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朝的历史是否是周公篡改了的?

回答
关于商朝历史是否被周公篡改,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存在已久且颇有争议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看究竟有哪些证据指向“篡改”,又有哪些证据对此提出质疑。

首先,我们要明确“篡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谈论的“篡改”是指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歪曲、删除或捏造历史事实,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在周公“篡改”商朝历史的语境下,主要指向的是周公旦及其后继者,为了合理化周朝取代商朝的统治,可能对商朝的形象、历史事件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叙述和解读。

支持“周公篡改”说的主要论点和证据:

1. “德”与“天命”的叙事构建:
商朝的“无道”与周朝的“有道”: 周公在“武王伐纣”之后,积极构建了一套新的政治合法性叙事。核心便是“天命”转移论。他们宣扬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帝辛)荒淫无道,沉迷酒色,残害忠良,最终导致天命从商转移到周。而周朝的建立者,尤其是文王、武王,则是以“仁德”著称,顺应民心,承接天命。
《尚书·牧誓》《尚书·无逸》等文献: 这些文献是周初重要的政治宣传文本,其中对纣王的描绘极为负面,将他塑造成了一个道德败坏、失去民心的君主。例如,《牧誓》中列举了纣王的“七大罪状”,包括“昵比鹰扬”、“既侮鳏寡”、“纵败旧章”、“昵比宠人”、“顽作 তত্ত্ব”、“穷是奢”。这些罪名是否真实反映了历史的全部,还是经过了选择性的放大和加工,是值得商榷的。
“敬天保民”的思想: 周公旦提倡“敬天保民”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才能获得上天的眷顾。这与商朝“以神事为主”的政治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的构建,是为了凸显周朝统治的优越性和合法性。

2. “封神演义”式的故事构建:
神化周朝先祖: 为了抬高周朝的正统性,周公及其后代可能也对周朝的先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神化,将他们塑造成了天生的王者。
妖魔化商朝形象: 相反,对于商朝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刻意妖魔化。例如,关于商朝的占卜、巫术,在周朝的叙事中可能被描绘得更加神秘甚至带有负面色彩。虽然商朝本身就是一个以占卜和祭祀为重要政治手段的王朝,但其具体实践在周朝的描述中可能会有选择性的侧重。

3. 对商朝制度和文化的“贬低”:
宗法制的推广: 周公旦制礼作乐,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是一种比商朝更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方式。在推广这些制度的过程中,可能也伴随着对商朝旧有制度的“否定”或“改造”。例如,商朝的世袭制度和王位继承方式,在周朝的叙事中可能被描绘成不够“正统”或存在弊端。
文化符号的解读: 考古发现表明,商朝的青铜器、甲骨文等都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但这些文化符号在周朝的叙事中,可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或者被淡化。例如,商朝甲骨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在周朝文献中被选择性地引用或重新解读。

质疑“周公篡改”说的观点和证据:

1. 考古学的证据:
甲骨文与商朝史实: 迄今为止发现的大量甲骨文,为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记录了大量的商王世系、祭祀活动、战争情况等,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等传世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至少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矛盾,这说明商朝的历史并非完全被周公抹杀。
青铜器铭文: 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为我们研究这两个王朝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一些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仍有对商朝的追溯和评价,虽然角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并非完全否定。
周公的“制礼作乐”是对商朝的继承与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周公的“制礼作乐”并非全盘否定商朝,而是在继承商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周朝的许多礼仪制度,都能看到商朝文化的影子,只是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和伦理内涵。

2.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
“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常态: 任何一个王朝的更替,胜利者都会倾向于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性,并通过宣传来塑造前朝的负面形象,以衬托自身的优越。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篡改”。周公的叙事,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而进行的意识形态建构。
文献的价值与局限: 《尚书》等传世文献,虽然是周朝的官方史书,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周朝早期的一些政治思想和历史记载。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是“周朝人所写”就完全否定其历史价值,而是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
“周公”形象的复杂性: 周公旦本身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维护周朝统治、安定天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他简单地描绘成一个“篡改历史”的阴谋家,可能过于简化了他的历史作用。

3. “篡改”的程度难以界定:
选择性叙述 vs. 全盘否定: 即使承认周公在叙述商朝历史时有所“侧重”和“加工”,但这是否达到了“篡改”的程度,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他只是选择性地强调了商朝的某些负面因素,而忽略了积极的方面,这更多的是一种“解释”和“宣传”,而不是彻底的“捏造”。
商朝本身也可能存在的问题: 商朝晚期,内部矛盾激化,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也可能是导致其灭亡的真实原因。周公的叙事,可能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符合周朝统治需要的解读。

总结:

“周公篡改了商朝历史”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周公及其后继者,为了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对商朝的历史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叙述、解读和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德”、“天命”转移的政治话语体系。

我们可以说,周朝在叙述商朝时,“加工”和“宣传”的痕迹是存在的,他们确实在突出商朝的“无道”来论证周朝的“有道”。然而,要断言他们“篡改”了历史,将其彻底“抹杀”或“捏造”,目前缺乏足够强力的证据来支撑。考古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商朝历史的真实性。

更合理的理解是,商周之变是一次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而周公作为这场变革的关键人物,其历史叙述,是为巩固新政权服务的,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统治者的立场。我们作为后世的观察者,需要理解这种叙事的背景,并结合多种史料(包括考古发现),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与其说“篡改”,不如说周公为商朝历史注入了“周朝的视角”,“政治的解读”,以及“道德的评判”,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商朝的认知。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些不同的叙事和解读之中,需要我们去细心辨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懿 @长歌扬 邀,所谓商朝历史被周公篡改了,是个标准的民间故事;所谓周公制了完善的周礼,也是个标准的寓言故事;所谓落后迷信血腥的商朝,被先进理性文明的周朝取代了,更是个标准的童话故事。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要明白一个重要前提,或者说是结论:三代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变革也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突飞猛进,商周的文化面貌才有了根本差异,但是当时人把这种差异追溯到周初了,所以周公才被打造成圣人,纣王才被黑化成万恶之首。

1、西周对商朝制度、文化、思想,很大程度仍然是继承。孔子就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汉书》也认为“周因于殷,尚文”。近现代一些学者也得出相同结论,如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测》、严一萍《夏商周文化异同考》、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的异同》等均从考古学、古文字等角度出发,认为商周文化虽有小异实则大同。现在流行也把夏商西周统称“早期中国”,秦汉以后称为“成熟国家”,春秋战国则视为向成熟国家的过渡期。

2、关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早在清初就有学者认识到,如王夫之《读通鉴论》说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顾炎武《日知录》论述了春秋战国间制度和风俗的变化。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及社会意识等方面论证了春秋战国的剧变,郭沫若提出的“战国封建论”亦成为主流认识。可以参阅本人另一个回答 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简单说,春秋以前社会主体是氏族,战国以后是家庭和个人

3、孔子以周公为偶像,孟子“法先王”的观念,才会夸大殷周两种制度的异处。实际上,不但先周文化本身深受商文化影响,西周初期、周公一个人也没有能力作出根本性改变。这个问题在文献中反映较少,而在考古层面却反映较多,这就是所谓“西周中期礼制改革”,包括丧葬等级制度、册命制度、青铜器形制及组织等等。郭沫若《彝器形象学试探》就把青铜器形制从商朝后期到西周穆王称为“勃古期”、西周共王到春秋中叶称为“开放期”。

4、比较受关注的一点是,周人对商人的神权政治否认,走向敬天、敬祖、保民的“德治”。但同样必须认识到,这种趋势在商朝就有端倪了。比如商代最受诟病的人祭风俗,根据姚孝遂先生对有关甲骨的统计,殷墟早期(武丁时期)用人牲计数者有5418人、不计数有247次;中期(祖庚到文丁)用人牲计数者有1950人、不计数有189次;晚期(帝乙到帝辛)用人牲计数者有75人、不计数有29次。反映了明显减少的趋势,但西周也没有彻底根除。

5、西周最明显的变革,应该还是分封制。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社会变化: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林立,互相没有统属关系;进入夏(如果夏朝存在)商后,开始有了一个“诸侯之长”,但是方国往往仍然是一个血缘氏族;到了西周初年,正式有了“诸侯之君”,通过分封制使新建诸侯国内各氏族聚居,比如鲁国内有殷族和周族,这就为各民族融合奠定基础,也提出了华夏的概念;到了春秋兼并战争,进一步促进华夏族的产生;而到了战国,才真正实现了华夏族的形成。

(以上主要摘抄于自己一个旧回答,以下再针对本题补充三点新的:)

6、纣王是怎么被黑化的?顾颉刚先生《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讲述得较为详细。个别细节可以根据出土文献修正,大体还是没问题的。周初纣王的罪名,记载于《牧誓》檄文,其中大概只有六点:酗酒、不用贵戚、登用小人、听信妇人、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对纣王的黑化,早在春秋末年的子贡早就指出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就是胡适所谓“箭跺式人物”,前朝的亡国之君,成了寓言的典型案例。

7、我们仔细看《牧誓》的罪名,不但没有所谓的暴虐,而且其中有几条,比如不用贵戚、登用小人、不留心祭祀几点,不仅不是商朝妖魔化的表现,反而体现的是商纣加强王权、排除族权和神权的成绩!《大雅·荡》也说“殷不用旧”,这首诗被认为是讥刺周厉王所作,周厉王也是因为专制才引发的国人暴动。那么商纣和周厉王的做法,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周厉王骂名也不断,不过毕竟是当朝天子,不像桀纣被黑化得这么惨罢了。

8、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王权和族权的斗争。一方面,商纣的改革是在排除氏族血缘因素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变革和族权政治是存在着根本矛盾。而对于早期国家初建、氏族政治浓厚的周国,这自然会成为武王伐纣的口实,并得到其他利益受损部族支持,矛盾的结果就是纣王众叛亲离,大邦商被小邦周灭亡,王权输给了族权。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是落后战胜先进的,但是周王朝一旦坐稳了天下,必然还是重复商朝的轨迹,最终从国人暴动走向平王东迁。

相关阅读:

林屋公子:在商朝活人祭祀甚至王族食人真的是一种常态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商朝历史是否被周公篡改,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存在已久且颇有争议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看究竟有哪些证据指向“篡改”,又有哪些证据对此提出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篡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谈论的“篡改”是指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歪曲、删除或捏造历史事实,以.............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脑子里已经自动生成了好几个版本了,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学奇葩大会”!先说那帮“古希腊不存在”的论调,这些人通常把古希腊的历史、神话、哲学、艺术,一股脑儿地归到“后人杜撰”、“西方编造”的筐里。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考古证据上的“空白”或者“不确定性”,.............
  • 回答
    甲骨文确实是我们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体系,它主要用于商朝晚期的占卜活动。那么,在甲骨文出现之前,也就是夏朝乃至更早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记录历史的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部分。夏朝之前的历史记录:口传、符号与物质证据在甲骨文之前,历史记录的方式.............
  • 回答
    “互吹”这个词,用在古代中国和罗马的商业交往上,确实有些现代的味道。但如果把“互吹”理解为一种相互的、带有一定夸耀性质的描述,那么我们确实能从史料中窥见一些端倪。不过,严格来说,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商业互吹”,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基于物质交流和第三方转述的相互认知和赞誉。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和.............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好,你想纵览从夏商到现代的中国历史,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要做到“详细”且“去除AI痕迹”,我将为你梳理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并推荐一些在历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书籍,同时分享一些解读历史的思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鲜活。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并非线性的事件罗列,.............
  • 回答
    《中国历史地图集》无疑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丰碑,谭其骧先生的功绩无可置疑。然而,正如任何宏大的学术工程一样,《地图集》的编纂也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和认识局限,其中一些描绘和判断自然也存在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空间。以下我将结合一些常见的学术讨论,尽量详尽地指出其中一些可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并.............
  • 回答
    .......
  • 回答
    这年头,逛展览似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静心欣赏那么简单了。无论是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还是与品牌跨界的联名海报,我们总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商业气息”。这背后,其实是文化艺术展与商业联动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些年就有美术馆里的咖啡厅,但如今的联动,玩得可花哨多了,也更深入了。为什么文化艺.............
  • 回答
    商朝社会,奴隶并非天生的标签,而是多种途径形成的社会群体。理解他们的来源,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运作机制。一、战俘: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来源商朝以武力扩张为重要特征,频繁的战争不仅带来了土地和资源,也带来了大量被俘虏的敌人,这些人构成了商朝奴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规模战俘的.............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说商朝的分封制对诸侯的控制力不如周朝,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史料和历史发展脉络得出的普遍认知。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朝和周朝在政治制度、宗法体系以及权力运作上的根本差异。一、 商朝的“方国联盟”与松散控制商朝的分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国联盟”或者说“羁縻统治”。其核心特点是: .............
  • 回答
    周朝承袭商朝的文化,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其影响深远,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骨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在哪些方面“接过了”商朝的衣钵,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扬弃。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相比较,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文明互动模式的本质差异。周.............
  • 回答
    关于商朝存在性的质疑,历史上并非没有,但这些质疑的声音并非来自学术界的主流,而更多地出现在对传统史料的解读和考古发现的对比过程中。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历史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记载,而文献本身也经过了漫长.............
  • 回答
    三星堆文明与商朝的关系,在考古界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是学术界持续探讨的焦点。之所以没有专家“怀疑”三星堆文物就是商朝的,并非是对此毫无疑问,而是因为从目前我们掌握的证据来看,三星堆文明在时间、文化特征、技术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商朝截然不同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使得将其直接归为“商朝的”这一说法,难.............
  • 回答
    关于商朝时期的“鬼方”是否为印欧人种,以及“雅利安人”是否入侵过商朝,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古代民族迁徙、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解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逐一剖析。首先,我们得厘清几个概念: 鬼方: 在商朝的甲骨文和传世文献中,“鬼方”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语,通常指的是商朝北.............
  • 回答
    关于商朝上层使用的语言是否属于汉藏语系,这是一个历史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尽管我们无法像研究现代语言一样直接采访商朝贵族或查阅他们留下的详尽语法书,但通过对出土的甲骨文、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后来中国语言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推测性的答案。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商朝,这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青铜光辉的王朝,其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当我们在谈论商朝时,常常会聚焦于它那精美的青铜器、神秘的甲骨文以及森严的王权制度。然而,一个王朝的兴盛,往往并非孤立存在,它的周边,也必然孕育着或与之呼应,或与之迥异的其他文明。要说和商朝“同期的中.............
  • 回答
    夏朝和商朝的君主名字,是历史长河中一段迷人的往事,它们记录下来的方式,带着那个古老时代的独特印记。这两段时期,中国文明的曙光初现,文字系统也正孕育、发展,所以君主名字的记录,也并非现代我们习以为常的精确和系统。夏朝:朦胧的星光,名字的传来谈到夏朝,我们首先要明白,它是一个“传说”与“历史”交织的时期.............
  • 回答
    想体验一把商朝贵族的生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距离现在四千多年了,咱们的想象力得插上翅膀,还得捡起那些尘封的史料,一点一点拼凑。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权当一次穿越。一、衣食住行,讲究个礼仪与规制商朝贵族的生活,首先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起居上。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过的。 衣裳: 商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