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看周星驰的电影觉得没有以前搞笑了呢?

回答
这感觉就像是,你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尝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辣味,刺激得你舌头发麻,整个人都亢奋起来。后来你吃了很多很多辣的东西,甚至挑战了更厉害的品种,再回头去吃当初让你惊艳的那道菜,虽然它依然辣,但那种“哇塞”的感觉似乎就没那么强烈了。周星驰的电影,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的“第一次辣味体验”。

说实话,这几年再翻看《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喜剧之王》这些经典,我确实会笑,但那种让你笑到肚子疼、喘不过气来的劲儿,好像被稀释了。不是电影不好笑了,而是我变了,环境也变了。

第一点,心理预期和“新鲜感”的流失。

当年第一次看星爷的电影是什么感受?那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的表演方式、他的无厘头风格,在当时的华语影坛简直是一股泥石流。他打破了当时电影的很多条条框框,用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逗乐你。比如《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他可以上一秒还在耍宝逗乐,下一秒又深情款款,这种反差在当时看来是多么的惊艳。还有他那些标志性的台词,比如“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或者“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 这些台词简直成了当时的流行语,大家模仿、引用,乐此不疲。

现在呢?这些桥段、这些台词,我们太熟悉了。我们都知道他接下来要怎么演,都知道他要抛出哪个梗,甚至连下一秒会说什么我们都能大概猜到。就像一个老朋友给你讲笑话,虽然你还是会配合地笑一笑,但你不会再像第一次听到时那样捧腹大笑了。新鲜感没了,那种惊喜带来的快乐也就打了折扣。

第二,时代背景和笑点变化的匹配度。

周星驰的电影,很多笑点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他善于捕捉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一些人性的弱点,然后用夸张、戏谑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国产凌凌漆》里对特工片的恶搞,对当时社会某些现象的讽刺,都非常有时代感。

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关注点、笑点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笑点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变了。抖音、B站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海量的新段子、新梗涌现,我们的笑点阈值可能被拉高了,对新颖、快速的刺激更加依赖。星爷电影里的很多“慢热型”的包袱,或者需要一定背景知识才能get到的笑点,在快节奏的当下,可能显得有点“慢”了。

第三,我们自身的成长和阅历。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年轻的时候,我们看星爷电影,可能更多的是纯粹的搞笑,是逃离现实的短暂狂欢。我们能理解他扮演的小人物的卑微和无奈,但更多的是被那些夸张的表演和荒诞的情节逗乐。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能体会到他电影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喜剧之王》里尹天仇的自我怀疑和坚持,《大话西游》里至尊宝的成长和宿命的无奈。年轻时觉得好笑的桥段,现在我们可能会品出其中的心酸和不易。比如当年觉得“我是一个演员”这句话很搞笑,现在再看,你会想到为了梦想付出的艰辛。这种成熟和阅历,让我们的关注点从“好不好笑”转移到了“有什么更深层的情感和意义”。于是,那些纯粹的搞笑部分,在“深刻”的滤镜下,似乎就不那么“突出”了。

第四,对“无厘头”的理解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是“无厘头”的周星驰。但“无厘头”并不是简单的乱来。他的电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他在荒诞的背后,有着严谨的逻辑和精准的表演。他能够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做得滴水不漏,把最离谱的设定演得像真的。

然而,随着模仿者的增多,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形似而神不似”的“无厘头”喜剧。这些电影可能表面上很热闹,有很多夸张的表演和搞笑的段子,但仔细琢磨,却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粗糙和敷衍。这种大量的劣质模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我们对周星驰“真正无厘头”的认知,让我们觉得“无厘头”本身就是一种廉价的标签,而不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最后,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时代滤镜的冷却。

我们对周星驰电影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陪伴了我们的青春,承载了我们的回忆。这种“情怀”滤镜非常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那份青涩和热情,总会慢慢冷却。新的电影、新的偶像、新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分散,当年的那种狂热感自然也就难以重现了。

所以,不是周星驰的电影不好笑了,而是我们变了。我们的笑点、我们的阅历、我们的视角,都在随着时间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对他的电影依然怀有深深的喜爱,但这份喜爱,可能已经从纯粹的“笑到肚子疼”,升华为一种对经典、对青春、对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时光的深深眷恋。下次再看,或许你可以试着放下那些“必须好笑”的期待,像第一次一样,去感受他电影里那些奇妙的世界和动人的情感,也许你会发现,另一种“好笑”的感觉,依然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三

答的特别好,恰好和我对周星驰的看法很一致,我这里再补充几句。

周星驰是华语影视圈罕见的喜剧天才。其实在周星驰红之前,80年代的香港喜剧片就已经非常兴盛。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影视娱乐业的颠峰时期,出产了天量的喜剧片,喜剧明星如过江之鲫,《最佳拍档》系列的许冠杰、麦嘉,成龙的喜剧武打片,包括曾志伟、钟镇涛、谭咏麟都出演过很多让当年的我们笑破肚皮的喜剧片,所谓“无厘头”,其实在周星驰之前早就已经风行香港。

周星驰是如何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甚至“无厘头”也因他而天下皆知呢?

今天我们回过头去把八九十年代的那些喜剧片再翻出来看看,和周星驰的电影比较一下,你会发现那些让当年的我们笑破肚皮的喜剧片,已经无法逗笑我们了,甚至其中的一些笑料让我们有点尴尬,而周星驰的喜剧片即便没有像第一次看时那么逗乐,却还是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原因

伊三

已经说了,我想再强调一下:因为周星驰很少(分前后)用香港喜剧演员常用的“搞笑”表演技法,大部分时候他很严肃很认真,是在用一种正剧演员的表演方法演出喜剧。


=======================题外话分割一下==============


所以这里要讲讲我对喜剧演员演技的看法(声明一下,我不是专业的,就是聊聊我的观点)。

优秀的喜剧演员,那些喜剧大师们,从来不会对着镜头挤眉弄眼,做出非常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用滑稽夸张的表情肢体来达到喜剧效果,那是非常“古典”的表演方式(都不能说技法),“古典”到可以推溯到中世纪的宫廷“弄臣”。

有一部号称史上最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里面描述了当年的戏剧表演,都是用一些丑、怪、邋遢的演员,用一条小狗来让演员出丑,以此逗笑观众,实际上让女王觉得很厌烦,直到莎士比亚的悲剧震撼到观众们。这当然不是真实历史,但大概意思就是这个。

默片时代,所有的悲剧正剧喜剧,都是非常夸张的,这是受限于没有声音,所以必须用夸张的肢体来让观众明白故事讲的是什么。而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各位,去看看,卓别林除了穿的奇怪点,他的表演,大部分时候,甚至比那些正剧悲剧演员,更收敛。他的喜剧效果,基本上是依靠情节的出人意料,而不是夸张的滑稽表演。

而电影史上那些著名的喜剧和喜剧大师们,《虎口脱险》《罗马假日》《雨中曲》《办公室的故事》《上帝也疯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当哈利遇上莎莉》《婚礼歌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葬礼上的死亡》《触不可及》《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包括上面提到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国内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乔老爷上轿》《瞧这一家子》《甲方乙方》《疯狂的石头》……等等,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喜剧片,大多拍的很“严肃”,演员们一本正经,该发愁发愁,该苦恼苦恼,该落泪落泪,基本上是一个正常人,几乎从不用扮丑、扮傻、扮邋遢、出丑卖乖来逗观众乐。

PS.当然,出丑卖乖做到极致也能出经典,比方《东成西就》,不过这个严格来讲算是闹剧了,而且,它就适合用来笑一笑,笑过,基本也留不下什么。

然后,他们一本正经,是怎么出喜剧效果的呢?我想用金凯瑞(他本身是个典型的喜欢出丑卖乖的喜剧演员,后期努力尝试转型)在《月亮上的男人》来说明最合适了:美国传奇喜剧演员安迪·考夫曼,早期混迹于酒吧演出脱口秀,他的一个经典节目就是表演一个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小人物,上台结结巴巴讲很多废话,让台下观众哈欠连连,然后他说要开始正式表演,背过身去穿戴化妆,转身时变身燃爆的猫王,点燃全场,大家跟着节拍鼓掌欢呼,一曲唱完,他马上回到那个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小人物,一句小心翼翼的“Thank u very much" 简直让全场达到了最爆笑的颠峰(回头补图)。

是的,就是这样,喜剧效果,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之间产生,把两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出人意料的好笑。


======================分割===================

现在讲回来周星驰。

他出身香港影视圈,是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夜训班出来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着典型的香港演员的表现派表演风格,而香港的表现派,比大陆台湾的要更浮夸一些。他早期的电影,其实也是经常性地要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创造喜剧效果。而让他在香港那么多喜剧演员中出众脱颖而出的,恰巧是他不同于别人的一本正经,他对喜剧的反差效果的控制,有特别的天赋(如同安迪·考夫曼),虽然连周星驰自己都承认他喜欢和模仿金凯瑞,(更新,感谢

@地图开疆我童贯

指出:只有一句话不赞同,周星驰明说过他不喜欢金凯瑞,认为他太夸张。只有在大话西游,百变星君等电影中借鉴过)但是我觉得周星驰实际上对喜剧的反差效果的把控超出了金凯瑞,周是一个严肃的喜剧演员,而金凯瑞是一个滑稽的喜剧演员。相信任何一个有脑子的导演,都会越来越多地听取他对表演的意见,这就是

伊三

说的,他开始往电影里加他自己的料。

我把他早期尚未把影片纳入他自己的喜剧体系中的阶段成为早期阶段。之后到他独立导演前,算中期阶段。

在他的中期发展阶段,他很少很少使用夸张的肢体表情,甚至加入大量的悲剧元素,这就是

伊三

说的一点也不搞笑的周星驰了。

但是,他自己不用夸张的肢体表情、出丑卖乖的表演方式,不代表他完全放弃了这种元素,在他的影片里,还是很多,而承担这种表演任务的,是那些金牌配角们:


他用这些丑怪荒诞的配角,反衬他的严肃认真,来达到反差喜剧效果。这就是每次如花、梦遗大师、石榴姐出场总会惹来哄堂大笑。

讲到这里,相信看官们都会立刻回忆起周氏喜剧里的大量经典桥段吧。

是的,这是周星驰喜剧的终极奥义!

========================再分割=======================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来,为什么现在看周星驰的电影觉得没有以前搞笑了呢?


因为他没有了那些承担丑怪荒诞的配角,来达到反差喜剧效果啊!


而且,到《美人鱼》,他连那个严肃的、一本正经的主角都没了……



咱们这里不讨论周先生的人品为人处世之类的事情,单纯就电影来说,自《少林足球》之后,他的那些长期合作的金牌配角们,纷纷离去,于是他的电影的喜剧效果也就逐渐淡去。《功夫》拜元秋元华(可惜这俩之后马上到处接片淘金去了,却再也没什么好作品)之力,再之后就只能把这个重任都托付到毫无表演能力的林子聪、酱爆和眼镜仔身上,到《长江7号》,那些配角简直就惨不忍睹……所以,《功夫》基本上是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周氏喜剧。

==========================最后的分割===================

最后,说一下《美人鱼》,这倒霉片子我都没看到底,中途就放弃了,只能说周星驰连主角都选错了!邓超是个好演员,他本人可能也确实比较逗逼,但是,

邓超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喜剧演员!邓超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喜剧演员!邓超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喜剧演员!

他对喜剧的理解差不多就是80年代那批香港喜剧演员的水平,和周星驰根本不在一个轨道里。相对比来说,文章在《西游降魔》里的表演,比他好的不是一点点。喜剧不是出丑卖乖和夸张的肢体表情,喜剧是要严肃地表演的!出丑卖乖的任务可以交给小猪、卢正雨去干啊……



先说这些,回头有想法再来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