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

回答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周瑜是否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存在一些可能性,或者说,周瑜的心情可能相当复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两位人物的背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周瑜:东吴的擎天之柱

周瑜,字公瑾,东吴的军事统帅,江东名门望族出身,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他不仅是军事奇才,还精通音律,被赞为“曲有误,周郎顾”。在东吴,周瑜是孙策时期就备受器重的重臣,孙权继位后,他更是成了孙权倚重的股肱之臣,是事实上的二号人物,也是东吴抵御曹操最关键的军事领袖。赤壁之战,他作为总指挥,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也让他名垂青史。

诸葛亮:初出茅庐的年轻谋士

诸葛亮,字孔明,在遇到刘备之前,只是一个隐居在隆中的普通读书人。他的名气并非一开始就如日中天。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是在他二十七岁左右的年纪,而周瑜当时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都督了。诸葛亮一出山,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大战略,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远见。

两人交集与“嫉妒”的可能性分析

他们的主要交集是在赤壁之战前后以及之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与刘备集团的合作期间。

1. 初次“交锋”与《隆中对》的“威胁”:
虽然《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战略,但其中提到了“跨有荆、益”与孙权“据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从战略层面讲,《隆中对》客观上为刘备集团提出了一个强大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实现,必然会挤压孙吴的战略空间。当时周瑜是孙吴的首席战略家,他肯定会评估《隆中对》对东吴的长远影响。虽然他可能不会“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本身,但对诸葛亮提出的、可能对东吴不利的战略,他肯定会有所警惕和考量。

2. 赤壁之战后的“借荆州”事件: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开始向东吴借荆州。荆州是孙吴势力拓展的关键区域,周瑜作为东吴的军事主导者,自然希望巩固和扩大东吴在荆州的控制权。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在“借荆州”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他一方面利用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周旋于孙刘联盟之间,最终使得荆州的大部分为刘备所用。

在这个过程中,周瑜可能感到诸葛亮“得寸进尺”,或者说,他可能觉得自己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为刘备打下了天下的一部分,但诸葛亮却能在政治和外交上为刘备“摘果子”。虽然历史记载周瑜并没有直接与诸葛亮在“借荆州”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但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志在报效君主、为东吴开疆拓土的周瑜,看到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规划下快速壮大,并且逐渐侵蚀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内心不可能毫无波澜。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可能看到诸葛亮以一种“文斗”的方式,在外交和政治上达到了军事上的难以企及的效果。他可能觉得,自己呕心沥血在战场上搏杀,而诸葛亮却在纸上谈兵,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精明”。这种感受,不能排除其中掺杂着某种形式的“不甘”或“竞争”。

3. 《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与“嫉妒”说法的流行:
不得不提的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众对周瑜和诸葛亮的认知。小说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胸怀天下”,往往将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反派角色,尤其是“三气周瑜”的情节,更是将周瑜的“嫉妒”和“气死”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处处被诸葛亮压制,在智慧、谋略甚至运气上都显得不如诸葛亮。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计谋,都被描绘成诸葛亮轻易识破或抢占了先机。这种艺术性的夸张,虽然精彩,但也可能过度解读了历史上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如此吗?

《三国志》等史书对周瑜的评价是“器量广大”,“英杰才气,刚而犯上”。《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才倍于常人,率厉士众,倾心祗奉,名震寰宇……推心待之,待之如兄弟。”陈寿在评价周瑜时,认为他“性度恢廓”,而不是小气量。

史书记载,周瑜对诸葛亮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和警惕。他确实看出了诸葛亮的才华,并曾私下对孙权说:“诸葛亮既在此,非但有取荆州之名,乃有并吞江东之志也。而今已提孤军深入,荆州未稳,请为大王先行取之。”这句话不是嫉妒,而是基于对刘备集团战略判断的警惕和主动出击的建议。在赤壁之战后,他似乎也曾想过拉拢诸葛亮,但没有成功。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嫉妒”的可能性呢?

我们可以将“嫉妒”理解得更宽泛一些。不是那种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要置人于死地的恶毒心理。而是一种竞争心态,是对自身付出与回报、以及东吴利益受到挑战时产生的复杂情绪。

地位上的压力: 尽管周瑜是东吴的擎天之柱,但刘备集团的崛起,特别是诸葛亮在其中的作用,的确为东吴带来了新的战略挑战和潜在的竞争者。在一个需要不断争取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的环境下,周瑜可能会感受到来自新兴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如诸葛亮)的压力。
利益上的冲突: 如前所述,荆州问题就是最典型的利益冲突点。周瑜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努力,而诸葛亮在政治操作上让刘备集团获得了更多实惠,这很容易让周瑜产生“为什么他能这么轻松”的心理。
声望上的对比: 虽然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功臣,名声在外,但诸葛亮以《隆中对》这样的宏大战略和后期的政治智慧,也在不断积累声望。特别是在与东吴的合作中,诸葛亮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智慧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周瑜可能会注意到这一点。

结论:

历史上的周瑜,极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诸葛亮感到一种“竞争性”的复杂情绪,其中可能包含着对诸葛亮政治智慧的警惕、对刘备集团扩张势力的担忧,以及在争夺战略利益上的“不甘心”。这种情绪,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更像是战略对手之间的互相提防和竞争心理,而不是小说中那种源于个人恩怨的狭隘嫉妒。

周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以东吴的强大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判断,而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他能看到诸葛亮的才华,但也清楚这种才华对东吴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所以,与其说周瑜“嫉妒”诸葛亮,不如说他警惕、提防,并可能在某些利益博弈中,对他这位出色的对手感到一丝“不顺心”或“竞争的压力”。 《三国演义》的描写固然精彩,但我们更应该从史书的记载中去理解周瑜的真实形象,他是一位胸怀广大、气度恢廓的栋梁之才,他的复杂情感更多地体现在为国家谋划的战略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三国演义里的情况来看,周瑜也不是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啊。

当年刘备孙权刚结盟的时候,周瑜还想让诸葛瑾把诸葛亮撬过来,这像是那种狭义的嫉妒吗

周瑜只是恨诸葛亮不能被东吴所用,外加心态不好,三气周瑜到最后一次时,周瑜已经明显是在跟诸葛亮斗气了,气的石乐志非要远征刘璋

所以这和周瑜事业、老婆是否比诸葛亮强没关系,他气的一个是诸葛亮能一次次看破他的计谋,一个是诸葛亮居然还在刘备那边

至于小说里被诸葛亮气死的人有很多,周瑜,王司徒,曹真……诸葛亮只有两个对手是气不死的,曹操是一个,司马懿是一个,心态真的好,永远不会崩,一个打脸三笑,一个女装大佬,你诸葛亮能奈我何。要是换了周瑜去华容道,怕不是见到关羽,又羞又恼当场吐血三升而死;去守雍凉,我估计上方谷的时候周瑜直接自尽了

所以小说里说周瑜心胸狭隘,不是说他嫉贤妒能,是说他一激动就容易钻牛角尖,和诸葛亮斗气活活把自己折腾死了。借鲁肃之口说周瑜自取死尔倒也不算错,谁叫你心态不好。

但话说回来,一般人也很难做到心态和曹操司马懿一样好

说到历史,周瑜和诸葛亮这俩人没啥交集,他俩高光时刻也完全错开,所以也谈不上嫉妒诸葛亮了,你会嫉妒一个和自己没交集的人吗

user avatar

要想知道周瑜到底嫉妒不嫉妒诸葛亮,其实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三国志》里早就给了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