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的技术层面来说:
首先,DCEP是用来替代M0的,和人民币等价,就是数字化的人民币。
其次,DCEP是“双层运营架构”,由中央银行将数字货币发行至商业银行业务库,商业银行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存取等服务,并与中央银行一起维护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行。
而支付宝、微信等,属于图中商业银行、个人/企业部分,和DCEP并不是平行的竞争关系。
再者,从支付宝、微信的视角来看,当前的人民币形式和DCEP并没有区别(只是目前都还不支持)。
在穆长春看来,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支付工具,是钱包的内容。电子支付场景下,微信和支付宝的这个钱包里装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只不过钱包里装的内容增加了央行数字人民币。
这句话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二者的关系。未来DCEP的基础设施成熟之后,支付宝、微信里可能就会有一个“DCEP宝”或者“微DCEP”(大雾)。
政策层面来说:
虽然说已经关注了DCEP一年多了,但是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规模推广的硬件条件还没有达到,所以还是慢慢等待后续的发展吧。
穆长春19年专门在“得到”上开过专栏,介绍Facebook的LIBRA和央行的DCEP(数字人民币)。他在里面把DCEP和移动支付的关系讲的很清楚。
“当然,可能也有人会问,DCEP会对支付宝、微信的地位产生影响吗?我们的回答是:并不会。
因为目前支付宝、微信也是使用人民币支付,其实也就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货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
一个是可以避免金融脱媒。什么是金融脱媒?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单层运营的话,人民银行直接对老百姓发行数字货币,那意味着人民银行会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者。
因为老百姓一兑换数字货币,就会把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人民银行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就会升高,实体经济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而且,人民银行直接对老百姓发行货币,老百姓的所有信息在人民银行都有存储,那意味着什么?
......你会发现,这像什么?像计划经济。
但为什么在电子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央行还要做这样一个数字货币呢?
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其次,现在的纸钞、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贮藏各个环节成本都非常高,还要投入一些成本做防伪技术,流通体系的层级也比较多,携带又不方便,现在谁也不愿意带现金了。
除了犯罪分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者你也可能有些消费不想让其他人知道,特意用现金之外,现在大部分人需要用现金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只要你不犯罪,你想进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消费,这种隐私我们还是要保护的。
这也就是说,公众其实是有匿名支付的需求的,但现在的支付工具,比如说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支付都是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紧绑定的,它满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钞的支付,也就是纸钞支付。
所以,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的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要求。
非要说支付宝和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金融产品的话,那肯定不是,但是竞争也是一定有的。
数字货币等同于现金,是M0,也就是高能货币。但是支付宝和微信是流动性很强的借贷关系,是M1。定义上当然是不同的。
但是定义上相同的,未必真的在市场上是竞争关系;而定义上不同的,未必就没有竞争。
就上班路上吃早餐这回事,掏出钱包用零钱买可以;用数字钱包买可以,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买也可以。人们习惯用哪个,往往就看哪个能够更方便一点。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双离线支付小额,这一点比微信和支付宝还是占优的。所以可以预计到,当大规模的数字钱包应用之后,会有一部分小额支付的单子,转移到数字钱包上。
至于几百上千或者更高的购物和转账,我认为支付宝和微信还是占优的。因为支付宝和微信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返点、分期和红包,当然还有其他的理财产品之类,这些都是高阶的金融产品,而央行的数字货币就是朴素的钱包,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出数字钱包是好事,支付宝和微信可能会在对消费者让利这方面做的更积极一些。
整体来说,竞争确实不大。但还是可能会分流一部分的用户。关于这个我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视频,详细的讲了支付宝微信、比特币和数字货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基本不竞争。央行不在乎存款的。
支付宝和微信应该都会给不低的利息。
数字RMB只是RMB数字化。不具备理财功能。
支付宝和微信对普通银行形成竞争关系。这个银行被国家保护着呢。
(比如存款这事,如果放开,银行揽储几乎会归零)
支付宝和微信如果出现挤兑,会崩溃性群众事件。央行监管着。
最大问题还是洗钱问题,目前支付宝比银行卡还松。(即银行卡很容易被冻结)
这个看法律上的判决决定了支付宝是否能吃掉大部分银行业务。大数据能力太强了。(银行根据过去数据几乎无法判断某公司靠谱不?但是支付宝和微信基本可以判断)
让支付宝放开,别说银行,PEVC等全被吃光。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化法币,可以理解成钞票数字化,和大家手里的钞票本质一样,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算起来,我已经几年没有摸过钞票了。随着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现金的使用逐年下降,加之纸币的制作、运输、结算等运营成本很高,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势在必行。我个人认为人民银行推动数字货币的最大意义是使人民币成为数字资产的定价标准。
而且央行负责人也说了:人民银行无意在电子支付工具领域与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形成直接的竞争,而是希望站在一个更高的宏观视角,主导整个央行数字货币的体系建设,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现有基础设施的服务优势。
大家在使用微信、支付宝的时候要绑定商业银行卡才能正常使用,其本质就是商业银行的内生货币,而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基础货币,两者虽然形态上很像,却大不一样。因此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不存在竞争关系。
货币趋于无纸化,我觉得是必然的。只是数字货币的推出、运行及完善都需要时间,目前整个数字资产发展尚不成熟,完全替代M0为时还早。可以预见数字货币和纸币会共存一段时间,至少会给二者设置一个替代的过度阶段。
首先DCEP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有国家信用背书,和银包里的“中国人民很行”纸票票是一样的本质。
总之,数字人民币是现金,而wechat 支付宝里的余额或者提现等等的是银行卡里的钱。
看似都是手机上显示的数字,但贾茹去商店买卫生纸,收银员可以拒收支付宝,但不能拒收E-CNY,因为E-CNY本质就是货币。
但说DCEP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无任何竞争可不一定,阿里和腾讯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把钱放在余额里的用户转而投向DCEP(这完全是可预见的,因为每个人的钱是有限的,不可能多一个数字人民币钱包就无中生有了一份钱。。。不是放在这里就是放在那边,拆了东墙补西墙。。)
但在某些方面,微信支付 支付宝有着DCEP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DCEP只是钱,而腾讯和阿里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缴费的便利,虽然DCEP能绕开银行账户,但却不能直接在淘宝下单,在支付宝充电话费,在微信里交违章罚单,还是会参与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或者银行账户里面来。
老朽想表达的意思是数字货币存在手机的电子红包里,然而在电子钱包里不能直接用数字货币去缴纳各种费用、订火车票、买电影票、下单淘宝,央行是国家机构,直接保障电子钱包里数字货币的法偿性,但没必要搭建腾讯阿里等等已经搭建起的商业平台,可能日后会便利生活,但继续享受各种服务还得经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央行回应的“没有竞争关系”应该表达的是这个层面的意思。
各位看官探讨的“网上交易能不能拒收”,当然不可以。也许日后微信支付和淘宝下单后支付到安全账户的支付选项会是“余额/银行卡/数字货币”
。再悄悄更新一下:
各位的留言和疑问都看过了,有一些自己的猜测比如“之后微信支付会多一条数字货币付款”,还有淘宝下单的问题,有支付宝账户是可以直接下单付款的,而目前来说没有支付宝账户就得去注册一个才能在淘宝付款。就算之后阿里为了便捷用数字货币付款不经过自己的支付宝账户,也是先付款到支付宝安全账户,还是要经过阿里。直接给商家用数字货币直款是不受阿里支付安全保护的,这个安全功能电子钱包是做不到的。希望各位不要因为我嘴笨而理解为“网购不能用数字货币”。。。
货币无纸化是一个趋势,但数字货币不会完全取代纸币和硬币。
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有很大一个群体被数字货币所制约,他们更习惯手里看得见的钱,不太会用电子支付,而这个群体会随着时间缩小,但不会消失。
确实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纸币印刷量有所下降,2015版100元从二冠(FA01)到三冠(F1A0)的印刷时间比2005版100元从二冠到三冠的印刷时间要长的多,2019版人民币都发行一年多了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大多还是F和E打头的前几批钞票,甚者很多人自从适应了电子支付很多年都没花过现金。。。
数字人民币不能完全取代M0,但占比会越来越大,直到一个平衡。在保留部分现金的前提下,对剩余的M0数字化,实现对货币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打击现金犯罪,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才是DCEP真正的目的。
大家说的很理论,很复杂,我说点简单的。
比如说支付宝。
有了数字货币,你是否会用数字货币去淘宝买东西?
嗯……你不会,你为什么不会?
因为支付宝有担保功能,你用支付宝支付,商家不发货,亦或者货物有瑕疵,你可以申请淘宝介入。
但是如果你用数字货币,对不起,数字货币即时到账的,淘宝也没办法。
数字货币只是解决支付问题,而没有解决担保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