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冯唐、史航、杨天真三人给田朴珺抬轿子,哎呦喂。
史航是没办法,媒体人,机构或者朋友喊你过来帮场子,该聊就得聊;
冯唐,您当年也算文人隽秀,靠出书就年收千万那种,金线论言犹在耳。您搭杨天真害行,咋就陪上田朴珺了呢?
杨天真就...大姐,师姐,你是经纪人女皇啊,全中国娱乐圈运营能力数一数二啊,什么顶流不好找啊。
你把前三位摆一起,画风都还算和谐。后面出现个田朴珺,感觉一下就别扭了起来。
我怎么感觉是快手又在乱点鸳鸯谱了?各个领域的大流量凑在一块搞个事件营销?推一推快手的聊天室?
毕竟马斯克带火了clubhouse不是?
讲真,传统媒体圈是已经没落了。什么出版圈杂志圈电视圈,面对互联网巨头都是瑟瑟发抖,随叫随到,各种姿势任君选择。
不过互联网可以无视传统媒体圈的老旧习气,也得尊重一下读者们的既有心理定位嘛。
是,你去翻田朴珺的百度百科,前500字都没出现王石,整一个“独力打拼”的形象。
可田朴珺自己越是不提王石,群众越是记得“笨笨的红烧肉”。谁都知道田朴珺是个邓文迪式的人物,但偏偏没有邓文迪般的坦荡。
简介里头衔写得越多,王石的影子就越重。
史航、冯唐、杨天真,不管群众对他们的文风或商业手段是爱是恨,总体上还是认可他们手里的两把刷子。这仨好歹是经历过市场的严酷考验滴。
田朴珺经历了啥?给陈可辛添乱?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冯唐这小俳句,我觉得挺好。要是请个摄影老哥配点图,大光圈大景深那种,指定更好。
但搭着田朴珺,我就总感觉这话像是王石说的:
“我在家养老,你在外走秀,我好想你啊,还记得家里有个孤寡老人吗?”
就,挺毁的。
各位互联网运营们,clubhouse类产品确实是下一个热点,而且估计能百花齐放个一两年。
但你们要理解啊,clubhouse这类产品之所以能百花齐放,恰恰是因为碎片化的爱好与审美,有着强烈的圈层属性。
咱别为了推广,就只看数据,把不同风格的大流量硬凑在一起,好么?
谢邀,和这道题下绝大多数答案不同,我的评价是这首诗写得很好。
看了很多答案,没有见到就这首诗本身进行分析的,我就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树梢位于高处,本身就遍历风霜,树梢起风,实际上根本不会让树有任何特别的感觉。
类似的,水面下雪,雪本为水,也最终会化为水,水面下雪,实际上也根本不会让水有任何特别的感觉。
两个景色在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绿一白,一响一静,形成了精妙的对比,但同时表达了一种碰触却又得不到回应的酸涩。这种酸涩在诗的第三句被揭晓,原来它代表是我想你而你不知道的那种微妙的心境,形成了由景入情的升华。
也许这里的升华看起来很直白,但我理解这是作者自身的风格特色。因为这种直白又和诗中前两句那种小心翼翼的含蓄形成强烈对比,涌现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的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作者另一首著名的诗:
春风十里,
不如你。
再说说这首诗里的意象。风花雪月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骚客谈情论爱的经典意象,但意象用的好不好,在于这个情景本身传递的情感是否到位。光说风如何寒冷凛冽,雪如何冰冷高洁,这种意象虽然经典,但过于俗套僵硬,难成经典。
但在这首诗里,作者对意象的运用之妙在于,他传递的不是意象自身,而是意象之间互动的动作。换言之,这首诗里的两个风景的重点不是树梢,风,雪或者水本身之象征的形象或性格,而是树梢与风之互动,雪与水之互动,是“起”和“下”两个动词所象征的那种极致的含蓄。
我本人不是文学专业,也没有系统修习过任何诗歌或文学理论,上述评价仅代表我个人非专业观点。也许其他答案的批评也有其道理,但诗歌鉴赏本就是主观性极强的事,我对这首诗的主观评价就是写得很好。
好到我有99%的信心笃定,这首诗不是临场发挥写出来的,只因这两种景色的搭配不经过一番琢磨,不会如此精致。而这也比较符合我对冯唐的个人印象——他挺像天鹅,水面上的羽毛努力保持优雅,水面下的脚丫则在拼命地划。
谢邀。
我好像活到这个年纪,才真正明白了冯唐式人物的痛苦。
那是一种自己的生态位被占住的无能狂怒。
郊狼的窝被棕熊一屁股睡那里,自己被丢进寒风于是彻夜嚎叫。
我曾经听过李银河女士在王小波逝世20周年之际的演讲,其中有一段话,
幸运的是,他留下了一些闪光的文字。就像小波在年轻时有一次所写的:“这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刻,我站在那一个门槛上,从此我将和永恒连结在一起……因为确确实实地知道我已经胜利,所以那些燃烧的字句就在我眼前出现,在我耳中轰鸣……”我想,那是他感觉到自己已经写出了一些真正能够不朽的文字的时刻的欣喜体验。小波用他的文字继续保留着他的生命。其实,他并不是那些已经逝去的,而是正在欣喜地欢歌着、生长着的,在这残忍的四月。
冯唐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就是金线论。
不是金钱,是golden line那个金线
他说,凡事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好小说,其中必有一条金线,对于外行来说,金线若隐若现,而对于行家里手,这条线洞若观火。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正相关关系,有的时候甚至负相关,但这都改变不了他存在的事实。
衍生出来的更加搞笑的段子就叫冯唐金线。
冯唐那个时代的所谓文化人,作家,知识分子都绕不开王小波,
2012年5月2日,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发微博称:“昨晚与冯唐相聚畅谈。他对小波文字的评价我一开始看了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是我知道在他心目中小波的文学是上了他心中的那条“金线”的。他只是觉得小波对中国古文字的韵味把握稍差。小波自承其文字师承是王道乾、穆旦、傅雷等诗人和翻译家,而拥有一个仅仅属于他的文字风格才是一个成功作家的标准。”
“昨晚与冯唐相聚畅谈”(文化圈攒的恶臭油腻局)
“他对小波文字的评价我一开始看了觉得有些不舒服”(有人违背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惯例,突然瞎BB)
“但是我知道在他心目中小波的文学是上了他心中的那条“金线”的”(嗯,脑仁比火龙果籽大的都知道小波比你强出四百条街)
“他只是觉得小波对中国古文字的韵味把握稍差”(跟唐宋八大家比起来的确如此)
“小波自承其文字师承是王道乾、穆旦、傅雷等诗人和翻译家”(郭德纲可以拜侯耀文,侯耀文爸爸侯宝林。你冯唐往大了说,烧饼都算抬举,你想认师傅,没人收你)
“而拥有一个仅仅属于他的文字风格才是一个成功作家的标准”。(文字风格,没意义,我们讨论成功作家的前提,因为人家已经是成功作家。)
也就是说冯唐讨论韩寒的金线,冯唐讨论王小波的“古文字韵味”,
没什么可说的,
李银河作为见证了为数不多到作家走进不朽殿堂这个过程的人物,
心里得多么大的嘲讽,才能耐着性子和冯唐式的人聊文学,
就好比水利部长,二级上将傅作义建国后非要拜访什刹海,找国母畅谈如何干革命,如何建立国家。
谁能和先总理遗孀聊起这个话题,
谁配,
宁配吗?
宁就配献诗杨天真,
在文学上,冯唐的成就可比睡老头界,田朴珺的成就。
我不是贬义,因为这个领域有翁帆和邓文迪双峰并峙,像山崖上两座火影的丰碑。
我估计冯唐应该和田朴珺自来熟,惺惺相惜也说不定,同病相怜嘛。
冯唐的文笔自然是很棒的,但一直读不下去他的文章,因为总能读出小聪明和油腻感把我劝退。他这三句单看前两句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读出优美的意象,类似明月松间照。而且起风、下雪都是自然现象,而在句首加了“在”,变成了主动去“起风”“下雪”。如果是张口就来即兴发挥写出来的,还真不是一般文人能做到的,不能为了黑而黑。但第三句一出,一下子诗意全无,成了当年初中女生抄在小本子上的中二语录。
在树梢上起风,在水面上下雪,在你梳妆的窗口放飞纸鸢;
在墙角下开花,在屋檐下归燕,在你呼吸的瞬间打马草原。
在环保部焚琴,
在林业局煮鹤,
在干涸的心灵里熬鸡汤。
有一种“呢啥呢啥,天长地久”的感觉
在田里干活
在炕上睡觉
在稀里糊涂的岁月里度过余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