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里唐僧对女性的称呼,「女施主」与「女菩萨」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女性的称呼确实有着“女施主”和“女菩萨”之分,这两种称呼看似相似,实则蕴含着不同的语境、含义以及唐僧内心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

一、 词源与基本含义:

女施主 (Nǚ Shīzhǔ):
施主 (Shīzhǔ) 是佛教中对供养、布施、施舍的信徒或有功德者的尊称。最早源于印度,梵文为“达那波提”(dānapati),意为“施予者”或“施主”。
在佛教语境下,“施主”通常是指那些为僧侣提供衣食、住处、财物等供养的在家信徒。
女施主 自然就是指女性的施主,即供养僧侣的女性信徒。
其基本含义是:以恭敬和感谢的态度称呼前来供养、帮助的女性信徒。

女菩萨 (Nǚ Púsà):
菩萨 (Púsà) 是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求大觉者”、“大道心众生”。
在佛教中,菩萨是已经觉悟并发誓要救度一切众生,而自己却不入涅槃的圣者。他们具有慈悲、智慧和神通,是佛的预备人选,也是众生学习的楷模。
女菩萨 则是指女性的菩萨,即在修行道上已经达到很高境界、拥有大慈大悲心、并且具备一定能力帮助他人的女性修行者或被视为有菩萨般品德的女性。
其基本含义是:对具有高尚品德、慈悲心肠、能提供巨大帮助,甚至被认为拥有佛性或接近觉悟的女性的一种尊称。

二、 称呼的语境和缘由:

称呼“女施主”的语境:
主动供养和帮助: 唐僧通常在遇到那些主动为他师徒四人提供食宿、指点道路、解决困难、甚至提供金钱财物的普通女性信徒时,会尊称她们为“女施主”。
表示礼貌和感激: 这种称呼是一种基本的佛教礼仪,既表达了对信徒供养的感谢,也保持了僧侣应有的身份和戒律,避免了过于亲昵的称呼。
通常与具体施舍行为相关: 比如,在女儿国国王初次款待唐僧时,他会称其为“女施主”(当然,后续剧情有变化)。或者当遇到普通村妇、商妇等提供帮助时,也会如此称呼。
普遍性: “女施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称呼,适用于大多数与唐僧有施舍往来的女性。

称呼“女菩萨”的语境:
特殊品德和能力: 唐僧在遇到那些不仅提供物质帮助,更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慈悲心肠、超凡能力,甚至能够解决重大困难的女性时,才会称呼她们为“女菩萨”。
精神层面的认可: “女菩萨”的称呼不再仅仅是对物质供养的回报,更是对女性在精神、品德、智慧、能力等方面的极高赞誉和认可,认为她们的行为如同菩萨一般慈悲普度。
感激与崇敬的升华: 当唐僧经历了磨难,得到了非同寻常的救助,并且深深体会到对方的善良和伟大时,他会发自内心地将对方视为“女菩萨”。
偶发性和特殊性: “女菩萨”的称呼相对“女施主”而言,更为少见,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殊尊称,只在特定的人物身上使用。

三、 称呼所体现的唐僧内心活动和境界:

“女施主”:
守持戒律: 唐僧作为一个出家人,对女性保持距离和尊敬是其守持戒律的表现。
明确的师徒身份: 这种称呼划清了出家僧人与在家居士之间的界限,是一种标准的宗教礼节。
世俗的感恩: 虽然是佛教称谓,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善意行为的直接回应和感谢。

“女菩萨”:
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崇敬: 这是唐僧在历经磨难后,对女性内在品质和外在帮助的最高肯定,超越了单纯的施舍关系。
佛性显现的认知: 他可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佛陀所倡导的慈悲、智慧、无畏等品质,认为她们是佛法的体现者。
对人生磨难的感悟: 这种称呼也可能饱含着唐僧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深刻体会,以及对真善美的珍视。
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慰藉: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称呼对方为“女菩萨”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对帮助的极度渴望和一种精神上的依赖。

四、 具体的人物举例:

女儿国国王: 在女儿国,国王对唐僧师徒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尊重,并试图挽留唐僧。唐僧初期可以称其为“女施主”,但随着国王对其的“恩德”加深(尽管带有国王的私情),以及唐僧对其“善意”的感激,在某些情境下,他可能会升华为“女菩萨”式的赞叹,或者至少在心中是这样认为的。
观音菩萨(化身): 很多时候,观音菩萨会化身为普通女性(如老妇人、村姑等)来帮助唐僧师徒。当唐僧遇到这些帮助时,如果不知道其真实身份,很可能会称其为“女施主”。但当他感受到对方的非凡能力和慈悲时,尤其在得知其真实身份后,自然会更加恭敬,称呼“女菩萨”也是非常恰当的,或者说他能“看”出其菩萨本色。
其他提供帮助的女性: 比如,在遇到一些普通的农妇、居士提供斋饭,虽然会称“女施主”,但如果这位女性本身就很慈祥,话语中充满智慧,唐僧也可能出于感激和对其品德的欣赏,将她视为广义上的“女菩萨”。

总结:

| 特征 | 女施主 | 女菩萨 |
| : | : | : |
| 基本含义 | 提供物质供养的女性信徒 | 具备高尚品德、慈悲心和超凡能力的女性 |
| 语境 | 主动供养、提供物质帮助、指点道路等 | 解决重大困难、展现非凡智慧、慈悲心、能力等 |
| 性质 | 基于施舍关系的礼貌称呼、感恩 | 基于品德和能力的极高赞誉、崇敬、认可 |
| 体现 | 佛教的基本礼节、对世俗善意的回应 | 对佛性、慈悲、智慧的感悟、内心的升华 |
| 普遍性 | 较普遍,适用于大多数提供帮助的女性 | 较少见,仅用于特定人物,带有强烈情感色彩 |
| 唐僧内心 | 保持戒律、表示感谢、区分身份 | 深切的感激、崇敬、对真善美的赞美、对佛法的感悟 |

总的来说,“女施主”是唐僧对提供物质或一般性帮助的女性信徒的常规、礼貌性称呼,体现的是一种基于宗教身份的尊敬和感谢。“女菩萨”则是唐僧在遇到具有非凡品德、智慧、慈悲心,能够解决重大危机或展现出佛性光辉的女性时,发自内心的一种由衷赞叹和崇敬,是对对方精神层面的最高肯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既是称谓本身的含义差异,也是唐僧在不同情境下,对女性的遭遇、品德、以及他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层层递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答案,以随意搜索到的一个一百回版本为例(

ishare.iask.sina.com.cn

):

全文共出现 41 次「施主」,从语言的发出者来看:

  • 三藏 24 次
  • 行者 7 次
  • 八戒 3 次
  • 沙僧 3 次
  • 宗教工作者(庙祝、道人、妖魔变的道人)3 次
  • 不出现在对话中 1 次

从语言的接受者来看:

  • 老者 33 次
  • 不指代具体对象的「施主」7 次
  • 少年 1 次

也就是说,西游记中根本没用「施主」指代任何女性。

「施主」在西游记中最常见的用法有:

  • 指代一家之主,当然是男性。比如「施主家婆婆」
  • 指代正在说话的男性。老者占到了极大多数,41 次「施主」中,有 21 次「老施主」

由此可见,「女施主」的用法既不存在,也是错误的。

在对话中出现的女性称呼:

  • 「女菩萨」24 次
  • 「娘子」13 次(大部分是唐僧被抓时称呼女妖怪的,平时没说过)
  • 「老菩萨」4 次
  • 「老妈妈」2 次
  • 「老婆婆」1 次
  • 「老母亲」1 次

其他一些指代女性的称呼(往往用来称呼第三者):

  • 「女子」131 次
  • 「女主」6 次(这是女儿国国王)
  • 「老姆」5 次
  • 「妹子」4 次(其中「小妹子」2 次)
  • 「姑娘」2 次

结论是,在西游记的世界中,面对男性称呼「施主」「老施主」、面对女性称呼「女菩萨」「老菩萨」应该是最常见的选择。

user avatar

我蛋疼去西游记原文中搜索了一下,总共叫了24次“女菩萨”。

其中15次是唐僧叫的,对象分别是:

四圣试禅心一节中黎山老母变的婆婆,2次;

白骨精,3次;

黄风怪一节中的百花公主,3次;

盘丝洞七个蜘蛛精,2次;

白毛老鼠精,5次。

5次是悟空叫的,对象分别是:

牛魔王小老婆玉面公主,1次;

蝎子精一节中黎山老母变的寡妇,3次;

白毛老鼠精,1次。

2次是八戒叫的,对象分别是:

白骨精,1次;

盘丝洞七个蜘蛛精,1次。

白毛老鼠精还被师徒四人投宿寺院里的和尚叫了1次,和悟空相斗时的旁白诗里1次。


“女施主”有几次?一次都没有

……所以这个问题也就不成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