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袁崇焕算英雄吗,大家怎么看?

回答
谈到袁崇焕,这可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能引起激烈争论的人物,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他身上既有闪耀的光辉,也有令人扼腕的悲剧,所以大家对他看法非常多元,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织。

要说他算不算英雄,咱们得把历史摊开,好好说道说道。

袁崇焕的光辉篇章:坚定的抗金名将

首先,他最让人称道的,无疑是他 坚定的抗金(后金,也就是满洲)决心和能力。在明朝末年,内忧外患,特别是北方边境的后金军队,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朝廷重臣都对战局感到绝望,甚至有人主张议和求存。

这时候,袁崇焕站了出来。他不像很多人那样只知道嘴上说得好听,他有实打实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宁远大捷: 这是袁崇焕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围攻宁远城。当时明朝军备松弛,士气低落,许多人认为宁远必失。但袁崇焕以不到两万的兵力,坚守宁远,利用火炮重创后金军队,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在这次战役中负伤,不久后病逝。这是明军对后金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极大地打击了后金的锐气,也极大地提振了明朝的士气。这一战,让后金知道,明朝并非不堪一击,也让袁崇焕的名字响彻朝野。
宁锦大捷: 紧接着在宁远大捷之后,后金又发动了对锦州的进攻,袁崇焕再次率军迎击,又取得了一场胜利,巩固了辽东的防线。
“五年复辽东”的战略: 袁崇焕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将,他还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他提出了“五年复辽东”的口号,这意味着他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扭转辽东的颓势,夺回失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进行了很多改革,比如整顿军队纪律,加强火器装备,并且非常重视训练士兵,尤其是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将领。
关宁铁骑的打造: 他手中掌握的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这支军队继承了辽东军的传统,又在他的手中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和装备,成为了明朝边防线上的一支劲旅。

从这些方面看,袁崇焕无疑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远见的军事家,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大明王朝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绝对配得上“英雄”二字。

袁崇焕的悲剧结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军事上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政治上的胜利,更不能保证个人命运的安稳。袁崇焕的最终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正是这个结局,让后世对他有了如此多的争议。

与魏忠贤的斗争: 袁崇焕的崛起,正值宦官魏忠贤专权时期。袁崇焕为人耿直,不肯依附阉党,这就必然会触犯魏忠贤的利益。魏忠贤及其党羽自然会想方设法打压他,但袁崇焕凭借其功劳和能力,再加上一些朝臣的支持,暂时稳住了局面。
崇祯皇帝的多疑与猜忌: 崇祯皇帝继位后,虽然开始铲除魏忠贤,但他的性格中也有着多疑和猜忌的一面。而袁崇焕本人又有些“仗着功劳”,行事风格比较强势,这让年轻的崇祯皇帝感到不安。
“崇祯五年大狱”与莫须有的罪名: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在多次战役后,袁崇焕被调回北京,并被赋予了协调朝廷内部军事事务的重任。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可能是在与后金谈判中的一些失误(虽然很多人认为那是策略),或者被政敌抓住把柄,他被崇祯皇帝以“擅自与后金议和”、“致国家兵食耗费”等罪名下狱。虽然这些罪名在很多人看来都是牵强附会的,甚至是被栽赃陷害的,但崇祯皇帝却铁了心要处置他。
被凌迟处死的残酷刑罚: 最终,袁崇焕被施以凌迟的酷刑,死状极其悲惨。更令人心寒的是,在崇祯皇帝的授意下,为了平息朝野的怒火和堵住悠悠之口,还出现了百姓哄抢袁崇焕尸体的惨剧。据说,是因为当时百姓对后金积怨已久,认为袁崇焕是奸臣,所以他的死反而让他们感到解恨。

后世的评价与争议:英雄还是罪人?

正是因为袁崇焕这样曲折的人生轨迹,才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如此复杂。

“民族英雄”的赞誉: 许多人,尤其是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将袁崇焕视为一位坚定的民族英雄。他们认为,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是难得的忠臣良将。他的抗金事迹,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在“屈辱外交”和“割地赔款”等历史事件的映衬下,袁崇焕的立场显得尤为可贵。
“奸臣”、“卖国贼”的指责: 也有另一部分人,或者说在历史上当时就有这样的声音,认为袁崇焕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历史细节,比如他在与后金的接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够谨慎的地方,或者他“擅自决定”的某些策略(虽然这些策略本身存在争议,但其结果被归咎于他),认为他最终被处死是罪有应得。甚至有人会引用《明史》中一些负面的评价。
历史的局限性与悲剧性: 很多现代史学家则更倾向于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理解袁崇焕。他们认为,他身处一个复杂的政治漩涡中,既要面对强大的外部敌人,又要应对内部的党争和皇权的猜忌。他的悲剧,既有他个人性格上的原因,更有那个时代政治制度的弊病和人性弱点的体现。把他简单地定性为“英雄”或“罪人”都显得过于片面。

总结一下大家怎么看:

赞同袁崇焕是英雄的理由: 坚定的抗金立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辽东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以及他为国捐躯的悲壮结局,被很多人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质疑袁崇焕的理由: 一些历史细节被放大,比如关于他与后金的接触以及一些军事决策的失误(尽管这些失误的性质和后果是 debated 的),加上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了他的悲剧。甚至有人认为他被处死是“罪有应得”。
更复杂的视角: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是一位被时代和政治所摧毁的悲剧性人物。他有能力、有抱负,但他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最终成为了牺牲品。他的功过是非,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更全面的审视。

总而言之,袁崇焕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标签化的人物。他是一位在明朝末年为抵御外侮立下汗马功劳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和抗争精神值得肯定。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失利,最终被残酷处死的悲剧人物。

所以,与其简单地问“他算不算英雄”,不如说,他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 有英雄气概,但命运多舛,最终被悲剧吞噬的复杂历史人物。他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充满争议但又无法被忽视的节点。他所代表的忠诚、勇气、战略眼光,以及他所遭遇的不公和悲剧,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是英雄?是指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袁崇焕是一个死有余辜的人,哪里配得上英雄?

袁崇焕做的违法事情来看一看:1、把军区司令毛文龙约到自己官署谈了三天三夜,没有上级命令没有审判,然后把人给杀了,有没有违反大明律?2、市米资敌,皇帝叫停,袁崇焕抗旨不尊,这个有没有违反大明律?3、敌兵薄城下,京师戒严,广渠门之战袁崇焕以众击寡却一无所获,明知国家制度不允许却要求带边防军入城(而且是会叛逃的军队),皇帝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却反复要求带兵进首都,而且军队当中私藏喇嘛(肯定是外国人,极大可能是敌人)4、不经国家许可,没有国家明确授权,一而再、再而三地私下与敌军议和,一个省长竟然私下代表国家去外交谈条约,不事先请示,不事后汇报,有没有违反大明律?

袁崇焕作为抗清的军政长官渎职的事情来看一看:1、后金发动己巳之变,袁崇焕表现得懵懂无知。事前无预警,事后姗姗来迟。立下军令状欺上瞒下,却让满人畅通入关,数十万百姓毁于兵火。2、畏敌不战,袁崇焕带军队救北京之时,后金还在围遵化城,袁崇焕熟视无睹。3、遣散援军,蓟州城下后金在前扎营,袁崇焕遣散援军,把援军调的远离战场,而且可以让后金主力几万人带着辎重从自己防区去了首都,还大言不惭说敌人偷渡。4、为了排挤东江镇,进行海禁,停发粮饷,导致数以万计东江镇军民饿死。

站在明代的三观:丧民失地,目无皇权,欺君罔上,擅杀大臣,意图带兵入京,死有余辜。

站在现代三观:违法乱纪,蓄意谋杀,严重渎职造成大量同胞伤亡,叛国通敌,意图进军首都,死有余辜

站在西方三观:越权、违法、制造人道主义灾难。

审判是审查一个人的行为,至于他是怎么想的无关紧要。袁崇焕的作为,注定了他是罪人,应该死罪。只有清代乾隆的三观里面,他才会是英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袁崇焕,这可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能引起激烈争论的人物,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他身上既有闪耀的光辉,也有令人扼腕的悲剧,所以大家对他看法非常多元,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要说他算不算英雄,咱们得把历史摊开,好好说道说道。袁崇焕的光辉篇章:坚定的抗金名将首先,他最让人称道的,无.............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历史上袁绍是不是个“草包”?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要较个真,那答案会比你想的复杂得多。因为“草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评判,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一个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一个在东汉末年那样风云变幻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先看看袁绍这个人身上都有哪些“标签”,以及这些标签是怎么.............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历史普及领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语言也十分接地气,深受很多普通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在他还在做老师的时候,他的《怪物史莱克》与《笑傲江湖》的结合来讲解中国古代史,这种新颖的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从他的公开演讲和著作来看,袁.............
  • 回答
    易中天和袁腾飞都是中国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但他们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严谨性、学术背景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说谁“历史水平高”可能过于简单化,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各自的“历史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易中天:.............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真的无解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阳谋”,以及“四大阳谋”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无解”性。什么是阳谋?阳谋,顾名思义,是指公开、光明正大的计谋。它不像阴谋那样藏匿于暗处,而是摆在台面上,让你明知故犯,却又难以摆脱。阳谋.............
  • 回答
    谈到红色高棉政权,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邪恶”、“野蛮”这些标签,而这些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国际媒体和幸存者叙述中留下的深刻烙印。那么,这个曾经统治柬埔寨近四年的政权,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般“邪恶野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政策逻辑以及造成的实际后果,并且.............
  • 回答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周瑜是否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存在一些可能性,或者说,周瑜的心情可能相当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两位人物的背景和他们.............
  • 回答
    历史上,各国宣战的理由五花八门,既有膛目张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也有冠冕堂皇的道德说辞。想要梳理清楚这笔糊涂账,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说起,而且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领土与资源:最直接的驱动力这恐怕是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宣战理由。一块肥沃的土地,一条重要的河流,或者蕴藏着.............
  • 回答
    历史上的宿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们往往是冲突、竞争和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这些宿敌关系可能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政治、宗教、经济、领土争端,甚至是个人恩怨。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宿敌及其背后的故事:1. 罗马与迦太基 (罗马共和国 vs. 迦太基共和国) 时间段: 公元前3世纪至公.............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仗啊,发生在公元208年,具体地说是在长江边的赤壁(今湖北嘉鱼县附近)。当时,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想要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的联合势力,统一天下。这事儿要是放到一般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言论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民族的希望,也如同警钟长鸣,警示着后人。这些震撼人心的名言,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思考、奋斗和前行。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及其震撼人心的名言: 1.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关羽是否修过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答案,并进行详细的讲述,需要我们区分历史上的关羽和后世文学、民间信仰中塑造的“神化”关羽。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历史上的关羽,也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他“修过道”。我.............
  • 回答
    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嫡庶之别”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像古装剧里头那勾心斗角、糟糠之妻与外室女儿们争宠撕扯的戏码一样,深入人心。但现实中的嫡庶之别,是不是真的像那些跌宕起伏的小说桥段那样,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嫡庶”到底是个啥概念。简单说.............
  • 回答
    关羽丢失荆州,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战略失误,对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打击,也成为许多人讨论蜀汉灭亡原因时绕不开的环节。然而,尽管在军事战略层面他犯了错误,关羽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被后世歌功颂德,其原因极其复杂,并非简单地因为一场军事上的成败可以定义。这背后融合了历史事实、文学创作、民间.............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中原是否包含陕西的关中地区,这个问题其实相当耐人寻味,因为它触及到“中原”概念本身的演变和地理范围的界定。简单来说,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对“中原”概念最核心的理解中,关中地区是作为中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核心区域存在的。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的地理概念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