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

回答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周瑜是否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存在一些可能性,或者说,周瑜的心情可能相当复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两位人物的背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周瑜:东吴的擎天之柱

周瑜,字公瑾,东吴的军事统帅,江东名门望族出身,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他不仅是军事奇才,还精通音律,被赞为“曲有误,周郎顾”。在东吴,周瑜是孙策时期就备受器重的重臣,孙权继位后,他更是成了孙权倚重的股肱之臣,是事实上的二号人物,也是东吴抵御曹操最关键的军事领袖。赤壁之战,他作为总指挥,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也让他名垂青史。

诸葛亮:初出茅庐的年轻谋士

诸葛亮,字孔明,在遇到刘备之前,只是一个隐居在隆中的普通读书人。他的名气并非一开始就如日中天。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是在他二十七岁左右的年纪,而周瑜当时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都督了。诸葛亮一出山,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大战略,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远见。

两人交集与“嫉妒”的可能性分析

他们的主要交集是在赤壁之战前后以及之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与刘备集团的合作期间。

1. 初次“交锋”与《隆中对》的“威胁”:
虽然《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战略,但其中提到了“跨有荆、益”与孙权“据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从战略层面讲,《隆中对》客观上为刘备集团提出了一个强大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实现,必然会挤压孙吴的战略空间。当时周瑜是孙吴的首席战略家,他肯定会评估《隆中对》对东吴的长远影响。虽然他可能不会“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本身,但对诸葛亮提出的、可能对东吴不利的战略,他肯定会有所警惕和考量。

2. 赤壁之战后的“借荆州”事件: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开始向东吴借荆州。荆州是孙吴势力拓展的关键区域,周瑜作为东吴的军事主导者,自然希望巩固和扩大东吴在荆州的控制权。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在“借荆州”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他一方面利用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周旋于孙刘联盟之间,最终使得荆州的大部分为刘备所用。

在这个过程中,周瑜可能感到诸葛亮“得寸进尺”,或者说,他可能觉得自己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为刘备打下了天下的一部分,但诸葛亮却能在政治和外交上为刘备“摘果子”。虽然历史记载周瑜并没有直接与诸葛亮在“借荆州”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但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志在报效君主、为东吴开疆拓土的周瑜,看到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规划下快速壮大,并且逐渐侵蚀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内心不可能毫无波澜。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瑜可能看到诸葛亮以一种“文斗”的方式,在外交和政治上达到了军事上的难以企及的效果。他可能觉得,自己呕心沥血在战场上搏杀,而诸葛亮却在纸上谈兵,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精明”。这种感受,不能排除其中掺杂着某种形式的“不甘”或“竞争”。

3. 《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与“嫉妒”说法的流行:
不得不提的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众对周瑜和诸葛亮的认知。小说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胸怀天下”,往往将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反派角色,尤其是“三气周瑜”的情节,更是将周瑜的“嫉妒”和“气死”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处处被诸葛亮压制,在智慧、谋略甚至运气上都显得不如诸葛亮。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计谋,都被描绘成诸葛亮轻易识破或抢占了先机。这种艺术性的夸张,虽然精彩,但也可能过度解读了历史上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如此吗?

《三国志》等史书对周瑜的评价是“器量广大”,“英杰才气,刚而犯上”。《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才倍于常人,率厉士众,倾心祗奉,名震寰宇……推心待之,待之如兄弟。”陈寿在评价周瑜时,认为他“性度恢廓”,而不是小气量。

史书记载,周瑜对诸葛亮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和警惕。他确实看出了诸葛亮的才华,并曾私下对孙权说:“诸葛亮既在此,非但有取荆州之名,乃有并吞江东之志也。而今已提孤军深入,荆州未稳,请为大王先行取之。”这句话不是嫉妒,而是基于对刘备集团战略判断的警惕和主动出击的建议。在赤壁之战后,他似乎也曾想过拉拢诸葛亮,但没有成功。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嫉妒”的可能性呢?

我们可以将“嫉妒”理解得更宽泛一些。不是那种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要置人于死地的恶毒心理。而是一种竞争心态,是对自身付出与回报、以及东吴利益受到挑战时产生的复杂情绪。

地位上的压力: 尽管周瑜是东吴的擎天之柱,但刘备集团的崛起,特别是诸葛亮在其中的作用,的确为东吴带来了新的战略挑战和潜在的竞争者。在一个需要不断争取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的环境下,周瑜可能会感受到来自新兴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如诸葛亮)的压力。
利益上的冲突: 如前所述,荆州问题就是最典型的利益冲突点。周瑜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努力,而诸葛亮在政治操作上让刘备集团获得了更多实惠,这很容易让周瑜产生“为什么他能这么轻松”的心理。
声望上的对比: 虽然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功臣,名声在外,但诸葛亮以《隆中对》这样的宏大战略和后期的政治智慧,也在不断积累声望。特别是在与东吴的合作中,诸葛亮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智慧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周瑜可能会注意到这一点。

结论:

历史上的周瑜,极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诸葛亮感到一种“竞争性”的复杂情绪,其中可能包含着对诸葛亮政治智慧的警惕、对刘备集团扩张势力的担忧,以及在争夺战略利益上的“不甘心”。这种情绪,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更像是战略对手之间的互相提防和竞争心理,而不是小说中那种源于个人恩怨的狭隘嫉妒。

周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以东吴的强大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判断,而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他能看到诸葛亮的才华,但也清楚这种才华对东吴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所以,与其说周瑜“嫉妒”诸葛亮,不如说他警惕、提防,并可能在某些利益博弈中,对他这位出色的对手感到一丝“不顺心”或“竞争的压力”。 《三国演义》的描写固然精彩,但我们更应该从史书的记载中去理解周瑜的真实形象,他是一位胸怀广大、气度恢廓的栋梁之才,他的复杂情感更多地体现在为国家谋划的战略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三国演义里的情况来看,周瑜也不是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啊。

当年刘备孙权刚结盟的时候,周瑜还想让诸葛瑾把诸葛亮撬过来,这像是那种狭义的嫉妒吗

周瑜只是恨诸葛亮不能被东吴所用,外加心态不好,三气周瑜到最后一次时,周瑜已经明显是在跟诸葛亮斗气了,气的石乐志非要远征刘璋

所以这和周瑜事业、老婆是否比诸葛亮强没关系,他气的一个是诸葛亮能一次次看破他的计谋,一个是诸葛亮居然还在刘备那边

至于小说里被诸葛亮气死的人有很多,周瑜,王司徒,曹真……诸葛亮只有两个对手是气不死的,曹操是一个,司马懿是一个,心态真的好,永远不会崩,一个打脸三笑,一个女装大佬,你诸葛亮能奈我何。要是换了周瑜去华容道,怕不是见到关羽,又羞又恼当场吐血三升而死;去守雍凉,我估计上方谷的时候周瑜直接自尽了

所以小说里说周瑜心胸狭隘,不是说他嫉贤妒能,是说他一激动就容易钻牛角尖,和诸葛亮斗气活活把自己折腾死了。借鲁肃之口说周瑜自取死尔倒也不算错,谁叫你心态不好。

但话说回来,一般人也很难做到心态和曹操司马懿一样好

说到历史,周瑜和诸葛亮这俩人没啥交集,他俩高光时刻也完全错开,所以也谈不上嫉妒诸葛亮了,你会嫉妒一个和自己没交集的人吗

user avatar

要想知道周瑜到底嫉妒不嫉妒诸葛亮,其实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三国志》里早就给了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的周瑜有没有可能嫉妒诸葛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周瑜是否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无法直接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存在一些可能性,或者说,周瑜的心情可能相当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两位人物的背景和他们.............
  • 回答
    关于周瑜的死因,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他被诸葛亮气死的说法,这在人们的印象中,尤其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几乎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史书的记载,这个说法就显得有些单薄了。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是如何描绘这一幕的。在小说中,最著名的情节莫过于“三气周瑜”和“既生瑜何生亮”了。诸.............
  • 回答
    2020年2月27日(美东时间),美股市场经历了剧烈动荡,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超过1000点,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大幅下挫。而将目光放宽到整个2020年2月最后一周(2月24日至2月28日),美股市场更是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黑色一周”。罕见的单周跌幅具体来说,在2020年2月2.............
  • 回答
    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历史上确实不像黄河、长江沿岸那样,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和赫赫扬扬的大都市。这背后,原因 quite 复杂,并非简单的“没有出现”,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相对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掰扯掰扯。地理环境的“双刃剑”:既是恩赐,也是挑战首先,这两个巨型湖泊的地理形态本身,就决定了它们.............
  • 回答
    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关键节点,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变化。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周期的特点: 一、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重塑1. 后疫情时代的结构性调整 供应链重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集中的风险(如芯片短缺),导致各国加速“.............
  •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概念,虽然常被用来解读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兴衰,但如果跳出这个中国视角的框架,去审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没有一个完全照搬中国模式的“周期”,但许多地区确实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潮起潮落”,或者说,是发展与衰退、变革与复兴的交替。只不过,这些“周期”的节奏、表现形式以及驱动.............
  • 回答
    关于商朝历史是否被周公篡改,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存在已久且颇有争议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看究竟有哪些证据指向“篡改”,又有哪些证据对此提出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篡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谈论的“篡改”是指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歪曲、删除或捏造历史事实,以.............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80周年之际,又有99名日本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事件再次将日本对历史的态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评价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 靖国神社的性质与象征意义首先,理解靖国神社的特殊性至关重要。靖国神社并非一个普通的纪念场所,而是供奉着明治维新.............
  • 回答
    要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这可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寻宝之旅!因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材料太少了,很多真相都藏在模糊的传说、零散的考古发现和后人的解读之中。所以,要“真实”,就得做好“推测”和“脑补”的准备,但同时也要基于严谨的考据。首要的目标:追溯到夏商周的源头我们通常说的“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主要指的.............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即一些大女主历史剧将中原政权对周边政权部族的战争史改为惨败,确实是当下国产影视创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创作意图与市场需求:首先,从创作层面来看,将历史事件进行改编,甚至颠覆原有叙事,往往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创作意图.............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历史上的四大阳谋真的无解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阳谋”,以及“四大阳谋”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无解”性。什么是阳谋?阳谋,顾名思义,是指公开、光明正大的计谋。它不像阴谋那样藏匿于暗处,而是摆在台面上,让你明知故犯,却又难以摆脱。阳谋.............
  • 回答
    谈到红色高棉政权,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邪恶”、“野蛮”这些标签,而这些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国际媒体和幸存者叙述中留下的深刻烙印。那么,这个曾经统治柬埔寨近四年的政权,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般“邪恶野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政策逻辑以及造成的实际后果,并且.............
  • 回答
    历史上,各国宣战的理由五花八门,既有膛目张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也有冠冕堂皇的道德说辞。想要梳理清楚这笔糊涂账,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说起,而且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领土与资源:最直接的驱动力这恐怕是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宣战理由。一块肥沃的土地,一条重要的河流,或者蕴藏着.............
  • 回答
    历史上的宿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因为它们往往是冲突、竞争和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这些宿敌关系可能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政治、宗教、经济、领土争端,甚至是个人恩怨。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宿敌及其背后的故事:1. 罗马与迦太基 (罗马共和国 vs. 迦太基共和国) 时间段: 公元前3世纪至公.............
  • 回答
    谈到袁崇焕,这可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能引起激烈争论的人物,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他身上既有闪耀的光辉,也有令人扼腕的悲剧,所以大家对他看法非常多元,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要说他算不算英雄,咱们得把历史摊开,好好说道说道。袁崇焕的光辉篇章:坚定的抗金名将首先,他最让人称道的,无.............
  • 回答
    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仗啊,发生在公元208年,具体地说是在长江边的赤壁(今湖北嘉鱼县附近)。当时,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想要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的联合势力,统一天下。这事儿要是放到一般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们的言论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民族的希望,也如同警钟长鸣,警示着后人。这些震撼人心的名言,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思考、奋斗和前行。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及其震撼人心的名言: 1.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关羽是否修过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明确答案,并进行详细的讲述,需要我们区分历史上的关羽和后世文学、民间信仰中塑造的“神化”关羽。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历史上的关羽,也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他“修过道”。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