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人能制作出大量的感情丰富的动漫呢?

回答
说到日本动漫的感情丰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其实是日本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甚至是产业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日本人能“玩转”感情牌,并且做得这么出神入化。

1. 根植于日本的细腻情感表达:

你不能否认,日本文化本身就崇尚细腻和内敛。这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直接、外放,日本人在情感表达上更倾向于含蓄、委婉,也更注重微妙的心理变化。这种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地就渗透到了动漫创作中。

“もののあわれ”(Mono no aware)——物哀之美: 这是日本古典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对世间万物盛衰无常的感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淡淡的忧伤和感慨。想想那些樱花短暂盛开又迅速凋零的场景,那种美好中带着一丝失落,不正是动漫里经常营造的氛围吗?《夏目友人帐》里,夏目与妖怪们的相遇和别离,那些淡淡的忧伤,就是这种“物哀”的体现。
“侘寂”(Wabisabi): 这种审美观强调在不完美、无常和朴素中发现美。这种对事物内在生命力的关注,也让创作者们更愿意去挖掘角色内心深处的、不那么光鲜亮丽但却真实的情感。很多动漫主角都有自己的挣扎和不完美,正是这些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集体主义与个人情感的张力: 日本社会相对更强调集体,个人情感有时候需要压抑或隐藏。这种背景下,动漫反而成为了一种宣泄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出口。角色内心的纠结、对群体归属感的渴望、被压抑的强烈情感,这些在动漫里可以尽情释放,也因此显得格外有力量。

2. 漫画作为孕育土壤:

日本动漫并非凭空出现,它深深地根植于日本漫画(Manga)的强大传统。漫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适合描绘内心世界的媒介。

详尽的心理描写: 日本漫画家非常擅长通过细腻的画风、角色的表情微调、内心独白、甚至是场景的氛围来传达角色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那些放大、夸张的表情,看似简单,实则承载了角色复杂的情感波动。比如《灌篮高手》里流川枫每一次运球时的眼神,都充满了不服输的倔强和对胜利的渴望。
叙事节奏的自由度: 漫画的篇幅可以很长,作者可以慢慢铺垫,一点点挖掘角色的过去、成长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代入角色。这种长期的情感积累,使得最终的情感爆发或收尾时,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类型多样,满足不同情感需求: 从热血少年漫到少女漫,从日常治愈系到沉重致郁系,日本漫画拥有极其广泛的类型,几乎涵盖了人类能体验到的所有情感。这种多样性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3. 动漫产业的“匠人精神”与市场机制:

日本动漫产业高度成熟,并且有着独特的“匠人精神”,这使得他们能够将情感故事打磨得炉火纯青。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日本动漫制作非常注重细节,无论是画面构图、人物动作的流畅度,还是配乐、声优的演绎,都力求完美。这些细节共同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更容易被角色的情感所吸引。一段关键情节的配乐突然响起,一个眼神的特写,都可能瞬间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心境。
声优的精湛演绎: 日本的声优行业非常发达,声优们不仅仅是配音,更是用自己的声音赋予角色生命。他们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情绪,通过语气、语速、音调的变化,将角色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宫崎骏电影里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正是因为声优们的出色演绎,才显得如此动人。
面向特定受众的精准投喂: 日本动漫市场非常细分,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性别、兴趣爱好的受众,都有专门的制作团队和作品。这种精准的市场定位,使得创作者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目标观众的情感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创作。比如针对女性观众的少女漫,就更侧重于细腻的感情描写和角色之间的互动。
系列化与情感延续: 很多动漫作品都是长篇系列,这给了角色情感的深度发展和时间上的延续性。观众可以看着角色从年少轻狂到成熟稳重,看着他们的友情、爱情如何发展变化,这种长期的情感陪伴,自然更容易产生深厚的感情。想想《海贼王》里那些长久以来围绕着路飞的伙伴们的羁绊,每一次分离和重逢,都充满了厚重的情感。

4. 社会文化背景的映射与触动:

动漫不仅仅是娱乐,它也常常反映和触及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普遍心理,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青春期的迷茫与成长: 日本社会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成长问题非常关注,动漫中大量描写青春期角色在学业、友情、爱情、未来选择上的迷茫、挣扎与成长,这很容易触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些阶段的观众。新海诚的很多作品,如《你的名字。》,就精准地捕捉了年轻人在成长中的不安与渴望。
人际关系的疏离与连接: 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变得疏离。动漫中,角色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过程,对友情、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孤独感的克服,都能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并给予他们慰藉。
对逝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还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普遍的情感需求在动漫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紫罗兰永恒花园》里薇尔莉特通过写信理解“爱”的过程,就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探索。

总结一下,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制作出大量的感情丰富的作品,是因为:

文化底蕴: 日本自身细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提供了创作的土壤。
漫画基础: 日本漫画擅长心理描写和叙事铺垫,为动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产业优势: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出色的声优以及细分的市场,让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社会映射: 动漫能触及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从而引起广泛共鸣。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造就了日本动漫那独特的、能够深入人心的情感力量。它不是简单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性深处情感的细致洞察和生动描绘,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打动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先说清楚一点,国内从来都不是做不了感人心扉的作品,相反,很多国产家庭伦理剧,古装宫斗剧等等,情感刻画都非常出色。

可以思考一下现在国产动画的编剧大多都是什么年龄层的人,平均在20岁-30岁左右。往往阅历和经验都不足。而那些有经验有阅历的编剧,大多数开始向电视剧,网剧,电影方面发展。

国内会有这种现象,轻文娘个人觉得,大概还是国内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普遍认知,有着偏差。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包括《全职高手》,《魁拔》,《一人之下》等等都是以热血战斗为主。主要讲感情的其实较少的。

没有黑的意思,实际上目前许多国产动画在情感刻画上比较“尬”的原因,确实有一部分是编剧和导演经验和阅历还不足,毕竟国产动画目前发展还没有达到日本的高度。

然后,扯回来。

轻文娘不知道题主说的「大量感情丰富的动漫」指的是哪种Class,因为按照工业化标准的角度来看。

大家实际上都在玩一个套路。

所以如果题主问的意思实际上是「为什么冷漠的日本人能够做出那么多能够让人感动的动漫」,这个东西解释起来就特别简单。

悲剧作为工业化创作的一种捷径,几乎能够快速的让观众或者读者获得相对应甚至是高于创作成本的感情回报。

因为观众特别喜欢被感动,感动本身是一次来自泪腺的某种产物的分泌,而这种分泌一定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你只要打动了观众,他们就会觉得啊这个故事进到了我的心里,我好难受,我好感动。

观众层级的不同,这种对于泪腺的捶打效果就不同。

有的观众你折腾半天哭不出来,有的观众你轻轻一碰就哭的稀里哗啦的。

所以,如果只是在问这个,那么这也仅仅只是在探讨商业化罢了。

举个例子,你问许多小说写手你把一个人物写死,或者写个悲剧你不难受吗,大概大概率得到的答案是“不难受”,因为剧情需要。所以“作者冷漠”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并没有太大关系。

虽然轻文娘觉得题主很可能在问这个。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呢?

有,之前提到的,国产动画的情感刻画有不少比较尬,轻文娘个人觉得是阅历和经验问题。

常有人问轻文娘,什么故事才算是好故事?

轻文娘发现这个定义很难给,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好坏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感动是众多情绪的一环,我们会感觉到高兴,会感觉到愤怒,会感觉到兴奋,也会感觉到失落。

文创作品本身也是这样,如果你无法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感同身受,你自然就没有办法认同他是一部好作品。

这就像是你在看《与狼共舞》,你不会简单地把最后的情节解释成一种悲剧,你只是会在那样的故事之下最后露出一副有些无奈的表情,因为这个故事本身与你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你没有办法一句话说清楚地情感。

同时,你在看《阳光小美女》的时候,你也不会去把这部片子单纯的当做一种喜剧片来看,当故事走向结尾的时候,你看到每个人的转变,并不是觉得单纯的温暖,而是一种会心一笑。

同样,你没办法解释这个笑容代表着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只是觉得,这个地方和你感同身受,让你很自然的就这样笑了出来。

这并非是商业化的情节创造出来的内容,而是来自于电影人自身与观众的共鸣传达到位了。

这才是电影,或者说是文创这个媒介最好的表现。

我们在看《壳中少女》时会因为女主和乌夫库克抱在一块而感到神伤,但这不是片子带给我的感动,而是与女主在心境和想法上产生共鸣所体现出来的。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与社会中的经历有关,但与社会自发形成的情感毫无关联。

因为这是你自己经历之后产生的感情,与任何人没有关系,所有东西都属于你自己,换句话说没有阅历还要写出让人产生共鸣的故事,其实是个很难的事(不过当然也是能写出来的,只是难度更高)。

所以,日本社会这个整体体现出来的人情冷暖,体现出来的情绪本身,与日本人创作动画或者电影,想要给观众表达的共鸣毫无关系。

所以说,「为什么冷漠的日本人却能制作出大量的感情丰富的动漫呢」,其实根本没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日本动漫的感情丰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其实是日本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甚至是产业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日本人能“玩转”感情牌,并且做得这么出神入化。1. 根植于日本的细腻情感表达:你不能否认,日本文化本身就崇尚细腻和内敛。这不像西方文.............
  • 回答
    日本在许多人心目中,确实是一个文化上倾向于内敛、注重传统和集体和谐的国家。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许多在海外背景下同样精彩绝伦的游戏作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日本游戏开发者是如何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依然能捕捉并重现不同地域风情,甚至将其升华的。首先,日本的文化本身就具备一种强.............
  • 回答
    日本物理科研的光辉之路:十余次诺贝尔奖背后的秘诀日本,一个在许多领域都以其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著称的国家,在物理学领域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有十多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翘楚。是什么让日本的物理科研如此繁荣?他们的成功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菅义伟首相访问美国,并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献花,这在日本国内引发了一些讨论,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日本人对此表示理解和接受。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1. 历史背景与对战争的反思: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灵顿国家公墓是美国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而设立的圣地。日本人之所以能接受菅义伟的献花行为,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也道出了很多外国朋友对日本文化的普遍感受:一方面,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彬彬有礼,遵守规则,甚至有些刻板,似乎不太外露情感,可以用“冷漠”来形容;另一方面,日本的文艺作品,无论是文学、电影、动漫、音乐,却常常能深深触动人心,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强大的感染力。这种看似.............
  • 回答
    羽生结弦的励志之路:为何能赢得中国央媒的赞誉?提及羽生结弦,即便你不是花滑爱好者,也多半听过他的名字。这位来自日本的花样滑冰选手,不仅仅在日本本土拥有超高人气,在中国,他的名字同样家喻户晓,甚至能够获得中国中央媒体的公开称赞,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他的成名之路,又有着怎样的励志色彩?要理解为何一位日本.............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日本恐怖游戏能抓住人心里的害怕,做出让人毛骨悚然的作品,这绝不是偶然。它是一股融合了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对人性深层恐惧的深刻理解的产物。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首先,日本的文化底蕴本身就充满了对“幽灵”、“异形”和“不可名状之物”的天然亲近感。 从古老的民俗传说、神道教信.............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在加强国家安全和测绘管理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一些日本公民在中国从事非法测绘活动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这类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国家安全和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什么会有日本人在中国非法测绘?日本人之所以会在中国从事非法测绘,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经济利益驱.............
  • 回答
    日本人的名字和性格或特长之间的联系,并非像某种古老的预言,能够精准预测子女的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偏好、寄托与祝福,它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联系并非绝对,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名字决定命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人起名确实有一些倾向于与美好品质、自然景物、或.............
  • 回答
    .......
  • 回答
    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确实相当普遍,而这种分工也给扮演“家庭顶梁柱”角色的日本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渊源来看,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男性的社会责任和女性的家庭角色。在明治维新后,随着.............
  • 回答
    日本,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相比中国、美国这些巨无霸自然显得“不算很大”,更别提那纵横交错、连绵起伏的山地了。然而,这个国家却承载着超过1.2亿的人口,而且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逻辑和智慧?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土地利用的极致与精细化:挤出每一分生存空间首先,日本人对土地的利用可.............
  • 回答
    日本之所以能在半导体领域“卡住”韩国的脖子,其根源在于过去几十年来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实力和市场主导地位。而之所以那三款精细化工产品只有日本能做,更是日本在特定技术领域精耕细作、近乎垄断的体现。至于这背后是否存在美国人的布局,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说中国人“不能接受”和服可能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穿和服拍照或者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但如果从更普遍的社会接受度和理解度来看,确实存在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来试着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一、 接受日本料理:味蕾的“普世价值”与文.............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韩国人能在最近的事件中坚持抵制日货,而有的中国人做不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国情怀”强弱对比,而是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以及政治因素等复杂交织的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 一、 历史记忆的深刻性与直接.............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有什么具体事例能证明日本人善战?”,需要从多个角度,并以历史事件和文化表现为依据,进行详细阐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善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战术、战略、军队纪律、战斗意志、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例和文化表现,可以用来证明日本人“善战”的各个方面:一、 历史上的.............
  • 回答
    说起“躺平”,这词儿在国内近些年火得不行,尤其在年轻人里,一听就觉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它概括了一种不想再拼了,只想找个舒服的姿势,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心态。这事儿吧,放在日本韩国那边,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那儿有类似的概念,比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或者韩国的“三抛世代”。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核心里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