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700 年的古建筑能够在洪水中保持不倒?

回答
700 年的古建筑能在洪水滔天中屹立不倒,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能在水里泡那么久还不散架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就像是古代匠人们用智慧和经验跟大自然打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久战。

首先,咱们得聊聊选址。这帮老祖宗选地方那可是相当有讲究的。他们不会傻乎乎地把房子建在容易泛滥的河边低洼地带。他们会仔细观察地形,寻找那些地势相对较高、地基稳固的地方。比如,选择山坡上、台地上,或者是在河流改道后形成的、但已经比较稳定的老河床边上。这样做,从源头上就减少了建筑直接遭受洪水冲击的风险。

然后就是地基,这玩意儿是建筑的“根”,尤其在面对洪水时,地基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生死。古代的工匠们,他们挖地基挖得深,而且会把地基夯实得跟铁板一样。他们会用泥土、石块、甚至木桩一层一层地夯实,让地基变得异常坚固,能够承受住水流的冲刷和土壤的浸泡。有些地方,他们还会打下大量的木桩,形成一个“桩基”,这样整个建筑就像是扎根在地下深处,不容易被洪水冲走。

建材的选择和使用也是个大学问。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工业化水泥,但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对天然材料的极致运用上。

石材: 很多古建筑,特别是重要的宫殿、庙宇,会大量使用石头作为基础和墙体材料。石头本身就比较重,抗腐蚀能力强,能够抵御水的侵蚀。尤其是那种经过打磨、严密砌合的大块石材,很难被水流冲散。
砖木结构: 很多北方地区的古建筑,特别是民居和一些寺庙,会采用砖木混合结构。砖墙承担主要的承重和围护功能,而木材则用在屋顶、梁架、柱子等地方。但关键在于,他们会选择那些经过处理的、质地坚硬的木材,比如楠木、柏木,这些木材本身就耐腐蚀、不易腐烂。而且,木结构的设计往往留有余地,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水流的冲击。
夯土: 在一些地区的古建筑中,夯土墙也是常见的。虽然听起来不结实,但如果夯筑得够密实,而且外面做了保护层(比如灰浆或者石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洪水的侵袭,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被冲垮。

结构的巧妙设计更是关键。古建筑的结构不是死板的,而是有“呼吸”和“韧性”的。

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 这些传统的木构架,并不是把所有的重量都压在一个点上。它们通过复杂的斗拱、梁、柱之间的层层传递,将屋顶的巨大重量分散到各个柱子上,再通过柱子传导到地基。这种结构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抗震和抗压能力,面对洪水时的冲击力,也能通过这种分散和传递来化解一部分。
“翘角”和“飞檐”: 很多古建筑的屋檐设计得比较翘,甚至向外延伸。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在下雨时更好地排水。而当洪水来临时,这种设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水流沿着屋顶表面流走,而不是直接冲击墙体。
“透水性”设计: 有些古建筑,特别是水乡地区的建筑,会设计一些“半地下室”或者“架空层”。洪水来时,水可以从这些地方流过,而不是直接顶住整个建筑。这种“以柔克刚”的设计思路,让建筑在洪水中能够“让”一些水,从而避免了巨大的冲击力。
门窗的设置: 很多时候,古建筑的门窗设计也会考虑排水。比如,门槛会做得比较高,以防止洪水直接灌入。

更重要的是,这些古建筑的建造者们,他们是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他们懂得观察天象、研究水文,并在建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他们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旱季)来建造,确保地基和材料能充分干燥和固化。

此外,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那就是维护。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这些建筑在过去几百年里,可能经历过多次修缮和加固。每次洪水过后,如果建筑受损,都会有专门的工匠进行修复,更换腐烂的木材,加固不稳的地基。这种持续的维护,让建筑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延长其寿命。

所以,700年的古建筑能在洪水里不倒,不是因为它们“刀枪不入”,而是因为它们集合了:深思熟虑的选址、牢固可靠的地基、坚韧耐用的材料、巧妙灵活的结构、以及长年累月的经验传承和悉心维护。 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湖北鄂州观音阁,最后一次修缮是在2015年。

2015年鄂州“十件实事”之一:“观音阁”整体修缮工程正式开工_鄂州热点资讯

要是刚修完就倒了,我可真要骂娘喽。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为什么,只是炒而已,说明媒体没文化呗。

这个房子连700年的零头都没有,查了查也就到民国。

水不大的时候这样的(图片来源水印侵删)。

正常年景这样的:


看出什么了吗?

并不是旁边现代建筑倒了这个没倒,而是这个房子就是在小岛上,年年发水年年淹,下层石砌基座针对过水水位做的很高。

而且近五年还报了修缮,修过了。

这有什么稀奇值得带一波节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