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一个青少年。为什么现在更喜欢看西方名著,而不喜欢看中国文学呢?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理解了!作为和你差不多年纪的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甚至现在偶尔还会冒出来。为什么突然就对《傲慢与偏见》爱得不行,却提不起劲翻开《红楼梦》了呢?别急,这不是什么“不爱国”的叛逆,更不是什么“崇洋媚外”,咱们慢慢聊聊这背后的可能原因,试着掰扯清楚点,也让大家都能理解。

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就是接触和呈现的方式。想想看,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元了。西方名著,通过各种翻译版本、电影改编、甚至是网上的解读和讨论,它们“活”在我们身边的可能性太大了。可能你小时候看过一部很棒的《哈利·波特》电影,然后自然而然就想去看看原著;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某个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讨论,勾起了你的好奇心。这些东西就像经过精心包装、打上闪亮标签的商品,很容易就吸引到你的目光。

反观中国文学,虽然伟大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它们在我们青少年时期所能获得的“包装”和“推广”方式,可能就显得稍微保守一些。学校的课本里虽然有,但通常是以“必读”的姿态出现,更像是完成任务,而不是一次自主的探索。而市面上的一些版本,可能会让觉得有些距离感,比如字体、排版,甚至是定价。当然,现在情况已经好很多了,很多经典都有精美的现代版本,但这“先入为主”的印象有时候很难抹掉。

其次,题材和叙事节奏。西方名著,尤其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我们青少年特别感兴趣的主题:青春期的烦恼、爱情的萌芽、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那些充满戏剧性和冲突的情节。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光是名字就够吸引人了吧?那些关于情感的细腻描绘、对人生困惑的哲学探讨,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且,很多西方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是比较快的,情节推进清晰,人物塑造立体鲜明,容易让我们沉浸其中,跟着故事一起跌宕起伏。

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比如四大名著,它们更注重宏大的历史背景、家国情怀,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叙事往往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象征意义。这对于一个还在探索世界的青少年来说,理解起来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比如《红楼梦》,它里面的人物关系、社会风俗、诗词曲赋,如果没有任何铺垫,直接翻开,可能会觉得有点“云里雾里”,不容易快速进入状态。当然,一旦你开始理解了,那种深度和韵味又是另一番天地,但“入门门槛”可能相对高一些。

再来,我们不能忽略语言的魅力和风格。西方名著经过一代代翻译大家的努力,很多翻译版本已经非常优美且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有些译者甚至会根据目标读者群体调整语言风格,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且,很多西方文学在语言上追求的是一种直白、精准,或者带着某种独特节奏感和韵味。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它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比如古文的凝练、诗词的意境,这些都极具魅力。但对于不熟悉古汉语的青少年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即使是白话文作品,很多时候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时代背景和文化冲击。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接触到的信息、思想、文化都非常多元。我们看到的世界,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故事。西方名著往往能提供一个观察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窗口。当我们读到那些发生在异域的故事,遇到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时,会有一种“新鲜感”和“拓宽视野”的感觉。这种“冲击”和“探索”的乐趣,正是青少年所渴望的。

而中国文学,虽然其文化价值和深度毋庸置疑,但当我们已经身处其中时,那种“新奇”的吸引力可能会稍显不足。就好比你从小生活在南方,突然让你去体验北方的冰雪世界,你会觉得很刺激。但让你去继续体验南方你已经非常熟悉的风土人情,那种惊喜感可能就没那么强烈了。但这绝对不是说中国文学不精彩,只是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对这些故事和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时,那种“探索未知”的动力可能就会被其他更具“外部性”的吸引力所取代。

当然,还有个人口味和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和我们喜欢吃什么菜、听什么歌一样,是非常主观的。可能有些人天生就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更感兴趣,比如他们的冒险精神、个人主义色彩,或者那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而有些人则更喜欢中国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或者那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偏好是很正常的,就像我们不会强迫一个喜欢看科幻片的人去硬着头皮看一部文艺片一样。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中国文学。很多时候,这种“更喜欢”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或者是在当下某些特定时刻的选择。当我们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和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就像我们小时候可能觉得那些历史故事枯燥无味,但长大后,当你了解了其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你会发现它们同样震撼人心。

总而言之,青少年更喜欢西方名著,可能是因为接触渠道、题材内容、语言风格、文化冲击以及个人口味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断探索和选择的体现。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无论是读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只要是好的作品,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成长。慢慢来,总会有你喜欢的那个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在装逼。

凡事都讲个大概率。对于青少年阅读习惯和喜好来说,几个要素是易读性、故事性、流畅性、节奏性、文化(相通)性等,这几个要素,中国文学碾压西方名著。

对于西方名著,如果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不了解其国家民族宗教史、思维方式、世界观、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很难读下去(不需要非常了解,但起码要知道基本知识),即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是云山雾罩一片懵逼,翻译版本更是加了一层困难。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很难相信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少年,对《异乡人》《罪与罚》《树上的男爵》《剥洋葱》……这种中文系研究生都感觉有一点点隔膜和晦涩的书,看的津津有味,跟看网文似得,我是绝逼不信的。

除非父母是外国文学爱好者,外事工作者,精通外文,或者自己读外国语高中和大学,同时自己又是纯文学爱好者,否则很难有机会有这种融入,也不否认天才,但上面这种情况的人问这种语焉不详的问题的概率也无限接近于零。

都知道文学上装逼特容易,零成本,但不要以为没有硬性标准就不容易揭穿,其实很容易,任何领域都有其内在“道道”,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就像下面这个案例,一个号称看不下去《红楼梦》但看春秋、左传、战国策津津有味的人是怎样被抽丝剥茧的。

user avatar

这是好事,说明你的好奇心超过了专注力,年轻的时候走得远一点,成熟了才能拉得回来时,有足够的专注素材。

user avatar

翻译一下:

我拥有不属于我这个年龄的文学鉴赏能力。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有一点感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名著是个爱好。就像听古典乐。大多数人既不可能真的去写一本名著,也不可能创作一部古典乐。既然是业余的,就没有道理要求爱好者亲力亲为地创作,甚该也不必要求他们去了解背后的整个发展历史。

作为爱好的阅读完全是主观的事情,是为了实现审美满足等各种满足的消遣,完全没什么好上纲上线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正如 @Eroica 说的“题主可能指的是小说,而中国小说并不是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接着 @Eroica 的回答,我想补充些中外小说发展的不同点。

现代小说这个体裁,是在西方文学里发扬光大的。现在欧美学界认为《堂吉诃德》是第一本现代小说。而所谓的“古典小说”,是在有了“现代小说”的概念之后再回去考古,追封的,例如日本的《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

《堂吉诃德》的创作初衷,据塞万提斯自己说,是为了讽刺和批判当时风行的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简单地说,就是爽文。主角大多是性格和能力都完美的骑士,通过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冒险,解救一位完美的恋人,从而成为人生赢家。《堂吉诃德》就是对这种风格和体系的反动。我想大概可以这么比较:《堂吉诃德》之前的骑士文学,是人物服务于剧情,而最终剧情又趋于同质化,因此就显得沉浮可笑;而《堂吉诃德》所做的,是把人物塑造放到剧情之上,让剧情服务于人物,从而对传奇文学进行了革命,产生了现代小说。

作为《堂吉诃德》的译者,杨绛这样评论书中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堂吉诃德》里历次的冒险,无非叫我们在意想不到的境地,看到堂吉诃德一些新的品质,从他的行为举动,尤其和桑丘的谈论里,表现出他的奇情异想,由此显出他性格上意想不到的方面。我们对堂吉诃德已经认识渐深,他的勇敢、坚忍等等美德使人敬重,他的学识使人钦佩,他受到挫折也博得同情。作者在故事的第一部里,有时把堂吉诃德作弄得很粗暴,但他的嘲笑,随着故事的进展,愈变愈温和。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四大名著里,除了《红楼梦》,其他三个都是以“古典小说”的特征为主的。而《红楼梦》(以及不属于四大名著的《金瓶梅》)则已经开始带有不少“现代性”特征了。

《堂吉诃德》成书之后受到欧洲各国的广泛赞誉、被不停地翻译、改编、再创作,让欧洲人正视小说这个体裁的存在和价值。而《红楼梦》的命运就不幸得多了,不说被当时的主流文学界漠视,即使是今天,就连作者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还充满争议。

从那以后,欧洲小说受到主流文学界的接纳,得以将对各种问题的深刻体察和感悟都纳入他的范畴。作家很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人精通多国语言(甚至还有古典语言),例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作者歌德、《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第六病室》的作者契诃夫、《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等等。

而小说在中国逐渐开始获得这个待遇还要等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历程也依然不是一帆风顺。因此中国小说的发展始终无法和欧洲等量齐观。

中国小说无论在作者还是读者的层面上,无论是通俗小说还是严肃小说,曾经都和西方世界有差距,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已经开始追赶。通俗文学来说,西方的《指环王》《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基地》《沙丘》在中国收获无数粉丝;而中国的通俗文学,例如《陈情令》《斗破苍穹》《三体》等等,经过翻译也在西方颇有影响,拥趸甚众。严肃文学来说,中国的《灵山》《活着》《红高粱》《酒国》等等也吸引了不少西方读者和文学研究者。

user avatar

可能和语言翻译问题有关:你读的西方名著,大概率是一个现代人给翻译成了现代汉语;但是中国文学,最典型的《红楼梦》,一般读的是原版,用的是清朝的语言习惯。所以就有点尴尬了——搞不好西方名著比中国文学更符合你现在的语言习惯。

user avatar

哦,你搞错了,西方名著是百年孤独,不是哈利波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