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唐朝人是如何过新年的?长安城的「年味」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

“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

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入“过年模式”了。

祭灶神,扫尘忙: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王爷。说起来,灶王爷是管你家一年吃喝拉撒的,要在他上天汇报前,好好伺候一番。所以,人们会准备糖瓜、米酒什么的,把灶王爷的嘴巴“粘”甜了,让他回来说好话。祭完灶,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扫尘”了。这可不是随便掸掸灰,而是要把家里里外外,从屋顶到地面,包括家具、器具,都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一来是为了给新的一年一个崭新的开始,二来也是为了“辞旧迎新”,把不好的运气都扫出去。

置办年货,喜气洋洋: 扫尘的同时,置办年货也是大事。街头巷尾的市集,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张贴门神、年画,挂灯笼,准备各种祭祀用品、新年服饰、瓜果食品。特别是宫廷,更是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什么御用的丝绸、珠宝、新衣,还有供奉祭祀的牲畜、贡品,都得一丝不苟。

大年三十,辞旧迎新最隆重:

到了除夕夜,长安城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守岁,不眠夜: 夜晚,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灯笼,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可不是随便吃吃,而是要隆重丰盛,桌上摆满各种吉祥寓意的食物。吃完饭,大家围坐在一起,点着灯,聊聊天,互相鼓励,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守岁的目的,除了迎接新年,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驱邪避祟”,据说旧年有各种不好的东西会出来捣乱,守岁能把它们吓跑。

迎“百鬼”,放鞭炮: 唐朝人对“鬼”这个概念还是挺重视的,尤其是在新年这个特殊的时刻。除夕夜,人们会用各种方法来驱赶“百鬼”。比如,在门前燃放竹子,竹子在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古人认为这声音能够震慑鬼怪。这也就是后来鞭炮的雏形。

“桃符”与“春联”: 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桃符”。这是一种用桃木板写上辟邪吉祥语的物件,用来驱鬼。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用纸来写,内容也逐渐丰富,从简单的辟邪,发展到祝福吉祥的话语。这便是后世“春联”的起源。

正月初一,拜年拜岁,热闹非凡:

大年初一,长安城的“年味儿”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

开门拜贺,礼数周全: 天一亮,人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出去拜年了。首先是祭拜天地、祖先,感谢他们一年来的保佑。然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送上祝福。接着,就是走亲访友,互相拜访,送上新年的问候和礼物。皇宫里,皇帝也会接受群臣的朝贺,整个宫廷都充满了庄严肃穆又不失喜庆的气氛。

“唐三彩”的点缀,市井的喧嚣: 走在长安的街头,你会看到各种色彩斑斓的景象。穿着新衣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街头巷尾,到处是摆摊设点的小贩,售卖着各种新年饰品、小吃。孩子们穿着新衣,手里拿着玩具,跑来跑去。如果运气好,你还能看到一些绘制着精美图案的“唐三彩”陶俑,它们本身就是古代艺术的瑰宝,在新年里,更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

“拜正”与“饮屠苏酒”: 唐朝的新年有个叫做“拜正”的习俗,就是祭祀天地祖宗,还有一些重要的神灵。而“饮屠苏酒”更是新年里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是一种用多种中药材浸泡的酒,据说可以辟邪、强身健体。全家人都要喝上一杯,寓意着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宫廷的盛宴与表演: 皇帝在新年的前几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王公大臣们一同庆祝。宫廷里的乐师、舞者们会奉上精彩的表演,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新年期间的活动:

整个春节期间,长安城都不闲着。

灯会与庙会: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把新年的气氛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长安城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点亮整个城市,人们扶老携幼,出来赏灯、猜灯谜,热闹非凡。同时,各种庙会也会如期而至,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表演、游戏、小吃,让人们玩得不亦乐乎。

“散关”与“游猎”: 一些官员和贵族,在新年期间也会选择“散关”,也就是暂时放下政务,回家与家人团聚。而一些身体好、有条件的,也会选择“游猎”,到郊外放松身心,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总而言之,唐朝的新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全民参与的狂欢。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长安城的“年味儿”,就是这种集体的喜悦、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共同交织而成的,浓烈而又深邃的韵味。它不像我们现在,有时候只是走个形式,而是真的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王朝的,真挚而又厚重的年味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眼瞅着今年的春节已经是过去式了,大家又迎来了上班的日子,一想到下一个新年长假又得整整一年……

(这么说会不会被打)

毕竟谁嫌假期多来着。

尤其是今天我刚收拾完开学的东西,想着看会儿诗词吧,毕竟诗词这东西要多看才能填好。

一打开书,好家伙,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如此的刺眼!

且喜新正假日频


????

假日频???

频???

???

好的,我记住你了!!!

且得让我瞅瞅,你们唐代到底是怎么过年的!

尤其是白居易你们家!

我就不信你们唐代人过年也有可乐喝的!!

绫音喵考据开始!

(小声:因为专业限制,这些考据大多出自诗词。透过诗词看见诗人们很有意思的心理活动真的是太可爱了!)




开头的那首诗是白居易的《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萧协律》,全诗如下

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
闻健此时相劝醉,偷闲何处共寻春。
脚随周叟行犹疾,头比萧翁白未匀。
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

过年嘛,排在第一的当然是放假。

不放假还叫什么过年(手动狗头)

不知道大家这两天上班的感觉怎么样呢?(bushi)

这首诗也是白居易在新春的时候写给同僚的。整首诗都透露着一种“凡尔赛”的味道

“哎呀今年假期好频繁啊”

“哎呀我闲的都没地方寻春了”

“你看我头发都没有老萧白的快,真烦人”

“哦呵呵呵他们还说我年轻呢真讨厌”

(以上皆为胡扯)


我就纳了闷儿了,你们唐代人到底怎么放假的能让你这么凡尔赛。

而事实上,唐代新年的假期是这么给的:

“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唐玄宗《假宁令》

当时所说的“元正”,“元旦”指的都是农历(当然他们想指公历也没有啊)也就是说,唐代时过年已经有“黄金周”了。(不知道大唐高速免费不免费)

(其实算一算,唐代官员十日休沐,这么说一进腊月真的是日常躺平了…)

(但是,我们是工作五日休两天啊)

(啥时候我也能变成大文豪,我一定一定也得“凡”回来)

(我觉得我在想屁吃)


既然咱们都聊到了过年放假,就顺手聊聊守岁吧。

守岁这个习俗据说起源于南北朝,到了唐代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习俗了。而且总体来说唐代人和咱们的“守岁”已经差不多了,可以合理熬夜,要吃团圆饭,有压岁钱(是的绫音喵每年过年都盼着这三样,至于其他……那都不重要)


这时候给大家举个有意思的例子吧,李世民有一首诗叫做《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杜甫也有一首《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看着截然不同的氛围,唉当皇上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不我不羡慕QAQ)

杜甫诗提到的“椒盘”指的是唐朝人过年时“喝花椒酒”的习俗。他们会把花椒装入盘中,饮酒之前取一粒花椒放入酒杯中。

每每看到这,绫音喵都有个疑问……如果碰巧牙齿上面有个洞,然后花椒卡进去了怎么办……

别问我为啥这么想,我中招过。

对此我的感受是:真痳。


前面说到哪了,哦对,说道守岁,那么之后肯定是拜年和压岁钱了。

当然是给压岁钱还是收压岁钱就看人了。

在唐代,大年初一人们也和我们一样要拜年

子时一到,在家里“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然后要说吉祥话。

既然开头我们说的是白居易,那么咱们就仔细瞅瞅老白家过年到底是怎么过的。

白居易有一首《七年元日对酒五首》是这样写的。

庆吊经过懒,逢迎跪拜迟。
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
除却崔常侍,无人共我争。
今朝吴与洛,相忆一欣然。
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
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
应无藏避处,只有且欢娱。

不知道“逢迎跪拜迟”的白居易还能不能赶上拿压岁钱(不是x)

这么一想绫音喵怎么就这么平衡呢,叫你“假日频”,该!

虽然不知白居易能不能拿到压岁钱,但是他压岁钱是一定要给的,因为他还有一首诗中写道“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数学不好都记不住这诗名。

从这首诗里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唐代过年也是一大家子人团团圆圆。甚至出嫁的女儿也会带着孩子回娘家。

做舅舅的,做叔叔的,总得破费一下吧?

不过这一点白居易过得还算比较不错的,他的父亲白季庚,著名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个是他的一个儿子叫白居易,另一个叫白行简,而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一生只娶了一位女子。

所以白居易的压岁钱应该不用掏太多。

emmm不知道他们唐代人是不是也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呢。


爆竹应该也是放的,毕竟唐代又没有禁放令,这么噼里啪啦的,多有过年的感觉啊。

我玩的手游里面,苏轼和李白带头放爆竹真的是让人看得开心坏了。

而关于新年的爆竹,唐代的张说有一首诗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当然唐代和爆竹有关的诗词我印象更深的是元稹的“何处生春早,春生稚戏中。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当时我一眼看成了“争睡小钻风”,瞬间就精神了。到现在这个“争睡小钻风”还是我们宿舍的一个梗。)

唐代的时候并没有火药鞭炮,说是“爆竹”人家真的是爆竹。因为竹节里面有空气,被火烧的时候会噼里啪啦的响。

这也是“爆竹”一词的来源。


除了放爆竹,唐代人还有一些很有趣的习俗。

比如在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他们不会倒垃圾,他们认为倒垃圾会倒掉新一年的财气。

这个习俗绫音喵的家乡现在还有,大年三十晚上不扫地。

(理所应当偷懒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为什么没有习俗是天天都不扫地QAQ)

在唐代,如果有用坏的笤帚之类,要在新年子时到来之际扔进院里“庭燎”大火堆,即可“令人仓库不虚”

(同样这个习俗我的家乡前几年也有,这几年不许随便烧东西了就没有了)

同时,要把穿破的鞋子埋在院子里,说这样家里会出“印绶之子。就是很有出息的人呢。

我好像知道为啥我考不上top2了,一定是因为我没有在院子里埋鞋子!

明年就埋!!

大家记得提醒我。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喝的。在没有可乐的黑暗的岁月里,唐代人过年到底喝些什么呢。

可能有人要问了,绫音喵你搁这插这么个画风不太一致的图干什么呢,

是啊,干什么呢,

为什么在这里要放这样一个插图呢,一个是因为这是唐代的图(这不是废话吗),另一个是因为因为后面要说唐代人喝酒了。

毕竟咱们过年也喝酒嘛。

用我家老爷子的话说,不喝酒叫什么过年。

唐末五代时候的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提到:

从少起至大,逐人各饮少许,则一家无病

也就是说,他们喝酒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

(据说有些地区现在也是这样的习俗,喝酒要从小到大。)

这时候我有点好奇白居易家里是怎么喝酒的了。开头的诗里面也有写过“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之说。

“天哪好烦啊,他们觉得我看着年轻让我第一个喝,真讨厌”(此处为胡扯)


至于他们喝什么酒呢?

五粮液?茅台?还是二锅头?

还是朗姆伏特加?

还是……鸿茅药酒?(不是x)

其实,唐代人这个时候一般喝两种酒:一是“屠苏酒”,一是“椒柏酒”。“屠苏”,本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桔梗、乌头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因用药八品,也称八神散。所以,喝这种酒的目的,是“驱邪解毒延年益寿”。

椒柏酒指椒酒和柏酒。

如果大家和我一样很喜欢玩《三国志》系列,应该会知道一本书叫《四民月令》,这本书曾经影响力非常的大,前面提到的《四时纂要》也有不少引《四民月令》的地方。后来虽然失传,又经过重组。

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子妇孙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长,称觴举寿,欣欣如也。
原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前面我们提到杜甫干啥来着,对,喝花椒酒,猜测就是这里面的椒酒。

(说到这,我的牙又麻了一下。)


除了喝酒,他们还有一些别的美食,例如敦煌文书中就有

岁日赏屠苏酒、五辛盘、假花果,胶牙饧

“五辛盘”,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胶牙饧”。饧,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这么一翻译,就像是“粘牙糖”一样。啊,突然想念小时候小卖部的粘牙糖了。不行我得某宝赶紧来一大包。

这么说唐代的时候人们也流行摆个“果盘”“瓜子盘”什么的。

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一边吃果盘一遍看春晚催婚。

哦对,他们没春晚。

那岂不是只剩下催婚了。天呐这也太可怕了。




朝会

元日朝会。前面咱们已经说了,元日在唐代指正月初一。其实在《全唐诗》里面,也有很多讲述盛大的朝会活动的诗句。小声告诉你们,只要在《全唐诗》里面搜索“元日朝会”就能看到异常多的诗句。

司空曙有一首诗叫做《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是这样写的

元日争朝阙,奔流若会溟。
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
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
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
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
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
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
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
南陌高山碧,东方晓气青。
自怜扬子贱,归草太玄经。

这可真是衣服热闹的场面啊。说到这里,绫音喵突然想到了另外一首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虽然不太贴切本文的主题,但是我觉得卢照邻这首诗可真是,像极了过年的我啊!!!

啊反正我人微言轻,归隐种地,方外之臣。你看大家唱歌啊跳舞啊,四邻都很激动啊,那我也顺手说说希望年年都这样吧(然后继续该干啥干啥,过年?假笑.jpg)

(以上皆为胡扯)



戴胜/簪胜

不是那个鸟的戴胜啊!!!胜是一种女孩子的头饰。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唐颜师古 注:“胜,妇人首饰也;

其实这个习俗我没有考据出来。我的游戏剧情里面是鱼玄机,上官婉儿,薛涛和李清照和主角簪胜。

我只考据来辛弃疾的一首元日词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虽然辛弃疾是宋代人,但是也能看出来古代的确是有“簪胜”的习俗的。

毕竟大唐少女也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过新年嘛。


送穷

其实提到送穷,我第一反应竟然是韩愈的《送穷文》。

(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其实不光退之有这样一篇文章,陈惟岳还有一副画叫《送穷图》,送穷的习俗据说现在还有一些地区还有。

至于送的穷鬼是谁,

《文宗备问》: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就是说穷神是颛顼的儿子,他死于正月的晦日,于是人们在这一天送穷。

晦日,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

至于送穷的仪式,我们可以来看看《送穷文》的原文。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等等,我好像知道为什么我这么穷了…

因为我一直都没有送过穷啊!!



至于我的游戏里提到的其他习俗暂时都没有考据到。

(你们这些诗人为什么这么多花样???)

比如吃折罗,我家乡现在也有这样的习俗(大约是因为新年的饭菜吃不完吧)

还有贴赤口,迎财神。

结尾就默默放一张jeff的凝视好了

没想到这个游戏里也管王安石叫jef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时代,它承载了盛世的辉煌,也孕育了文化的繁荣。想要深入了解这个时期,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是绝佳的途径。下面,我将为你细细道来几本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唐朝历史书籍,希望能让你如同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1. 《旧唐书》与《新唐书》:史学典籍的基石首先,任何对唐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分期,以及“王朝”这个概念的本质。简单来说,唐朝的历史之所以没有因为武则天被硬生生拆成两段,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作为女性,并且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登上皇位,但她所统治的时期在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都与她之前的唐朝和之后的唐朝有着高度的延续性和内在联系,.............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要评价唐朝与吐蕃在军事上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用“谁更强”来概括,因为这涉及到时间节点、战场性质、兵种构成以及双方的战略战术等诸多复杂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比较。首先,从整体国力和军队规模来看,唐朝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真的无解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阳谋”,以及“四大阳谋”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无解”性。什么是阳谋?阳谋,顾名思义,是指公开、光明正大的计谋。它不像阴谋那样藏匿于暗处,而是摆在台面上,让你明知故犯,却又难以摆脱。阳谋.............
  • 回答
    谈到红色高棉政权,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邪恶”、“野蛮”这些标签,而这些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国际媒体和幸存者叙述中留下的深刻烙印。那么,这个曾经统治柬埔寨近四年的政权,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般“邪恶野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政策逻辑以及造成的实际后果,并且.............
  • 回答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周瑜是否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存在一些可能性,或者说,周瑜的心情可能相当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两位人物的背景和他们.............
  • 回答
    历史上,各国宣战的理由五花八门,既有膛目张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也有冠冕堂皇的道德说辞。想要梳理清楚这笔糊涂账,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说起,而且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领土与资源:最直接的驱动力这恐怕是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宣战理由。一块肥沃的土地,一条重要的河流,或者蕴藏着.............
  • 回答
    历史上的宿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们往往是冲突、竞争和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这些宿敌关系可能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政治、宗教、经济、领土争端,甚至是个人恩怨。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宿敌及其背后的故事:1. 罗马与迦太基 (罗马共和国 vs. 迦太基共和国) 时间段: 公元前3世纪至公.............
  • 回答
    谈到袁崇焕,这可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能引起激烈争论的人物,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他身上既有闪耀的光辉,也有令人扼腕的悲剧,所以大家对他看法非常多元,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要说他算不算英雄,咱们得把历史摊开,好好说道说道。袁崇焕的光辉篇章:坚定的抗金名将首先,他最让人称道的,无.............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仗啊,发生在公元208年,具体地说是在长江边的赤壁(今湖北嘉鱼县附近)。当时,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想要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的联合势力,统一天下。这事儿要是放到一般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