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文章《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泪史》?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的《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泪史》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忽略甚至美化的部分。看待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和历史责任感。

首先,这篇文章的视角非常明确:它不是从美国主流叙事中那个“民主自由、机遇遍地”的伟大开国神话出发,而是聚焦于在这幅宏大画卷背后,被压迫、被剥削、被屠杀的底层视角,特别是印第安原住民的视角。这种“反叙事”的出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挑战了我们过去可能习惯了的、较为单一化的历史解读,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可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权问题。

文章以“血泪史”为定性,直接点明了美国早期乃至后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待印第安人政策的核心基调。这不仅仅是“殖民扩张的副产品”,而是系统性的、有意识的政策执行。我们可以想象,文章作者在梳理这段历史时,必然会回顾一系列令人心痛的事件:

土地的掠夺与契约的违背: 美国建国初期以及之前的殖民时期,欧洲移民为了扩张领土,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家园。最初可能还会有一些被冠冕堂皇称为“条约”的协议,但这些协议往往是在武力威胁、欺骗或者是不平等条件下签订的。随着美国国土向西扩张,“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的思潮愈演愈烈,印第安人被视为“蛮夷”和“障碍”,他们的土地理所当然地被剥夺,契约也常常被撕毁。文章很可能详细列举了这些具体的土地掠夺案例,比如著名的“泪之径”(Trail of Tears),强制将切诺基族人从家园驱逐,途中大量死亡。

种族灭绝的阴影与文化摧残: “血泪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杀戮,也包括精神和文化的灭绝。文章会强调,美国政府和民众并非对印第安人的遭遇“不知情”,而是许多政策本身就是为了“同化”或“清除”他们。强迫印第安儿童进入寄宿学校,禁止他们说自己的语言,学习基督教和美国文化,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文化灭绝。同时,像疾病传播(虽然不完全是故意的,但在特定历史时期也可能成为一种“生物武器”的工具)、限制狩猎和生存空间,都加速了印第安人口的锐减。甚至在一些时期,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被视为“英雄行为”被歌颂。

经济的剥削与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即使在没有直接屠杀的时期,印第安人也面临着系统性的歧视和剥削。他们的资源被掠夺,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在新的社会经济体系中被边缘化。他们被安置在保留地,这些保留地往往贫穷、资源匮乏,并且长期受到政府管理不善的影响。即使到了现代,许多印第安部落仍然面临着贫困、失业、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创伤。

历史叙事的修正与反思: 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在公共舆论中,对美国历史叙事进行的一种“修正”或“补充”。过去,美国历史教育往往侧重于建国者的功绩、西部开发的“勇敢”和“开拓”,而印第安人的苦难则被淡化或遮蔽。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正是要揭示这种不完整的叙事背后隐藏的残酷真相,挑战那些将美国描绘成“道德灯塔”的论调。它传递的信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民族的生存权和尊严为代价。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篇文章呢?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首先,这提醒我们,看待任何国家的历史,都不能简单化。美国的发展确实有其辉煌的一面,但同样存在深刻的道德污点和人权问题。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认识到这种复杂性和多面性,承认历史的阴影。

视角的重要性: 历史不是铁板一块的真理,而是由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人们共同书写的。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被压迫者的视角,让那些沉默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反思与借鉴: 这篇文章的出现,不仅仅是对美国的批判,也带有对自身历史和发展模式的反思意味。任何国家在追求发展和崛起时,都应该警惕可能出现的对少数民族、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伤害,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它提醒我们,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是衡量文明进步的关键标准,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

地缘政治语境的考量: 当然,作为一篇由中国官方媒体发表的文章,其所处的地缘政治语境也值得我们留意。在这种语境下,这样的文章可能也带有对美国当前国际地位和价值观的间接批评意涵。但无论如何,文章所揭示的历史事实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以一种极为鲜明和尖锐的语言,将美国历史中被长期掩盖的“血泪史”公之于众。它挑战了单一的历史叙事,强调了视角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正视历史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对美国的历史审视,也是对人类共同经验的一种反思,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要警惕权力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并珍视和捍卫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乳美的姿势,美国人自己也搞啊。。

一般左派历史学家,都在乳美。。

名气还大的不得了。。

乳美乳得进大学教材。。挺舒服的啊。。

给谁自由。

放心,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奴隶主。。





不然还可以提名霍夫斯塔德嘛。

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词就是从他火起来的。

《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本书中定义的社达大概就是我们目前所用的社达的直接来源。(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词是他发明的。)

那发明这个词是为了干嘛呢?为资本家和帝国主义辩护?抱歉,造出来就是为了骂个狗血淋头。


再比如查尔斯比尔德。

美国国父们制定宪法的前后,其资产债券的变动。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你说说这都是在干啥。(用根本大法捞好处啊。)


乳美姿势一个比一个高。啧啧

(实际上看起来在乳美的左派知识分子们,只是做了身为左派该做的事。根本大法不具备天然的神圣性,林肯不是一个废奴主义者。印象最深的是,联邦最高法院出于对工人工作自由的保护,反对限制工作时长。(这是几级自由?翻译翻译?这是几级乳美?))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评论区下面一票看不懂回答说我围中救美的,还有继续说这篇文章打响对外舆论痛击米帝死穴什么的网民朋友们啊。。。我是真的很想笑的里们的啊造不造



———————原回答———————————-

对美舆论战什么的可以洗洗睡了,基本上都是你我小学时的读本里已经看过的,老美自己国内的左派已经黑得飞起的老梗,你看山巅之城塌了么?苏族的保留地腾飞了么?现在就算看起来摇摇晃晃,那也是COVID-19的威力吧

讲道理,我们的“56朵团结滴花”不是只有清粉爱提的蒙满疆藏,不是只有清粉爱提的蒙满疆藏

对那些世代还在山沟沟里,上个学要走几公里泥土路的连名字一下都叫不出来的民族,他们的教育、经济,社会地位我们敢说做得比米帝还强了么?

不是穿个民族服饰去会堂摆个拍就叫有话语权对吧,而且论摆拍论原住民文化人家真的玩得就比你差吗?随便一个密西西比文化一个西南文化,复原得比良渚用心,包装得比良渚高大上吧?


《与狼共舞》《最后的莫西干人》《新世界》《宝嘉康蒂》这些片输出给你看得不香吗?

反思一下咱内地群众现在还能看几部原汁原味的蒙疆藏带片?大旗上绣着葛字的准噶尔大军吗?


所以说,这对外舆论其实还是给觉得对外舆论强了的朋友们看的

user avatar

“”霉帝妖魔化我们,我们的宣传机构是不是应该有样学样的妖魔化他们?”

“这可不行!泱泱大国,诚信为本!咱们不能学他,要实事求是!”

“这么迂腐!咱们怎么才能占领舆论阵地呢?”

“只需要原原本本的告诉世界美国曾经干了什么事情即可!”

user avatar

看到没 这才是正确的嘴炮姿势

一炮打中了美国的死穴

美国人不回话就是默认祖上搞种族灭绝 现在搞种族歧视

矢口否认就是祖上搞种族灭绝 现在厚颜无耻还敢翻案(乔治·华盛顿的长筒靴)

否认后半部分就是默认祖上搞种族灭绝 现在假惺惺暗地里歧视

对骂的的话就是默认祖上搞种族灭绝 现在妄图混淆视听——毕竟这种事五千年来中国人真没干过

“感恩节”的含义还不能解释 一解释就成了种族灭绝+十字军 坎特伯雷大主教都要出面辟谣



绳锯木断,说不定人日这篇文章已经起了点作用呢?

user avatar

《人民曰报》这篇文章看似令美国吃憋,在战术上可行,但在国家战略上是很可能失败的宣传,编辑应负审稿发文的主要责任,理由如下:

《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印地安人血泪史》没错,但此文从根本上得罪了除玻璃维亚以外全美洲(含加勒比群岛)各国各地区,以及英、法、西、葡、荷、丹麦等曾经殖民美洲的欧洲各国,让它们何以为堪,仅举同为社会主义的古巴为例,古巴岂非一部印地安人血泪史?

反过来,欧美亚部分舆论如果对中国北方白种人的匈奴帝国、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塔塔尔部,对南方的三苗、九黎、百越、百濮等的来龙去脉予以攻击,怎么应对?难怪国内除台独、港独、藏独、疆独、蒙独外,又冒出广西的壮独,流亡曰本的满独等也纷纷出笼,恐怕云南的傣族等也会有人出来呼应。

这篇文章看似解气,实质被欧美亚(如朝韩越老泰缅)等反宣传,将造成国内暗潮湧动,而国内群情激昂的武统台湾,用1911年以来的历史眼光分析,将会引发国内动乱也未可知。

因此,鄙人认为这篇文章是战术所谓"美文”,战略失策"陋文”,反推力极大,现在经济发达宣传很多,政治正确与否,可是各领风骚在一时,谁不愿意在政治历史上留名百世,哪怕是臭名也在所不辞?况且国际上反华势力不小,《人民曰报》在政治史方面发文,一定要把住宏观战略关,而非得意于一篇战术可行但后患不已的"檄文"。

认真思考,此文应发在有关民族问题的报刋上,而非中国头号官方报纸上。

user avatar

RMRB的理论水平还是需要加强,称美洲原住民为“印第安人”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哪怕文章内容是给他们撑腰也不妥,这要是翻译成英语上了海外版,恐怕美国原住民社群也会抗议中国官媒用这个称呼。

众所周知,“印第安人”这个称呼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以为自己到的是印度,故用“Indio”也就是“印度人”来称呼美洲原住民,后来中文翻译时为了区分美洲原住民和印度人,特意用了“印第安”的不同译名。至今加勒比海还有“西印度群岛”这样的地名。

然而美洲原住民本身就不是单一的民族,单说北美大陆就有夏延、苏族、易洛魁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部落、部族和族系。

看过战争大片《风语者》的人可能还记得,美军中的种族主义者称原住民密码译员为“印第安人”,译员生气地纠正道:“我是纳瓦霍人!”

对美洲原住民用“印第安人”这样的称呼,起码有两种隐含的意味:

  1. “我不管你本来自称什么民族,为了省事我就那么叫了”
  2. “我也懒得细分你们谁是什么族,我就用个大筐把你们装进去了”

推己及人,中国人在国外要是被人称为Asians是不是也会不舒服?

更何况美洲原住民被驱赶、残杀的年代被广泛称作“印第安人”,这个称谓已经与那段屈辱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继续这样称呼他们好比称我们中国人为“支那人”,称黑人(这个词也已经政治上不正确了,现应称为非洲裔美国人)为“尼哥”一样都会引起强烈反感。

美洲民族称谓方面的坑还很多,例如:

  • 住在高寒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就很反感这个称谓,因为它来自长期与之敌对的阿尔昆刚原住民对他们的称谓“吃生肉的人”,不是什么好词,正确的称谓是“因纽特人”;
  • 原来美国把奇克索、切罗基、乔克托、克里克、塞米诺尔这五个部族通称为“开化五部族”(Five Civilized Tribes),但这样就暗示其他原住民部落是野蛮原始的,后来就简称“五部族”;

RMRB作为官媒,代表国家,在宣传中应当尤为注意用词,注意政治正确,毕竟在网络时代内宣与外宣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了,这文章翻译成英语,原住民看了不会对观点产生认同和共鸣,反而首先会觉得中国不尊重他们,只是想借他们历史的题发挥去反对美国而已。

考虑到撰文者还是驻美记者,就更应该知道在美国语境中选题、行文、用词方面的坑有哪些,否则传播效果适得其反,慎之,慎之!

user avatar

这是打算干嘛?

user avatar

太高看印第安人了,北美大陆有没有印第安人都无所谓。


一万年里北美等待的,就是一个自律的商业文化。

user avatar

特朗普:移民会带来枪支,毒品,犯罪。

印第安人:是的。

user avatar

在讨论历史的时候都要强调历史的局限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不正是我们所谓的历史潮流么?冒险家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可不是为了慈善,皮萨罗历尽千辛万苦到了美洲,碰到人傻钱多的阿塔瓦尔帕,还能把他供着养着?

任何历史都不能放到放大镜下看,因为一切的光荣和辉煌后面,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北美的印第安人是这样,拉丁美洲的印加和阿兹特克人是这样,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所有历史时期的人民,都是这样。还有人提到尼安德特人,有点远了,不过也没错。

身为汉人有一点好处,因为自从1644年以来,我们做了近300年的奴隶,所以作为被压迫者,我们没有道德上的包袱。蓄奴、大屠杀、种族灭绝这种事,和我们无关,就算有,那也是满洲人做的。但这一点儿都不值得自豪,一点儿都不光彩。只说明我们在大时代中无所作为,被历史所遗忘。

历史只会记住胜利者,历史本身也是胜利者写的。至于为了这个胜利所付出的成千上万的人命的代价,后人会给予同情,但迟早会淡忘。

人民日报当然可以拿印第安人说事来离间一下美国,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是没什么意义的。

user avatar

回答某回答提出的问题

1、在当时看来不对,否则人家一句“不能以现在标准要求前人”怼回来

答:以圣经,古兰经,四书五经,佛经中反对滥杀无辜,反对种族灭绝的内容回答即可。

2、在现在看来不对,否则别人看了没啥反应

答:(这点无争议)

3、自己没做过类似的事,否则人家一句“你也一样”怼回来

答:以本朝论,确实没做过。做过的前朝都已经亡了,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4、对此事的道歉、赔偿、反思、教育不足,否则人家一句“还要怎么样”怼回来

答:归还得克萨斯,停止按照强行划定的边境把印第安人污名化为非法移民,允许墨西哥人回归北方领土生活。

user avatar

地狱有个规矩,谁在人间害了人,被害人的血将淹此人。

一次上帝去地狱视察,发现血只浸到澳大利亚人的腿。上帝就很奇怪,问到:“你们杀了这么多塔斯马尼亚原住民,怎么血只及腿呢?”

澳大利亚人答道:“呵呵,因为我们站在美国人的肩膀上!”

user avatar

揭露一名汉独极端分子两面人

中原王朝统治其他区域的历史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历战争史,国家已有明确的定义和定性,最近又专门颁布三本白皮书来说明。

@LeoLyu 竟然把欧洲白人屠杀和奴役压迫美国印第安人罪行跟我国中原汉民族同胞解放和援助我区汉唐明代族群的历史类比,试图破坏我国领土完整,污蔑国家官方史观和对历史事件的定性。

user avatar

如果美帝反驳说“盎撒和印第安人自古以来就是美利坚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表示这是“盎撒民族西进”、“美利坚民族内战”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折腾出一个“版图美国论”。

那就有意思了。

user avatar

美国这个国家,最喜欢在胸口挂块纸牌子,然后在牌子上明晃晃地写上“人权卫士”四个大字。

如此一来,它便真的以为自己是“人权警察”了,对世界指手画脚,无端干涉他国内政,殊不知它那块“人权卫士”牌子的底下,却满是数百万北美有色族裔的无尽鲜血和枪下亡魂。



在美国建国前,墨西哥以北的北美地区尚生活着超过300个印第安部落,人口250-300万人(《美国百科全书》15卷11页),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是1000万人。

而到了1890年,有记录可查的印第安人便只剩下38万人,甚至由于数量太过稀少而成了被圈养的“保留人种”此时距离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不过100余年

就这样一个种族屠杀堪比纳粹德国的国家,也配给自己涂脂抹粉奢谈“人权”

(本文采用数据和所述事实,均出自英美原生出版刊物)

第一、北美殖民地移民为什么要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大陆上混不下去的大量人口开始成群结队地向美洲迁徙。



从英国出发到达马萨诸塞的移民船“五月花号“



一开始,这些外来者非常谦恭,因为此时印第安原住民们的力量还比较强大,这些外来者们也知道此处不是自家土地,双方虽然看对方长相比较稀奇,但相处还算比较和睦

随着时间流逝,外来移民们在北美生根发芽,逐步在此处站稳了脚跟

之后超过百年的时间里,新的移民们不断从欧洲到达北美,老移民的子子孙孙也不断繁衍,这些新增的人口,都需要大批的土地来过活。

北美虽大,但肥沃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此时各处殖民地政府便将黑手伸向了原住民印第安人

很快移民们依托殖民地政府力量,开始抱团向外扩张,他们以暴力手段驱赶看中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又挑起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冲突,从中获取带血的财富。


印第安部落与殖民者的战斗


驱赶和霸占行动一直持续了近百年,1644年弗吉尼亚议会通过表决,正式宣布对印第安人展开“无限制战争”(《战争与美国思想》,1982)。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决议由此为起点,北美各地殖民政府开始对印第安人逐步实施种族灭绝政策。此后大约20年,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大西洋沿岸大片土地从此被白人彻底抢占。

到18世纪初,北美东部各地殖民地政府力量已对印第安人形成压倒性优势,为从根本上削减印第安人的人口数量各殖民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极为残酷和血腥的政策,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鼓励全民猎杀印第安人的“猎头令”

第二、残酷血腥的“猎头令”

1703年,新英格兰地区(包括今日美国东北部6个州在内)在立法会议上决定,只要殖民地民众能任意获取1块印第安人头盖皮,即给予40英镑的奖励


殖民者残酷对待印第安人


请注意,这不是倡议或某种引导,而是一项通过立法会议的法律,换句话说,新英格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屠杀的政策

17年后,大概是殖民地政府觉得这些年杀人速度有些慢,1720年,此赏格直接翻了2.5倍,达到100英镑

我很好奇这个奖金标准究竟有多大吸引力,便去换算了一下这笔钱的购买力。1717年牛顿已经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任上确定了金本位制度,因此这个计算不难。

换算结果,当时的100英镑购买力,大约值今日30万人民币

这就是说,只要移民们能拿着1块印第安人的头盖皮交给殖民地政府,就能获得等同于今日30万人民币的奖金。

由此可见,北美各地殖民政府对灭绝印第安人决心之大、投入之巨



印第安战士



如此巨额的赏格,令得移民们趋之若鹜,只要杀死一个印第安人,就能得到过往难以企望的巨额财富,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参与到这场猎杀之中,也可以想象有多少印第安人惨死在这“猎头令”下。

由于赏金太高,当时甚至出现了专门以此为生的职业——“赏金猎人”,其工作只有一项:找到印第安人并杀死他

后来印第安人被杀得怕了,四处躲藏,移民们便拿其他人头盖皮充数冒领赏金,此举被殖民地政府发现,便严格规定剥下的头皮上必须带有头发,印第安人多为黑发且扎有传统发辫,头盖皮上带有头发便很难冒充,这是何其血腥和没有人性的政策。

18世纪中期,部分北美殖民地的猎杀法令再次升级和细化。例如1744年,马萨诸塞地区出台了一个新法令:每剥一个12岁以上印第安男子头皮奖励100镑,剥12岁以下孩子或妇女头盖皮,给50镑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人权”



印第安妇女和儿童



第三、美国建国后是怎样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一步步将其变成“保留人种”的?

1776年费城第二次大陆会议,乔治.华盛顿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此后印第安人的境遇并没获得任何改善,而是更加悲惨

如果说美国建国前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还是以各地殖民地政府单独政策为主,那么美国建国后,印第安人遭遇的的屠杀便是以美国的国家力量来进行

从18世纪末开始,北美十三州组成的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统一对北美中西部的印第安人展开有组织、有计划、长达百年的种族灭绝

在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执政的8年期间,联邦政府80%的收入用来支持美军对印第安人的战争。之后继任的美国总统们,同样将消灭印第安人视为美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联邦政府每年花在“解决印第安人问题”方面的开支一直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百年之久。


印第安人战斗


为什么建国初期的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如此敌视印第安人?为何他们不愿放印第安人一马,一定要赶尽杀绝?

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北美洲这块“天选之地”

北美洲的好,用10个字就可概括——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除此之外,北美幅员辽阔,物产众多,如此好地,殖民者们早已垂涎欲滴。

但严格来说,北美洲原本是有主人的,这个主人便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无论从肤色、文化、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与白人殖民者们完全不同,很明显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对他们进行同化。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政府选择了一个残酷血腥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发动战争彻底灭绝印第安人,抢占他们的土地



1784-1795年的11年间,建国初期的美国与印第安人前后展开了3次大战。

由于印第安人武器落后,以部落制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极为松散,因此战争中途印第安人虽有短暂胜利,但最终结果依然以失败而告终

1795年8月3日,印第安人被迫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格尼维尔合约》,从纽约到密西西河之间的辽阔土地全部割让给了美国,而原本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原住民,除逃走的外,其余人等全部遭到美军屠杀。

《格尼维尔合约》管用了大约20多年,从1820年开始,美国政府又开始对北美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在此阶段,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名义的掩盖下,鼓动大批新移民进入北美中西部印第安人的传统领地。这些人戴着毛毡帽,骑着骏马,左手拿套绳,右手擎左轮,成群结队地向政府给他们承诺的“新领地”冲去。

这些人,便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部牛仔”


西部牛仔追杀印第安人


我们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的“西部牛仔”个个热情似火、勇猛无畏,仿佛天生的冒险家,殊不知在这些光彩熠熠的“西部牛仔”背后,留下的却是印第安民族的无尽鲜血和如山白骨。

试想,这些“牛仔”们个个都堪称移动军火库,他们那些弹药难道真是用来对付野牛和野兽的么,不,这些枪支弹药,真正的目的是用来消灭印第安人

1824年,美国政府设立“印第安人事务局”,专门负责将印第安人强迫迁徙到指定的、狭小的“保留地”,这些地区通常是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而肥沃的土地早已被白人庄园主们所占据。

由于没人在意印第安族群在此次“西部运动”中有多少人死去,因此印第安人在这场运动中的整体死亡人数一直是个谜,不过我倒是查到一个数据,由此可见冰山一角



1820年以前,密西西比河北部以东的区域大约还有12.5万印第安人生活,到25年后的1845年,这个区域内便只剩3个印第安人了(《美国军事史》,1989)。

从1820年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无数印第安部落彻底消失,难以计数的印第安人在这时期内失去了生命,而随着这些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印第安人的消失,是美国政府对这些抢占来的土地的彻底掌控,也成为将来美国称雄全球的制霸之基

如此残酷无情的种族灭绝,激起了印第安人的英勇反抗。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那还不如战死。

印第安民族中的切罗基人、克里克人、塞米诺人等族群先后与美军展开激战,令美军损失惨重,美国政府前后共耗资近6000万美元,换了8个司令,才勉强取胜(《不列颠百科全书》)。



19世纪的印第安人



接下来便到了南北战争时期,印第安部落大多站在南方“美利坚联盟国”一边,众多周知,最终南方失败,印第安人又一次押错宝,随后又迎来北方政府的血腥镇压

例如深受林肯信赖的北军将领格兰特就曾表示“为保卫移民,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1986),1864年,北军在里昂要塞一次性便屠杀了600余名印第安人。

为了有效减少印第安人数量,美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议员们竟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1862年至1867年间,联邦政府专门拨款1亿美元捕杀大草原上的野牛,其原因是美国政府认为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野牛肉,如果杀光了野牛,印第安部落大概也就任由他们摆布了。


黄石公园里的北美野牛


不可否认,1亿美元的威力确实巨大,到1880年,美国的野牛从1300万头硬是减少到不足1000头(《美国军事史》,1989),野牛这个北美的原生大种群,就这样被美国政府生生整成了濒危物种。而北美大地上原本多达数百万的印第安族群,也同野牛群一样,在美国政府持续百年的种族灭绝政策下,最终变成了“保留人种”,即使最后那些死里逃生的幸运儿们,也被驱赶到今日的218个指定居留地内。

希特勒曾多次对他的身边人讲过,他非常非常欣赏而且极为羡慕美国对印第安人高效的种族灭绝政策——“有效、饥饿、以多制少的战斗”,并将其作为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榜样。

第四、印第安人问题一直是美国政府的薄弱环节

印第安人的问题,是存在于美国社会内部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也是以白人为主体的美国政府执政基础中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


身穿传统服饰的印第安女孩


应该说从美国建国伊始,美国政府处理印地安种族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极端错误的,并导致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严重后果

1890年印第安苏族反抗联邦政府的战争“翁迪德尼之战”结束后,印第安人虽然停止了起义,但双方仇恨并未因此消除,甚至延续到今天。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对联邦政府的“不服管”,另一方面便是美国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事实上直到1924年,美国政府才承认印第安人美国公民的地位,而即使到了2007年,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印第安人比例还占到印第安人总人口数量的41.7%,是美国平均贫困率的2倍。

当今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有色族裔的“种族歧视”其根子便是从印第安人这里开始



贫困的印第安人口



这种歧视因子一直贯穿美国社会两百余年,后歧视范围又逐步扩大至非洲裔人群、亚裔人群等一切存在于美国国内的有色族群,并延续到今天。

就美国这等“人权”状况,也不知道它哪里来的勇气对其他国家说三道四,别以为现在阔了,我们就不知道你以前的黑历史。

第五、现代印第安人的反抗与争取

现在美国“保留地”内的很多印第安人都在积极争取自身族群应有的权利,他们并没有忘记北美这片土地原本就是他们的故土,更没忘记他们和殖民者们持续数百年的战斗和积累下的仇恨,个别印第安族群,甚至一直在寻求脱离美国联邦政府的管辖并独立

2007年12月20日,著名的印第安领袖拉塞尔.明斯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们不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我们将会给所有愿意放弃美国国籍的人发放新护照和驾照”,在拉塞尔.明斯的设想中,将在美国的中部地区成立一个“达科他国”,以脱离美国联邦政府的管辖。



印第安人领袖拉塞尔.明斯



当然,从现状来说,拉塞尔.明斯的设想基本上是没有半点成功希望的,不过这些印第安人的举动充分表明,美国国内的“人权状况”着实堪忧。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遗留问题和上述印第安族群与联邦政府的矛盾,因此直到现在,美国国内的印第安人问题都是美国政府一块极大的心病,历届美国总统在处理印第安人有关的事务上都是慎之又慎,每一届美国总统都会反复强调“按政府与政府间的原则,处理与印第安部落之间的关系”,印第安人问题,着实是美国政府的一大痛点。

所以多谈点印第安人的问题,或许能让最近的美国稍微清醒清醒,它哪疼就使劲朝哪儿敲打,只有把它敲打痛了,才会真正给它涨涨记性!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