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都要挨骂?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负担)

战争消耗巨大: 任何对外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开疆拓土,都需要庞大的财政支出。这笔开销通常来自于国家的税收、徭役以及对百姓的征发。当这些资源被大量用于战争时,国内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百姓的直接负担: 农民可能被征发去当兵、服劳役、运输物资,他们的生产活动中断,家庭收入锐减。即使不直接参战,战争带来的赋税加重也会直接压在百姓身上。长期的战争甚至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和民不聊生。
“开疆拓土”与“饱暖安居”的矛盾: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温饱、安宁的生活和家庭的稳定。“开疆拓土”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带来长远的战略利益,但在短期内,它往往是以牺牲国内民众的福祉为代价的。当百姓生活困苦时,他们自然会对那些让他们承受重负的皇帝产生不满和怨恨。
资源分配的争议: 即使是统治阶层内部,也会对战争的必要性和资源分配产生分歧。一些官员可能认为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民生或国内治理更有益,而对外扩张则是一种冒险。这种内部的争议也可能通过史书的记载反映出来,形成对皇帝的批评。

二、 统治合法性与道德的考量

“德政”与“仁政”的理想: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强调“德政”和“仁政”。皇帝被视为天命所归,其统治的合法性不仅在于武力,更在于其能否给百姓带来福祉和安宁。对外战争,尤其是主动发动且非自卫性质的战争,容易被解读为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违背了“仁政”的原则。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民本”。儒家史观倾向于褒扬那些致力于国内和平、民生发展的君主,而对那些好战的君主则持批评态度。即使是军事上的胜利,如果其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对其他民族的压迫,在儒家道德观下也难以获得完全的赞同。
“王道”与“霸道”的区分: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区分“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对外用兵,尤其是征服性的战争,往往被视为“霸道”的体现。而“王道”被认为是更高尚的统治方式。那些依赖武力扩张的皇帝,自然容易被贴上“霸道”的标签,并在道德上受到质疑。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史书的作者往往带有特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性地记录史实,并对人物进行评价。那些批评皇帝对外用兵的史官,可能会放大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淡化其可能存在的战略意义或成就。

三、 战争的代价与后果的多重性

生命与人员伤亡: 战争必然带来大量的生命损失,不仅是士兵,也包括被征服地区的平民。这些死亡和痛苦是难以忽视的,并在历史记忆中留下印记。
文化与社会冲击: 开疆拓土往往意味着对新地区的文化、制度进行改造或整合,这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统治者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方式,也可能成为被批评的焦点。
战略上的风险: 并非所有的对外扩张都能带来预期的收益。有时,过度扩张会导致边境线过长,管理困难,防守成本增加,甚至引发反抗和更长期的冲突,最终得不偿失。
内部压力的转移: 有些皇帝发动对外战争,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对外转移”的策略,一旦被揭露,很容易受到严厉的批评,认为其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权力之下。
统治的稳定性: 征服来的土地和人口,其忠诚度往往不如本土人民。为了维持统治,可能需要长期的军事存在和严酷的管理,这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并可能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

四、 对比其他类型的皇帝评价标准

文治武功的取舍: 历史评价一个皇帝的标准是多维度的,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边疆稳定等等。如果一个皇帝在文治方面表现平平,却专注于武力扩张,那么其功绩就容易被质疑,而对外战争的负面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
对内和平与对外征伐的对比: 相较于那些致力于国家内部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皇帝(例如汉文帝、唐太宗的某些时期),那些频繁发动对外战争的皇帝,其“功绩”在“民生”和“和平”的标准下显得黯然失色。
历史进程的解读: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对战争和国家扩张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在某些时期,军事胜利和领土扩张被视为荣耀,但在另一些时期,和平发展和人道主义则更为被看重。

举例说明:

秦始皇: 虽然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功绩辉煌,但其对外征讨匈奴、征百越等战争也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北击匈奴的战争对北方的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也使得秦朝的民力过早地被耗尽,加速了其灭亡。
汉武帝: 在位期间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战争,收复河套地区,开疆拓土,建立西域都护府,功绩卓著。但他穷兵黩武,导致国内百姓“愁苦”,出现“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加重百姓负担的政策,其晚年也下“轮台罪己诏”反思战争的危害。
唐太宗李世民: 在位期间虽然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但其对外征讨突厥、吐蕃、高句丽等也进行了多次战争。虽然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唐朝的边疆和国际声望,但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一些战争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如征高句丽)。
元朝皇帝(如忽必烈): 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但也伴随着对中原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大规模征伐和统治,其征服过程中的血腥和压迫,使其在中原王朝的评价中,往往被视为“夷狄入主”,对外扩张的掠夺性更为突出。

总结来说,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之所以会“挨骂”,主要原因在于:

1. 经济上的巨大牺牲: 战争消耗了国家和百姓的财富,影响了民生。
2. 道德上的价值冲突: 儒家强调的仁政、民本与战争的血腥杀戮存在矛盾。
3. 实际的负面后果: 战争带来人员伤亡、社会动荡,以及战略上的风险。
4. 历史评价标准的变迁: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战争和国家扩张的看法不同。
5. 统治合法性的考量: 皇帝的统治被认为需要以百姓的福祉为基础,而非单纯的武力征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对外用兵的皇帝都是错误的。在某些历史时期,为了国家生存和发展,对外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战争的性质、规模、目的以及统治者在战争过程中如何权衡国家利益、百姓福祉和道德伦理。当这些因素处理不当时,皇帝的对外扩张行为就容易引发后世的批评和指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还好意思问?

在农业社会之中,生产力本来就弱,如果连年开疆拓土,必然损害农业生产。可是你们这些皇帝,会减少赋税吗?不会的。越是打仗,越是要增加徭役兵役,增加赋税。大棋党肯定说,你们这些人不懂他们在下大棋。

读历史,不要老妄想自己是皇帝好吗?其实你是那个代价

至于儒家的治国政策,那个孟子著名的梁惠王不是说的很明白。所谓家给人足、不误农时。

user avatar

古代皇帝不懂金融,也不懂商业,只会低级权术。

如果资产证券化,把军队做成一个公司,然后百姓自愿入股。参军的每年可以获得期权奖励和定期送股。

打到的领地,人口,生产要素,固定资产,金银珠宝直接并入公司财产。

领地上的原住人口作为廉价劳工。或者直接把新打到领地上的原住人口,拉到其他地方当奴隶,建立三角贸易。刨去税收之后,利润作为分红分给百姓。


我估计所有百姓都会拍手叫好,少投少赚,多投多赚。

百姓会省吃俭用的把钱和物资交上来支持皇帝打仗。


为了防止奴隶造反,还要给奴隶以希望,给奴隶们设置KPI考核机制。

每年对奴隶进行评优,优秀的奴隶可以获得自由人的身份,获得京城户口和购房减免。

如果一个奴隶造反,周围所有奴隶的绩点全部清零。

这样奴隶之间就会内斗,他们就会自己弄死造反领袖。


为什么大英帝国全球殖民打仗,英国王室成员没有被大清洗?说到底还是中国皇帝太老实。


有人说打仗没有收益所以这个公司会亏钱,搞得好像亏钱的上市公司股票就都会跌一样。

ps:以上内容并非原创只是总结了英国和罗马的扩张战略。另外这个问题只讨论如何让百姓支持扩张。讨论如何维护统一那是另一个话题,两个策略是不一样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user avatar

因为利益。

中国写史书的是文官集团。而对外征战首先破坏的就是他们的两种利益,第一,权力;第二,实利。

权力很好理解,对外开疆拓土的结果是什么?

是皇权借助武力得到了巩固。那么皇权硬了谁最受伤?

当然是指望着与“官家”一起治天下的士大夫们最受伤了。因为皇权巩固必然结果就是文官权力的降低。于是文官集团宁可国家利益不增强也可保住自己权力不受损嘛。

然后是利益,文官集团是从地主阶级当中派生出来的。那么他们代表的也就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战争看似是调动整个国家的物资进行的行为,但是很多时候受损的都是地主阶级与普通农民阶级。但农民阶级是无法在古代发出声音的。那能被后世听到的声音自然就是地主阶级的声音了,而发出声音的代表就是其派生出来的文官集团。

并且皇帝的权力巩固自然就能够推行一些他自己的意志,那如果这些意志与文官集团相违背,那不还是文官集团的利益受损。所以无论从权力还是实利出发,皇帝开拓行为都是对文官地主阶级的权利损失。于是他们会怎么干?

写书,写史书。

以前有人问过我,史书为啥有些历史不记录。

于是我反问:史书写出来是记录历史的吗?

他表示:难道不是吗?

其实纵观史书多数情况下还真不是为了记录信史而写的。史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规范后世皇帝的行为而写的。就是告诉皇帝哪事应当干,啥事不应当。防止他们做出对文官地主阶级不利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们不加思考的读史书,很多情况下就会得出明明有利于国家的行为在史书上却得不到公正评价的奇怪事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 回答
    要说乒乓球历史上对中国乒乓球影响最大的规则更改,我认为是 “21分制改为11分制” 这项改革。虽然还有其他规则的改变,比如胶皮的厚度限制、球的尺寸(从38毫米改为40毫米)、发球不能遮挡等,但11分制对中国乒乓球带来的影响,从战略、战术、运动员培养到整体的统治力,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的。让我详细道.............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以及人们为何会有这种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们的确在许多关键时期和特定方面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何人们会有“北方游.............
  • 回答
    说“现在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触及了很多中国球迷内心深处的痛点,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要细致地聊聊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层面都扒开看看。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说?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来自国家队的成绩。无论男足还是女足,近些年的表现,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的竞争力,确实让人难以恭维。男足国家队在.............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格局的基础,功绩之伟大,几乎无人能否认。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史学界内部,会发现对秦朝的评价,尤其是在学术领域,似乎不如其历史贡献那样“厥功至伟”的响亮。这背后并非是对秦朝贡献的否定,而是评价体系、视角以及史料解读的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中国确实经历过多次鼠疫,但与欧洲对黑死病的刻骨铭心相比,似乎留下的印记要淡一些。这并非说中国人民不在乎生命,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鼠疫在中国的历史书中是存在的,而且记录得相当详尽。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比如《史.............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确实触及了一个许多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感到困惑,甚至是有些忽略的方面。当我们谈论“侵略史”时,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比如八国联军、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相比之下,俄国(这里我们通常指的是沙俄.............
  • 回答
    中英两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在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英国最终走向了君主立宪,而中国则持续深化君主集权。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两国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以及关键历史事件上的不同。一、 地理环境与早期发展:岛国 vs. 大陆帝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地理环境在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性的讨论核心。当我们在讨论像吴用(《水浒传》)和诸葛亮(《三国演义》)这样的“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时,为什么只有在列出“战果”时,才会有大量明白人站出来指出这种对比“不靠谱”呢?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战果是“演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理解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水平,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其深度、广度、方法论的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派和观点。这并非一个单一的、可以简单概括的“水平”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且持续演进的领域。一、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总体而言,国外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和广泛,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当.............
  • 回答
    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梳理中国历史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益的旅程。要知道,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如同河流,随着新的发现和视角,不断有新的解读和理解。所以,我们读书,也是在参与这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我建议我们不妨从一个比较宏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入手,就像是先在地图上标记出重要的城市和河流,.............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G20就全球最低公司税率达成历史性协议,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需要中国进行审慎的评估和积极的应对。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详细分析:一、 协议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全球税收格局的影响首先,理解协议内容是分析其影响的基础。该协议主要包含两个支柱: 支柱一 (Pillar One): 旨在重新.............
  • 回答
    南水北调工程,这个看似庞大的水利设施,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部凝结了中国千年治水智慧、展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从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回应千年治水之梦,重塑国家水资源格局自古以来,中国就饱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困.............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