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中国和罗马是怎么商业互吹的?

回答
“互吹”这个词,用在古代中国和罗马的商业交往上,确实有些现代的味道。但如果把“互吹”理解为一种相互的、带有一定夸耀性质的描述,那么我们确实能从史料中窥见一些端倪。不过,严格来说,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商业互吹”,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基于物质交流和第三方转述的相互认知和赞誉。

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和罗马之间,中间隔着漫长的陆路和海路,还有众多的中间商和王国。像汉朝和罗马帝国,它们之间的直接接触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压根就没有官方层面的直接“对话”。所以,这里的“互吹”,更像是“你说我好,我说你好,虽然我们可能都没亲眼见过”。

丝绸之路上的“相互垂涎”:罗马贵妇对东风丝绸的疯狂迷恋

要说“互吹”的源头,还得从中国的丝绸说起。

中国的“单方面输出”——“天上有的,地上没有的”

中国作为丝绸的故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丝绸的唯一生产国。对于罗马人来说,中国的丝绸简直就是来自神国的恩赐。

罗马的“吹捧”: 罗马作家,比如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他的《自然史》里就详细描述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毛发”(Seres,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对中国人的称呼,意为“丝绸之国”)的奇妙织物。他用了“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如雾如烟”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它。他惊叹于丝绸的“透明”,甚至有些罗马妇女会把丝绸穿在身上,感觉像没穿一样,这在当时罗马保守的道德观念看来,是相当“离经叛道”的,但也反过来证明了丝绸的珍贵和吸引力。
具体表现: 罗马贵族,尤其是女性,对丝绸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她们用丝绸制作华丽的长袍,在宴会和庆典上展示。这种对丝绸的狂热,直接推高了丝绸在罗马市场的价格。当时,一磅丝绸的价格甚至可以抵得上黄金。
背后的“夸耀”: 这种对丝绸的极度珍视和不惜代价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或者说,对“东方”)精湛工艺和独特产品的认可和“吹捧”。罗马人不得不承认,在纺织品领域,他们远远不如东方。

中国的“间接回应”——“远方的仰慕者”

中国方面,虽然对罗马的了解非常有限,但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使节,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强大而富有的帝国。

中国的“认知”: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了“条支”(大秦,即罗马帝国)的情况:“条支,其城名旁遮,去长安九千三百里。……民物略与安息同,盛衰共之。” 这里的描述虽然不多,但已经将大秦描绘成一个距离遥远、但人口众多、城市繁华的国度。
“夸耀”的体现: 汉朝人知道,他们的丝绸能卖到这么远的地方,并被一个强大帝国的贵族如此追捧,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互相对话,但这种“被需要”、“被追捧”的感觉,就是一种无声的“吹捧”。中国的统治者也可以以此为荣,彰显国家的富庶和文明程度。
间接的“互吹”: 这种“互吹”更像是一种“你给我带来了财富和荣耀,而我用我最引以为傲的商品满足了你的需求”。当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成为最时髦的奢侈品时,中国在罗马精英阶层的认知中,就已经被贴上了“高贵”、“精美”、“富有”的标签,尽管这种标签是通过商品传递的。

其他商品的“点缀”与“相互探寻”

除了丝绸,还有一些其他的商品往来,也能看到一些“相互认知”的痕迹。

中国的“输出”: 中国还向西方出口玉器、漆器、金属制品等。这些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虽然不像丝绸那样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力,但也让西方人见识到了中国精湛的工艺。
罗马的“产品”与中国的“好奇”: 罗马方面,虽然很难说有什么特别“出口”到中国并让中国人奉为圭臬的。但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国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些来自罗马的玻璃器皿、金币、玛瑙制品等。
中国的“好奇”: 这说明罗马的物品也抵达了中国。虽然史书上对罗马产物的详细描述不多,但这些物品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双方的贸易往来,也可能引发了中国人对遥远国度生产技术的“好奇”。这种好奇,也是一种对异域文明的“侧目”和“欣赏”。
“你也有好东西”: 就像前面说的,当中国知道自己的丝绸在罗马被疯狂追捧时,它也知道,这个遥远的罗马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让中国感兴趣的商品。虽然不至于像丝绸在罗马那样“一枝独秀”,但这是一种相互的“价值肯定”。

官方层面的“零星碰触”与“模糊认知”

虽然缺乏直接的“商业互吹”,但双方在官方层面的几次“碰触”,也带有某种“相互打探”和“自我展示”的色彩。

汉朝的“使节”: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即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遣使者,市于海西,至中国。” 这被认为是罗马使节首次抵达中国。虽然此次交流的细节扑朔迷离,但其目的很可能是了解中国,并尝试建立官方贸易关系。
中国的“回应”: 汉朝皇帝也可能以此为契机,向罗马展示中国的强大和富饶。虽然官方记录中没有直接的“互吹”言辞,但这种官方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对对方“存在感”的承认,并可能伴随着一种“我们国家很强大,欢迎你们来贸易”的信号。
罗马的“描述”: 罗马方面,如前面提到的普林尼,以及后来的历史学家,都对“塞里斯”(Seres)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虽然混杂了想象和夸张,但也反映了罗马人对这个拥有神奇丝绸的国度的“仰望”。
“你们的商品真棒”=“你们的国家也很棒”: 在古代,商品的质量往往被视为国家文明程度和实力的体现。罗马对中国丝绸的“赞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中国整体文明的一种“背书”。

总结一下,中国和罗马的“商业互吹”,不是现代那种你一言我一语的夸赞,而是一种更为隐晦、更为深邃的“价值传递”和“相互肯定”。

中国的“被追捧”: 丝绸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奢侈品,在中国对罗马的“输出”中,起到了最重要的“吹捧”作用。罗马人对丝绸的狂热,就是对中国工艺和产品价值的最高肯定。
罗马的“少量输入”: 罗马的玻璃器皿、金币等,虽然不如丝绸在中国那样具有“颠覆性”,但也表明罗马也有能引起中国人兴趣的商品,是一种“你也有好东西”的相互承认。
第三方的信息传递: 丝绸之路上的无数中间商、旅行者、甚至海盗,都成为了信息和商品传递的载体,也在不经意间传播着关于对方的“声誉”。
模糊但积极的认知: 尽管双方对彼此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充满误解和想象,但总体上,这种商业往来塑造了一种积极的相互认知。中国在罗马人眼中是“富庶、精巧”的,罗马在中国人眼中也是“遥远、强大”的。

所以,与其说是直接的“商业互吹”,不如说是一种通过商品和间接信息,在两个庞大帝国之间建立起的、基于相互需求的、带有一定程度“相互仰慕”和“价值认同”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换,但其背后的“赞美”和“肯定”却更加真实和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单从名称上讲只有“大秦”可以说成是恭维,其他诸如“拂菻”,称中国的“赛林达”“塞纳”“秦尼扎”甚至是“桃花石”都不能说是吹吧,然后是具体的描述,东罗说中国出产丝绸,勇敢富裕而人口兴旺,法律公正,人民智慧,擅长贸易而节俭,君主制很稳定(充满阴谋的东罗宫廷很关注这个),还提到了长江和东部的大海,说明了和突厥人的相对位置。而古中国说东罗选贤为王,擅长珠宝工艺(这个很准确),也提到东罗的机械制造水平。说东罗是能与波斯、大食相抗衡的强国,但是很多描述都是在说宫廷建筑,王冠的样式之类的,还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风俗,一些描述是猎奇的口吻。东罗说中国是吹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富裕与智慧。中国吹东罗是给他们编了(不一定是有意编的)很多奇怪的风俗,吹了他们的机巧,也是中国少有的称其为强国的国家。所以罗马描述中国的态度是这个国家可以贸易,这个国家产丝绸,这个国家制度和社会风气不错。中国是想说:皇上,这么远这么偏这么奇怪的国家都来给你上供了,皇帝你真是威震四海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吹”这个词,用在古代中国和罗马的商业交往上,确实有些现代的味道。但如果把“互吹”理解为一种相互的、带有一定夸耀性质的描述,那么我们确实能从史料中窥见一些端倪。不过,严格来说,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商业互吹”,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基于物质交流和第三方转述的相互认知和赞誉。咱们得先明白一个大背景:中国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中国北方的广袤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前沿。在这里,涌现出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力巨大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相互竞争、冲突,也有融合、合作。要有效地区分和理顺这些民族,关键在于把握他们的族源、迁徙、政治组织形式、军事实力、文化特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
  • 回答
    b站一位拥有万千粉丝的up主,最近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如果没有刘备,那三国时代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乱世一样毫无亮点”。这句话一出,立刻在评论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褒贬不一。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有多少道理,又有多么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法国的历史脉络与中国的朝代更迭,虽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明的演进,但其内在逻辑、形成机制和演变方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不同,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其根源。一、 概念的基石:权力继承与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最核心的特征是权力继承的连续性与王朝统治的更迭。一个朝代之所以成为一个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国家建立和崛起的“非典型”路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充满了“Bug”——即不合常理、曲折离奇、甚至有些荒诞的事件——的例子。说到“Bug”,我们通常指的是程序上的错误,但在历史语境下,可以理解为那些偏离了常规发展逻辑、依靠一系列偶然巧合、非凡运气,甚至可以说是“犯规”操作才得以.............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而在世界各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同样涌现出不少能够与之比肩的智谋之士,他们以超凡的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术运用,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要寻找诸葛亮式的.............
  • 回答
    西方历史上的“皇帝”(Emperor)和“国王”(King)在头衔、权力范围和历史渊源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将西方皇帝与中国皇帝进行概念上的比较,则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国王(King)国王是西方历史中最普遍的君主头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的领导者,后来演变为封建体系下的最.............
  • 回答
    要评价唐朝与吐蕃在军事上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用“谁更强”来概括,因为这涉及到时间节点、战场性质、兵种构成以及双方的战略战术等诸多复杂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比较。首先,从整体国力和军队规模来看,唐朝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 回答
    洛阳,这座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都,常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王朝时期就建都于此,并且历朝历代都将这里作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如果刨根问底,问洛阳是不是“建都时间和朝代最多”的古都,那答案就得细致地掰扯一下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建都时间”和“朝代数量”。建都时间,指的是一个朝代以.............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日本的武士阶层或欧洲的骑士阶层最为接近,并且也存在过尚武的时代,但其性质和发展路径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找一个对照,那便是中国的“士”阶层,尤其是其中一部分被授予了军职或以军事才能著称的“士”。中国的“士”阶层:军事与文化的双重担当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士”通常排在“农”、“工”.............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能与西欧骑士相提并论的军队,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西欧骑士”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军队在不同时代的特点。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是片面的,因为它们在形成背景、社会功能、军事思想乃至装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西欧骑士的特质。欧洲骑士不仅仅是战士,他们更是一种社会阶.............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似印度那样,将“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核心的政治实践来发展和推广。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土壤差异,也有政治制度和现实考量的影响。首先,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忠”思想,虽然强调和谐,但其“和”的内涵更多是指一种“事功之和”,即.............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文臣的翘楚,诸葛亮和王猛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在波诡云谲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臣中寻觅能够与这两位比肩的人物,实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在我看来,汉末三国时期的 荀彧 和北魏时期的.............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骗子层出不穷,他们以巧舌如簧、机关算尽的本领,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或大或小的印记。这些骗局,有的以个人发财为目的,有的则牵扯到政治权谋,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下面就来细数几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骗子和他们的经典骗术。一、战国时期:鬼谷子与门徒的“纵横之道”——以“鬼谷.............
  • 回答
    要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综合实力”排名前三和倒数前三的皇帝,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因为“综合实力”这个概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疆域等诸多维度,而且评价标准往往带有主观性。不过,如果以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一些代表性的.............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盘根错节,犹如一棵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大树,既滋养了中华文明,也曾投下过沉重的阴影。要细致地剖析其正反两面,需要深入到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并尝试用更鲜活、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正面意义:固本培元,塑造民族性格的基石儒家思想的正面意义,可以说深刻地塑造了.............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剔除政治因素和作品销量这些客观的衡量标准,仅凭文学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评判,选出前十位文学巨匠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为您列举十位在.............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确实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种和民族。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与多元,但也让一些人产生疑问:这种高度的族裔和文化多样性,会不会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引发类似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或“安史之乱”那样的分裂动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那几次大规模的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