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公众平台发表(转载)的文章《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

回答
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公众平台转载的《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其背景、内容、意图、传播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文章的背景和发布平台

发布平台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言论代表着官方的声音;共青团中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中央领导机构,其观点对广大青年群体具有重要影响力。这两个平台转载或发布这样的文章,意味着文章的内容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和认可,具有官方导向性。
发布时间点和特定语境: 这篇文章在什么时间点发布也非常关键。如果是疫情初期,可能带有提醒、警示的意味;如果是疫情后期,则可能与复工复产、吸引人才、提振经济等议题相关。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布背景来理解其意图。
“拿命欢迎你”的含义: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直指某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发展或特定目标,可能忽视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或者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这种表述方式是为了引起读者关注,同时也带有批评或警示的色彩。

二、 文章可能包含的内容和批判点

基于标题的推测,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在批判以下几种现象:

1. 过度追求GDP增长,忽视民生和安全: 文章可能指出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刺激消费,不顾疫情风险,强行组织大型活动、要求复工复产,甚至压制对疫情的担忧声音,导致疫情扩散,对民众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2. 形式主义的“欢迎”: 这里的“欢迎”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关怀,而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或经济指标而采取的表面化措施。例如,为了展现“活力”而强行组织旅游活动,却未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反而将游客置于危险之中。
3. 信息不透明或虚假宣传: 文章可能揭露了某些城市在疫情信息披露上的不透明,或者为了吸引外来人口、人才、游客,夸大当地的安全性或发展前景,隐瞒存在的风险。
4. 对基层防疫人员的牺牲视而不见: “拿命”也可以指向那些在基层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执行防疫政策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而文章批判的是那些将他们的奉献简单化、功利化利用的体制或决策。
5. 缺乏科学决策和风险评估: 文章可能批评了在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时,某些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盲目决策,从而将民众置于危险之中。

三、 文章的传播效果和可能引发的讨论

引起共鸣和反思: 这样的标题和内容极易引起经历过疫情的民众的共鸣。许多人可能在疫情期间感受过不安全感,或目睹过一些不合理的防疫措施,这篇文章能够为他们的感受提供一个表达的出口,引发对政府治理能力、发展模式的反思。
引发对官方立场的质疑: 由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平台转载,本身会带来一种“官方认可”的信号。然而,如果文章的内容是对某些地方政府行为的批评,那么这种转载就显得非常耐人寻味。它可能意味着官方也在反思和纠正某些地方存在的弊端,或者是在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某些敏感问题。
讨论“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文章必然会引发关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安全孰轻孰重的讨论。在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两者,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挑战。
对“大局”观的讨论: 在中国语境下,有时会强调“大局”观,将局部牺牲为了整体利益。这篇文章可能会挑战这种“大局”观,认为真正的“大局”就应该是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安全。
媒体监督作用的体现: 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揭露了问题,那么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的转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方媒体的监督作用,即自我纠错和引导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能力。

四、 文章可能存在的争议点和解读的复杂性

“拿命欢迎你”的定性: 对于文章的定性,可能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对地方政府失职的严厉批评,有助于纠正错误;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认为标题过于极端,不排除有夸大其词或片面解读的成分。
是批评还是引导? 这篇文章是纯粹的批评,还是在批评中带有某种引导意味?例如,是否在提醒各地政府在复工复产中要更加谨慎?是否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谁”在拿命欢迎? 文章具体指的是哪些城市?如果文章没有明确点名,可能会导致猜测和泛化,影响到所有城市的形象。如果文章明确点名,则可能引发被点名城市的回应和辩解。
官方平台的动机: 对于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的转载行为,其背后的动机也可能被解读为多种。是真心实意的自我批评和监督,还是为了塑造一种开放、听取民意的形象?
“人民”的定义: 当说“拿命欢迎你”时,“你”指的是谁?是普通的民众?是外来人口?是游客?不同的“你”的身份,会影响文章的批判力度和指向。

五、 总结性看法

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公众平台转载《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这篇文章,可以被视为一次具有警示和反思意义的舆论引导。

积极方面: 它可能反映了官方对某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顾一切”的现象的关注,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回归和强调。通过官方平台的转载,可以提升问题的可见度,促使相关部门反思和改进,更好地平衡发展与安全。这种做法也可能是一种媒体监督的体现,鼓励对社会问题的公开讨论。
需要审慎对待的方面: 然而,对于此类文章,也需要审慎看待。需要关注文章的具体内容、引用的事实依据以及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同时,要警惕过度煽情或片面解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文章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政策信号或舆论导向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看待这篇文章,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单纯的批评或宣传,而应理解其背后的复杂语境、多重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多维度影响。它是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发展和治理逻辑的窗口,需要结合具体细节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口,人口,人口。

人口越少,人口分布就越失衡。

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从5普的1265825048人,增长到1370536875人。


四川省三台县是人口百万大县,十年间全国人口总数在增长,但三台县的户籍人口却减少了0.12%,常驻人口更是急剧下跌了25%。有趣的是,三台县城区的两个镇,新城区北坝镇和老城区潼川镇都迎来了人口数量的大增长,其他乡镇几乎都在下降。这还是8年前的数据,从三台县的情况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大概就不是百万人口大县了。

四川省的老二绵阳市,常驻人口十年间减少了10%,从2000年的537万,减少到了2010年的461万。同样有趣的是,两个主城区涪城区和游仙区的人口比重在增长,经济相对较好的江油市则勉力维持,少数民族自治县北川县的比重在增长,同样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口的平武县,比重同样在增长,三台县在全市的比重,则大跌了5%。


四川省的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8329万,减少到2010年的8041万。但成都市的人口,则从1124万,增长到了1404万,增长率为24.93%,2016年的数据是1604万。


上升到全国的高度,我们的首都北京,十年间常驻人口战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09上升到了1.46,总人口数量则到了1961万,目前已经达到了2000万级别。


也就是说,人口分布的失衡,是全方位的,农村人口向乡镇城市集中,边远贫困乡镇的人口向富裕乡镇集中,县城向市区集中,市县向省会集中,内陆向沿海集中。


因为人口的集中效应,一二线大城市人口均能保持增长,但近几年各个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率,也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有竞争力的城市稳定增长,而竞争力不足的大城市,哪怕是省会,增长速度也很慢,未来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比如2015年到2016年,广州和深圳人口增长率都在4%,旁边的东莞却只增长了0.09%,杭州增长率为1.89%,附近的无锡和苏州的增长率分别为0.28%和0.15%。至于东北的沈阳,更是只有可怜的0.01%增长率,和其他几个东北大城市一样,已经在负增长的边缘。天津则于2017年,正式实现了人口负增长。

一个城市能够承载的人口终究有其极限,虽然北上广深对人口的吸纳能力非常强劲,但当人口达到2000万级别后,增长速度就会显著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中国的人口,已经从第6次人口普查时,各种乡镇、四五六线城市人口的负增长,扩散到了一二三线城市人口的负增长。就算是大城市,也不再是高枕无忧,必须要加入到残酷的人口竞争之中了。失去了人口,就等于失去了竞争力,或者说因为没有了竞争力,也就没办法像之前几十年一样,即便设置了重重入户门槛,还可以高枕无忧的吸纳全国人口。


中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开放二胎后远未达到国家所期望的效果,年轻人和技术人才成了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当一二线城市都可能失去人口吸引力的时候,抢人,不仅仅是因为财政、房价、政绩,而是这些大城市面对危机的必然举动。


实际上在这波年轻人和技术人才无门槛入户,甚至倒贴抢人之前,许多三四五六线城市,早就降低了各种入户门槛,比如2017年4月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四川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的通知》,又好比这几年朋友圈里,新疆地区各种无门槛高薪招人的新闻比比皆是,只不过这些城市和地区的话语权实在太小,也没有钱去抢人,即便取消了入户门槛,甚至国家财政砸钱,也对外地人口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网络上自然不会引发大的反响。


在一二线城市抢人之前,各种抢政策,抢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国家级新区的竞争,又何尝不激烈,不白热化呢?这一波不过是上一波竞争的延续而已。


户籍政策是建国以来限制人口流动的重要措施,遥想2000年前,我父亲为了将我的农村户口,迁到他已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小城市江油,都花了无数的精力。那个时候户籍政策还卡的很死,村里人也没想过到城市安家落户,许多邻居打工赚钱后,都想方设法修起了楼房,堪比现在的小城市炒房热潮。我家作为最早从老家农村搬走的家庭之一,当时还能将土胚房卖出不错的价钱。现在老家别说土胚房,就连那个时候修的楼房,白送也没人要了。


农村的年轻人固然离开了,就连留下的中老年人,许多也开始在附近的乡镇修了房子,或者随子女搬到了乡镇上去住。农村已经从春节才能看到人,到了春节都看不到人的地步,在乡镇刚修房子没多久的邻居,此后几年房子一直没有装修,因为后来又去了更大的城镇买了房子,某些近几年修了不少房子的乡镇,平时能看到的人反而越来越少。我这种2000年就从农村迁到小城市的人,又不满足于小城市的就业环境,跑到了大城市工作。


城市落户门槛的取消,让户籍这个阻碍人口流动,特别是阻碍年轻人选择城市的大石头消失了。人口分布失衡的问题,只会越演越烈,农村空心化了、城镇也开始荒废了,小城市虽然现在看着还繁荣,但也不远了。长沙、西安、成都、南京、郑州,到了为几十年后的未来以命相博的时候。

user avatar

这待遇还不如来华非洲留学生的好。人家补贴上万,宿舍分配在女生宿舍楼,一般都安排中国女学生接待,犯罪了各个部门帮忙遮掩。

户籍制度稍微正常点,就成了“待遇特别好”、“抢人大战”。看来有些部门把限制人民自由迁徙当成了正常状态了。

要吸引人口,请拿真金白银,别骗人进来“去库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