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在中国历史的定位是怎样的?对当代中国人的祖先在思想上相对于明末清初有什么改变?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其广袤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种版图的奠定,对后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制度上看,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代的政治架构,但也注入了自身特色。例如,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进一步集中,效率得以提升。同时,满汉一体的国策,虽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复杂性,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其专制统治的基石并未动摇,压制思想、强化控制的手段也贯穿始终。

文化上,清朝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其转型期的见证者。一方面,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留下了《四库全书》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清朝的统治者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态度:既有对西方技术的粗浅认知和有限接纳,又有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警惕和排斥。这种保守与开放并存,但最终趋于保守的态度,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于西方。

那么,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祖先而言,从明末清初到清朝这段时间,思想上发生了哪些改变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进步”或“退步”可以概括。

首先,思想的压抑和禁锢是显著的。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一些早期启蒙思想的抬头,中国思想界曾有过一些活跃的迹象。一些士人开始反思传统的政治体制,关注民生,甚至对“天下一家”之外的“国”的概念有所触及。然而,清朝建立后,尤其是经历了文字狱的严酷之后,这种思想的自由度受到了极大的扼杀。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严厉管控知识分子,压制异端思想。许多士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收敛锋芒,转而钻研考据之学,或者将个人理想寄托于“隐逸”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思想界趋于保守和沉寂。

其次,“天朝上国”的心态在清朝前期仍然存在,但逐渐被外部世界的冲击所动摇。 明末,虽然与西方接触有限,但传教士的到来已经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观念。清朝在前期,尤其是在康熙时期,对西方科学技术仍有一定程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是工具性的,而非对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深入探究。然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清朝的“天朝上国”心态开始受到挑战。鸦片战争的失败,更是如同一记重锤,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认识到中国在军事、科技、乃至政治制度上的落后。

这种反思催生了新的思想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观念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们认识到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其先进的“技艺”,是应对危局的关键。这种“学技”的观念,虽然尚未触及更深层的制度和文化层面,但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解放。它打破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僵化思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式的改革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思想的转变并非普遍性的。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思想,在清朝的统治下,更多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地方习俗的影响,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依然有限。士大夫阶层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思想分歧。一部分人坚守传统的“中国中心论”,抵制一切外来事物;另一部分人则开始积极拥抱西学,甚至主张更彻底的改革。

总的来说,从明末清初到清朝,中国人的祖先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相对活跃但受制于传统,到在强大外部压力下开始出现反思和学习西方,但整体上仍受到压抑和保守思想影响的复杂过程。清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一统的疆域,但也因为其对思想的控制和对西方文明的迟疑接纳,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错失了良机,也为后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留下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人的祖先,在那个时代,他们的思想,就在这种压抑与反思、保守与变革的拉扯中,不断地经历着塑造与被塑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看到一本日本人侵华期间成书的关于民族政策的论文集《异民族统治中国史》,本书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之后,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和京都研究所(后称东方化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两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員秉承军部的意图进行编写的。

日本当年侵华时做了大量准备和理论研究,民族问题为其中一项。从书中可以感受到,日本自认为他们的身份为“异民族”,与北魏、辽、金、蒙元、满清等异民族而统治中国者一样,因而把这几个异民族政权当做自己的前辈,希望从中找到对统治中国的启发。

正像大东亚共荣圈的終极目的在于解决中国問題一样,在这方面,“中国”問題也是发生重要作用的,因此自然会联想到过去統治中国的历史本身,在民族政策的硏究上,为我們提出了許多重要敎訓,特別感到异民族統治中国的事迹,在这方面占有更大的比重。

正如辽帝曾仰天长叹說“吾不知中国之难治有如此者! ”中国在东亚的持殊天地內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文明,四千年来中华民族有高度的自尊心,实际上决不是容易統治的民族。但是,同辽血緣相近的其他塞外民族,却曾征服这个难治的国家,幷統治这个国家的人民,短者保持了一百多年、长者达三百年之久的太平。

这些統治中国的塞外民族即异民族王朝,如北魏采取了彻底的同化政策,辽采取了分別統治游牧民和农耕民的双重体系,金采取了对本国和新領土用双重統治手段、对汉族采用怀柔与压制幷行政策,元采取了坚决的蒙古至上主义,淸則采取滿、汉幷用政策。这些王朝各有其可举的治績。不能一槪而論,但是,对于上述负有建设大东亚的责任、迫切需要制定民族政策、以中国問题作为将来最重要的問題的我們日本人来说,这些总結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宝贵的启示,这一点足毋庸赘言的。


而在这几个异民族政权之中,日本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其最推崇的,正是满清。

这五个王朝之中,淸朝是最后登场的,所以前面几个王朝遺留 下来的政治变成它的规范,适当加以取长补短,对淸的統治有了很大帮助。因此,清朝的統治中国,也可以説是集各异民族統治中国之大成。

以下是该书对满清王朝在中国历史定位的评价,ocr准确率太低,难免错讹,直接贴图吧。



我历史不行,这个资料我也是网上下的电子版,仅供参考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且又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承接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并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从疆域来看,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它将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
  • 回答
    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提起清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既有雄踞东亚、疆域辽阔的盛世王朝,也有晚期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落日余晖。要公正地评价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梳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肌理,剥离时代滤镜,理解其成功与失败,以及那些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哎,你说得太对了!这事儿我也琢磨了挺久了,跟几个哥们儿聊起来,也是各执一词,吵得挺凶的。但我一直觉得,咱们不能光把账算在清朝头上,明朝也得给它分担点。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就像挖土一样,一层一层剥开看。你想啊,咱们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那是什么造成的?要是说光是清朝,我觉得有点太.............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被归入中国历史朝代,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朝代”、“外族入侵”以及“耻辱”等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解读。这背后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耻辱”二字可以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关于“中国”的界定:历史的演变与主体的多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的深度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清晰地回答“日本和清朝哪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更严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剥离情绪化的判断,回归到历史事实和影响的分析上。理解“文化破坏”首先,我们需要对“文化破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这里的“文化破坏”并非单指物质上的摧毁.............
  • 回答
    当然,清朝绝对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它的历史脉络非常丰富,牵涉到我们今天对中国的许多认知。要理解清朝为什么是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看:1. 朝代更迭与政治统一: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线索就是王朝的兴衰更替,以及在不同时期如何维系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清朝的落后是否“因为”明朝科举制度的不合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但直接将其归咎为“原因”可能过于简化。更准确地说,明朝科举制度的某些特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确实可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间接或长期地体现在了清朝时期,并与其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
  • 回答
    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缠足的硬性规定,也就是说,不存在法律条文强制要求所有女性必须缠足,也没有因为不缠足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情况。但是,缠足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在清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缠足是如何兴起的,又在不同.............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如果“八国联军”在清朝初年(大致是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明末清初这段时期)进犯中国,其结果将会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1900年)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充满假设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 “八国联军”的构成与当时的中国力量对比:首先.............
  • 回答
    在清朝的秩序下,外蒙古在中国历史和地理版图上占据着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位置。要理解外蒙古是否“属于”中国,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清朝统治的具体方式,以及当时中原王朝与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并非是直接意义上的行省制管理,而是以一种羁縻性的宗藩关系为基础,同时辅以军.............
  • 回答
    清朝和日本在近代都曾派出大量官员、学者赴欧洲学习,希望借此强国富民。然而,两国在学习的侧重点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学习欧洲的“制度”方面,日本展现出了更为深远的成效,而清朝则更倾向于“器物”层面的学习。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政治原因,而日本学习制度的先进之处,恰恰体现在其能够.............
  • 回答
    有人总是把中国近代落后板子打在“封建制度”身上,好像清朝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封建遗毒的傀儡,这话说得轻松,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得把账算清楚,看看清朝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封建制度”这个概念本身在中国近代语境下,更多的是.............
  • 回答
    明朝与西方在诸多领域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高谁低可以概括。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清朝,而是明朝得以延续,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其发展轨迹无疑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面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政治与制度的延续与变革:没有清朝的入主,明朝自身的政治体制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改.............
  • 回答
    元朝和清朝在历史上都对中国的领土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两者在疆域扩张、边疆治理和现代中国版图形成中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疆域范围、边疆治理和现代影响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元朝(12711368年):统一中国与蒙古帝国的扩张1. 疆域范围 统一中国:元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
  • 回答
    中国在1979年之后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工业化,而清朝后期未能成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的交织。简单来说,1979年之后的中国拥有了正确的方向、强大的国家能力、全球化的机遇和人民的积极性,而清朝后期则缺乏这些关键要素,反而受到一系列阻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