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主炮塔上15米测距仪的精度指标,即“40公里误差700米”,这背后涉及当时海军火炮射击技术和光学测距原理的诸多考量。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一指标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原因,力求用更贴近人类的语言来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测距仪”和“精度指标”是什么意思。
测距仪的作用:火炮瞄准的“眼睛”
在火炮射击中,准确地知道目标有多远,是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测距仪就像是大和级战列舰主炮手们的“眼睛”。通过测量目标到舰船的距离,然后将这个距离信息反馈给火控系统,火控系统才能计算出炮弹需要仰角多少才能命中。如果距离测不准,那么一切后续的瞄准和射击都将是徒劳。
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是15米长的基线测距仪,这个长度非常惊人。基线越长,理论上测距的精度就越高。你可以想象一下,用两只眼睛(我们的大脑通过两眼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远近,这个距离就是基线)看东西,比用一只眼睛看得更立体,也更容易判断距离。基线越宽,这种立体感和判断能力就越强。
精度指标“40公里误差700米”的含义:
这个指标可以这样理解:
目标距离: 40公里,也就是40,000米。这是当时远距离炮战的常见交战距离。
允许误差: 700米。这意味着,当目标位于40公里(40,000米)远时,测距仪测量出的距离,其实际误差可能在正负700米之间。
相对误差: 用更直观的百分比来看,700米 / 40,000米 ≈ 1.75%。也就是说,在最远的有效射程上,测距的相对误差大约在1.75%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差?以及为什么这个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1. 光学测距的原理局限性(视差法):
15米测距仪采用的是立体视觉测距法(也称视差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内部镜子的角度,使得从两个固定点(也就是15米的基线两端)看到的同一个目标,其成像重合在一起。在这个目标重合的瞬间,通过测量内部镜子的角度变化,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在目标距离非常远的时候,即使是15米的基线,两端视角观察同一目标所产生的夹角(视差角)会非常非常小。角度越小,对测量仪器本身的精度要求就越高,也越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空气的折射和散射: 当光线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弯曲)和散射。尤其是在远距离,穿过的空气层厚度更大,空气密度、湿度、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路径,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比如,海面上升腾的水汽或雾气,都会对测距造成影响。
目标的不确定性: 战舰在海面上航行,不是一个静止的、清晰的固定点。它会有摇晃,目标上的结构可能也会有起伏。炮手需要识别出一个确定的点来测量,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有主观性。
仪器的制造和校准: 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光学仪器,也存在制造公差和校准的极限。要将15米的基线精度做到绝对完美,在当时的工艺水平下是非常困难的。
2. 火控系统的补偿和炮弹的性能:
火控计算机的作用: 700米的误差听起来不小,但当时的火控计算机(比如日本的九一式射击盘等)能够根据测距仪提供的距离,结合火炮本身的参数(仰角、装药量、炮管磨损等)、风速、风向、甚至地球自转(科氏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复杂的弹道计算,来修正射击诸元。
炮弹的弹道特性: 即使测距误差是700米,火控系统也可以通过一系列计算来调整炮弹的初速和仰角。
“散布界”概念: 战场上,一艘船并不会被一颗炮弹击中,而是会受到一系列炮弹组成的“散布界”的轰击。即使第一次测距有误差,经过火控计算和射击后,观察弹着点,再进行修正射击,可以逐步缩小弹着范围,直至命中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校射”。
炮弹本身的散布: 炮弹本身在出膛和飞行过程中也会有散布,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即使测距和瞄准都做到理论上的完美,单发炮弹也有可能落在目标点附近。700米的测距误差,与炮弹本身的散布特性结合起来看,就显得没有那么绝对了。
3. 战术考量和实际运用:
“首轮命中”的难度: 在海战中,即使拥有顶尖的测距仪和火控系统,实现“首轮齐射就精确命中远距离目标”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更多的场景是进行试射、修正、再射击的过程。
快速反应能力: 尽管测距有误差,但只要测距仪能相对快速地提供一个“大致正确”的距离,火控系统就能尽快地给出射击诸元,让炮弹飞出去。这比精确测量但耗费大量时间来得更重要,尤其是在激烈的炮战中。
“近失”比“远失”更重要: 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弹着点在目标附近(近失)比弹着点偏离太远(远失)更有价值。近失的炮弹有更大的机会对目标造成损伤,并且为下次修正提供了更明确的指示。700米的误差在40公里这个距离上,允许弹着点在目标周围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但仍然是可控的。
总结来说,大和级15米测距仪“40公里误差700米”的精度指标,代表了当时光学测距技术的顶峰之一,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固有的局限性。这个指标是:
受限于当时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
受限于远距离大气环境对光线传播的影响。
通过强大的火控系统和炮弹的弹道性能进行补偿。
在实战中,通过多轮射击和修正来达成最终命中。
这个误差值并非“不合格”,而是那个时代在追求远距离精确打击的道路上,所能达到的一个实际平衡点。它赋予了战列舰舰长和炮手们在远距离进行有效炮战的能力,足以在战场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技术,大和级战列舰才能在其炮击能力上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