的?世界杯冠军在小组赛状态低迷,勉强出线的比比皆是,小组赛输了也就输了,而世界杯进入淘汰赛,没有一场能承担输了的后果,十六进八,八进四,这种比赛是直接一场输了回家的。
近几年的世界杯冠军,德国,西班牙,法国,其实都没有做到全胜。
难道有的小组赛三战全胜的球队能去质疑一下这些冠军?
我们胜率更高! 我们才是真正的冠军!
更极端的例子是高考,
你和某同学之间分数高低比较,统计你们之间交锋的胜率其实毫无意义,你说你一模二模三模全胜有啥用?哪怕你从高一到高三所有期末考试都赢了又怎么样?哪怕你说次次小检测你也赢了,无一场失败也没用啊。
人家一场高考考好了,你低迷了,人家就是笑到了最后,输家就是你。
因为你那些期末考试和高考并非一个含金量。
所以我们看宋朝这事情就明白了。
其实我也看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从一方面,很多人质疑宋朝的胜率是不是真的有70%,觉得这是数据造假。
但我觉得另一方面更加重要,对于战争而言,统计胜率毫无意义。
当你统计胜率的时候,高梁河之战算作一次,某些小规模械斗也算作一次,把那些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大败和某些局部小战役放到一起统计。
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等于认可开封之围,高梁河战役,和某次千人对战级别的作战等价,等于认可唐朝追亡逐北,擒获可汗的大胜和宋朝一次偷袭等价。
既然你都把他们放到一起统计了。
其实暗地里就是设置了这种逻辑陷阱。
我们看看北宋最大的一场败仗,开封之围失败,皇帝被俘北宋灭亡,汴京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但是宋朝也不是纯挨打,某次边境巡逻,乘敌军兵力分散小股偷袭胜利也能偶尔取得胜利。
如果问你胜率多少?你说50%
但是你在统计中,把他们统计到一起,其实就是默认了都一样,就像擂台赛一样,你击败我一次,我击败你一次,大家扯平。
假设有另一种情况,开封之围胜利,北宋保住了,但是某次边境巡逻小股偷袭失败死了几百人。
胜率也都是50%。
但你真的觉得这是一回事???
有哪个会放着大规模战争的胜利不要,去选择小股作战胜利?
即使是刨除小规模战役胜利,
我们就纠结于大规模战争的胜率,也毫无意义。
比如开封之战,和采石矶大捷,同样是宋朝对抗金国过程中的一胜一败。
但这就叫扯平吗?
它们也并不等价,我们从实际效果上,采石矶大捷也就是实现了对抗金国入侵过程中一次抵抗,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我承认是一场大胜,但是开封保卫战直接造成了北宋灭亡,中原生灵涂炭。
而采石矶大捷只是保住了国家,虽然功劳也很大,但是并没有开封保卫战那种实际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战,虞允文并没有真正直捣黄龙,擒获金国皇帝,造成金国灭亡。
从最终的结果上,所谓的一胜一败,也没有扯平,回到最初北宋和金国对峙的局面。
所以战争统计什么胜率毫无意义。
就算是同样的惨败,名将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遭遇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从士兵人数上说,十万人死亡,似乎完全可以匹敌开封保卫战了。
但是我们算政治上军事的影响,唐朝这种对外征战失败和开封保卫战这种北宋灭亡,皇帝被俘的惨败依然不是一回事。
当你统计胜率的时候,如果把开封保卫战和大非川之战统计到一起,对唐朝依然是不公平的。
在历朝历代统计战争的时候,就没谁会执着于一个胜率问题。
因为战争实在是太多变了,除了我说的小胜和大胜,惜败和惨败,其实还有很多因素。
政治影响力,对国内士气的影响,经济的破坏,地理局势的变化,种种因素下面,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胜率能概括的。
怎么统计,我看就别统计,
不去看什么胜率
你就直接看结果,
唐朝和宋朝,在开疆拓土上面的功劳如何,在国际上地位如何,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如何,这一比不很明显吗?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因为唐代史料记载的胜利一般都是上规模的,用现在战争分级可以对比成战争胜利和战役胜利,唐代一般都是集团军规模的胜利才会详细记载,军师级别很多一笔带过,团级以下的战斗人家不好意思记,也记不完。
宋代史料记载的胜利,战争级别的没有,战役胜利屈指可数,没办法,只能记载团级营级连级战斗充数。
最后一算,呦嚯,宋军胜率好牛逼啊!
再一看结局,唐朝是抓敌人酋长跳舞喊自己爸爸,宋朝是皇帝跑到人家那裸奔叫人家爸爸,确实牛逼坏了。
打个比方。
解放战争时候,党国每次都吹嘘大捷,确实有依据啊,猛攻TG阵地N次,大炮飞机轰了N回,抓了几个TG掉队的士兵,捉了几个亲共的百姓,一连串的胜利啊。
TG这边就一句话:取得XX战役的胜利,歼敌XX万。
果粉说了:你看果军赢了多少次,TG就赢了一次,实在是TG运气好,果军非战之罪。爱了爱了!
来嘛,说几个小故事:
巨唐曾经搞到“国都九陷,天子六奔”的倒霉境地,结果每个闯进首都的家伙,不是马上成立草台班子,就是立即扶植伪帝登基,无论如何也想尝一把坐镇关中号令天下的滋味儿,等勤王军打过来了,赶紧抢一波儿逃跑,要屠杀也只找那些平时狂得以为天下就剩他们有名字的世族而已……毕竟这大唐得罪不起啊╮(╯▽╰)╭
反观大怂怂,才两次,就是有点儿费皇帝和皇族,人家除非被逼急了才想在开封府建立领导班子(王珣打了个喷嚏)。
首都长安城如此,那周边儿呢?
南诏在晚唐时期闹腾得很,三打成都,两陷交趾,每次一进城就抢钱抢人,某次打破成都还放话了:工匠老实跟着走,害命的不要……于是把蜀锦技术打包运到云南去了。
即使如此“不生事儿”,还是高骈老爷盯上,一顿狠揍,打得元气丧尽,9世纪晚期被汉族大臣篡位灭国。
再顺带补充一下,进过巨唐首都的那几位头头,无不走在巨唐前头身死国灭。
这让大金(王宗翰、王宗望,北怂时入都)、蒙古(伯颜、张弘范,南怂时入都)怎么想……
当然以上都是大众常见的历史小片段儿,仓鼠讲故事的怎么能就这么算了……
接下来,故事开始讲喽。
话说那是大怂怂仁宗朝的皇佑五年,岭南邕州突然传来一道加急文书——广源州蛮侬部(今壮族)酋长智高率众五千包围州府,不日将攻克,望朝廷援兵两广救急!
仁宗皇帝大惊,问大臣这侬蛮酋长智高是何许人?怎能率数千之众大破朕大怂精兵良将?
大臣们晃悠着帽翅儿,茫然无所对,也就一两个从岭南好不容易考出来的,说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个人——
却说二十余年前,侬蛮上代酋长全福心慕中原皇帝之权威,乃于岭南三不管之地成立“长生国”,自立为昭圣皇帝,封智高为南衙王;这一政权在岭南存活十年,最后得罪了静海军节度使(大瞿越李朝),被李德政大军讨伐,侬智高死战得脱,逃入大怂怂名义管理的岭南岜特大山,被部众拥立为王。
李德政见状下令怀柔侬智高部,但同时下手弄死了侬全福等侬部亲族;消息走漏后,侬智高自立为大历国王,导致越军再度讨伐,侬智高不敌,诈降李德政,当了大越国广源州的知州。
广源州名义属大怂怂的广南西路,由于大怂怂干不过静海军节度使,这地儿实际听从静海军节度使;在11世纪,广源州出产黄金,侬智高想抱大腿,于是派了使节带着黄金和大象七次去邕州、广州请求内附大怂怂,讽刺的是当地官僚害怕得罪静海军节度使,收了金子就是不点头儿——黄金接着贡,你的好处大大地有;内附,休想的干活。
到了庆历五年,侬智高彻底玩不下去了,遂宣布继承老爹遗志,称帝建号,建立“南天国”(不叫南天门可惜了),占了大怂怂的安德州,炫耀武力后赶紧派使节求广南西道官儿,给俺个小官儿当也好啊!
结果那些老油子仍是“钱多多地来,人一个别留”,侬智高也是急了,觉着这些小官儿贪心,挡住了俺上达天听的道路,那就玩儿一出大的,让大怂怂皇帝听了俺的!
于是就有了皇佑四年的那一幕。
而且等加急文书送到开封府时,邕州已经被打破了,侬智高一进城就受到强烈反对,这南蛮子一怒之下,下令屠城……
顺带一提,邕州治所是今天的广西省南宁市,各位明白为什么中越自卫反击战越军嚷嚷“打到南宁过春节”了吧╮(╯▽╰)╭
这个时候,大怂怂的主力在征讨西夏国,仁宗皇帝跟大臣们只好先行讨论出兵策略;导致侬智高在岭南这叫一个欢实,以邕州为都建立“大南国”,加冕为仁惠皇帝,年号启历,按照大怂怂官制建设草台班子,俩月就拥兵万余,仨月打下两广十二州,更是围困广州57天,差点儿就得了手。
最后仁宗皇帝坐不住了,一拍巴掌:让狄爱卿领军去救吧!
于是正征讨西夏国的狄青即被调往南方,这时侬智高部已有五万余兵,纵横两广,准备北上湖南。
狄青倒不急着打,先研究了侬智高的步兵作战习惯——最小作战单位是三人小组,俩人负责扎枪,一人负责打盾牌,配合密切,弓矢不能伤;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配合有度,众进如堵,宋军步兵分散作战容易被冲散。
于是狄青先偷袭昆仑关,迫使侬智高主力前往邕州的归仁铺平原会战——一到平原上,但见宋军骑兵万马奔腾,转眼间杀得尸山血海,大南国主力尽丧、将相尽亡,侬智高只得连夜火烧邕州逃亡丛林三不管之地,派兵去找李德政求援(反复无常……)╮(╯▽╰)╭
李德政倒是爽快派兵支援,结果还没到地方呢,狄青就撵兔子一样把侬智高部打得七零八散,只好撤回去了;眼见这惹了一个爷爷,侬智高只好带500亲兵和六个老婆逃亡大理国去也,自个儿家族被狄青部将包圆儿了。
没过一年大理国为与大怂怂“亲善”,找茬杀了侬智高一部,将首级送到开封府,困扰大怂怂三四年的岭南叛乱终结。
等回过头来,大怂怂的史官、后世大元的脱脱修史小分队无不尴尬地发现,侬智高就一边境酋长,最多自娱自乐称帝玩儿,朝秦暮楚两头靠靠,也没惹什么事儿,这种人莫说巨唐,即使乱如一锅粥的五代十国,也是被边境军阀踩死的无名之辈;却在大怂怂这一朝出场,还差一点儿干成了寻常农民起义的创举——纵观史书似乎仅此一例,以南蛮小头领身份扰乱岭南,屠城边塞,杀戮命官,一句话,真的很能“玩”……自大怂怂以降,两边儿都觉着自己被“玩”了的政权写史书,都把侬智高安排成邪恶巫师的形象╮(╯▽╰)╭
以至于到了共和国时代,壮族出身的历史教授黄现璠干脆将其归入农民起义军范畴,撰文《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并收录于《侬智高传》……不然真的没法儿给侬智高归类,历朝历代都找不到第二个了。
要仓鼠说,讨伐侬智高之战虽然大怂怂大获全胜,可这种胜利,换成你是仁宗皇帝,你乐意到处宣扬“一个南蛮酋长5000兵爆了朕的十余个州县被天兵讨灭”嘛?
估计大金的王旻听了都得笑抽吧,他好歹坐大了被耶律延禧尊为东怀国皇帝,这位侬智高什么都不算呢……
也就这样儿了レ(゚∀゚;)ヘ=3=3=3
郭京大召唤术守城导致汴梁城破,北宋变南宋,百姓痛骂他废物点心。
郭京的支持者很疑惑:郭京带兵时,全军死于谋反的一个都没有,远强于岳飞的岳家军,为什么有人认为岳飞的带兵能力比郭京强呢?
请吹挫送军事的牢记康德大帝の训诫:不要看战报,要看战线。
贵宋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下时,王权被完颜亮撵得狼狈逃窜如鸡狗,然而临安行在收到的战报是什么样的呢?
时诸处以报捷旗趋行在者,络绎于道路,市人为之语曰:虽日闻报捷可喜,但一报近如一报亦可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此诚是官家在行在不动,前线就每天向他靠近的大宋版本。(手动狗头)
你知道唐朝版图最大的时候曾经到过哪里吗?在唐高宗李治在位的龙朔三年,唐军护送被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追杀的波斯王子到达今天伊朗东部建立了波斯都督府,这是我们古代中国向西扩张的最远处,大唐安西都护府实控今天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四国三十多年之久。
这难道不比北宋向东出不了河北省、向北只能干瞅着大同 窝在雁门关后、向西连兰州都是国境线要强的多?你在好好想想唐朝要是经济水平真比北宋差的远,还能支持唐军东灭高勾丽、北灭东突厥、西灭吐谷浑、远征西域中亚灭了西突厥?
你去网上搜搜立体世界地图,看看从甘肃出发一路翻越新疆沙漠、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是多么艰苦险恶的一条行军路线,唐军面对的恶劣形势比宋军都不知道难多少倍,这岂是宋军守城刷胜率能比的?
胜率高有用吗?从赵光义父子开始对辽国、西夏数次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级别会战有一次胜利的吗?直到宋哲宗亲政,靠着上百年的消耗战才拖垮西夏取得了两次胜利,到宋徽宗联金灭辽,调集了包括关西禁军在内的全国二十万精锐北伐燕云,却被耶律大石带的两万辽国残军打的全军溃败,还要从金国手中花巨资赎买回燕云,到了南宋民间市井更是戏谑自嘲道:“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
对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内有朋党相争、外有藩镇割据只能坐等灭亡的大唐后期,凉州汉人还曾雄起反抗吐蕃的残暴统治,56岁的张议潮在沙州府衙前起事,带领渴望回归大唐的河西汉人、粟特等族建立归义军,从沙州(敦煌)一路向东,血战数场收复瓜、肃、甘三州,分遣十队近万人的报捷使团前往长安,一路九死一生穿越沙漠,越过吐蕃、回鹘、党项人的阻拦,最终只有七人活着到达长安,唐宣宗这才知道失去近半个世纪河西又重回大唐。在修养生息两年后,张议潮带领七千归义军东进凉州“讨番开路,直取姑臧”,准备攻克回归大唐的“最后一里路”。再和吐蕃军队经过两年半的血战后成功收复凉州,甚至还翻越祁连山追击吐蕃军队到青海湖这才停止。
这不比你两宋从始至终各种冤杀迫害大将、割地赔款、朝臣士大夫牵头卖宗妇皇女折抵赎银、砍下宰相脑袋跪地求和,更让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北有辽,金,南有大理,西有夏,连统一中国都做不到,先打燕云都算对外,后来只能划江自保,汴京中原传统核心地区都是外国,所谓齐鲁圣人地,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出了长江都是对外,孙权胜率更高。
看国土面积就知道唐朝比宋朝牛多了,到今天还有人在干这种以偏概全的事,智商不够多读点书来凑也行,别这么懒。
在自己家里打仗,打赢也是打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