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人讲究以胖为美,那么这个所谓的胖是真的胖呢还是比较丰满?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

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北方依旧是重要的农业和牧业基地。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使得人们的体型普遍比前朝更圆润一些。在这种环境下,大众的审美自然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

其次,从当时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记载来看,唐朝的仕女画,比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描绘的女性并非臃肿不堪,而是肩宽体阔,胸部丰满,腰肢也并非粗壮,而是显得有力,下半身则更加圆润。这种体态给人的感觉是健康、饱满,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肩部线条流畅,胸部饱满,但整体比例协调,腰肢依然能够看出曲线的女性,这就是唐朝追求的美。

再者,当时的美人诗,比如杜甫的“虢国夫人承恩时,云帆宫殿门九重”,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等等,虽然侧重描写的是美貌和神韵,但通过一些描绘也可以窥见端倪。比如一些描写女性体态的词语,如“环肥”、“肥”字出现频率较高,但它更多的是一种褒义,形容的是“丰润”、“肥美”,而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过度肥胖”。如果一个人真的“胖”到影响健康或行动,恐怕也不会被称颂为美。

再往深了说,这种“丰满”的美也与当时的文化观念有关。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对美的定义也更加多元化。相比于前朝追求的清瘦、骨感,唐朝女性的丰腴更显生命力和母性的光辉,也更能体现出作为盛世的自信和富足。这是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身体状态,而不是一种追求极致瘦的病态审美。

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服饰来看。唐朝的服饰,尤其是那些广袖长袍、高腰襦裙,在视觉上会显得身材更加丰满和舒展。如果身材过于瘦削,穿上这些服饰反而会显得撑不起来,不够有气势。而丰满的体态,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唐朝服饰的华丽和大气。

所以,唐朝人讲究的“胖”,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超重,而是一种健康、丰满、充满生命力的体态。它代表着富足、健康和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可以理解为一种“饱满”或者“圆润”的美,而非“臃肿”或“肥胖”。这种审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普遍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审美不只是对女人的审美。

据现有部分史料来看,唐初对男人的审美,很可能是推崇壮汉的“以胖为美”。

以太宗为例,看唐太宗膀大腰圆的画像,再考虑到太宗的个人武力(以史书记载的太宗弓箭水平,太宗的力量保底能单手拎起成年男子做组)。太宗很可能真是满脸横肉的大肚子壮汉(几乎必然)。

———太宗讨刘黑闼。闼常于肥乡列阵,太宗亲率左右击之。有一突将,勇壮绝人,直冲太宗,刃将接,太宗以天策上将大箭射之,中心洞背,应弦而毙。遂传此箭于北蕃。突厥见而惊叹。又常轻骑近出,遇三骑皆贼中骁勇有名者,举枪而进。左右请避之,太宗不从,待其将至,连发三矢,相次皆毙。敌人慑气焉。

——太宗射建成,杀之(所谓三箭不如一刀,能用弓箭达成立毙效果,强弓重箭无疑)。

史书记载的太宗身高是八尺(按照唐尺不科学,接近姚明了,估计一米九左右应该有),考古发掘太宗宠妃韦贵妃的身高是一米九以上。太宗的体格属于高壮型,应该是可以确认的。

还有两个旁证,其一是饮李建成毒酒而不死,有一种可能是身体素质好加体重大导致毒药剂量不足。其二是李世民身体素质好却并不长命,五十出头就死了,这也符合高脂肪含量大力士型体格的设定。

堂堂天策上将,个人没两把刷子,如何镇的住骄兵悍将?




唐初功臣画像普遍偏胖,而画像是时代审美的代表。除了李世民本人之外,再考虑尉迟恭等人的画像,估计唐朝开国武勋,普遍形象可以参考现在的大力士和蒙古摔跤手。所谓上行下效,以胖为美,更可能是贵族阶级影响下对男人的审美。

还有一个关于关陇贵族的历史记录,就是是陈军视立于船头的杨素为天神,杨素体格的震撼力,据此不难想象。

李渊本人武艺也很了得,据说当初泡上窦皇后就是因为箭法好,留下“雀屏中选”的典故。唐朝初期朝廷每年三月九月举办两次大射礼(相当于亲耕),不分文武,比赛射箭,成绩好有赏,成绩差受罚。射箭对体格的要求是很高的,由此可见唐初文臣的实力都不可小觑,焉论武将。

唐初尚武,而战场是无差别级的决斗,勇武者必然是重量级选手。而唐初妇女地位较高,审美的双向性比较强,窃以为以胖为美更可能是对男人的审美。

(图画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说起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这事儿可就复杂了,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看法来聊。毕竟,历史的评价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这种夺嫡的事情,牵扯太多人的利益和立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李世民“篡位”这个说法,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且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通常说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他动手解决亲兄弟,逼父退.............
  • 回答
    唐朝人看待汉朝,就像我们今天看待唐朝一样,既有崇敬,也有批判,更有传承与超越的野心。他们不会简单地说“汉朝很好”或者“汉朝不好”,而是会从历史的维度,将汉朝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养分,塑造自己的辉煌。一、 汉朝的“盛世”光环:学习的榜样与存在的基石首先,唐朝人对汉朝最.............
  • 回答
    若是有位唐朝的哥们儿突然就这么出现在我跟前,估摸着他第一眼看到我,得先摸着脑袋看看是不是被哪路神仙给点了穴,或者是我身上绑了个会动的人形皮影。我得先压压惊,毕竟这画面太玄幻了点。“这位大哥,您别怕,也别乱动,” 我得先稳住他,别让他觉得我像个怪物,“您可能,嗯,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了。”他八成会一.............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首先,最直观的,也.............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契苾何力,一个名字在唐朝军事史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战将。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卓越的武艺和对国家的忠诚,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一代名将。要理解契苾何力,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战场的功绩,更需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出身与早期经历:从.............
  • 回答
    宋朝人如何看待唐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说怀念强大,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如宋朝。宋朝人对唐朝的态度,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对唐朝辉煌成就的仰慕,也有对自身时代特点的自信,更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仰慕与怀念:唐朝的“盛世”情结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宋朝人对唐朝,特别是“开元盛.............
  • 回答
    中国人怀念唐朝,以唐朝为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岁月沉淀、代代相传的情感共鸣。这股怀旧之情,不仅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理想精神、开放姿态以及强大国力的集体认同。一、 盛世的辉煌: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繁荣唐朝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其“盛世”的光辉。.............
  • 回答
    提到唐朝,有些人会联想到“胡人血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历史背景:唐朝建立的复杂性与民族融合的基石 前朝遗留的民族格局: 隋朝末年,北方和边疆地区涌现出许多活跃的民族力量,他们与汉族之间有着长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东汉的光武帝和唐朝的李靖不太熟悉,这绝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咱们得承认,历史的河流浩浩荡荡,流过了几千年的光阴,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太多太多了。想想看,咱们每天面对的生活,有多少新鲜事物需要学习和消化?工作、家庭、社交、新闻热点,这些占据了咱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
  • 回答
    李正己家族割据山东六十年,唐朝最强藩镇是如何炼成的?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家族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三代六十余年的统治,成为了当时唐朝最强大、最令人忌惮的藩镇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李正己家.............
  • 回答
    将唐朝皇室“炒作成鲜卑人”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并不普遍,也并非主流观点。更准确地说,历史研究中存在关于唐朝皇室的“胡化”(或称“鲜卑化”、“异族化”)讨论,这是一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术议题,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炒作”。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唐朝皇.............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让唐僧师徒开着汽车去西天取经,那画面感想想就有点儿乐呵。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趟“自驾游”得花多少时间,还得把这事儿说得活灵活现的。首先,得确定是个什么样的“车”。要是那种能上高原、能越野的大皮卡,或者SUV,那比现在那些小轿车靠谱多了。咱们就假设是一辆性能不错的 SU.............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损的,唐僧要是真遇上这档子事儿,那才叫一个左右为难,抓耳挠腮。咱就这么想,他老人家虽然迂腐,但也不是真的傻乎乎,多少也得掂量掂量。首先得把这四个人放在天平上,看看谁的“经济价值”和“风险系数”最高。孙悟空: 经济价值: 说实话,悟空的“价值”体现在他能打、能降妖伏魔,保障师徒平安。从.............
  • 回答
    唐帅的故事:一位手语律师的启示与我们能为残疾人做的更多唐帅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不仅是第一个自学手语并成为律师的残疾人,更是通过直播普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为广大聋哑人群体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他的事迹是对我们关于如何帮助残疾人更进一步的深刻启示。如何看待唐帅的故事?唐帅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鲜卑唐”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说“鲜卑唐”的人,他们往往看到了唐朝建立过程中,或者说初唐时期,鲜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你想啊,李唐皇室本身就被认为是源于鲜卑化的汉族,或者说,他们的祖先就与鲜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想李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