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9年1月2日央行定向降准?会催热楼市吗?

回答
2019年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定向降准。这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值得我们详细探讨。

一、 2019年1月2日央行定向降准的背景分析:

理解这次定向降准,首先要看当时中国经济所处的宏观环境。进入2019年初,中国经济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压力:

经济增长放缓压力: 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球经济也呈现出下行趋势,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例如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为了稳定增长,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国家一直强调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它们在吸纳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往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改善流动性环境: 当时市场对流动性存在一定的担忧,尤其是随着年末的临近,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可能出现紧张。央行通过降准可以释放长期资金,缓解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延续: 中国央行近年来倾向于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以实现总量适度、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定向降准正是这种结构性政策的体现,它有针对性地降低了部分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从而引导其将更多资金投向特定领域。

二、 定向降准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虽然标题中提到的是“定向降准”,但具体到2019年1月2日的这次操作,央行公告称:

对象: 释放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 “相关领域的普惠金融业务”。 这意味着降准的资金并非无差别地流入所有金融机构,而是有明确的导向性。
工具: 央行通常会通过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RRR)来实现降准。 这会一次性地释放出大量的、成本较低的长期资金。
预期释放规模: 此次降准预计将释放约人民币8000亿元的长期资金。这个规模相当可观,表明了央行稳定经济增长、支持普惠金融的决心。
非全面降准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定向”降准,而不是“全面”降准。这意味着并非所有金融机构都能享受到准备金率的下调。通常,定向降准会选择那些存贷比、普惠金融业务占比等指标符合要求的银行。这既是为了确保政策的精准性,也避免了全面降准可能带来的过度宽松和通胀压力。

三、 定向降准对楼市的影响分析:

定向降准是否会“催热”楼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资金流向的传导机制:

总量效应: 降准释放的资金首先会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可用资金。理论上,这会降低整个市场的融资成本,并可能增加信贷供给。
结构性效应: 央行明确表示资金用于普惠金融,主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意味着,这部分资金的主要流向是实体经济,特别是那些难以获得传统融资的领域。
间接传导: 尽管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但降准带来的整体流动性改善和融资成本下降,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间接影响。
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即使房企不是直接受益者,但如果整个市场的融资成本下降,包括企业贷款利率的降低,理论上也会降低企业经营的压力,使其有能力或意愿在其他领域进行投资。
居民部门的间接影响: 如果降准最终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居民收入预期,或者市场认为整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可能会间接提振居民的购房信心。

2. 为何不直接“催热”楼市,或者说其抑制作用:

政策的精准性: 央行的定向降准,明确指向普惠金融,并不是为了直接刺激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因此,央行不太可能通过一个旨在支持实体经济的降准操作,来直接刺激楼市,这与整体的房地产调控目标相悖。
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政策: 即使央行提供了更多的资金,银行在将这些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时,仍会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自身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银行对房地产领域的信贷审批会更加谨慎。
资金的实际用途: 大部分降准释放的资金,将更多地流向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以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痛点。房地产开发贷款通常有更严格的监管和审批流程,并非降准释放资金的第一选择。
宏观审慎管理: 中国的货币政策并非只有总量工具,还包括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央行会综合考虑金融稳定、资产泡沫等因素。如果楼市过热,央行可以通过提高房贷利率、收紧房企融资等措施来加以抑制。

3. 可能的间接或有限的正面影响:

稳定经济预期: 定向降准作为一种稳增长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当经济整体预期向好时,房地产市场也可能从中受益,但这种受益更多是情绪上的,而非直接的资金注入。
降低部分融资成本: 对于一些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企业(例如参与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或者在融资方面与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联的企业,可能能够间接享受到融资成本下降的红利。
市场对宽松的解读: 有时市场参与者会过度解读降准等宽松信号,认为整体货币环境将更宽松,从而在部分领域(包括房地产)提前布局。但这种效应往往是短暂的,并且会被后续的实际信贷投放和监管政策所验证或修正。

四、 结论:

2019年1月2日的央行定向降准,其核心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金融领域。其释放的8000亿元长期资金,主要导向是为了缓解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定宏观经济增长。

因此,这次定向降准“催热”楼市的可能性较低,至少不是其主要目标和直接后果。 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会兼顾总量和结构,并受到“房住不炒”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间接的、有限的积极影响:

整体流动性改善和融资成本下降可能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稳定经济预期的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
部分与实体经济关联度高的房企或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房企,可能间接受益于融资环境的改善。

总而言之,这次定向降准更像是一种“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其水流主要流向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虽然市场参与者可能会对其进行多种解读,但要指望它直接“催热”楼市,则需要更广泛的货币宽松信号和更直接的房地产信贷支持政策的配合,而这在当时并不符合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降准了,一下子似乎都有点普天同庆的意味,而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都给予了热烈回应,让它们有了起死回生之感,毕竟昨晚外盘美股暴跌,大家都以为沪深股市在劫难逃,谁知道却在创出新低后一路上扬,让那些做空的大军们捶胸顿足又莫名其妙。直到收市以后才明白,原来早有先知先觉的资金在趁火打劫,提前炒利好了。那么,后市又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从盘后数据来看,连进去抄底的人都不确信这样的利好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实质性改变。如果经济是一项简单的货币政策就能改变趋势的话,古往今来这么几千年,我们人类早就可以富得流油了,还要苦哈哈的干什么体力活呢?并不是说货币工具就完全没有用处,我们现在的这些手段,也都是从英美欧洲那边学来的法术。那么为什么别人家都有效的工具,到了我们这边却会变成没用的废物呢?

关键在这里:

如果我们把货币看成一盒牛奶,一开始特别纯,纯到粘稠,比如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而各种货币政策,就是牛奶的加工技术与方法,比如做成果味奶、酸奶、或者奶酪什么的。降准降息,就是不断的往牛奶里掺水,你第一次掺水的时候还有牛奶味,所以那时候放水效果也是最好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但接着掺,第二次淡了,第三、第四次则干脆连奶味都没有了,喝到的全是水。这没营养的东西,喝下去,就全都是会胀死人的,所以到了后面,企业一遇降准降息,活的不是更好,而是更惨。因为,你现在手里越有钱,你的将来就会越缺钱。你从十块钱收入跃升到一百块钱收入,增长了十倍,但这十倍跨度虽大,要实现却并不困难。你从一百增长到一千,从一千到一万,这些都不难。甚至你从一万亿涨十倍到十万亿,再从十万亿涨到一百万亿,你虽然感到向上的浮力越来越小,却还有艰难的上行空间,但当基数膨胀到一百万亿的时候,你要增长十倍,却发现再也无能为力了。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跨不过去的极限值,当铀到了这个极限就会爆炸,当货币到了这个极限,也一样会崩溃。欧美国家给牛奶掺水之后,又会给它脱水,以保证牛奶始终还有奶味,这是他们的货币不至于崩溃的关键点,就像控制铀裂变一样,不让它形成灾难。但我们,是坚决要让奶变成自来水一样的了。这分明就是一个吸毒上瘾而无力自持者的行为。没有奶味的水放出来,谁都救不了,但就像饥荒中也有体质好的人能挺过去一样,企业也毕竟各有不同的处境,有人会在水中撑死溺死,也有人能像鲸鱼吞小鱼虾一样,过滤掉无用的水,留下那微小的奶分子把自己养成庞然大物来。

理论上,放出来多少钱,就要形成多少债务,每一分钱到了社会上,每过一个环节就要在此基础上添加成本,既可以称之为利润,也可以称之为债务。比如银行放一万出来给你,到时候你就必须还它一万以上的资金,你再把这一万放到另外的环节,你的期望回报肯定也要高于一万以上加利润或者利息,这一万块钱传导下去以后,有可能最后就要变成两万才能完全覆盖掉成本。但很显然,越是末端得到这笔钱的人,他所承受的压力是几何级数增大的,这部分人必将成为崩溃的一环。这就是你为什么现在越有钱,你将来就会越缺钱。因为你只有一万块钱的时候,你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赚个一两千就能保证还本付息,当你有十万的时候,你就要赚够一两万,有一百万本金的时候,你就要赚够一二十万,一千万、一个亿的时候呢?你去哪里赚?然后你就会疯了一般的连不赚钱的共享单车也奋不顾身地投。以为世界有那么多钱,随便捞一把都能填回这个窟窿,但人同此里,都奔着同一个窟窿而去的时候,那可能就是地狱中悄悄打开的门,而推着你毫不犹豫往里冲的,就是给你错觉的货币灌水,它成了把你推进地狱的恐怖伊万。

这样的窟窿太多了,就像一个被狼牙棒锤破的充气娃娃,你根本就再也无力把它修补好,让它里面还能充上气或者灌满水。股市经过这十几年的大灌特灌,所谓的中小板股票,从不到一个亿的袖珍小盘股,不到几年就膨胀成十几亿二十亿的大盘股。房市经过这十几年的大灌特灌,也是从原来随随便便三几十万就能买一套的价值突然变成非几百万不买房。放在这么庞大的窟窿里,那么可怜的几万亿扔进来,够拉几只股票的市值?还是够买几个地产公司的房子?无数个池塘都干渴,你救哪一塘鱼好呢?说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向实体企业注入活力,但这些池塘夹在大江大湖之间,前有央企堵水,后有关系企业截流,最后那些沙漏型的池塘还是滴水全无,就算有,也是N手过后的高价水,不是来解渴而是来催命的。而这些小鱼们,前有鳄鱼,后有鲸鱼,面对鳄鱼们的高价原料封锁,鲸鱼们的低价市场吞并,他们就算等到了水,也是不宜饮用的毒水。央行五厘成本给银行,银行加到一分给他们,好不容易领到钱要下单,好家伙,原材料又比放水前涨了不少,他们借的钱还没发挥效益,鳄鱼们就先借放水的机会先咬了他们一口。等到产品上市,满以为有所斩获,却又被鲸鱼们利用规模优势强压一头,结果自然是借来的钱没产生裂变价值,却让自己受创甚巨,没这笔钱说不定不会死的,接了这笔钱之后却是想不死都难了。


这个寒冬显然与众不同。


“烹文燎暗夜,煮字充饥肠”既然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


user avatar

谢邀。


我已经保证了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谈中国经济,谈谈经济学,谈谈历史,顺便务务虚,请管理员高抬贵手。


务虚是粗线条的,但不是无效果。


务虚可以为战略性的选择提供启发,选择了偷袭珍珠港就注定失败,选择了掩体方案也难逃毁灭。


多谢支持!


几点读书随笔:


1、一般来说,封闭的经济体,如果选择滞涨沫崩之中的崩,螺旋下降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度与裁员烈度负相关,最终会进入滞,就业率在一个极低的低点徘徊——这个低点与贫富差距密切相关。
以上是《卢瑟经济学》之中的观点。


2、二战时期,某些战舰被击中,为了避免沉没,有时由其他战舰对受创战舰实行拖拽。这样做的好处,有可能挽回受创战舰。这样做的风险,是有可能把拖拽战舰也拖下水。现实之中,一旦损管部门无法控制局面,舰队司令会当机立断,砍断缆绳,避免额外损失一条战舰。这是正常理性的处理方式。非理性的处理方式,是绑上更多的战舰,最终把整个舰队都绑在一起。

表面上看,整个舰队都在水面上,没有损失。实际上,把所有的资源都捆绑在一起之后,整个舰队可能在一瞬间,同时沉入深渊。


3、三体人可以用智子锁死地球的科技。地球上发达的国家其实也可以锁死相对落后国家。


4、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但是,兽性要和自己的实力相称。在威慑纪元,地球鹰派要把三体人全部脱水。那么当时人类有没有可能要求三体舰队的三体人全部脱水,然后把他们安排在火星?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大刘没写,自己可以脑补。


5、有人谴责程心的圣母心。

但是,程心的选择,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没有弄明白危机的来龙去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程心。

不必自责,事实是:人们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这个结局。全人类里面,就你一个是无辜的。

我是赞成这话的。

全民皆兵的时代,所有人都有选择权。即使程心不是圣母,人类也会选择另一个圣母。


6、《活着》之中,富贵输得一干二净,最终输光了家产,对家就不和他玩了。

赌场之中,如果一方输光,那么还是可以玩下去的。因为他还有资产,赌场还可以借钱给他玩。如果他已经资不抵债,那么对家是没有理由继续和他玩的。这是,就需要有人拿出彩头,让客人们继续玩。突然失去外来的彩头,没有了额外的红利,无论是已经输光的富贵,还是已经赢尽的对家,都不会继续玩了。

于是,赌场瞬间就没生意了。

这种情况下,赌场的荷官和保安也都成了吃闲饭的。


7、第一个接收到地球信息的三体人,是一个监听员。他第一时间给地球发信息,要求地球不要回复。

他这样做,自然因为他热爱和平。不过,另一个原因,是他很清楚,三体世界不养吃闲饭的。如果确定了地球的方位,那么全体监听员就都失业了。

失业的三体人,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再就业的话,会被要求强制脱水以后成为燃料。


8、借钱给富贵继续玩的原因,要么是富贵还有家产,要么是他开始从对家手里赢钱,如果两点都不可能,那么为什么要借给富贵钱呢?如果再加上一条,借钱给富贵的伙计要承担责任,吃了倒账要被严厉惩罚,那么哪个伙计敢借钱给富贵?

这种情况下,就是大规模向外借钱,也到不了富贵手里,十有八九落在已经赢尽不差钱的对家手里。对家用不用这笔钱,怎么用这笔钱,大家可以猜。当然,如果这笔钱到了富贵手里,富贵迟早还是还不上。

所以,不论有没有这笔钱,从长期看,赌场都绝无可能正常运转。


以上是一部分读书笔记。


再泛泛地说说资本主义国家的股市和楼市。注意,说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不针对任何国家,尤其不针对社会主义国家。


谢绝各种联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般来说,股市暴涨,随后就酝酿经济剧烈震荡。比如,1929年,比如,10年前,比如,3年前。

卢瑟手里有点闲钱,一般是不会主动投资股市的。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他们买单,房子、教育、医疗、养老。

再说,上一轮股市崩盘,还有大量倒地装死的套牢僵尸兵团,等着他们去当解放军。

正常情况下,卢瑟本来就没有什么余钱,很难主动推动股市上涨。股市上涨的启动,需要实体产业出现投资瓶颈。

某一个时期,继续投资,利润出现瓶颈,但是还没有进入崩溃期。

这时,一部分资本就会转而投资房产和股市。

这些资本是激活股市的火种,股市的上涨,需要这样的资本击溃套牢的僵尸兵团的层层拦阻,这样的力量是散兵游勇的卢瑟不具备的。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卢瑟没有钱的时候,股市也是涨不起来的。

资本的火种,点燃上涨的强势力量以后,后面不断有卢瑟的自己源源不断地涌入。

那些解套的僵尸兵团,甚至也会再次杀进去。

最后,连不懂股票的买菜大妈都杀进去,社会上没有多少余钱的时候,股市就差不多到头了。

资本在实体产业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了,在股市和房地产也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了。

资金+时间=资金+利润的游戏玩不下去了,这时就要出问题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寒也是鸭先知。

于是,大资本获利平仓,股市一下子出现资金缺口,危机开始。

这是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危机的时候,根本就出现不了股市高潮。

扩大再投资循环中断,出现欠债还钱,为了还钱,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借高利贷,还不上的大量资产被抛售。这种时候,股市上涨的难度,不是火种点燃草原,而是原子弹点燃核聚变。

想都不要想。

没有火种、卢瑟没有余钱、危机已经出现,这三条出现的时候,远离股市,珍爱生命。

没有一个相对繁荣期,股市不会出现牛市;已经进入欠债还钱的阶段,股市往往比楼市跌得狠。

同时是欠债还钱,要抛售一部分资产,一般人都是尽量持有房产抛售股票:一是房子能出租,贫民窟里有银山,相比企业利润房租稳定多了;二是没有房子租房子,生活更困难,相比之下抛售股票,不疼不痒。

卖方不愿意卖房子,买方愿意接盘房子,房子的下跌幅度显然要比股票低得多。
用过压水井的朋友应该知道,压水井使用之前,首先要向水井中注水,隔绝空气,才能抽上水来。

资本激起投机高潮也是一样。资本投入一部分资金,制造上涨的趋势,然后才能把卢瑟手里的资金淘换出来。

资本投资,好像注水、抽水。注水进入,能抽出水来,资本才会投资,否则,资本是不会点燃火种的。如果资本强行点燃火种,那么注入的投资,必然有去无回。资本代理人,丧失代理人资格。

压水井抽水的前提,是地下含水层有水,如果地下水枯竭,那么怎么抽也抽不上来。与之类似,激起投资高潮有一个前提,就是卢瑟手里有闲钱,否则,资本投入股市也好,楼市也好,都是肉包子打狗。所以,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人手里还有钱没钱。

这种情况下,让资本主动大规模增加投资,显然不现实。

卢瑟手里还有钱没钱呢?

看看居民杠杆率就知道了。有房、有债、没钱,资产减去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负的。

地下水早抽光了,不但抽光了,还把未来若干年的地下水也抽光了。

所以,扩张很难,收缩很容易。

相当一批人有房有债没钱的时代,继续上涨不容易。说到底,地下水枯竭的时候,抽不出水来。

资本压缩投资,或者为了自保,或者为了准备从地板上捡东西。

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卢瑟手里很难再有钱,不但没有钱,工作都未必保得住。

一般的减税,解决不了内需不足,产品滞销问题。

一般的放松货币,也同样解决不了内部不足,产品滞销问题,只能促进脱实入虚,严重了就是实体凋敝,金融暴走。

解决不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创业就是找死。

单纯扩大开支的财政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很快就会陷入债务危机。然后怎么办?砸锅卖铁?拖欠工资?减员增效?削减福利?挖地三尺?沿门托钵?都不是好选择。

这时的问题已经不是简简单单注点水就能把水抽上来的问题了,而是要让已经枯水的含水层重新注满水。要让含水层重新满水并不容易,既要让含水层满水,还要把未来若干年的亏空补上,至少要让多数人感觉自己补上了亏空,让银行觉得这些人在有能力偿还现有债务之外,还有能力偿还更多的债务。

需要的水量之大,超乎想象。

所以,要激活经济,需要扩大开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

当然,后果就是滞涨沫崩之中,选择了涨和沫,酝酿恶性通货膨胀和疯狂的泡沫。

最终,迟早还是要面临保卫币值,还是避免大危机的选择。

一般来说,刺激政策,首先都会让卢瑟有点余钱,稳拿发财,同时物价和房价上涨,这是第一步。

房价上涨,稳拿收割卢瑟手里的这点余钱,顺便让卢瑟背上巨额的债务。这是第二步。


卢瑟背上沉重的债务以后,如果收紧货币,卢瑟拿不住自己的资产,稳拿廉价收回卢瑟的房产等资产,这是第三步。

以上的发财三部曲,在次贷危机过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让稳拿主动错过第三步,对稳拿来说确实损失有点大。当然,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有些时候,开放、半开放的经济体还有考虑外部因素。

比如,国民政府末期,继续印钱,稳拿直接用本币套取外汇。这时,就是印钱,也未必能增加就业。

再比如,日本当年在美国的压力下,强行升值。这时增加货币的供应,很快就会耗光本国的外汇储备,导致本币汇率崩盘。

当然,这些都是理性分析,有些时候,就是知道最终的结果,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当年的国民政府和日本就是如此。

话题转回来,投资不要问到底没有,而应该问具备上涨的条件没有。

现在是不是投资的好事情,大家自己考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