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一名的答案虽然有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论证的过程却有问题,没有说到点子上。把“大和”级的设计建造仅仅归结为“大炮巨舰”主义而不提日本对美舰队的作战总方针“九段邀击战略”,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日军必须建造“大和”级,以及为什么造这么大!不了解当时日美在太平洋上的军力对比,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要造“大和”而不是航母或其他军舰。也无法彻底回答题主的问题。
要起飞了,我先占个坑,等降落了再逐步展开。全部论证会比较长,一次写完不太可能,我会分几个分问题来逐一论述。
…………………………………………我是分割线……………………………………………
第一个问题,日本海军对美的基本战略思想。美国正式成为日本的第一假像敌始于1922年修改的“帝国国防战略”,从那以后,日本海军就始终只有一个目标,确保本方舰队能对美国太平洋舰队保持压倒性优势,并有能力击败获得大部分大西洋舰队增援的美国海军主力!前者的目的是防止美太平洋舰队干扰日本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扩张和攻略,并尽可能歼灭以减少美军决战兵力,后者则是以一场决战一举清除美海军主力,完全控制太平洋!
由于清楚两国实力的差距,日本的战略思路就是“美攻日守”。根据防守方需要达到进攻方70%的兵力才能有50%以上的胜算,即“对美七成论”。日本需要保持己方主力舰战斗力不低于美方七成,这个目的虽然因为“华盛顿条约”而泡汤,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建造“大和级”的因素之一。
所谓“九段渐减”,其针对的是美主力舰队。当时美海军基本上可以分为驻菲律宾的亚洲舰队,以轻巡为主;驻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实力约战列舰8,航母3;以及驻大西洋的本土舰队。由于日本巡洋舰级别火力对美优势,亚洲舰队将由巡洋舰部队对付。日本认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太平洋舰队将保存实力,等待大西洋舰队的主力舰增援后,沿夏威夷—>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鲁林群岛—>菲律宾一路前进,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包围(事实上,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反攻阶段,其海军一路,即TF38/58的进攻正是沿着这条线路)。
大约在193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首次制定了九段战术,大致分为前期:本土舰队出发到和太平洋舰队回合(1~2段);中期:夏威夷出发至马里亚纳群岛(3~6段);后期:马里亚纳群岛至加鲁林群岛(7~8段);最后决战!
日军判断美军主力约为战列舰15艘,航母6艘,重巡若干,还有相当数量的补给船。
前期:日军计划以大型远程潜艇进行监视,伺机偷袭。
中期:以两艘“超战舰”,两艘翔鹤级高速航母,在基地航空兵的协同下共同对美舰队实施连续打击,潜艇在夜间偷袭!
晚期:夜间以四艘“金刚级”战巡撕开屏蔽的重巡编队,以多达80艘以上的轻巡和驱逐舰对美舰队实施鱼雷齐射,凌晨再以10艘潜艇和航母部队实施补充打击!
决战:10艘战列舰,6艘航母构成日军的决战兵力!
上述那两艘“超战舰”,就是“大和级”。1933年也正是“大和”正式设计开始的时间。
………………………………………爪机党的分割线………………………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和级会造成一艘近7万吨的巨舰,这是由其作战功能所决定的!先澄清两个问题:大和级的出现和美国的蒙大拿级没有关系,大和级的作战设计对象是科罗拉多级和北卡罗莱那级。反而蒙大拿级是大和出现后美国的对应措施,也是被迫首次放弃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打算!其次,日本原计划最终建造8艘大和级,美国作为两洋配置的一方必须建造16艘。考虑到大和造价相当于1.5倍现有战列舰,相当于建造24艘。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同时保有24艘战列舰,所以日本认为美国不可能的做到。实际上美军在二战后期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军备竞赛到了这种程度,除非出现华盛顿会议那种世界性妥协,否则只有战争一条路了!
作为在第三至第六段起关键作用的"超战舰”,日方的设想要求包括:航速30节,能跟上最新的翔鹤级航母,航程8000海里,作战半径刚好从日本本土覆盖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洋日军预订作战区域,两艘火力足以对抗美军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最后,因为日军还需要其参加最终决战,因此其防御是以20000码内可以抵抗自身460mm来设计的!在当时美军还没有任何460mm口径的情况下,大和的防御实际是过剩的!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要专门设计这种高速战列舰来跟随航母?首先,当时舰载机的攻击距离只有250海里左右,且晚间不能作战。单独的航母编队必须有大型战舰保护。美军著名的TF38/58特混编队就有一支TF58.7战列舰分队,多达12~14艘战列舰保护着4支航母分队19艘航母!其次,航母攻击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每一次攻击都会受到对方反击而损失飞机和飞行员!而且航空鱼雷和炸弹相对于炮弹来说是难以补充的。事实上,日本人自己就多次遇到把美军航母打得剩一口气,但是自己也力竭了,最后人家修修又回来了的事!这种时候,如果有高速战列舰追上去,对方难逃一死,还节省了宝贵的飞机和飞行员!
你把航母理解为魔法师,战列舰理解为战士,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可以后来美国魔法师太强,日本魔法师又已经魔法用尽,无力抗拒。才让战士任人宰割!
当时日本的战列舰中,能够达到30节航速的只有金刚级四艘半路出家的战列舰,但是其已经另有用途了。此外,金刚级的防御能力和356主炮,也远不是美军新建战列舰的对手。而四艘扶桑级老舰更不用提了。长门级虽然火力防御够强,但航速太低,只有25.6节。也不足以压制占数量优势的美军战列舰。所以新建是唯一选择。
日本已经预计到1936年军备条约废弃后,美国会掀起一轮造舰高潮。并且预计美方会在新战列舰上使用406MM主炮。因为在数量上不可能拼过美方,因此必须使用更大口径的主炮。
上述因素加起来,主炮装甲都是吃分量的东西,而为了提高航速,必须装备大功率的主机,为了提高航程,还要有大容量的燃油装载量。如此一来,7万吨也就再所难免。
这里说明一点,实际大和的航速只有27.5节,仅比长门好一点点。造成这个因素的原因是日本原计划为大和混装柴电和蒸汽动力,结果日本抄袭的柴电系统在大鲸号潜艇母舰上问题多多,最好只好放弃。全蒸汽动力的结果就是航速降低,但是意外收获是航程大大增加,被指责为浪费了一座主炮的载重量!
---------------------------------------------------------不同意见的分割线--------------------------------------------------------
看了上面几个高分答案,异口同声地指责大和是浪费国力的愚蠢之举,个人大不敢赞同。本来希望详细说明来解释为什么大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完全合理的选择,现在看来必须把一些长久以来似是而非的观点加以驳斥了。
观点一:战列舰已经落伍了,航空母舰才是正道!日本海军死抱着大炮巨舰不放,才会去造大而无用的大和级!
如果说日本人蠢的话,那么美国人更蠢!美国人在1937-1941年度连续列了多达10艘战列舰的计划,实际开工8艘。而同期美国在役和在建的航母总共才7艘,除去太平洋上四艘和大西洋上的突击者号,实际在建的只有黄蜂号和大黄蜂号。
反观日本,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经拥有服役了的舰队航母6艘,轻型航母2艘。正在建造或改建为航母的6艘。并还有多艘邮轮可随时改建为航母。不但完胜美国,放眼世界也没有对手。说日本没有认识航母的价值,那只能说这完全超出的历史水平的事后诸葛亮。
自日美开展起,至1943年美军埃塞克斯级航母服役,日军始终在太平洋上保持对美军航母压倒性的优势!珊瑚海海战以后甚至达到6比2的比例,这样还不够吗?换了是你,你还需要更多的航母吗,还是补补你已经快被别人压倒的战列舰?1936年大和开工的时候,连山本五十六也不会知道,他能在珍珠港一举击沉击伤美军全部8艘战列舰,导致日军战列舰完全没了对手!
观点二:航母威力无比,可以横扫所有海军舰种! 根本不需要战列舰。
这种观点是被美军后期大规模的特混舰队的威力所误导的,更忽视了现代航母和二战航母巨大的技术差异。
以1936年的水准,航母还远算不上威力巨大的舰种。自身的脆弱性就不说的,中几枚250公斤炸弹或一两发鱼雷就沉了的不是一艘两艘(你硬要那企业号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来抬杠我也没法说)。我们来看看航母的攻击力。
夜战:不能
恶劣天气(大雨,大风浪,雷雨...):不能
舰载机数量:大型航母也就90架左右,除去20架左右的护航战斗机,还要分出一定数量的侦察机(一般用鱼雷机不带鱼雷以增加航程)实际可攻击数量大约50-60架。其中俯冲轰炸机约25架,其余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主要带250公斤炸弹2枚,这种炸弹被认为不可能对战列舰级别的军舰造成致命伤害,所以主要作用是压制防空炮火,为鱼雷机突入闯造机会。鱼雷机一般带800公斤鱼雷一枚,速度慢,必须在低空水平进入攻击轨道。投放鱼雷时速度和高度都有严格要求。非常容易被防空火炮和护航战斗机击毁,因此鱼雷机驾驶员也被称为海军中的敢死队。看看美军在中途岛之战中所有鱼雷机中队全部有去无回,一发都没有命中,其对象还是笨重的航母,可见命中率之低下。
由于需要依次起飞,单次航母可以发出的数量一般不过30-40架次(参考珊瑚海之战中双方首批次的发出数量),除去护航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机总共不会超过30架,鱼雷机最多半数。即使以20%命中率计算(这已经大大超过实战的概率),最多命中三枚。而大和的设计是可以抗20枚鱼雷而不沉(当然这个是纸面,实际武藏挨了18枚,大和只有10枚)而日本的97式氧气鱼雷,99舰攻,97式鱼雷机等等后来称霸太平洋的航母兵器当时不是在开发就是还没量产,其攻击力远达不到后来太平洋战争时的水平。指望单靠航母来抗衡战列舰,尤其是人家也有航母护航的战列舰编队,恐怕是痴人说梦话了。
想美军在战争后期那种以19艘航母组成的,舰载机近千架,一次可以发出200-300架攻击机,还自己保留200架以上的护航战斗机的特混编队,在战前没有人能够想象的到。而这时的日军精锐飞行员已经丧失殆尽,飞机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无力抗衡。才会让美军航母横扫太平洋,如入无人之境。这已经不是同等的较量了。即使如此,莱特湾海战也暴露出航母的在缺乏战列舰支援下的局限性。如果当时被堵在里面的是美军正规航母编队,其结果不会比那些护航航母好多少。
观点三:大和号的费用可以造4艘航母,几千架飞机,哪个都比造战列舰合算。
前面已经说了,二战前日军航母对美处于优势,战列舰则处于劣势,因此造战列舰是合理的选择。那么我们在来看看用大和的费用来造航母或飞机是不是现实。
1. 造航母:大和造价约1.2亿日币,同期翔鹤级航母的造价是8500万日币(不含舰载机)。也就是说两艘大和级理论上可以造三艘翔鹤级航母。可是我们在细细分析,日本可以建造航母的工厂总共只有4个:吴,横须贺,三菱长崎,川崎神户。当时吴在建造:苍龙一艘,千岁级两艘,千代田一艘。横须贺在建造:飞龙一艘,瑞风一艘,翔鹤一艘。三菱长崎在建造:大鹰级三艘,海鹰一艘(后改航母)。川崎神户在建造:瑞鹤一艘。哪里来的地方给你同时建三艘大型航母?
此外,日海军在开战时(1941年12月),共只有合格的母舰飞行员822人,约400个机组。刚够6艘航母使用。培训一个合格的母舰飞行员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而日本第一艘舰队航母赤城号1927年服役,1935-1938年才改装为直通甲板的近代航母。在1938年以前,加上试验品龙骧号,也就三艘航母的日本有什么能力再培养出多50%的母舰飞行员?
日军到后期,主要不是缺航母,而是缺飞行员,有经验的飞行员。1944年日军航母飞行员的新手率超过50%,平均飞行时间不过300小时,刚刚够完成基本战术动作训练。这样的飞行员去攻击对手就像“鸡蛋往墙上扔”。小泽舰队在最后一次作战中6艘大小航母,居然只有100名飞行员,不到50个机组!你给他航母有屁用!
日本缺少飞行员固然和本身国力有关,也和日本飞机重视速度和机动性,忽视防御有重要关系。如自封油箱等美军标配日军都不噱一顾,导致日军飞行员伤亡率奇高,有经验的飞行员乃至指挥官就这么大批消耗了。
2. 造飞机: 这根本就是屁话。还是那句话,你有飞机没飞行员等于狗屁。有飞机派上匆匆训练的新手就是送死。1000架飞机需要至少1200个机组,少说也要2400名飞行员。一个飞行员要五年时间,你至少要再建3-4所飞行学校,7-8个训练机场,几百架教练机,200-300名有经验的飞行教官。三千架飞机,你做梦呢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