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共青团中央的文章《【荐读】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共青团中央的文章《【荐读】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牵涉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官媒的表态、青年群体的关切、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微信公众号的转载行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官方态度的认可和传播。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自媒体账号,它的每一次发声,尤其是在涉及青年群体这样敏感且重要的议题上,都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人民日报转载这篇文章,意味着它认为这篇文章所传递的观点是值得被看见和关注的,甚至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方向的某种呼吁。这是一种“权威背书”的作用,能够显著提升文章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和他们的家长、老师,注意到这个话题。

其次,共青团中央作为中国青年组织的代表,其文章关注的焦点自然会落在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上。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其抓人眼球——“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这种激进的措辞,直接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可能已经在隐约感知或正在经历的社会现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巨大的,并且可能正在成为一个比以往更严峻的问题。文章的出发点,很可能是基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担忧,希望通过这种带有警示意味的方式,唤醒大学生群体,让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那么,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可能是什么呢?从标题和发布方来看,很可能是指责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沉睡”,对未来缺乏规划,学习不努力,技能不提升,对社会脱节,导致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篇文章可能在强调:

学习态度问题:批评一些学生满足于“混日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
职业规划缺失:认为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未来的就业市场了解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社会责任感:暗示失业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可能与未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贡献社会有关联。
紧迫感催促:用“天理难容”这样的词语,是为了制造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促使学生立即行动起来,改变“沉睡”的状态。

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发的讨论和反应,我认为会是多方面的,且相当复杂:

大学生群体的感受: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冒犯,觉得被一概而论,忽略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面临的客观就业困境(比如岗位数量不足、结构性失业等)。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种“个人努力不够”的论调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变化、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后,年轻人的迷茫和焦虑感本身就很高,这样的文章无异于火上浇油。
家长和社会的反应:很多家长可能会认同文章的观点,因为他们本身就对孩子的未来就业充满担忧,看到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更加焦虑,从而向孩子施压。社会上一些对青年群体持批评态度的人,也会借此机会进一步表达他们的看法。
教育界的反思:文章也可能促使高校和教育部门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真正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的培养是否真正做到了产教融合、学以致用。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转载折射出几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1. 就业压力的普遍性与结构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单纯的学历已不足以保证就业,技能、素质、适应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这篇文章的出现,或许是社会在尝试通过舆论引导,来应对这种就业压力。
2. “鸡汤”式论调的流行与争议:在信息传播快速的时代,“鸡汤”式的励志和警示类内容往往更容易传播,但也容易显得空洞或简单化。用“天理难容”这样的强烈词汇,是一种典型的“鸡汤”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播策略,它确实能吸引眼球,但也可能引发争议,因为它往往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
3. 代际沟通的断层与误解:文章的措辞和立场,可能更偏向于一种长辈或社会主导者的视角,对年轻人存在的具体困难和心理状态缺乏足够深刻的理解和共情。这种视角差异,也反映了不同代际之间在理解问题时可能存在的隔阂。
4. 舆论引导的策略:人民日报转载,说明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这是一种利用媒体力量,对社会心态进行引导和塑造的尝试。通过强调“不努力就失业”的紧迫感,旨在激发年轻人的行动力,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的来说,人民日报转载共青团中央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是官方媒体对一个社会热点议题的关注和发声,旨在引导大学生群体正视就业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但同时,文章的激进措辞也容易引发争议,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高等教育、就业市场、代际关系等多个维度上的复杂现实,以及官方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和价值导向。它提醒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既要承认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对个人努力的要求,也要关注到社会结构性因素和年轻人的真实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跑题高手”,我声明,我以下的回答将是跑题的。

看到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了现在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

现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是谁在做呢?各个乡镇的公务员,各机关扶贫的连心小分队成员。而这些人大部分是中青年选手,年富力强,可以承受高压状态下的工作,加班加点没有怨言。他们的学历结构大部分是大专以上,大部分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考进来的。在精准扶贫工作刚开展的时候,是他们一户一户走访调查,在精准扶贫工作演变成“精准填表”之后,是他们用电脑设计和填写各种表格。也许这些工作看起来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但却是其他本应承担主要责任的人做不来的。比如村干部。村干部会些什么?他们不懂电脑,他们看不起贫困户,把贫困户当作他们的累赘。而他们发财的途径,是通过潜规则获得各种工程,通过自己村干部身份获得的资源,从事各种能获得国家补助的农业项目。他们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贫困户一点点的困难,一问三不知,对贫困户的了解还不如连心小分队的人。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县级以上的领导。他们对农村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是他们会发号施令,当扶贫干部认真走访,把调查的情况按照标准一个一个字手写填在表格中,写好扶贫日记之后,他们一句“电子版更规范”,就逼得这些扶贫干部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做成电子表格!而如何提出和推进具体的扶贫措施本来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却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措施出来。他们是怎么进入的这个队伍?对,他们都是当时分配到体制内的,他们在体制内工作了几十年,从来不更新知识和技能,整天混迹于饭桌、上级领导的家门口和各种娱乐场所!

扶贫本是长期存在的一项工作,本来是某些领导、扶贫办和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只因一场拍脑袋的大跃进式的运动,演变成各个机关单位的第一政治任务,业务工作被荒废!

好了,跑了这么久的题。我再说回来。现在的现状其实是,具有专业技能应该获得工作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一份可怜的工作,应该被淘汰出局的人却霸占了这份工作并持续不断获得本该放到社会上公开的那部分资源。而前者,被我们的喉舌一棍子打成了在沉睡中,还用上了不失业就天理难容这样恶毒的句子!

so,你究竟是人-民-日-报还是日-人-民-报?

由于预计会有很多赞,所以可耻的匿了。

user avatar

那么醒着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锅,是不是人民日报来背呢?

user avatar

无话可说。

user avatar

惊了,第一次有这么多赞,评论区刷的这么快,我都来不及回复了。

有件事澄清一下,我回答的时间是7月13号凌晨三点,当时我确实并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转载的。

但是目前我的观点不会变,除非人民日报像上次电影事件一样出来纠正,否则我仍然会将这篇文章作为dang的喉舌对于“大学生失业”这一问题的官方态度。

————————————————————

这问题提得真是吸流量啊。。。。

我们先来看看人民日报说了啥

字面上解释:不努力的人→没机会/没前途/失业

有毛病吗?没毛病啊。这个道理我小学就知道了啊。

很多答主一联想到自己或者身边的大学生都是咸鱼,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啊,果断怒赞,并且很自然地觉得批dang报的都是大学生洗白党。

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2017年比2007年失业人数增加了100万,请问,是不是可以说明十年来中国的懒人人数增加了100万(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

如果说真是懒人增加了100万,根据供需关系,(同样不考虑其他因素)出现的情况应该是有一百万质量更差的劳动者走上了岗位,而不是这100万人统统下岗。

人民日报的问题在于 混淆视听 企图用个人原因解释群体问题

简单来说它想引诱你的思路是:你懒 你就失业 大家都懒 所以失业人就多了

这样大家发现问题了吧?

“沉睡的”A失业了,没毛病。

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 “醒着的”B上岗了。

而不是 A和B 一起失业了。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人民日报的性质问题。

盘子里的肉越来越少,本来够十个人吃的份,现在只够一个人吃。如果隔壁王叔叔跟你说,你好好练武功,争取打败其他九个人,这叫鼓舞士气。

烧肉的人这么和你说,你是不是只想打人?

同样的这篇文章发在哪个公众号上,大家只会当作一篇鸡汤文。

可是人民日报作为北京的喉舌,这么做很难不难让人觉得他是带路党。

大家气得不是这篇鸡汤说了什么,而是国家目前对于失业率居高的没办法、不作为,而且还要通过舆论疯狂甩锅

这就很恶心了。

user avatar

@郑庄公

的答案:

1、学校的食堂拿着受雇于学校后勤部门,档口拿着学校与国家的补助,为学生们提供足量口味适中的伙食。当伙食的量与质不合格时,学生可以投诉到学校。

——这是社会主义。

2、学校的食堂承包给多个个人,每个档口供应量与口味自理,但是相互竞争。学生无从投诉档口的量与质,但是有权用脚投票,一家吃不饱/不好吃可以换其他家。吃坏肚子的话,报警后学校会配合警方查封涉事档口。

——这是资本主义。

3、学校的食堂承包给单个个人,档口供应量与质全凭承包人良心。学生爱吃吃不吃滚,不好吃也没得选,反正最后饿了你还是要滚回来。吃坏肚子的话,报警后学校会配合涉事档口封口受害学生。

——这是垄断资本主义。

4、学校的食堂承包给校长小舅子,档口拿着学校与国家的补助,但是在伙食上仍然偷工减料,克扣粮饷。学生爱吃吃不吃也没处滚,饿不饿着吃不吃坏肚子与校长小舅子毫无关系。敢投诉到学校立马铁拳镇压,敢报警学校立马记过开除。

——这是官僚资本主义。


无影射纯列举,只是不希望最糟的可能性成为未来。

另外本文只针对文章内容与观点,不考证文章作者与出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