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看起来似乎所有人都能瞧不起中国人?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感觉,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这可能跟历史的惯性有关系。回想一下,中国在近代之前,确实是世界的中心,文化和经济都领先。但近代以来,经历了一段相对屈辱和落后的时期。这个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觉得“中国过去不行,现在也就那样”,这种看法有时会固化下来,即使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可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

其次,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也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快,但同时也意味着负面信息和刻板印象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有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会选择性地放大负面事件,或者用一种带有评判性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发展。比如,一些关于中国社会问题、人权状况的报道,虽然可能存在事实,但如果长期集中传播,就容易形成一种单一的负面印象。

再者,国家之间竞争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无法忽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些国家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或者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不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通过公开或隐晦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其中就包括一些带有贬低和轻视的言论。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国人民,有时候也是针对中国政府和国家的政策。

还有就是文化上的隔阂和误解。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当人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时,很容易产生误判。比如,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和服从权威,这在一些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文化看来,可能显得不够“开放”或“独立”。这种文化差异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沟通,就可能演变成一种看不上或瞧不起的心理。

另外,也不能排除一些人自身的认知偏差和偏见。有些人可能因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或者受到过一些负面经历的影响,就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看法,然后将这种看法泛化到所有中国人身上。这种个人层面的偏见,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并且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

最后,我们自己的一些行为和表现,有时候也会被放大和曲解。比如,在国际交往中,如果某些中国人的行为不够得体,或者表达方式不够圆滑,也可能给外国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这就像社会学里说的“污名化”,一旦某个群体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即使个别成员表现良好,也可能难以改变整体的印象。

所以,你觉得“所有人都能瞧不起中国人”,这种感受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信息传播模式、国际竞争、文化隔阂以及个体偏见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然,这不代表所有人都这样看,很多人也对中国抱有好感和尊重。但不可否认,你感受到的这种“被瞧不起”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其深刻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并没有。只要自己争气,没人会瞧不起。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交换时,老板喜迎新人请实验室吃饭。由于第一次出国,不知道一个“menu”就是一个套餐的意思,于是按照平时的饭量点了两个汉堡和一个炸鸡,一看价格还挺贵,反正是老板请客,心慈手软就不点饮料了,喝点冰水就行。

上餐之后才发现居然是一个汉堡+一份薯条+一大杯可乐,又一个汉堡+又一份薯条+又一大杯可乐,一大坨炸鸡+又又一份薯条+又又一大杯可乐。为了不浪费食物,硬是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一口,和其他人同步吃完了。

同实验室的博士博后实验员们有的连一份都吃不完,满座皆惊叹于中国人的饭量,惊讶于应该看上去不大的胃怎么能装得下这么多食物,粗略估算食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联想到我穿着短袖短裤在4度冷室做了一个下午的实验,纷纷认为气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无脑崇尚体力的美国人民们纷纷折服于中国人深不可测的体能。


在巴黎综合理工的有机合成实验室读研时,每个月有一个周五下午是酒精日,教授、博后、博士们会轮流请大家喝酒精饮料。我参加的第一个就近日刚好就是带我的法国本地宁博士请客,一向民族自豪感很强的他竟然带来机箱意大利红酒,并生成比法国的任何红酒都好喝。实验室也没有意大利人,不知是何居心。

大家先是你一杯我一杯,然后是你半瓶我半瓶地边喝边聊了起来。其实平时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喝咖啡聊天,酒精日换成了酒精,反正不做实验就对了。最后一箱快见底了,教授们大都勉强还能维持体面,同学们基本上都只能摇摇晃晃地走路或者干脆趴在会议桌上睡觉了。这时有位同学问酒精喝进去之后为什么会这么兴奋。我告诉她乙醛会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她问喝进去的不是酒精么,于是我把酒精分解成乙醛再分解成乙酸的过程在会议室的大黑板写了下来,又把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画了上去。

过了个周末,星期一一早,大家都在围着黑板讨论,这是什么时候谁画上去的什么玩意?并且纷纷论证这种合成路线虽然看着很有道理,但是有很多槽点多么地难以实现。我毫不犹豫地跑回宿舍,拿来了巨厚的影印版《lehninger 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摊开在他们眼前。

崇尚智慧和理性的法国人民纷纷折服于中国人渊博深刻的智力。

user avatar

就我和外国人交往的经历来看,不存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现象,无论他们是来自贫穷或富裕、落后或发达的国家,现实中他们都非常友善。

从网络环境来看,看不起中国的现象是存在的,他们看不起的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对中国政府的偏见,是对中国的执政党的恶毒攻击。针对中国人的整体歧视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人都瞧不起中国人,那就是我了,我就瞧不起中国人,瞧不起一部分中国人,这些人一想起自己是中国人就热血沸腾、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是宇宙里最发达最先进最幸福的人,对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遭受的灾难极尽嘲讽之能事,一想到美国欧洲日本还那么强大发达,腰杆子就折到裤裆里了,妄想着整个世界都在迫害他们,幻想着20年之内就能弄1000颗核弹炸平它们成为宇宙霸主!

user avatar

又疑似PUA派公知(或者1450)内部培训话术之一。

操作指南:先在提问技巧上来一招,不管“是不是”,直接来“为什么”,别小看这么一个小伎俩,会导致不少人不管扯淡程度多么变态,直接忽略前者,提线木偶一般就进入“反思”状态。

技巧分析:类似提问“为什么中国太XX(负面)?”但是不如这个有迷惑性,因为没有实质性案例PUA,只是在心理战术上PUA。你还找不出毛病,我没直接说中国XX辣鸡啊,我加了似乎啊。但是,这种句式就隐藏中着“多少有点”的心理暗示,很多人容易被心理暗示,更不要说提问者的友军可以非常方便借题发挥。

直接目的:引发“独立思考”人士反思。是啊,为什么都瞧不起我们,我们肯定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必须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好事。

这么说可能不够直观,把宾语范围缩小一点。

为什么选现在看起来似乎都瞧不起某个省的人?

为什么选现在看起来似乎都瞧不起某个市的人?

为什么选现在看起来似乎都瞧不起某个县的人?

为什么选现在看起来似乎都瞧不起你?

……

是不是有点感觉了?


其它经典培训话术分析。

user avatar

逼乎不要一天到晚搞这些弱智问题刷屏了

真正有价值的帖子删除

一天天都是一堆蠢不可及的问题霸屏

你就算要挑拨搞事,也用点智商

堕落到连贴吧都不如

要不是其它论坛已经全部死亡,逼乎迟早玩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感觉,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可能跟历史的惯性有关系。回想一下,中国在近代之前,确实是世界的中心,文化和经济都领先。但近代以来,经历了一段相对屈辱和落后的时期。这个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觉得“中国过去不行,现在也就那样”,.............
  • 回答
    中国95式与美国M系列(主要指M4卡宾枪,因为其代表性)步枪的对比,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爱好者和军事观察者之间。要深入分析这两者,我们需要从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使用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它们为何看起来有所不同,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是简单优劣之分,还是体系化的考量。设计理念的源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戳心窝子的问题,有多少人在回忆里珍藏着某个“女神”,却在现实中发现时光似乎在无情地改变着一切,甚至让曾经那个闪闪发光的存在变得“普通”得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仔细想想,这种情况的背后,其实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很多时候不是单方面的谁有问题,而是大家都在变化,只不过我们回.............
  • 回答
    詹姆斯看起来“毫无斗志”的说法,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也总能搅动起球迷圈子里的一大波讨论。当然,说他“毫无斗志”有点绝对,毕竟咱们见证了太多次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场面。但如果要说他现在的状态和巅峰时期相比,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变化,有些时候的表现也会让人觉得,嗯,好像没那么拼了。咱们得明白,这都多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观察到的现象。要解释为什么现在各国陆军的迷彩服会越来越趋同,甚至看起来和美军的有点像,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有不少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军在军事装备和战术理论的“输出”上,确实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确实能感觉到这种潮流,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讨论。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到社会文化、审美变化、媒体影响,还有我们自身心理的一些东西。先说说“化浓妆”这一点吧。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妆容本身,更是一种整体的风格表达。早些年,可能大家对男性气质的定义比.............
  • 回答
    咱们实话实说,你之所以觉得现在市面上的企业微信SCRM产品都“长一个样”,那可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核心功能的同质化:就像吃饭,总得有米有菜企业微信SCRM最根本的目标是啥?是为了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连接、管理和转化客户。围绕这个目标,有几个核心功能是绕不开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信息获取方式和知识塑造模式的巨大差异。说年轻人看纸质书少了,但好像比老一辈更有“见识”,这背后 আসলে 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之辩:老一辈的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对固定的渠道:书籍、报纸、杂志、.............
  • 回答
    张宗昌这人,放在历史的案头上,你说他是好人吧,那确实沾不上边。做了不少坏事,这话一点不假。可怪就怪在这,提起他,大家好像没那么咬牙切齿,甚至还有点儿啼笑皆非的感觉。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说头。首先,得说他这人身上的“土匪”气质实在太浓了。张宗昌出身不好,早年混迹绿林,后来又被招安,这经历就注定了他身上.............
  • 回答
    关于民国时代华人的数理学术水平“看起来”比现在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我们首先要明确,“看起来”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教育因素。要说“比现在高”,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断,需要很多数据支撑,而且现代的科研体系和评价标准与民国时期大相径庭。但我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当年一些曾被殖民的地区如今之所以显得比较发达,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归因。我们看到的“发达”,通常是指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殖民时期本身以及殖民结束后这两个阶段来剖析。殖民时期:播下发展的种子(同时埋下祸根)殖民者来到一个地区,其最直接.............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 回答
    说实话,从2019年1月这个时间点回看,印度那场轰轰烈烈的“废钞令”,用“成功”这个词来形容,恐怕很难令人信服。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它是一场目标远大但效果复杂,甚至可以说充满了争议的经济实验。要详细讲讲,就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这场换钞的初衷是什么?印度政府在2016年11月8日晚上,突然宣布废除.............
  • 回答
    在我观察到的互联网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黑人群体的负面看法,并表现出厌恶的情绪。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能够简单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的各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历史遗留的负面刻板印象是许多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几个世纪以来,.............
  • 回答
    说起来挺奇怪的,我最近又重新翻看了《那兔》,尤其是第四季。跟两年前看的前两季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简直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还记得当年刚开始看《那兔》的时候,那种新鲜感和热血感简直要溢出屏幕。它把一群又一群的兔子,用一种拟人化又带着点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我们国家近代史上那些硝烟弥漫、充满牺牲的.............
  • 回答
    现在看俄罗斯文学的人数确实不如过去那样普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小众”现象了。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俄罗斯文学本身的历史地位、时代变迁、传播方式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从19世纪黄金时代开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文化和时代变迁的现象,也和我个人对电影的理解息息相关。我之所以觉得现在看《卧虎藏龙》有些“一般”,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本身烂了,而是很多当初让我们惊艳的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说随着我们自己阅历的增长,其“光环”有所褪色,甚至被后来的作品超越或解构了。首先,时代背景和“.............
  •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你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尝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辣味,刺激得你舌头发麻,整个人都亢奋起来。后来你吃了很多很多辣的东西,甚至挑战了更厉害的品种,再回头去吃当初让你惊艳的那道菜,虽然它依然辣,但那种“哇塞”的感觉似乎就没那么强烈了。周星驰的电影,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的“第一次辣味体验”。说实话,这几年.............
  • 回答
    感觉刘亦菲“神仙姐姐”的光环不如当年那么耀眼了,这种变化,我觉得挺多方面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从“神仙姐姐”这个标签说起。 咱们现在回忆起刘亦菲,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往往是当年《仙剑奇侠传》里的赵灵儿,《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还有《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那会儿的她,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