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中
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幅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我扭头看着她: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暑假能放到快五十天的学校已经很舒服了,我整个高中的暑假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五十天_(:з」∠)_
第一个问题,填鸭教育如果真的有用,农村中学的本科率这二十年就不会节节下降了,别说栋梁之才,能考个好大学都不容易。举个例子,湖北,农村学生的人数多,学校又可以猛劲填,不用担心家长的反对,结果呢?武汉一城吊打全省。
ps:15年武汉的高中考入/保送清北的学生占了全省的一半(144/302),剔除落后地区的照顾名额,基本上一半多的清北学生都出自武汉,剩下的一半中的一半,来自襄阳。武汉考生人数占全省的七分之一不到。
忽视学习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认为只要努力、刻苦、玩命就能学好,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观点,如果老师能靠填鸭教好学生,那么这份工作就太简单了,简单到机器人都可以干,何必非要招啥师范生,重本生?灌输知识并不难,但是学生能全吃得下去吗?会不会混淆呢?吃下去的知识真的会运用吗?
城市中学能以低强度的学习带来高产出,说白了,效率,是利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的效率。不过反过来,如果在学习效率上不能提高,延长学习时间也是可以提高产出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能最大限度的榨干学生的时间,当然这种学校我们肯定都是不愿意上的,所以只能存在于一些贫苦地区。
至于应试教育我不想撕逼了,我一贯支持教育改革,尤其支持自主招生等一系列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改革,反对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毕竟我归根结底还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嘛。
第二个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学校强制补课了吧,补习班这不是全靠自愿么。这个被迫也是被家长所迫,至于家长为啥要强迫孩子去上补习班,这说明家长并不相信西方那一套理论啊。至于家长为什么不肯让自家孩子快快乐乐玩个童年?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别说啥值不值得提倡的,凡是暴利的生意,国家还都不提倡呢。
归根结底,这就是东亚一千年来的游戏规则,不爽不要玩。科举也好,高考也好,都是国家留给底层民众的上升空间,对于贫寒子弟而言,科举里暮登天子阁,高考里考上那20几所TOP10,就可以过上和父母完全不同的人生,也让自己的孩子不必重复自己的艰辛。但是从比例上而言,无论是科举还是高考,能金榜题名的都只是极少数人,那么剩余那99%(考上985的学生占总数的五十分之一)需要家长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养育吗?从理性上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将过上默默无闻的平凡生活,但是,从感性上而言,家长只要有机会,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过这样一种生活。
这种生活对于风险而言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历史上,中国每次天灾人祸,底层老百姓都要死一地,不混入统治阶级,不但要忍受苛捐杂税,死了都没人管。同样,中国最近这几十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依旧缺乏保障,这才使得贫寒家庭有着无穷的动力来读书。比如原文里面的
我认识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得了重病,在北京治疗。还好,大儿子上完大学后在北京立足,能够为父亲提供吃住的地方,还能带他去比较好的医院治病,病情得到了不错的控制。
这就是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写照,这个大儿子留在农村的同学会面临怎样的人生,也是不言而喻的。读书,显然是最简单也是最可靠的提升社会阶层的通道,所以不管媒体再怎么吹风“减负”“快乐学习”等等这些,家长会相信么?家长好歹也是活了三十年的人,什么好听的道理没听过,可惜现实早教他们做人了。
人民日报这也是典型的脑臀分离,这些编辑好歹在大城市有个家,孩子在大城市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一些应该自己暗地里想的道理这么堂而皇之的说出来多不好,我就问一句,没有大量便宜的劳动力,能有你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吗?人民日报究竟应该为谁说话,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有些编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阶级本色,竟然宣扬起无产阶级那一套东西,药丸呐。
这个问题在timeline上出现两天了,找原文来看了下,真是越看越不舒服。
原文里出现了两个例子,作者的女儿和作者同事的表弟,分别来看看。
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作者的女儿想要的快乐,不是好逸恶劳,不是逃避学习,更不是想要随心所欲的放纵。女儿想要的无非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和增长见识的渴望。女儿对假期结束的不快,正是因为这两条在假期中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两条愿望哪一条碍着她成材,碍着她提升成年之后的竞争力了?恰恰相反,很多教育研究都证明,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和广博的见闻对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有车,周末有空闲时间,生活品质应该是达到温饱到小康了,满足女儿的心愿本不是难事,却被作者的“呵呵”两声给全部击碎。
作者的“呵呵”,十足地暴露了她的狭隘和自以为是。整篇文章啰啰嗦嗦一大通,通篇却只看到“为你好”这三个字,打着这三个字的旗号来掩盖作为家长的懒惰——懒于陪伴,懒于思考,懒于激发孩子内生的学习动力。觉得把孩子往学校一塞,往补习班一塞,用书山文海把孩子的时间占满,孩子就自动成材了。
作者的第二个例子
那是我姨和我表弟,家里就这一个男孩,宝贝的不得了。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好容易苦巴苦结上了个技校,毕业后表弟去一个工厂实习,不到一个礼拜就回来了,说太累。我姨就惯着他,让他在家里啃老。
这不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了,一有人介绍对象人家就问,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姨才明白,这么大了该找份工作了,不然就打光棍了。你看看能不能给照顾一下?让他在你们那当个学徒工就行。
自己找工作还要妈带着,与人交流怯怯懦懦,能相信这样的小孩真的是敞放敞养出来的?独立性没培养起来,沟通能力没培养起来,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也没培养起来。恐怕从小就是诸事被包办,而且还带点独断专横,亲子间缺乏交流,结果就是孩子不敢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懂如何与人打交道。他的童年是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了,可是要说快乐嘛,也未必见得有。
作者和作者同事姨妈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合理的,不健康的,甚至是有点畸形的。偏偏作者还觉得自己才占着理,洋洋自得地说教一番,可怜的不过是她的女儿罢了。
我说。。你们答题前都没怀疑过人民日报会发这种朋友圈文体的文章吗?
我很怀疑啊~去搜了一下,上图:
最大的媒体也就是搜狐,人民日报呢?
总算找到一个
纳尼?这就是人民日报发布?
好吧再搜下公众号,也许是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的呢。。
看题目的表述应该只有加V认证排第一的人民日报才是正主儿,那就打开看看,终于找到了,8月31日的最后一条。
做公众号的都知道,当天发布的文章榜首那条最重要,其他次之。前三条的来源分别是人民日报微信、人民网、信息时报、生命时报,只有最后一条即本文的来源是个人,相当于读者文章选登,不代表人民日报的立场,再结合发布日期8月3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实际上是紧扣时代脉搏搞了一次热点营销而已。。。转到知乎上就变成人民日报的文章了?认真你就赢了哄谁呢?
人民日报的公众号选登该文章,只能说明国家层面知道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也对许多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看在眼里,可它不解决问题,也不代表带头批判,引起转发欲望才是小编的任务,没必要过度解读。
二十年后《先生,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凄凉的晚年》。
四十年后《大爷,我宁愿欠你一个安详的晚年,也不愿看到你下一代动荡的童年》。
道理都是好道理,薅羊毛别指着这一代人可劲儿薅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