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大和级炮塔的15米测距仪精度指标为40公里误差700米?

回答
关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主炮塔上15米测距仪的精度指标,即“40公里误差700米”,这背后涉及当时海军火炮射击技术和光学测距原理的诸多考量。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一指标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原因,力求用更贴近人类的语言来阐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测距仪”和“精度指标”是什么意思。

测距仪的作用:火炮瞄准的“眼睛”

在火炮射击中,准确地知道目标有多远,是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测距仪就像是大和级战列舰主炮手们的“眼睛”。通过测量目标到舰船的距离,然后将这个距离信息反馈给火控系统,火控系统才能计算出炮弹需要仰角多少才能命中。如果距离测不准,那么一切后续的瞄准和射击都将是徒劳。

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是15米长的基线测距仪,这个长度非常惊人。基线越长,理论上测距的精度就越高。你可以想象一下,用两只眼睛(我们的大脑通过两眼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远近,这个距离就是基线)看东西,比用一只眼睛看得更立体,也更容易判断距离。基线越宽,这种立体感和判断能力就越强。

精度指标“40公里误差700米”的含义:

这个指标可以这样理解:

目标距离: 40公里,也就是40,000米。这是当时远距离炮战的常见交战距离。
允许误差: 700米。这意味着,当目标位于40公里(40,000米)远时,测距仪测量出的距离,其实际误差可能在正负700米之间。
相对误差: 用更直观的百分比来看,700米 / 40,000米 ≈ 1.75%。也就是说,在最远的有效射程上,测距的相对误差大约在1.75%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差?以及为什么这个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1. 光学测距的原理局限性(视差法):
15米测距仪采用的是立体视觉测距法(也称视差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内部镜子的角度,使得从两个固定点(也就是15米的基线两端)看到的同一个目标,其成像重合在一起。在这个目标重合的瞬间,通过测量内部镜子的角度变化,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在目标距离非常远的时候,即使是15米的基线,两端视角观察同一目标所产生的夹角(视差角)会非常非常小。角度越小,对测量仪器本身的精度要求就越高,也越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空气的折射和散射: 当光线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弯曲)和散射。尤其是在远距离,穿过的空气层厚度更大,空气密度、湿度、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路径,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比如,海面上升腾的水汽或雾气,都会对测距造成影响。
目标的不确定性: 战舰在海面上航行,不是一个静止的、清晰的固定点。它会有摇晃,目标上的结构可能也会有起伏。炮手需要识别出一个确定的点来测量,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有主观性。
仪器的制造和校准: 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光学仪器,也存在制造公差和校准的极限。要将15米的基线精度做到绝对完美,在当时的工艺水平下是非常困难的。

2. 火控系统的补偿和炮弹的性能:
火控计算机的作用: 700米的误差听起来不小,但当时的火控计算机(比如日本的九一式射击盘等)能够根据测距仪提供的距离,结合火炮本身的参数(仰角、装药量、炮管磨损等)、风速、风向、甚至地球自转(科氏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复杂的弹道计算,来修正射击诸元。
炮弹的弹道特性: 即使测距误差是700米,火控系统也可以通过一系列计算来调整炮弹的初速和仰角。
“散布界”概念: 战场上,一艘船并不会被一颗炮弹击中,而是会受到一系列炮弹组成的“散布界”的轰击。即使第一次测距有误差,经过火控计算和射击后,观察弹着点,再进行修正射击,可以逐步缩小弹着范围,直至命中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校射”。
炮弹本身的散布: 炮弹本身在出膛和飞行过程中也会有散布,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即使测距和瞄准都做到理论上的完美,单发炮弹也有可能落在目标点附近。700米的测距误差,与炮弹本身的散布特性结合起来看,就显得没有那么绝对了。

3. 战术考量和实际运用:
“首轮命中”的难度: 在海战中,即使拥有顶尖的测距仪和火控系统,实现“首轮齐射就精确命中远距离目标”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更多的场景是进行试射、修正、再射击的过程。
快速反应能力: 尽管测距有误差,但只要测距仪能相对快速地提供一个“大致正确”的距离,火控系统就能尽快地给出射击诸元,让炮弹飞出去。这比精确测量但耗费大量时间来得更重要,尤其是在激烈的炮战中。
“近失”比“远失”更重要: 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弹着点在目标附近(近失)比弹着点偏离太远(远失)更有价值。近失的炮弹有更大的机会对目标造成损伤,并且为下次修正提供了更明确的指示。700米的误差在40公里这个距离上,允许弹着点在目标周围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但仍然是可控的。

总结来说,大和级15米测距仪“40公里误差700米”的精度指标,代表了当时光学测距技术的顶峰之一,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固有的局限性。这个指标是:

受限于当时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
受限于远距离大气环境对光线传播的影响。
通过强大的火控系统和炮弹的弹道性能进行补偿。
在实战中,通过多轮射击和修正来达成最终命中。

这个误差值并非“不合格”,而是那个时代在追求远距离精确打击的道路上,所能达到的一个实际平衡点。它赋予了战列舰舰长和炮手们在远距离进行有效炮战的能力,足以在战场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技术,大和级战列舰才能在其炮击能力上名列前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是受地球曲率影响,大和级炮塔测距仪的高度能看到的最远地平线不应该是大概二十公里左右吗?40公里偏差700米这个指标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主炮塔上15米测距仪的精度指标,即“40公里误差700米”,这背后涉及当时海军火炮射击技术和光学测距原理的诸多考量。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一指标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原因,力求用更贴近人类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测距仪”和“精度指标”是什么意思。测距仪的作用:火炮瞄准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什么制造了战列舰“大和”和“武藏”,这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决策,而是日本海军,特别是海军军备局,在经历了多次海战的洗礼,并深刻理解到海军力量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后,一系列复杂考量和战略考量的产物。 要想详尽地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海军的发展理念、国际格局以及技术进步等多.............
  • 回答
    在《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大和号上绝大多数的舰员都身着绿色的军服,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制式服装规定,不过,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和号上的绿色军服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鲜绿色。在日本海军的语境下,这种颜色更准确地说是深青色(紺色),或者说是接近于一.............
  • 回答
    在日本,你会发现,无论是家电巨头、汽车制造商,还是食品公司,它们的起薪似乎都大同小异,尤其是在非金融和咨询类的行业。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因素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得谈谈日本的 年功序列制 (Nenkou Joretsu)。虽然这个制度在近些年有所松动,但其影响依然深.............
  • 回答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截然不同的表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消费者偏好、法规环境的差异,也有日本车企自身战略定位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那些细致入微之处。北美市场:日系车的“主力舰”在日本车企的全球战略中,北美市场无疑是它们最重要的“根据.............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日菲两国,同为岛国,却在发展轨迹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份差距,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地理、资源、文化乃至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像一张密实的网,将两国牢牢地区分开来。历史的印记:从明治维新到殖民时期要谈日菲差距,绕不开两国截然不同的近代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选择了“脱亚入欧”的道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 回答
    日本天皇虽然鲜少公开露面,更不必说与普通民众频繁互动,但他能够持续保有在日本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原因绝非单一个体性的亲和力或个人魅力,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国家象征的特殊定位。首先,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是一种超越政治的“精神象征”。自明治维新以来,天皇被确立为国家的象征,这意味着他不再是实.............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尼尔机械纪元和只狼之所以能在画面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它们在开放世界规模或者内容量上可能不如一些西方大作那么“庞大”,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一、 精致的美术风格与艺术指导:决定第一观感和氛围的关键 非写实写意,而是“高级”的写实: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游戏画面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互动。简单地说,美国在当下拥有更广泛、更深远的全球文化影响力,而日本的文化影响力虽然也很大,但更具特色和特定领域的主导性。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美国文化影响力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2ch 上日本网民支持中国重判在福建逮捕的 35 名日本诈骗犯,与台湾舆论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了日本社会对诈骗犯罪的态度、国内政治舆论环境、对中国司法体系的认知以及两岸关系的复杂影响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2ch 上日本网民支持中国重判的可能原因:1. 对诈骗犯罪的深恶痛绝和强烈.............
  • 回答
    朱日和军事演习中红蓝双方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确实是不少观众和军事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实力悬殊”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有些是刻意为之,有些则是演习体系运作的必然。一、演习的本质与目的:以“真实对抗”为核心首先,要理解朱日和演习,得明白它的核心目标:贴近实战,提高部队在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食客心中的疑惑。同样是亚洲料理,为什么感觉中餐馆遍地开花,价格跨度也很大,而一提到“正宗日料”,很多人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贵”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从食材到制作工艺,再到经营模式和文化认知,都有微妙的差异。一、 食材的本质差异:追求极致的“鲜”与“本味”这.............
  • 回答
    近期,不少观察家和智库在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时,都提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日本与欧洲,在很多关键领域,似乎正被美国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扩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结构性的问题,也有政策选择的差异,更是时代浪潮下不同经济体应对能力的不同体现。首先,我们不得不谈及科技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解释起来确实需要一些深度。简单来说,韩国和台湾对日本的感情差距,根源在于各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 经历、抵抗方式、战后政治环境以及与日本之间复杂的现代关系。下面我试着详细剖析一下:一、 殖民统治的性质与时期: 韩国(朝鲜):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日本国民度都很高,但若在国内(指中国大陆)的路人评价来看,两人的“风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来细聊聊。福原爱:从“国民瓷娃娃”到“争议焦点”福原爱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童年滤镜和长期陪伴的功劳。 初登荧屏,可爱到犯规: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