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都成佛了,为什么猪八戒成了净坛使者,沙和尚成了金身罗汉?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都修成了正果。然而,他们各自的封号却各有不同:唐僧和孙悟空成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则被封为八部天龙。

对于为何他们会获得不同的果位和封号,书中都有着明确的解释,这与他们各自的前世因果、修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佛祖对他们功劳的评判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

一、 唐僧:旃檀功德佛

果位:佛。 这是师徒五人中最高的果位。
原因:
承担取经重任,坚定信念: 唐僧作为如来佛祖钦定的取经人,肩负着将佛法传回东土大唐的重大使命。尽管他肉体凡たない,经常被妖怪抓去,受尽磨难,但他从未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以凡人之躯,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始终保持着对佛祖的虔诚和对取经的执着,这种毅力本身就值得嘉奖。
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取经事业,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候,他也愿意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徒弟们的平安,或者坚持继续前进。
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 唐僧的慈悲是他的核心特质。他不仅对自己的徒弟心怀怜悯,也对那些被妖怪欺压的凡人抱有同情之心。他的慈悲并非盲目,而是一种对众生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化解的愿望。
功德圆满: 最终,他成功取回真经,将佛法带到东土,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足以让他成佛。
佛祖的旨意: 从根本上说,唐僧的成佛也是如来佛祖的安排和旨意。佛祖选中他,就是看中了他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并希望通过他来完成这次伟大的取经事业,从而巩固佛教在东土的影响力。

二、 孙悟空:斗战胜佛

果位:佛。 孙悟空的果位与唐僧同等。
原因:
降妖伏魔的主要功臣: 孙悟空是取经团队中的第一战将,也是降妖伏魔的核心力量。在整个取经过程中,他打死了无数阻碍取经的妖怪,保护唐僧一路西行。他的神通广大,勇猛无畏,是取经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克服心魔,完成蜕变: 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但最初也是一个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在取经过程中,他经历了被压五行山下、被唐僧误解驱逐等磨难。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忍耐、包容和听从指挥,最终克服了自身的骄傲和急躁,完成了从妖猴到佛的巨大转变。
勤恳尽责: 孙悟空对取经事业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他兢兢业业地保护唐僧,从不懈怠,即使唐僧误会他,他也始终默默守护。
“斗战胜佛”的寓意: “斗战胜佛”这个封号非常贴切地概括了孙悟空的功绩。他“斗”恶势力,战胜妖魔,最终取得胜利,并将佛法带回。这个封号是对他战斗精神和卓越贡献的最高肯定。
如来佛祖的认可: 如来佛祖也明确表示过,孙悟空的功劳很大,是“修成正果,加升为斗战胜佛”。

三、 猪八戒:净坛使者

果位:菩萨。 虽然名字带有“使者”,但净坛使者在佛门体系中属于菩萨的果位。
原因:
勤恳但有缺点: 猪八戒是团队中的另一位重要成员,也参与了降妖伏魔,挑担子等工作,对取经也有贡献。然而,他身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贪吃、好色、懒惰、爱打退堂鼓。在取经过程中,他屡次想散伙回高老庄,并且经常在关键时刻因为贪欲而露出本性。
未能完全克服缺点: 相较于孙悟空的全面蜕变,猪八戒虽然也经历了一些磨难,但他身上的缺点并没有完全根除。他仍然是那个喜欢享受、贪图口腹之欲的猪八戒。
如来佛祖的安排: 佛祖将他封为“净坛使者”,一方面是肯定了他参与取经的功劳,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利用了他的缺点。
“净坛”的含义: “净坛”意味着负责打扫和清理祭祀佛祖的贡品。这对于一个贪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量身定做”的安排。他可以继续享用美食,但不再是出于个人欲望,而是为佛门服务。
一种“圆满”: 这种安排也算是一种对猪八戒的“宽容”和“圆满”。他没有像孙悟空那样成佛,但也得到了一个体面的果位,并且能够满足他最基本的欲望。这比他打回高老庄当凡人要好得多。
体现佛教的包容: 猪八戒的果位也体现了佛教对于有缺点但愿意悔改和努力的众生的包容。

四、 沙和尚:金身罗汉

果位: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弟子,果位低于菩萨和佛。
原因:
忠诚可靠,默默付出: 沙和尚在整个取经过程中,表现得最为忠诚、勤恳、任劳任怨。他不仅负责挑担子,还经常在孙悟空不在的时候保护唐僧,并且很少抱怨。
性格沉稳,少有差错: 沙和尚的性格比较沉稳,不像孙悟空那样容易冲动,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他几乎没有犯过大的错误,是团队中最稳定的成员。
功劳相对较小: 虽然沙和尚的付出很重要,但从直接降妖伏魔的功劳来看,他比孙悟空要少得多。他更多的是扮演着一个辅助、守护的角色。
“金身罗汉”的意义: “金身罗汉”意味着他拥有金刚不坏的身体,并且修成了罗汉果位。这是一种对他在取经过程中坚定不移、勤恳付出的肯定。罗汉果位虽然不如佛和菩萨,但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代表了他在佛教修行上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如来佛祖的评价: 如来佛祖也肯定了他“勤勤恳恳,随师西去”,因此封他为金身罗汉。

总结来说,这其中蕴含着几个关键的考量:

1. 功劳大小: 孙悟空在降妖伏魔方面的贡献是压倒性的,因此获得佛的果位。唐僧作为取经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其坚定的信念和对佛法的传播也功德无量,同样成佛。
2. 性格特点与修行: 孙悟空的成长和蜕变是最大的,他从一个叛逆的妖猴成长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虽然参与了,但本性难移,佛祖也给他安排了一个相对“符合”他特点的果位。沙和尚则以其稳健的性格和忠诚的付出获得了罗汉果位。
3. 佛教的体系与平衡: 佛祖的封赏也符合佛教的层级体系。佛、菩萨、罗汉各有其位。同时,也体现了佛教对于不同众生,根据其功德和修行,给予相应的果位的公平性。
4. 象征意义: 每个果位和封号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是对他们行为和品德的一种升华和肯定。

因此,唐僧师徒五人的果位和封号,并非随意安排,而是经过了如来佛祖根据他们的前世因果、今生修行以及取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的一番公正而又充满智慧的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好么!~长文预警、无耐心慎入~

为什么同样跋山涉水,唐僧、孙悟空能成佛,猪八戒、沙和尚成不了佛?

这正是吴承恩在《西游》诙谐之中隐藏的正念。

即:到底佛是什么


首先,我们 看下面两处资料:

(1)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佛法大意》中写:“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也就是说:佛,是有利益众生之心的人

李叔同在《弘律愿文》中写自己的愿望:“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众生;众生所造无量恶业,愿我一身代受众苦。”

通俗来说:我所修的善果,愿意全部赠送给世人;世人种下的恶果,愿意全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2)在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西藏传统中最慈悲,及其对人类精神最崇高的贡献,就是它对菩萨理想的了解和反覆实践。所谓菩萨,就是承担一切众生苦难的人,他踏上解脱之旅,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帮助其他众生,他在证得解脱之后,并不就此融入绝对的境界或逃避娑婆世界的痛苦,反而选择一再地回到世间,奉献他的智慧和慈悲,来服务世界。”

大家发现了吗?唯有对众生有仁爱之心、并付诸行动的人,才配得上成佛。





接着,我们来看看唐僧、悟空、八戒、沙和尚在这一点上区别何在?


大家还记得这一回吗?他们师徒路过比丘国,发现国王下令家家户户把小孩子装在门前的鹅笼里,要吃这些小孩的心肝,以求长生不老!

其实这事,一般人看来是很残忍,但毕竟跟自己没关系,是吧!

西天路这么漫长,已经经过那么多艰险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给自己找事了!

可是你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 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

八戒近前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服睡觉,莫替古人耽忧。”三藏滴泪道:“徒弟啊,你是一个不慈悯的!我出家人,积功累行,第一要行方便。怎么这昏君一味胡行!从来也不见吃人心肝,可以延寿。这都是无道之事,教我怎不伤悲!

沙僧道:“师父且莫伤悲,等明早倒换关文,觌面与国王讲过。如若不从,看他是怎么模样的一个国丈。或恐那国丈是个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设此法,未可知也。

行者道:“悟净说得有理。师父,你且睡觉,明日等老孙同你进朝,看国丈的好歹。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门,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待老孙将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与这国王看看,教他宽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三藏闻言,急躬身反对行者施礼道:“徒弟啊,此论极妙,极妙!……”

大家注意到四人对此事的不同反应吗?

唐僧是真心真意的难过,心痛;

八戒是特别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家的事,跟我何干;

沙僧是模棱两可,边走边按;

悟空则态度鲜明:“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


如果说,唐僧是有佛心却无力,悟空就是有佛心且坚定有力,你看他马上做出了下面的举动:


这大圣出得门外,打个唿哨,起在半空,捻了诀,念动真言,叫声“络净法界”,拘得那城隍、土地、社令、真官,并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众,都到空中,对他施礼道:“大圣,夜唤吾等,有何急事?”行者道:“今因路过比丘国,那国王无道,听信妖邪,要取小儿心肝做药引子,指望长生。我师父十分不忍,欲要救生灭怪,故老孙特请列位,各使神通,与我把这城中各街坊人家鹅笼里的小儿,连笼都摄出城外山凹中,或树林深处,收藏一二日,与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饿损;再暗的护持,不得使他惊恐啼哭。待我除了邪,治了国,劝正君王,临行时送来还我。”众神听令,即便各使神通,按下云头,满城中阴风滚滚,惨雾漫漫……当夜有三更时分,众神祗把鹅笼摄去各处安藏。


你看悟空的吩咐,多么细致,”与他些果子食用,不得饿损;再暗地护持,不得使他惊恐啼哭”,若非真心实意地关心,怎么会吩咐得这么周到!

再看他回来之后:


三藏道:“救儿之事,却怎么说?”行者道:“已一一救他出去,待我们起身时送还。”长老谢了又谢,方才就寝。(第七十八回)


西天步步遭灾,唐僧不知被悟空解救过多少回,何尝见他为了自己脱难而对悟空“谢了又谢”?

这“谢了又谢”背后,是唐僧深知自己能力的有限,更是感念悟空用当机立断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信仰的佛教理想——利益众生。


大家还记得那一回吗?第九十三回,天竺国公主被月兔精狸猫换太子,唐僧他们是在城外寄宿的寺庙中听一位老僧说起:


老僧道:“旧年今日,弟子正明性月之时,忽闻一阵风响,就有悲怨之声。弟子下榻,到祗园基上看处,乃是一个美貌端正之女。我问他:‘你是谁家女子?为甚到于此地?’那女子道:‘我是天竺国国王的公主。因为月下观花,被风刮来的。’我将他锁在一间敝空房里,将那房砌作个监房模样,门上止留一小孔,仅递得碗过。当日与众僧传道,是个妖邪,被我捆了,但我僧家乃慈悲之人,不肯伤他性命。每日与他两顿粗茶粗饭,吃着度命。那女子也聪明,即解吾意,恐为众僧点污,就装风作怪,尿里眠,屎里卧。白日家说胡话,呆呆邓邓的;到夜静处,却思量父母啼哭。我几番家进城乞化打探公主之事,全然无损。故此坚收紧锁,更不放出。今幸老师来国,万望到了国中,广施法力,辨明辨明,一则救拔良善,二则昭显神通也。”三藏与行者听罢,切切在心。(第九十三回)

这件事,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陌生女子的事,说白了也跟他们师徒无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你看,作者这一笔:“三藏与行者听罢,切切在心”。

什么叫“切切在心”?那就是跟自己遇上事一样要紧啊。

然后就有了下面悟空在天竺国降服月兔精,迎公主回朝的善举。

整本书中,悟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事,又岂止这两件?不胜枚举。

其实一开始,悟空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善念佛心,或者说,他一念未明,是唐僧对善近乎迂腐的坚持,启迪了他,我们看下面这段对白很有意思:

(第八十回,老鼠精把自己变成一个女子捆在树上向唐僧呼救)


好妖精,不动绳索,把几声善言善语,用一阵顺风,嘤嘤的吹在唐僧耳内。你道叫的什么?他叫道:“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唐僧道:“他叫得有理。说道:‘活人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

行者笑道:“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你想你离了东土,一路西来,却也过了几重山场,遇着许多妖怪,常把你拿将进洞,老孙来救你,使铁棒,常打死千千万万。今日一个妖精的性命,舍不得,要去救他?”唐僧道:“徒弟呀,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去救他救罢。”行者道:“师父既然如此,只是这个担儿,老孙却担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劝你,劝一会,你又恼了。任你去救。


这都第八十回了啊!西天都快走到了啊!正如悟空所说”一路西来,遇着许多妖怪,常把你拿将进洞”,现在,“一个妖怪的性命,舍不得,要去救他”?

而唐僧在知道这很可能又是个妖精的情况下,依然秉持着这个信念:“活人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你可以说他傻、说他迂腐,但是这不就是杀身饲虎的佛心吗?即使被欺骗千千万万次,依然珍惜、关爱所有的人,依然以“利益众生”为念,甚至觉得救了这个人(哪怕是妖怪)比取经还重要!

这样的人不成佛,什么样的人成佛?

(我们啊——都太聪明了——)


再看悟空,“任你去救”四个字,何等豪迈!这四个字中,有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管你什么妖怪老孙不怕),更有对师傅佛心的认可、尊敬与护持。

我们想,假如这西天一路,只是被动地被妖怪抓、除妖怪,对众生苦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固然少许多麻烦,然而真到西天,果然能成佛吗?

假如说,唐僧最珍贵的是心怀无比坚定的佛心善念,那么,悟空最珍贵的,就是他渐渐发自内心地认同了这种佛心,并且以强有力的执行去将之付诸实践。

而八戒和沙僧,都还未能到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看最后西天对四人功果的评价:


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你看孙悟空的判词里写的:“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这哪里是如来的评判,这分明是作者吴承恩对寄托了他人格理想的美猴王最大的赞美!

比较之下,八戒只是”挑担有功“,沙僧”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实在是精神境界未能至佛的境界,无法强行封佛,不是吗???



——————————感谢你认真读到这的分割线——————————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

如果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取经路,

很多时候,我们把取经当成了唯一的目的,

然后我们开始聪明地选择捷径、聪明地忽略掉一些我们觉得与目的无关的事,

我们开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求明哲保身,

可是最后,当我们走到旅程的终点时,

才发现:

真正能够成就我们的,恰恰是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人和事。

比如,真心地关爱他人、真心地为他人付出。


啊!~~~~好辛苦!~~~~求赞!:)


——————————————

这是几个月前写的答案,没想到最近受到关注,太感动了!谢谢!

如你有耐心看到这,请允许我安利一个新回答:

孙悟空到底该不该有女朋友? - 爱米菊的回答

这个问题关注的人不多,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想了很久作答的,

欢迎探讨哈!

么么哒!~

——————————————————

每天打开知乎,都看到这个答案引起的回响,真的开心~

因为《西游记》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

吴承恩是我很欣赏、崇拜的一个作家,

所以我每每看到有人不读原著,全凭自己的想法随意解读《西游记》,

总觉得遗憾,因为——

《西游记》的魅力实在是远远大于西游故事本身!

为了继续证明这一点,我又很拼地回答了一个问题:

怎么评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 - 爱米菊的回答

相信我,你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user avatar

西天取经,原本成佛名额只有一个,就是内定的如来弟子金蝉子。至于孙悟空,顶多就是个菩萨果。后来之所以给孙悟空一个成佛的名额,是因为他闹了一次。

孙悟空打死几个草寇那回,唐僧第三次赶他离开,行为方式相当粗暴绝情,口中念起《紧箍儿咒》来,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满地打滚。猴子再三哀求,唐僧将那《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几乎勒出脑浆来。

事情过后,悟空伤透了心,坚决不肯再入取经队伍。并让如来褪下头上那箍儿,表示自己不想干了,不稀罕你的金身正果了。

如来无奈,为了安抚悟空,做了两件事。一是让主管领导观音亲自送悟空回去,批评唐僧一顿。二是允诺悟空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待遇和唐僧差不多。

如来佛祖之所以答应悟空成佛,一方面是为西天拉拢人才,壮大佛教力量,毕竟猴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另一方面,取经传教这件事,没有猴子还真办不成。

如果八戒、沙僧去大雷音寺闹一场,表示不成佛就不干了。如来佛祖大概会摆摆手,不干就不干,你俩走吧,这好差事后边一大堆妖等着呢,红孩子昨天还拖观音给他爹他叔打关系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