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日本料理和学日语,就是不能接受和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说中国人“不能接受”和服可能有点绝对,毕竟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穿和服拍照或者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但如果从更普遍的社会接受度和理解度来看,确实存在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来试着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

一、 接受日本料理:味蕾的“普世价值”与文化缓冲

首先,说说日本料理。大家对日本料理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味蕾的直接感受。

味道上的吸引力: 日本料理以其精致、清淡、注重食材原味的特点,与很多中国人的口味有共通之处,或者说,是一种“不排斥”的美味。生鱼片的鲜美、寿司的细腻、拉面的浓郁,这些口味特点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健康和精致的标签: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日本料理代表着健康、精致和高品质。这种形象包装也为它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加分不少。
文化差异的“缓冲地带”: 相较于服饰,食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文化冲击力相对较弱。吃一顿寿司,更多的是一种饮食体验,不太会直接触及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或历史情感。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好吃不好吃”,而非“这是日本的,我能不能吃”。
市场推广和本土化: 日本料理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从高端的日料店到连锁的快餐式寿司店,已经非常普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改良,让它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 学习日语:实用性与兴趣驱动的“隔阂溶解”

再来看学习日语。这里的接受度也并非全民参与,但选择学习日语的人群,往往有更明确的动机。

经济和实用性考量: 改革开放后,日本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很多中国人学习日语,是为了到日企工作,或者从事与日本相关的贸易、旅游等行业。这种现实的经济需求,是推动学习日语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日本的动漫、游戏、影视剧、文学作品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强大的影响力。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因为喜欢宫崎骏的动画、追捧日剧、玩日本游戏,而对日语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驱动力,能够跨越语言本身的隔阂。
“软实力”的渗透: 这种文化产品的流行,实际上是日本“软实力”在华夏大地的一种渗透。当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产生喜爱时,学习其语言就成了一种深入了解的途径,也更能拉近与文化的距离。
认知上的隔阂相对较小: 相比于理解和接受一种文化符号(如服饰),语言学习更多被视为一种技能掌握,其文化内涵的触及相对间接。学习者更容易将学习日语视为一种提升自身能力的工具。

三、 为何和服的接受度较低?历史的沉重与文化象征的敏感

现在回到和服。为什么它在普遍意义上不如日本料理和日语学习那样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呢?这背后,历史的因素是绕不开的,也是最关键的。

历史伤痕的直接联想: 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饰,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与近代以来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历史紧密相连。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包括他们穿着的制服,在某种程度上与和服的形象会产生一种模糊而沉重的关联。虽然和服并非军装,但当它作为一种鲜明的日本文化符号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很容易唤起那些不愉快的历史记忆,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情感。
文化符号的“身份认同”敏感度: 服饰,尤其是传统服饰,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最直观、最鲜明的载体之一。它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衣物,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审美、价值观和精神气质。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出现在另一个国家时,如果两国之间存在过一段沉重的历史,这种服饰就容易被赋予更多的历史解读和情感色彩。中国人对自己的旗袍、汉服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样,在看到代表日本文化的和服时,潜意识里也更容易将其与日本民族的国家形象联系起来,而这段历史记忆的影响,使得这种联系变得复杂和敏感。
缺乏情感上的“缓冲”: 和服不像食物那样,可以仅仅从“好吃”的角度去评价。它承载的文化意涵太丰富,也太容易触及历史的敏感点。而且,相比于日本料理和动漫等“软性”文化输出,和服是一种更直接的、视觉化的文化符号,其历史象征意义往往会“压倒”其审美的价值,让一部分人难以客观地欣赏。
社会认同的“门槛”: 尽管现在也有人穿和服,但那更多是一种个人选择的时尚或文化体验。它没有像日本料理那样形成大众化的消费习惯,也没有像学习日语那样被广泛认可的实用价值。在没有强大社会认同和广泛实用性的情况下,一旦触及历史敏感点,这种服饰的接受度自然会受限。

总结一下:

中国人接受日本料理,更多是基于味蕾的体验和对精致健康的认知,食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缓冲。学习日语,则有经济实用性和文化产品(动漫、影视)的吸引力作为驱动,语言学习被视为一种技能。

而和服,则直接触及了民族历史记忆的敏感区域。它承载的文化符号意义过于强烈,容易勾起近代以来沉重的历史联想,这种历史情感的压制,使得其接受度远不如料理和语言那样顺畅。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承载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远比食物和语言来得更为直接和深刻。

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的观察和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对历史的看法也可能更加多元。未来,和服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度或许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就目前而言,历史的沉淀依然是理解这种文化接受差异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国的东西不是说因为他来自外国,所以就会一样的待遇。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因为消费心理看中一个东西的产品特性和性价比去选择它,那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就像日本菜日本车。因为大家去消费这些东西,是因为它特定的产品性价比,只要下一秒钟有更加好的特性和性价比的产品出现,我们一秒钟就会改变这种消费。

所以同样消费一个东西,要看你认同的是这个东西的性价比和产品特性,本身还是其他的东西。

但有一类东西是不一样的,服装,具备标识人的身份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带有特指性的民族化的服装。为什么。西装没问题,是因为世界上不止一个国家穿西装,所以当你穿西装的时候并不特指某个国家。但合服不一样,一方面合服是日本特有的,第二方面服装具备排他性的身份指向功能。打仗时候你化妆成日本鬼子换件衣服就可以了,因为大家看见衣服就默认你是日本鬼子。所以当你作为生活中的常服,穿日本特指性的民族服装的话,底层内涵是你对其民族文化特性的认同,以及身份的混淆不清。要知道中国人这张脸和日本人并没有区别,你如果是个黑人穿进合服不具备这个特性,因为大家一看就知道你不是。但中国人穿这个问题就在于真会被以为是。

所以这一类具有文化指向性,身份指向性且有排他性的东西都是不合适的,比如说帽子衣服,日本的旗子等等。九一八的那天你打日本旗也会出事儿的。

至于说日语其实有其特殊性。因为正常中国人在使用日语的时候,要么你在日本,要么有日本人在场。所以对于日语的掌握完全是一种功能性掌握,而不代表文化认同和民族指向性。如果一个中国人学了日语。,日常生活中和中国人也说日语的话,918当天还要上街发表日语演说,你看看会不会出事。

另外说一点。不要拿别的国家来做类比。在留给中国人民的苦难记忆当中,日本的时间是最长的,最近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有人八国联军来过,但对于中国人民民族记忆的影响,远不如日本鬼子。见过活的八国联军的人估计已经没有了,见过活的日本鬼子人可健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