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鲜有「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和抗争?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似印度那样,将“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核心的政治实践来发展和推广。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土壤差异,也有政治制度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首先,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忠”思想,虽然强调和谐,但其“和”的内涵更多是指一种“事功之和”,即通过积极的手段达到稳定和秩序,而非消极地对抗。 儒家思想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臣对君的忠诚和顺从。这种“忠”往往被解读为不离不弃,即便君主有过错,臣子也应尽力规劝,实在不行,也应退隐,而非公开对抗。即便是有名的“大义灭亲”或“汤武革命”,也往往被冠以“顺天应人”、“代天行罚”的正当性,而非纯粹的“不合作”。这种文化传统使得直接的、公开的、大规模的“不合作”在意识形态上就存在一定的阻力。

相比之下,印度的非暴力(Ahimsa)和真理坚固(Satyagraha)思想,在宗教和哲学上有更深厚的根基,例如佛教和耆那教都将不杀生、不伤害作为核心教义,为甘地倡导的非暴力抵抗提供了天然的文化土壤。

其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和对社会力量的严密控制。 从秦朝开始,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国家机器对社会有着强大的渗透和管控能力。基层社会结构往往是围绕着宗族、乡绅等展开,但这些地方性的权力结构最终都要服从于中央的权威。一旦出现大规模的“不合作”苗头,政府往往能够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如军队、官僚体系、基层组织(保甲制度等)来镇压和瓦解。这种高效率的镇压能力,使得非暴力的抗争者很难在规模上形成对抗皇权的足够力量,一旦被发现,后果往往是惨烈的。

此外,古代中国对于“乱”的恐惧根深蒂固。经历过无数次的王朝更迭和战乱,统治者和民众都普遍渴望稳定。任何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行为,都会受到极大的警惕。非暴力不合作,即使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但其潜在的“不合作”性质本身就容易被视为“扰乱”秩序,从而招致严厉的打压。

第三,中国历史上的抗争形式,更多是以其他方式体现,而非“非暴力不合作”的明确标签。

起义与反抗: 中国历史上不乏农民起义和民变,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这些运动通常是暴力冲突,目的是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新的统治。它们的性质与“非暴力不合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士大夫的“风闻奏事”与“清议”: 在某些朝代,士大夫阶层通过上书、论辩、弹劾等方式,表达对朝政的不满。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温和的”不合作,但其目的更多是影响决策,而非瘫痪政府。例如,王安石变法时,保守派士大夫的反对就是一种政治上的不合作,但他们依然在体制内运作。
消极抵抗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基层社会,民众有时会采取一些消极的抵制方式,例如逃避徭役、偷税漏税、阳奉阴违等。这些属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民间智慧,是一种分散的、局部的抵抗,但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也未能形成明确的政治诉求。
知识分子的“隐逸”与“批评”: 当政治环境恶劣,无法有效表达意见时,一些知识分子会选择“归隐山林”,以此来保持自身的清白和独立。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不合作”,但更多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坚守,而非集体性的政治行动。

第四,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组织基础。 相比甘地在印度培养了广泛的非暴力抵抗的追随者,并通过组织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领袖,但并未形成一套系统性的、适用于大规模政治斗争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和组织模式。这需要理论的指导、明确的行动纲领、有效的组织传播以及广泛的民众动员,而这些在中国古代社会条件下实现起来极为困难。

第五,统治者的策略与策略调整。 统治者也并非只会采取高压手段。他们也懂得“怀柔”和“分化”。一旦发现抗争的苗头,可能会通过安抚、收买、分化瓦解等方式来阻止其发展壮大。例如,对一些有声望的士大夫进行拉拢,或者对农民起义领袖封官许愿,都是常见的策略。

最后,历史语境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到了近代,中国也出现了新的抗争形式。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都具有“不合作”的色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当时的政府。但这些运动往往是与其他形式的抗争相结合,并且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环境下才得以迸发。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鲜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非是因为中国人不具备反抗精神,而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组织基础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抗争的独特面貌。这种面貌更多地表现为其他形式的反抗和抵制,而非以“非暴力不合作”作为其核心指导原则和主要实践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非暴力不合作」才是各国历代鲜有的,几个流传最广的标杆,如:甘地,也号召印度人三次参军,重点是不合作,甘地能成功的根本是二战格局,英国要放弃殖民地,以及工党上台节制资本的阶级需要;曼德拉更是革命武装“民族长矛”漫长反抗,而不是非暴力,最终才有德克勒克当局的趋利避害,换来谈判;马丁路德金能发展的抵抗空间,也是马尔科姆X的黑色武力号召,持续施压换来(参考电影《黑潮》和马尔科姆的自传及演说集,有英文版);托尔斯泰和梭罗则根本不是政治人物。


也就是说,「非暴力不合作」本质是个伪概念,是伪启蒙“公知”从90年代开始把现代中国的很多曲折归咎给所谓“爱国压倒启蒙,革命打断立宪”(而清末搞出皇族内阁的所谓“立宪”开篇就是永永尊戴万世一体,满清皇帝是立法司法执法的终极裁量),捣鼓出来侮辱中外历代革命先烈的一个充气wawa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似印度那样,将“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核心的政治实践来发展和推广。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土壤差异,也有政治制度和现实考量的影响。首先,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忠”思想,虽然强调和谐,但其“和”的内涵更多是指一种“事功之和”,即.............
  • 回答
    在中文历史叙事中,关于格鲁吉亚马穆鲁克统治伊拉克的历史鲜有详述,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翻阅古籍时,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窥见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穆鲁克”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惯常指代。当我们提及“马穆鲁克”时,最先跳入脑海的往.............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从北方统一到南方,这一现象贯穿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地理、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地理与地理环境的优势:北方是汉族文明的发源地首先,地理环境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文明重心,即汉族文明的摇篮,发祥.............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为何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这个说法,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式的“宗教战争”定义来衡量,确实存在一定的误解。更准确地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像欧洲那样以教义分歧为直接导火索,大规模、长期、以宗教派别为主要交战方的战争。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就没有宗教冲突,或者宗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是完全温.............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佞臣、奸臣的名字如繁星般散落,他们或误国误民,或祸乱朝纲,或出卖忠良,每个人手上都沾染着历史的罪恶。然而,在这些面目模糊的影子中,秦桧的名字却格外醒目,尤其是在民间口碑中,他几乎成了“奸臣”的代名词,千百年来遭受唾骂,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为何秦桧的臭名如此之远,我们需要将他置.............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与朝鲜半岛的渊源同样深厚,千百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时而唇齿相依,时而又泾渭分明。要说为什么中国历代王朝没有选择直接占领朝鲜半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想”,而是牵扯到地缘政治、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并非没有干预过朝鲜半岛的事务,事实上.............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水淹攻城的战例之所以屡见不鲜,而欧洲对此却鲜有记载,这背后涉及了地理、气候、技术、军事思想乃至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选择和主动适应的结果。中国水淹攻城的优势与土壤首先,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水淹攻城拥有天然的优势。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南北对峙、分裂的乱世中,最终实现统一的往往是北方政权成功征服南方,而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则相对罕见。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政治制度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军事优势:北方政权的骑兵.............
  • 回答
    读史常令人感慨,为何那些在正史中最终走向失败的英雄人物,反而在中国民间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后世反复传颂、顶礼膜拜?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无不是精忠报国、义薄云天,却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饮恨而终。这背后,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定论能概括。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皇室称谓中,确实存在“皇叔”而鲜有“皇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皇权继承以及礼制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皇叔”和“皇伯”这两个称谓的来源。“皇”字在中国古代帝王称谓中地位极高,通常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关联。“叔”和“伯”则是古代兄弟之间或亲属之间.............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伐的尝试并非只有一两次,而是贯穿了多个朝代,其中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因素。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南北方的差异是北伐屡屡受挫的根基之一。 南方水网密布,北方平原.............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没有诞生真正的宗教”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存在争议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宗教”这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差异。如果我们将西方基督教或印度佛教那种体系化、经典化、具有鲜明教义和统一神灵崇拜的模式视为“真正的宗教”,那么中国的确很难找到完全与之对应的“本土宗教”。然而,这并.............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确实没有出现过像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那样,将征服全球作为明确战略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帝王。这并非中国古代不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非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地理限制与战略重心首先,中国自身是一个幅员辽阔、内陆性强的文明.............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灭佛的现象,绝非一日之寒,也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现象,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层矛盾与演变。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的初步扎根与士人的疑虑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最初是以一种新鲜的、带有异域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