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化不在79年,中国的崛起绝不仅仅只是所谓的‘富起来’。
1949,民国末年,中华大地自1931年开始已经在总体战的范畴下打了近二十年。赶走了来自外部的日寇、割掉了内部的敌人蒋匪,它们所留下的是畸形的通货膨胀、满目疮痍的疆土和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民。
金圆券金融体系在当时已经解体,盘踞在东南、西南的残匪和在东北、西北虎视眈眈的帝国列强相映成趣,满街的匪谍妄想着他们的蒋公有一天能打回来,正如他们当蒋公变成尸体前还在梦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一样。
有良心的人不会忘记。
那时候,是毛爷爷坚定不移的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他的第一步是以打促和,打出一个和平的外部条件。于是共和国前三十年间,五年一战:东击美帝,北斗苏修;西复疆藏,南荡天竺。
在新疆、西藏就要被乘乱分割出去的情况下把红旗插到天山下、把军歌传唱到布达拉宫。纵然很多是以弱搏强,钢丝游走,但几乎是战无不胜的。
同时,毛爷爷收回三十四国在华治外法权,不承认租界,这个在解放军过长江时给英国人的炮火中就已经很明白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广泛的教育、医疗和通讯,虽然低质但对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均寿命具有决定性意义,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内部条件。
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南方人民战胜了危害千年的血吸虫病,草原人民战胜了性病,捆绑了西藏人民数千年的农奴锁链和地主头人的脑壳被砸碎。基层被重整,‘皇权不下县‘的旧中国体制被打破,新中国开始以一个现代国家的身份自行运转,它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工业立国的战略路线,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工作,横扫一切黄赌毒黑封资修。
中华儿女在西北凭借有限的援助和自身的钻研炸响了原子弹,中国成为了五个拥核国家之一,那时的中国空前团结,完成了很多亘古未有的创举。
举国上下好似‘一人’,此情此景,可谓千古无二。
中国对于毛爷爷而言,绝对可谓是‘来时满目疮痍,去时昂首挺胸‘。古代中国不好说,但他一定是近现代中国英雄中的英雄。
他身后的中国,虽说同期比较西方列强而言比较穷困,但它已经是一个敢于同时挑战两大阵营的军事强国同时也是一个粗糙的工业国。最底端的工业国也强过最顶端的农业国,何况中国当时的工业即使粗糙也不至于是最底端,毕竟我们拥核。
此时的中国,即使打开国门,也一定有能力保护自己,使得自己不成为列强倾销的经济殖民地。因为列强在中国看到的不再是留着辫子的东亚病夫:
在经济领域,他们面对的是具有初等、中等教育的技工,以及少数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不完全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在军事领域,他们面对的是数百万敢于和一切来犯之敌周旋到底的百战之师;
在社会领域,他们面对的是随时听从党和国家号召的纯朴的十亿人民。后来的功夫皇帝李连杰在只有九岁的时候就知道他不做尼克松的保镖,他要保护十亿中国人民。这就是当时中国人民普遍的觉悟——成为买办、汉奸是可耻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改革开放、义务教育、引进外资和世界携手,才能使得自己不是较为弱势的一方。
而当时的外部条件亦导致西方列强需要中国的市场,因为西方很不巧爆发了石油危机,欧洲需要新的市场,中国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换言之,中国和世界,是相互需要的。
简单来说,西方列强对于伪民国和满清来说,叫掠夺;对于新中国来说,叫贸易。
为什么?因为我们比满清比伪民国能打。
这个问题,温铁军老师在他的讲座里讲了。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第一:首先发展中国家首先工业化。需要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说白了就是人家不给,你要不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的触发点是朝鲜战争。人家美国人都打到鸭绿江了。不仅仅我们东北受到了军事威胁。苏联的远东地区也受到了军事威胁。苏联一看战火马上要烧到自己的后院了,因此上,苏联不得不把重工业转移到中国。重工业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秘籍。不是袜子编织的轻工业。不是服务业。而是能制造飞机大炮,钢铁洪流的重工业。说句难听了,这是教会徒弟打死师傅的东西。
第二:发展工业需要钱。说专业术语叫资本增密。钱从哪里来呢??制造飞机大炮的工厂需要大量的钱。但是制造出来的飞机大炮卖给谁啊。。不开战,这种工厂就是吞金兽啊。。解决方法就是让农民用粮食换。因此上,第一步要土地革命。把农民发动起来,好好种地,交粮。第二步就是成立人民公社,现在叫乡政府,强迫农民买坦克改装的拖拉机。买解放牌汽车。
第三:工业基础打好了,我们需要全面工业化。这个苏联自己都玩不转。因此上教员果断让尼克松访华。而尼克松也是心有灵犀。来中国以前,解除因为朝鲜战争指定的西方对华封锁。教员和总理指定了四三计划。引进外资,引进西方先进设备。等教员过世了。总设计师和陈云接着干,就改革开放了。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艰苦。
1949-1978年,中国人用三十年建设起来一个工业基础,虽然那时候人均gdp不高,但是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占据世界4%,实际上比日本当年侵华战争的时候高。有了这个1,改开以后才有那么多0,没有这个1,中国就是大号东南亚。很多人为了污蔑某,总是把79年以前的三十年都当农业国,就是混要视听而已。中国能够在那三十年搞出6000+架j6,6000+的59,本质上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业体量巨大,但是技术因为被封锁而得不到快速升级,升级过于缓慢,从生产工时之类的计算,6000+j6,不会比1000+j20便宜多少的。
78年的时候,中国哪怕技术比较落后,但是已经可以生产石油,钢铁,飞机,坦克,大炮等等,除了计算机等这种在美国都算新玩意的,中国现在有的,那时候啥不能生产了?
清朝和现在的印度,以及其他所有非工业国,它们都还是个0,或者说是0到1的质变这个过程中,他们唯一能够大量生产的,就是人。
你可以把49年到79年理解为中国工业的寒武纪,这段时间完成了爆发式增长。
你所看到了如今国内各个行业几个著名品牌的现状,都是一轮轮行业大战之后的结果。
比如在八九十年代,先后涌现出超过300个国产彩电品牌 ,上百家空调厂、冰箱厂,几乎每个市、每个县甚至都有自己的肥皂厂、饮料厂、机械厂、棉纺厂、钢铁厂……至于各类村办、乡办技术农机小作坊更是难以计数。
这些企业的主导建立者,从大到小,有国家、军队、地方、集体(街道、乡镇、村),但绝大部分都是建国后前三十年。
比如四川长虹,以前就是军工企业。
改革开放后,这些遍布原本低效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低等生物”,开始在内外部资本主义商业化大潮下猛然进化,经历着一轮轮惨烈的价格、广告战厮杀,在资本扩张的风浪中前仆后继,最终得以迅速完成技术迭代、规模膨胀、品牌升级。
比如格力,就是从一个电风扇组装厂+塑料厂,转变为空调厂。这期间也就诞生了最早的那一批从国企、集体领导、体制内技术干部出身的企业家。
成功者,在90年代开始形成品牌概念,承包、改制、上市。失败者则纷纷破产,身败名裂,甚至整个产业都被外资吞下……
但没有寒武纪大爆发,可能就没有后面恐龙、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舞台。
对于49年到79年的工业,你可以说它们技术落后、质量不行、没核心技术,是低端产业,但遍布全国的工业部门、技术人才、组织人事、物流渠道乃至WW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完整工业化的必备基因。
有了基因才可以进化,而这些基因又是诞生在建国之后,前二十年稳定的社会制度、基础设施中的。文革十年虽然经历动荡,但某些领域的打鸡血也在人才、制度上辐射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至于说,清朝后期,不能说没有影响,但离寒武纪大爆发还有点远。
很简单,新中国开局再怎么困难,也是政治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就算国际环境恶劣,也阻止不了新中国自己实现工业化建设。
清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何德何能,也配独立完成工业化?先问问那些扶持清政府苟延残喘的列强答不答应吧。
你把新中国和清朝这种费拉玩意放一块,是在埋汰新中国。
清朝后期,文盲率百分之八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一大部分都是认识五十个字就不算文盲那种
剩下的百分之个位数的人里,学儒家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
剩下的学新学的,外国留学的,海军军官们,就非常少了
而推动工业化,需要的,就是学新学的,留学的,说难听点,就连一战去法国挖战壕的劳工,收到一些现代训练,知道一米是多少,那都比翁同龢管用……
1979年,识字率已经很可观,高中生每年能毕业五百万以上,
大批工人有技术有经验
儒家大师们都整消停了,虽然他们重来就没啥贡献,但是也不会有啥阻力了就是贡献。
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主席就派人去考察开放事宜了
说白了就是,人才很多,资源跟不上,工厂数量不够,工人农民都想让自己孩子当工人,大学毕业生分配,三流才去政府,一流都去工厂。
清朝是,人才本来就很少,资源还有不少,工人不好找……工人农民都想的是攒够了钱就让孩子去学习圣人言论,终成一代大儒,然后学衍圣公,家里几十号人,靠一个县来养活,爽!
清朝的立国之本,在于防汉,西洋之术若落在汉人手里,八旗老爷干的血债是要还的。
法国大革命留下的民族主义组织术,若是被“不臣”之人搞到手,八旗老爷干的血债不但要还,还要永久上耻辱柱,不得翻身的。
事实也是如此,庚子国变后,清廷保守派乱成一锅粥,被迫放权新军。慈禧一死,后世无能,满人就丢了天下。
另外,就算八旗老爷开挂,在工业萌芽的时代,就跑到英伦三岛集体留学,大清也不可能整个工业化的。
工业革命初期到中期,人民生活水平是会倒退,要被逼到工厂里毫无尊严的工作、吸雾霾、三餐土豆(英国旧伦敦工人待遇)的。工业成熟以后,化肥水力上来,才能反哺农业。
如果工业化开启时,不是百废待兴,而是盛世,那就是生活水平大幅倒退。如果之前人口已经快饱和了,封建后期那行政效率,不搞出饥荒民变才是新奇。
大清这帮天天防汉的旗人老爷,拿什么说服人们勒紧裤腰带过几代生不如死的羊吃人日子攀科技,给旗人们造马克沁机枪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