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唐顿庄园》?

回答
说到《唐顿庄园》,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英国乡间的庄园,精致的下午茶,还有一大家子人坐在餐桌旁,关于阶级、爱情和家庭的那些琐碎又动人的故事。它不像那种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大片,但却有一种温润如玉的魅力,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最让人着迷的,绝对是它对那个时代英国贵族生活的细致描绘。从庄园里一尘不染的银器,到女仆们严格遵守的规矩,再到老爷夫人们华丽的服饰和得体的举止,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你真的能感受到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但同时,它又不是一味地展示富贵,而是通过庄园内外不同人物的视角,去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情冷暖。

比如,楼上(贵族一家)和楼下(仆人们)的生活,虽然泾渭分明,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顿庄园的仆人们,他们不仅仅是背景板,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管家巴特勒卡森的沉稳可靠,厨娘帕特莫的厨艺精湛,女仆安娜的善良坚韧,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选择。我尤其喜欢看他们楼下的厨房里,虽然忙碌嘈杂,但却有一种独特的凝聚力和温暖,他们之间的互助和情谊,有时候比楼上的贵族们更让人动容。

然后就是那些复杂又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纠葛。唐顿庄园简直就是一部英式情感剧的教科书。从玛丽小姐和马修的“相爱相杀”,到伊迪丝小姐屡屡受挫的情感经历,再到庄园里其他成员的爱情故事,每一次感情的进展都牵动人心。它不像那种速食爱情,而是将人物的情感发展放在一个很长的维度里去展现,让你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学会爱与被爱。

而且,《唐顿庄园》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不会生硬地将历史课本搬上来,而是巧妙地将一战、西班牙流感等重大事件融入到庄园人物的命运中。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推动剧情发展、改变人物命运的关键因素。看着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贵族们,在战争的冲击下不得不面对现实,看着他们的生活被打乱,他们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你会觉得这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有力量。

当然,也不是说它完美无瑕。有时候,一些剧情的走向可能会显得有点戏剧化过头,或者人物的某些选择让人觉得不够合理。但总体来说,它的优点远大于缺点。那种缓慢却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都让《唐顿庄园》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

总的来说,我觉得《唐顿庄园》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英国贵族生活的剧,它还触及了很多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主题:爱情、亲情、忠诚、责任、以及面对变迁时的适应和成长。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规则和礼仪的世界,但也看到了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它像一杯醇厚的红酒,越品越有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得知《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还能探佚出来时,张爱玲曾经形容自己的心情是,像多年没有音信的亲人,一时间打探到了消息,不免心潮起伏。对于英国版《红楼梦》——《唐顿庄园》的资深剧迷来说,即使没有这么夸张,也应该如老友相隔数年重逢,不免老泪纵横。

是的,我就是在重新看到唐顿那幢精致的房子时,就流下了眼泪。这些年爱哭的毛病没改,倒添了几分,实在是内心戏太多的缘故。但是《唐顿庄园》以及这次的大电影,配得上我的眼泪。

前段时间,一战记录片上映、《海上钢琴师》重回我们的视线,关于“美好年代”的想象与回忆,对失去那个年代的痛切与无奈,就一直徘徊不散。此刻又在《唐顿庄园》大电影里,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想到了为了维持唐顿的荣光,这身处一个屋檐(壮丽的房顶)下的人,经历的十多年的历史。托马斯还戴着露半指的手套,那是他为了从前线回来而故意让敌人射中了他的手的结果。托马斯回家了,马修在哪里呢?大小姐明明爱着马修,却不敢流露,就在一瞬间,红军服的马修出现在眼前。下一刻,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两人在为是否应该为了唐顿的振兴而接受马修已故未婚妻的遗产而争论。大小姐为了唐顿而战斗,已经从被迫变成了使命。这就是家族吧,我们现代人理解不了的东西。

然而《唐顿庄园》的仆人视角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可以来去自由的雇佣关系,为什么却结合成了共同体?——共同生活,共同经历的力量。跳出唐顿这个框框去看,精美的建筑可以卖掉,楼上楼下的人都可以有新的安稳生活,为什么还要维系在一起?进入这个框框,才知道这里有他们亲眼见证、亲身经历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依然有价值”。

英国保守党又大胜了,唐顿剧组,从来都不是冲着拍家族兴衰去的,这次的大电影,也像某种内心的喊话。尤其老夫人,这位唐顿灵魂的最后独白,那不仅仅是为唐顿而说的。电影中的时代,马上要迎来荒唐的爱德华八世、二战、大英帝国的全面衰败,是的,老人会死,时日无多,但总有东西需要继承下来,其实说穿了也挺俗的——体面地生活在一起。一个人、一家人的力量和另一个人、另一家人的力量相结合,只要我们愿意维系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们就不会垮。

虽然老夫人嘲笑丘吉尔家族是异类,但丘吉尔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卡森说,百年后唐顿的房子会留在那里,是的,我们知道卡森说对了,唐顿的房子还好好地、保留着美好年代气息地、庄重精美地留在那里了。面对当下这个逐渐分崩的世界,我耳边再一次响起卡森在一战期间仍然坚持擦拭银器的自我鼓励:“就是要让德国佬知道,我们在战争期间,依然可以维持高标准。”

看唐顿大电影,犹如看到依然按自己的标准生活着的老朋友,他们充满希望,活得很好,当然会哭。

唐顿经历过什么?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带走了最合适的继承人,妇女参政带走了三小姐,爱尔兰独立迎来了三女婿,美国人的钱和庞氏骗局,电气化的来临和同性恋依然有罪,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冲击,犹太人的介入,俄罗斯贵族的流亡,布卢姆斯伯里的兴起,乔治五世从觐见变“听见”变“看见”。唐顿家族被王室管家蔑视为“没什么名望”,但就是亲自去护猪仔、搬椅子的大小姐,让唐顿成为仍然可以接待国王的地方。其他的庄园呢?早垮了,或去了印度。《唐顿庄园》是大英帝国最后的挽歌,电影,让挽歌再一次唱响。

唐顿的创作又埋了太多英国文学艺术的梗: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狄更斯、毛姆的影子随处可见。以前的老英剧《楼上楼下》《是,大臣》,也是灵感来源。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英国,因为现实中的英国和英国人真的不那么讨人喜欢,但回家想想,这毕竟是一个诞生了太多奇迹的地方:牛顿、达尔文、亚当斯密、大宪章……《唐顿庄园》里有那些讨厌的英国人:自私、傲慢、现实,但也有那些值得尊重的英国人,或者英国人值得尊重的那一面。电影,又让我重新梳理了一遍这些印象。

一个资深剧迷谈这次的电影是不可能客观的,在回忆中徜徉而已。不过仅仅凭借唐家班大战王室团队的戏码,就足够在剧作上及格了。

难以平静,因此敲了以上点点滴滴的心情,面对《唐顿庄园》,我从不掩饰内心中“Drama Queen”的那一面。



更一小段,因为发现莫斯里的样子挥之不去,这次给莫斯里安排这么多戏份,剧组很用心也很走心。莫斯里是一个写得很好的人物,形象非常多元化,他有解不开的心结,有懦弱可笑的表现,但是他又常常可以开始新生活,又常常可以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最开始马修拒绝他服务,他那种小媳妇受委屈的样子记忆犹新,转过头他就可以为了父亲的种花荣誉努力争取。这次也是一样,他近乎谄媚地想要来伺候王室,但敢向王室表明自己价值的时候,他的冲动又那么可敬。这个人深知他在乎的是什么,偶尔觉得尴尬,但最终觉得值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