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行2019年1月4日全面降准?房地产要重回暴涨的老路了吗?

回答
关于央行在2019年1月4日宣布的全面降准,以及其是否会导致房地产市场重回“暴涨老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央行全面降准的背景与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行在2019年初进行全面降准的原因。降准,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其核心作用是 释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

在2019年初,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

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压力。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政策层面一直在努力缓解,但部分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瓶颈。
内需有待提振: 消费和投资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要一定的刺激。
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来支持新动能的发展。

因此,央行此次降准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

1.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增加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
2. 对冲外部不确定性: 应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外部不确定性,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
3. 优化流动性管理: 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防止流动性过度紧张。
4. 降低融资成本: 理论上,增加市场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这次降准是全面降准,这意味着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资金。 具体到释放的资金量,根据当时的报道,大约可以释放1.5万亿元的资金。这笔资金并非直接发放到市场,而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传导。

二、 降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是否会直接流向房地产市场,并引发“暴涨”,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其中的传导机制和影响因素:

1. 流动性增加是基础,但并非必然导向房地产:
资金用途的多样性: 银行获得更多的流动性后,可以将资金用于多种用途,包括支持实体经济、购买债券、拆借给其他银行,以及发放贷款给个人和企业。
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政策: 银行在决定将资金贷给哪个行业时,会考虑风险、收益和政策导向。虽然房地产行业在过去一直是银行的重要客户,但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强和风险提示,银行在信贷投放上也会更加谨慎。
监管政策的约束: 尽管降准释放了流动性,但监管部门对于房地产信贷的监管(如限购、限贷、房企融资监管等)依然存在。银行需要遵守这些政策,不能随意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2. 降准可能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
整体经济回暖预期: 如果降准能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增长,那么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会提升市场信心,包括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部分资金可能“绕道”进入房地产: 在市场预期和政策导向下,一些资金可能会通过非直接渠道(例如,企业获得贷款后,用于购地或开发项目;个人获得消费贷款后,挪用于购房等)进入房地产市场。但这种“绕道”行为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打击。
降低部分资金成本: 如果降准确实有效降低了市场整体资金成本,那么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其融资成本可能有所下降,有助于其项目的推进。

3. 房地产市场自身的驱动因素:
供需关系: 特定城市或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仍然是影响房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是支撑房价的重要因素。
居民的财富配置和投资偏好: 在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中,房地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其他投资渠道回报不确定的情况下,部分居民仍会将房地产作为重要的投资或保值手段。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

三、 房地产是否会重回“暴涨”老路?

基于上述分析,普遍的观点是,央行2019年1月4日的降准,本身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重回“暴涨”的老路。 原因如下:

1. “房住不炒”的定位未变: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这意味着即使货币政策有所宽松,对于遏制投机性购房的决心和政策工具依然存在。
2. 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 尽管降准释放了流动性,但国家层面一直在探索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包括土地供应、税收、租赁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这些都在努力让房地产市场更加平稳健康。
3. 防范金融风险的考量: 政府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而房地产过度繁荣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很强。因此,在货币政策调整时,也会考虑对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对冲。
4. 银行信贷的结构性约束: 即使有更多的流动性,银行在投放房地产贷款时也会更加审慎。对开发商的融资会有更严格的审查,对个人购房贷款的审批也会更加严格,特别是对于投资性购房。
5. 市场预期的变化: 经历过前几年的调整和调控,市场参与者对于“暴涨”的预期有所理性化。虽然部分地区和城市可能因为供需失衡等原因出现阶段性上涨,但全国性、普遍性的“暴涨”已经不再是主要特征。

然而,也不能完全排除降准可能带来的某些积极影响:

部分城市和区域可能出现阶段性上涨: 在一些人口流入、经济基本面较好、但供应偏紧的城市,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当地的房价。但这种上涨将是局部的,并且可能受到后续调控政策的影响。
为市场提供一定的支撑: 降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撑,防止市场出现“硬着陆”。

总结来说,央行在2019年1月4日的降准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举措。它确实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但并不代表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放松,更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会重回“暴涨”的老路。

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将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因素决定的过程,受到宏观经济状况、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市场供需关系、居民的购买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以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将是影响房地产市场走向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更加追求平稳健康发展,而非过去的非理性暴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降准了,一下子似乎都有点普天同庆的意味,而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都给予了热烈回应,让它们有了起死回生之感,毕竟昨晚外盘美股暴跌,大家都以为沪深股市在劫难逃,谁知道却在创出新低后一路上扬,让那些做空的大军们捶胸顿足又莫名其妙。直到收市以后才明白,原来早有先知先觉的资金在趁火打劫,提前炒利好了。那么,后市又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从盘后数据来看,连进去抄底的人都不确信这样的利好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实质性改变。如果经济是一项简单的货币政策就能改变趋势的话,古往今来这么几千年,我们人类早就可以富得流油了,还要苦哈哈的干什么体力活呢?并不是说货币工具就完全没有用处,我们现在的这些手段,也都是从英美欧洲那边学来的法术。那么为什么别人家都有效的工具,到了我们这边却会变成没用的废物呢?

关键在这里:

如果我们把货币看成一盒牛奶,一开始特别纯,纯到粘稠,比如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而各种货币政策,就是牛奶的加工技术与方法,比如做成果味奶、酸奶、或者奶酪什么的。降准降息,就是不断的往牛奶里掺水,你第一次掺水的时候还有牛奶味,所以那时候放水效果也是最好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但接着掺,第二次淡了,第三、第四次则干脆连奶味都没有了,喝到的全是水。这没营养的东西,喝下去,就全都是会胀死人的,所以到了后面,企业一遇降准降息,活的不是更好,而是更惨。因为,你现在手里越有钱,你的将来就会越缺钱。你从十块钱收入跃升到一百块钱收入,增长了十倍,但这十倍跨度虽大,要实现却并不困难。你从一百增长到一千,从一千到一万,这些都不难。甚至你从一万亿涨十倍到十万亿,再从十万亿涨到一百万亿,你虽然感到向上的浮力越来越小,却还有艰难的上行空间,但当基数膨胀到一百万亿的时候,你要增长十倍,却发现再也无能为力了。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跨不过去的极限值,当铀到了这个极限就会爆炸,当货币到了这个极限,也一样会崩溃。欧美国家给牛奶掺水之后,又会给它脱水,以保证牛奶始终还有奶味,这是他们的货币不至于崩溃的关键点,就像控制铀裂变一样,不让它形成灾难。但我们,是坚决要让奶变成自来水一样的了。这分明就是一个吸毒上瘾而无力自持者的行为。没有奶味的水放出来,谁都救不了,但就像饥荒中也有体质好的人能挺过去一样,企业也毕竟各有不同的处境,有人会在水中撑死溺死,也有人能像鲸鱼吞小鱼虾一样,过滤掉无用的水,留下那微小的奶分子把自己养成庞然大物来。

理论上,放出来多少钱,就要形成多少债务,每一分钱到了社会上,每过一个环节就要在此基础上添加成本,既可以称之为利润,也可以称之为债务。比如银行放一万出来给你,到时候你就必须还它一万以上的资金,你再把这一万放到另外的环节,你的期望回报肯定也要高于一万以上加利润或者利息,这一万块钱传导下去以后,有可能最后就要变成两万才能完全覆盖掉成本。但很显然,越是末端得到这笔钱的人,他所承受的压力是几何级数增大的,这部分人必将成为崩溃的一环。这就是你为什么现在越有钱,你将来就会越缺钱。因为你只有一万块钱的时候,你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赚个一两千就能保证还本付息,当你有十万的时候,你就要赚够一两万,有一百万本金的时候,你就要赚够一二十万,一千万、一个亿的时候呢?你去哪里赚?然后你就会疯了一般的连不赚钱的共享单车也奋不顾身地投。以为世界有那么多钱,随便捞一把都能填回这个窟窿,但人同此里,都奔着同一个窟窿而去的时候,那可能就是地狱中悄悄打开的门,而推着你毫不犹豫往里冲的,就是给你错觉的货币灌水,它成了把你推进地狱的恐怖伊万。

这样的窟窿太多了,就像一个被狼牙棒锤破的充气娃娃,你根本就再也无力把它修补好,让它里面还能充上气或者灌满水。股市经过这十几年的大灌特灌,所谓的中小板股票,从不到一个亿的袖珍小盘股,不到几年就膨胀成十几亿二十亿的大盘股。房市经过这十几年的大灌特灌,也是从原来随随便便三几十万就能买一套的价值突然变成非几百万不买房。放在这么庞大的窟窿里,那么可怜的几万亿扔进来,够拉几只股票的市值?还是够买几个地产公司的房子?无数个池塘都干渴,你救哪一塘鱼好呢?说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向实体企业注入活力,但这些池塘夹在大江大湖之间,前有央企堵水,后有关系企业截流,最后那些沙漏型的池塘还是滴水全无,就算有,也是N手过后的高价水,不是来解渴而是来催命的。而这些小鱼们,前有鳄鱼,后有鲸鱼,面对鳄鱼们的高价原料封锁,鲸鱼们的低价市场吞并,他们就算等到了水,也是不宜饮用的毒水。央行五厘成本给银行,银行加到一分给他们,好不容易领到钱要下单,好家伙,原材料又比放水前涨了不少,他们借的钱还没发挥效益,鳄鱼们就先借放水的机会先咬了他们一口。等到产品上市,满以为有所斩获,却又被鲸鱼们利用规模优势强压一头,结果自然是借来的钱没产生裂变价值,却让自己受创甚巨,没这笔钱说不定不会死的,接了这笔钱之后却是想不死都难了。


这个寒冬显然与众不同。


“烹文燎暗夜,煮字充饥肠”既然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