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实的唐玄奘真的像《西游记》的唐僧那样弱不禁风吗?

回答
说到唐玄奘,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西游记》里那位骑着白马、手持九环锡杖,动不动就要被妖怪抓走,还得靠徒弟们救命的唐僧。但如果告诉你,真实的唐玄奘,跟那位“弱不禁风”的形象,那可真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咱们先从他的 出身和经历 说起。真实的玄奘,俗名陈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个官员,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家境殷实,也算是有文化底蕴的家庭。这一点就和小说里那位父母双亡、从小孤苦伶仃的唐僧有很大区别。

更关键的是,玄奘 并非自小体弱多病。相反,他自幼聪慧过人,十来岁就随父避乱,并且在这段时间里接触到了佛教典籍。他是有心向佛,且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这可不是被动被卷入取经之路的。

到了真正踏上西行之路,也就是他三十多岁的时候,玄奘已经是一位 学识渊博、佛法精深 的高僧了。他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全凭运气和徒弟保护才能活下来的角色。他去西天取经,是为了求取“真经”,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佛教在翻译和理解上的诸多偏差和不足。这是一个 主动的、明确的目标,而且他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你想想,一个人要从大唐走到天竺,这得跨越多少高山峻岭,多少沙漠荒漠?那可不是坐着舒适的轿子,或者有筋斗云可以瞬移。玄奘走的,是实打实的 脚步。他穿越了巍峨的雪山,比如葱岭(帕米尔高原),那里空气稀薄,寒冷刺骨,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他还穿越了浩瀚的戈壁沙漠,比如吐鲁番盆地,那里酷热难耐,缺水少食,常常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找到水源。

更别提沿途可能会遇到的 恶劣天气、疾病、盗匪,甚至是各个政权的阻碍。小说里的唐僧动不动就被妖怪吃掉,那是为了情节需要,为了突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但真实的玄奘,他需要依靠的是自己的 智慧、毅力、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交际能力。

在很多地方,玄奘并没有什么武力超群的徒弟跟着。他更多时候是 独自一人,或者偶尔会有人同行一段路程。他需要自己去解决食宿问题,去跟当地的官员、僧侣沟通,去说服他们允许他通行、借宿,甚至获得一些资源上的帮助。这其中的 沟通技巧、语言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玄奘的 身体素质 并不差。他能够忍受长时间的跋涉和艰苦的环境,这本身就需要相当的 体力和耐力。他也不是那种一遇到困难就瘫倒在地的人,否则他根本不可能完成那十几年艰苦卓绝的西行。

在小说中,唐僧最大的“能力”可能就是他的 慈悲心肠,这让他有时显得不辨是非,容易被妖怪欺骗。但在现实中,玄奘的慈悲是建立在 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之上的,他更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去化解矛盾,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救援。他到了印度之后,不仅学习了大量佛经,还参与了当时的佛学辩论,甚至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和支持。

所以,真实的唐玄奘,是一位 意志坚定、学识渊博、身体力行、智慧超群 的伟大行者。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整个亚洲大陆,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佛法的追求。说他“弱不禁风”,那是对这位历史伟人极大的 误读和贬低。他不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险家、学者和传播者。他所经历的磨难,远比小说中描绘的要 真实而残酷,而他克服这些磨难所展现出的 坚韧和强大,也比任何神通都更令人敬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玄奘比唐僧牛逼多了。


至隋统一天下,公元602年,玄奘出生在刚刚统一的隋朝的洛州缑氏(今属河南偃师),是家里第四个儿子。《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的高祖和曾祖做过北魏的太守,父亲陈惠虽然只是隋朝的县令,但他重儒学,玄奘从小就接受了儒学的熏陶。


日本镰仓(1185-1333)时代依据中国请来样绘制的玄奘负笈图。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在父亲去世后,二哥出家,玄奘11岁就跟二哥学习了《法华经》、《维摩经》等佛家经典,13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等。


战乱使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召集的名僧都逃到四川,玄奘与二哥离开洛阳前往四川,跟随空、景两位高僧继续学习。在此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随后几年玄奘又前往荆州、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研习佛法。


可是学得越多他就越困惑,当时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翻译不畅,义理含混,甚至一些重要理论都有很大分歧,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

直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一年(公元626年),玄奘在长安听天竺僧人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说印度戒贤法师在那烂陀寺讲授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取经。

公元626年的唐朝与亚洲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秋天,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李大亮接到报告:有一名从长安来的僧人要前往西域。李大亮大为惊恐,因为当时唐朝立国未稳,北面受到来自突厥的安全威胁,因而实行禁边政策。李大亮要求玄奘立刻返回长安。然而玄奘执意西行,河西佛教领袖惠威法师得知后,派两名僧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带他出凉州城向西而去。


长安(西安)——凉州(武威)——瓜州——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

武威绿洲


二十六岁的玄奘一路昼伏夜行,来到瓜州(今甘肃瓜州),公元6世纪突厥崛起控制了西域,当时瓜州就是当时大唐的边境,再往西要穿过大漠,而玄奘的马又死了,在此滞留了一个月的时间也想不出办法。一筹莫展时,州吏李昌找到玄奘,拿出一份凉州发来的捉拿偷越边境的玄奘的通缉令,说:“这就是你吧?”庆幸的是李昌崇信佛教,撕毁了通缉令,但是要求玄奘尽快离开。玄奘来到当地一所寺庙拜佛,祈求有人能带他出关。


瓜州古城塔尔寺遗址,可能为玄奘拜佛之处


也许佛祖听到了玄奘的祈求,当晚有一位胡人名叫石磐陀,请求玄奘为他授戒。玄奘一口答应,又问他有没有办法越过边境前往天竺,石磐陀答应帮助。第二天玄奘与石磐陀走向出关的道路,告诉他需要偷偷穿过玉门关,越过戈壁上的五座烽火台,并在烽火台下取水,穿过茫茫大漠才能到达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石磐陀带领玄奘绕过玉门关,渡过葫芦河,玄奘向他保证不出卖他之后,石磐陀回去了,之后的路程要靠玄奘自己了。


瓜州东千佛洞里世界上最早的唐僧取经图绘于西夏时期,一些学者相信石磐陀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之一。


玄奘穿过八十里戈壁,来到第一座烽火台,躲在沙沟里,准备晚上出来取水,可是还是被守军发现了,幸而校尉王祥也是一个信佛之人,不但没有遣返玄奘,还为他准备了麨饼和饮水,不仅为他指引的越境的通道,还建议他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台,不仅是他的宗亲,也是一个信佛之人。


唐史专家朱连宽考证,现在瓜州县的白墩子就是玄奘路过烽火台的第一烽。


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饮水后,玄奘绕过第五座烽火台,前面是茫茫大漠:莫贺延碛。又称流沙河,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从玉门关(唐)至伊吾(哈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简称《心经》,在关键时刻给予玄奘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


在大漠中迷路的玄奘慌乱之下打翻了盛水的皮囊,救命之水荡然无存。绝望的玄奘准备调头回第四烽,走了十来里路,转念一想:“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转头继续西行。

“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转》

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终于晕倒在沙漠中。直到被夜晚的凉风吹醒,玄奘睁开眼睛,牵马继续前行。幸亏这是一匹此前石磐陀帮助在瓜州寻得的枣红马,曾往来大漠十余次。老马识途,终于带玄奘来到一处草丛里小小的水塘,玄奘才得以补充饮水,走了两天之后来到伊吾(今哈密)。

哈密的角度看世界

新疆哈密庙儿沟佛寺遗址,可能就是当时的伊吾佛寺


到伊吾的一座佛寺的时候,寺里一位汉人老僧衣服还没穿好就跑出来,抱着玄奘痛哭出声:“没想到在这里还能遇到老家的人!”。


当时的高昌(吐鲁番)王麹文泰是王莽时西迁的汉人后代,也是个重佛之人。收到使者在伊吾看到玄奘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将玄奘请到高昌,厚礼相待。以路途艰险劝玄奘不要西行,驻在高昌传法,必将多加供养。玄奘说他非为供养而来,西行求法才是他的目的。高昌王甚至以遣返大唐相威胁,玄奘无奈,绝食以明志。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师西行,乞垂早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转》

高昌王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历史上与玄奘结拜为兄弟的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是高昌王麹文泰。),让他为高僧和王宫大臣讲解佛法,在这里玄奘剃度了四名徒弟。约定玄奘取经归来要在高昌讲经三年,为玄奘准备了二十五个随从,三十匹马,以及金银绫绢等大量物资,以及给突厥叶护可汗的书信和礼物,沿路二十四国文书,送出城西数十里后,让侍御史欢信直接送到西突厥叶护可汗。


高昌古城遗址,右上为大佛寺遗址


有了高昌王的帮助,接下来的旅程就顺利得多。经过银山和盗贼出没的阿耆尼国(焉耆)、屈支国(龟兹)和跋禄迦国(姑墨),来到葱岭北脉。经过七天的艰苦跋涉,冻死了三分之一的徒众和更多的马匹,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才翻过雪山,来到热海(吉尔吉斯斯坦伊赛克湖,因在雪山边不结冰而得名)。沿热海西北行五百余里,就来到了西突厥的都城素叶城(碎叶)。


玄奘在北疆的沿途

碎叶古城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一种说法认为公元701年诗人李白在此出生

新疆伊犁昭苏县小洪纳海石人群,突厥风俗首领墓前立石人纪念


公元628年夏,玄奘来到碎叶城时见到的正是统叶护可汗。西突厥与大唐交好,可汗热情地接待了玄奘法师。但他劝玄奘不要去印度,认为那里酷热难耐,肤色黝黑,赤身露体,化外之地,不值得前往。尽管如此,可汗还是选派了一名到过长安通晓数国语言的少年,带上各国国书,护送玄奘通过草原前往印度。

玄奘穿过西突厥

玄奘一行从碎叶城往西,经过可汗的避暑之地千泉和怛罗斯,在怛罗斯旁边有一座小孤城,这里三百多户人家本是汉人,被突厥人劫掠至此,他们一直生活在这里,虽着胡服,却依然保留着汉族的生活习惯。


经过白水城和笯赤建国,来到赭时国(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又向西走了一千多里,来到飒秣建国(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然而当地信奉拜火教,玄奘的两个徒弟甚至遭到了围攻。

粟特人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绿洲上,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要道,是中亚最先进的文明,河中地区的领袖。中国史籍称昭武九姓,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大,此外还有布哈拉的安国,石国,史国,何国,米国,曹国,西曹国等。

苏特地区——以泽拉夫善河流域为核心

撒马尔罕古城遗址

粟特人壁画

在《西游记中》有唐僧师徒拯救被迫害的僧人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撒马尔罕。玄奘对康国国王讲解佛法,终于说动国王接受佛教,逮捕骚乱的拜火教徒,保护僧人。


当时的拜火教原名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又称祆教,公元前6世纪创立与大夏,盛行于古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受到打击,后在波斯萨珊王朝重新兴盛。图为祆教光明之神阿胡拉·玛兹达标志。


玄奘周游粟特诸国,从羯霜那国(史国)向南穿过铁门关(峰壁狭峭而崖石多铁矿,依山设门,铸铁为铃),来到睹货逻国(吐火罗)。



吐火罗怛蜜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重修的法雅茲泰珀佛寺


吐火罗就是大夏和月氏贵霜帝国故地,位于阿姆河上游谷地,虽然当时已分裂为二十七国,但佛教依然兴盛。玄奘渡过缚刍河来到其中一个叫活国的小国,国王是统叶护可汗的长子怛度,他还娶了高昌王的妹妹。然而当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高昌公主刚刚去世,王室发生严重的内乱,《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救活被暗杀的国王,或许改编于此?


从吐火罗盆地前往犍陀罗盆地


玄奘穿过吐火罗盆地,翻过大雪山时(兴都库什山),路过梵衍那國(今阿富汗巴米扬),看到了著名的巴米扬大佛。


2001年3月12日,塔利班组织将巴米扬大佛炸毁。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立佛像。2015年《侣行》团队曾用三维投影技术再现了最高那座(53米)巴米扬大佛。


穿过大雪山也就出了西突厥的边境,玄奘来到印度次大陆的第一个小国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喀布尔附近),西突厥的使者完成使命回去复命。



一行人沿喀布尔河流域进入犍陀罗故地,他与前辈法显的足迹开始重合,他也看到了法显曾经看到的佛顶骨舍利,只是不再由国王严加看护,却成了被人用作占卜的工具。玄奘也用丝绸裹着香泥,印在顶骨上,他得到了一个菩提树的图案,玄奘认为大吉,给看管的人施舍了大量金钱。法显看到的佛塔已经倒塌,佛寺已经废弃,塔克西拉古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居民也大都皈依了印度教。


玄奘还跟法显一样,去了贾拉拉巴德附近佛留影处:

至诚而礼百余拜,一无所见。自责障累,悲号懊惚,更至心礼诵《胜鬘》等诸经、赞佛偈颂,复百余拜,见东壁现如钵许大光,倏而还灭。……如是更二百余拜,遂一窟大明,见如来影皎然在壁,如开云雾忽睹金山,妙相熙融,神姿晃昱,瞻仰庆跃。佛身及袈裟并赤黄色,自膝已上相好极明,华座已下稍似微昧,膝左右及背后菩萨、圣僧等影亦皆具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转》

塔克西拉古迹群

玄奘来到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曾资助第四次结集的迦湿弥罗国(罽宾,今克什米尔),这里还藏有大量的佛经,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两年,研习这些佛经。从此向南,在那罗僧诃城附近遇到强盗,抢走他们的所有财物,又在至那仆底国研习了一年佛法,渡过殑伽河(恒河),来到羯若鞠阇(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

就在玄奘与八十多人坐船沿恒河南下前往阿耶穆佉国时,遇到一伙强盗,抢劫完财物不算,还要把玄奘杀了祭突伽女神,玄奘奇迹般逃脱。也许正是这次奇迹般的经历给了后来《西游记》里各种妖怪和唐僧肉的灵感。


突伽女神即难近母音译,印度教性力派的重要崇拜对象。


玄奘跟法显一样追寻了佛祖的足迹,来到迦毗罗卫国的佛祖诞生地,佛祖顿悟之地菩提伽耶,初次传法的灵鹫峰,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佛祖涅槃之地拘尸那揭罗国,和法显曾经学法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国都华氏城(吠舍离,今巴特那)。然而玄奘却为佛教的衰败哀伤不已,泪流满面。


左为瓦拉纳西的阿育王石柱,右为鹿野苑阿育王石柱柱头——印度国徽图案就来源于此


佛涅槃后,诸国王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像(观世音)南北标界,东向而坐。相传此菩萨身没不现,佛法当尽,今南边菩萨已没至胸。……法师至……悲哀懊恼,自伤叹言:“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悲泪盈目。

现今在菩提伽耶看到的大菩提树是佛祖顿悟那棵菩提树的“后代”


公元631年,玄奘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那烂陀寺。见到了年过百岁的佛学大师:戒贤法师。


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日百余所,学徒修习,无弃寸阴。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转》

那烂陀寺最著名的大佛塔遗迹。这座佛塔共有七层,布满了精致的佛雕,每层由台阶相互承接,最终通向顶层的天台。


在之后的几年里,玄奘走遍了整个印度,了解上百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比如后来《大唐西域记》里提到的西女国,可能就是后来《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原型。

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无男子,多珍货,附属拂懊,拂懊王岁遭丈夫配焉,其俗产男例皆不举。

——《大唐西域记》

我局整理的玄奘路线,确实是走遍全印度。。有兴趣的可深入探讨

鸠摩罗王与戒日王险些爆发战争,玄奘只好先到鸠摩罗国,然后去见戒日王,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欢迎。为了弘扬佛法,驱灭外道,戒日王邀请玄奘在曲女城举行一个全印度的辩经大会。


法师自冬初共王逆河而进,至腊月方到会场。五印度中有十八国王到,谙知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到,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烂陀寺千余僧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转》

印度乘象巡游图


请法师坐为论主,称扬大乘序作论意,仍遣那烂陀寺沙门明贤法师读示大众。别令写一本悬于会场门外示一切人,若其问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断首相谢。如是至晚,无一人致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转》

谁知整整十八天,竟没有一个人提出辩驳,到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玄奘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戒日王赠给玄奘大批金银珍宝,玄奘拒绝了。国王有请法师坐上带有华盖的庄严大象巡游,以表示立义无屈。


公元643年,玄奘终于带上珍贵的佛经和佛像以及国王赠送的礼物启程回国。然而渡过印度河时,遇到意外,损失了不少的佛经和奇花异果的种子。这应该就是后来《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通天河湿经”的源头了。


《西游记》剧照,这种交通工具肯定是很容易出事故的

这种就安全多了


他回国走的大致是二百多年前法显前往印度的路线,经过犍陀罗盆地,穿过瓦罕走廊,在朅槃陀国住了两个月,来到于阗,受到了热烈欢迎。他本来打算应约前往高昌国讲经三年,可是由于此前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640年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灭了高昌,此时已经成为了大唐安西都护府。玄奘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瓦罕走廊路线:犍陀罗盆地——喀布尔——瓦罕走廊——塔什库尔干——和田绿洲(于阗)

公元645年的唐朝与玄奘归国路线


玄奘在于阗给唐太宗李世民写信,谦卑地请求皇帝原谅当初的私自越境。在等待的时间里,他补充了一些此前渡河损失的佛经,记录下于阗的风土人情。他后来在《大唐西域记》里写到于阗国崇拜鼠神的故事,后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后来的探险家斯坦因于1900年在这里发掘出大量文物,其中一幅唐代木版画上的鼠头人身像证实了玄奘的描述。


鼠神图,鼠神崇拜可能是绿洲生态恶化的侧面反映


使者带来了太宗皇帝的圣旨,不但没有追究玄奘的罪责,还给玄奘安排好了归国之路。队伍穿过沙漠回到大唐,此时楼兰(鄯善)故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楼兰古城遗址


公元645年初,玄奘终于回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当时唐太宗在洛阳,于是派宰相房玄龄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玄奘西行19年,归来时已届中年。


在洛阳玄奘见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但是皇帝希望玄奘还俗辅佐自己,玄奘拒绝了。不过太宗还是支持他在长安弘福寺设立译经院,让他主持庞大的译经工程。


公元648年,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正在京郊玉华宫避暑的太宗李世民,请他作序。太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赠给玄奘一件价值百金的袈裟。


《瑜伽师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 及玄奘所创法相宗的根本论典


玄奘不仅主持译经,还奉唐太宗敕命著《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撰文,贞观二十年(646)成书。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有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这本书不仅成为大唐了解西域的重要指南,至今仍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等古迹遗址的发掘也是《大唐西域记》的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及英文译本


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发掘菩提伽耶遗址时在日记里写道:“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阅读中国人的《大唐西域记》,玄奘对那棵著名的菩提树以及周围的佛像和庙宇,记载的都很详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遗迹。”


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皇后长孙氏而建大慈恩寺,玄奘成为住持。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在西院建大雁塔,保存从西域请回来的佛经佛像。


1987年印度历史学家阿里在写给北大季羡林教授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和玄奘的著作的话,重建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欢迎关注我局微信公号:diqiuzhishiju(地球知识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唐玄奘,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西游记》里那位骑着白马、手持九环锡杖,动不动就要被妖怪抓走,还得靠徒弟们救命的唐僧。但如果告诉你,真实的唐玄奘,跟那位“弱不禁风”的形象,那可真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咱们先从他的 出身和经历 说起。真实的玄奘,俗名陈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西游记里妖怪吃唐僧的心思,那可是个个都惦记着,都觉得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但真要是有哪个妖怪得了手,唐僧被吞下去了,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得看是谁吃了唐僧。这妖怪的道行高低、法宝厉害程度,还有他背后的势力,都决定了他接下来的命运。如果是个有后台,但又比较低级的妖怪.............
  • 回答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历来是历史学界一个颇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也是正史记载的,是由宦官李充元、陈弘志等人下毒杀害。然而,您提到的“唐穆宗联合宦官杀掉”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或民间传说中有提及,但在主流史学研究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唐穆宗直接参与了谋杀唐宪宗的行动。我们不妨从唐宪宗.............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繁荣、强大、开放的景象。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并且也并非没有挑战和局限。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经济上.............
  • 回答
    唐僖宗若真如传说般,在黄巢兵锋直逼成都之际,不顾帝国威仪,携残部沿岷江而下,最终抵达扬州,投靠占据一方的节镇高骈,那么大唐王朝的命运轨迹,乃至整个天下的格局,恐怕都要被重新书写。首先,僖宗的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政治姿态。他放弃了象征皇权的蜀地,向一个藩镇首领低头寻求庇护,这无疑是对中央权威的又.............
  • 回答
    唐人街,一个承载着无数海外华人记忆与梦想的地方,它是否应该被视为中华文化值得骄傲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滤镜,从历史、现实和社会等多方面去审视。历史的沉淀:从避难所到文化符号唐人街的诞生,并非源于一场宏大的文化输出计划,而是源.............
  • 回答
    唐藩镇割据时期,朝廷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强大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朝廷真的弱到无力讨伐吗?答案是:朝廷并非完全无力讨伐,但“无力”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极度衰弱和缺乏持续有效力量的状态。 局部和短暂的成功: 唐朝后期,朝廷确实有过几次.............
  • 回答
    冯唐送给杨天真的这三句情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它既有艺术性的考量,也有其情感的传递方式,更折射出当代文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艺术性评价: 意境营造的精妙: “在树梢上起风”: “起风”本身是动态的,带有生命力的表现。“树梢”则是一个相对高远、飘.............
  • 回答
    唐家三少写唐三重生的勇气,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想想,当初《斗罗大陆》有多火?唐三这个角色,跟他的金手指、他的成长轨迹,简直是深入人心。把他再“重启”一次,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挑战读者对这个角色的固有认知,更得担得起“拖更”和“吃老本”的质疑。首先,对IP价值的极致挖掘。唐家三少毕竟是商业.............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秦做嫁衣汉来穿,唐借隋运三百年”这句话,在网络上确实流传甚广,也触动了不少人对历史的思考。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意思是说,秦朝的制度建设为汉朝奠定了基础,而唐朝则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遗产,并借此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那么,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史实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秦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关于“阿姐鼓”、“人皮唐卡”和“人骨笛”的故事,它们更多地属于文学创作、民间传说和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怖故事,而不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严格记录。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神秘、禁忌和令人不安的元素,以营造一种恐怖、诡异的氛围,并常常与藏传佛教的一些习俗或传说联系起来。下面我将分别讲述这三个故事,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对于《睡前消息》第237期中关于《唐人街探案3》日本黑帮与女性贫困的言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媒体的观点都可能带有其特定的视角和侧重点,重要的是理解其论证逻辑,并与其他信息进行对照。一、 《睡前消息》的评论视角与潜在论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睡前消息》作为一个媒体节目.............
  • 回答
    提起唐朝,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词,而这两个时期分别与两位皇帝的名字紧密相连: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提起太宗,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他明君的形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开创了盛世的基业。那么,作为太宗的孙子,玄宗真的是“毫无过人之处”吗?如果这么说,未免有些过于.............
  • 回答
    “唐僧真的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吗?” 这是一个萦绕在中国观众心中几十年的经典问题,也是《西游记》中最具争议和魅力的一段情节。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原著小说、86版电视剧以及不同解读的视角。一、 原著小说中的描绘:隐忍、礼法与内心的挣扎在吴承恩的原著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对女儿国国王的态度.............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 回答
    唐朝归义军是否真的收复了河西?这个问题,说起来颇有些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河西”的地理范围。在唐朝鼎盛时期,“河西”一般指的是陇右道,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这片区域自汉武帝时期就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是连.............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