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9 年 1 月 11 日上映小黄车戴威、锤子罗永浩的创业纪录片《燃点》?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9年1月11日上映的那部叫做《燃点》的创业纪录片。这部片子聚焦了当时创业圈里的几个风云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ofo的戴威和锤子科技的罗永浩。对于这部片子,我的看法挺复杂的,既有理解和共鸣,也有一些保留和思考。

首先,从题材和选角上来说,《燃点》无疑是抓住了时代脉搏的。2019年,共享单车泡沫破裂,ofo的颓势尽显;而罗永浩的锤子科技,虽然在少数粉丝心中有着图腾般的地位,但市场上的残酷早已让其风光不再。这两位,再加上其他几位创业者,他们代表了当时创业浪潮中的某种缩影:雄心勃勃的开局,疯狂的扩张,以及最终可能面临的“燃点”——是爆发的巅峰,还是熄灭的终结。这种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也更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关注,毕竟谁不想窥探一下那些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创业者们,在最真实、最狼狈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关于戴威,我想很多人在看《燃点》之前,对他的印象可能是那个“小黄车”的创始人,那个在接受采访时总是带着一股年轻人特有的倔强和自信的人。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他面对媒体追问、用户质疑,以及公司内部危机时的种种表现。我记得片子里有一些他深夜还在办公室处理事务的镜头,还有他试图安抚团队情绪的场景。

作为ofo的掌舵人,他身上承载了太多期望,也承担了太多压力。看着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步步被现实的泥沼缠住,那种挫败感和无力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我个人能理解他的初心,他对改变出行方式的设想是令人振奋的,也确实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尤其是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共享经济时代,过度的扩张和对资本的依赖,让这条路充满了荆棘。纪录片里,他眼神里的疲惫和挣扎,我想那是很多创业者在经历风暴时都会有的真实写照。他或许犯了错误,但在那个年纪,面对那样巨大的挑战,没有人能说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至于罗永浩,他绝对是创业纪录片里不可多得的“话题制造机”。提到罗永浩,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他犀利的语言风格、对产品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那句经典的“工匠精神”。《燃点》里,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努力让锤子手机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如何一次次试图突破,如何在一个已经被巨头垄断的市场里寻找生存空间。

他的失败,似乎总是在某个关键节点上显得有些“运气不好”,或者说,他的产品理念与市场需求之间,总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鸿沟。看过片子的人,大概都会记得他面对供应链问题、销售数据不理想时的那些表情,以及他依然坚持的那些“情怀”。我对他最深的感受是,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有些固执。他想做的是他心中最完美的产品,但他可能忽略了,市场有时候不买“完美”的账,更看重的是“实用”和“性价比”。他的创业故事,与其说是关于商业的成功与否,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场关于坚持与妥协的博弈。

整部《燃点》给我的整体感受是:

真实感很强,但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呈现”:纪录片嘛,总归是要有一些叙事的,所以导演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必然会对素材进行筛选和组织。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包装和提炼的“燃点”,可能未必是创业者们日常面对的全部琐碎和枯燥。但不可否认,它捕捉到了创业者们最脆弱、最真实的时刻,比如焦虑、失望、自我怀疑,这些都是非常打动人的。
创业的残酷性被放大:片子无疑放大了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和痛苦。看着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创业者们,如何面对资金链断裂、团队动荡、市场质疑,那种“燃点”带来的压力和煎熬,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是一次近距离的审视,让我们看到创业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光鲜亮丽,更多的是在幕后的血泪史。
引发对“成功”和“失败”的讨论:片子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没有说谁最终获得了成功,谁彻底失败了。它只是展示了过程,让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创业的成功?是财务上的回报?是产品理念的实现?还是对社会的影响?戴威的ofo虽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它曾经是现象级的,影响了无数人的出行习惯。罗永浩的锤子虽然市场份额不占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国产手机的“设计感”和“用户体验”的讨论。这些都不能简单地用“成王败寇”来定义。
对“情怀”和“现实”的拷问:通过戴威和罗永浩的故事,《燃点》也触及了创业中最常被提及的两个词:“情怀”和“现实”。是应该坚守初心,还是应该灵活应变?是应该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还是应该迎合市场大众的需求?这似乎是所有创业者都绕不开的哲学命题。

总的来说,《燃点》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部对创业者歌功颂德的作品,不如说是一次对创业艰辛和复杂性的深刻呈现。它没有回避失败,甚至可以说,它放大了失败的时刻,让观众看到,那些曾经的“风口上的猪”,在没有风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坠落。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创业者们的光鲜与狼狈,也照出了时代浪潮的变幻莫测。看完之后,你会对创业多一份敬畏,也会对那些在风浪中浮沉的企业家们多一份理解,即使他们最终没有抵达理想的彼岸。它留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创业本质的思考,以及对那些敢于梦想并为之付出一切的人们的复杂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众乐意花钱看到一群小丑被花式打脸,也乐意花钱看勇士们越挫愈勇。

但是观众不想花钱看着小丑被打扮成勇士,然后像英雄那样越挫愈勇。

这就好像,大家不介意看婊子,也不介意看牌坊,但是看不得婊子立牌坊。

现实中老罗和戴威的「人设」已经崩溃了,任何附着在这个人设基础上的解释都会闲得惨白无力和非常可笑。这部电影商业上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老罗的粉丝连20块都不愿意捐出来拯救锤子,他们只会在这部电影上映后,对着电脑屏幕看着枪版大喊「老罗,成了」。 至于,戴威,我觉得那千万没退回押金的人和他们的亲友是断不可能进场消费的。

在环球网的报道中这个电影的分类是「另类青春励志片」

大家甚至不知道是这个电影先上映还是ofo和锤子先凉了。


但是,但是,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

这个纪录片号称用一年的时间「真实记录了创业生活」吗?素材肯定是够的,赶紧改一改。

如果真的做到了,我觉得可以往「司机一口酒,亲人两行泪」的调子上靠,面子上「客观」正面,里子主推「教大家学会鉴雕」,也就是识别什么的创业者不靠谱。

这样的话,我觉得这片子就值得一看了。

我就不信了,你记录了一年都鉴不出沙雕?再说了,老罗什么时候掩饰过自己的沙雕了?

如果这样,也许大家可以一起进电影院发泄不满和压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看了看海报:


注意这个电影海报中人物从左到右的顺序,从左到右第一个是罗永浩,第二个是戴威。显然不是「排名不分先后」,所以千万被弄错「基调」。如果变成老罗和戴威的(电影版)「我的奋斗」,核心是给观众打鸡血,造老罗和戴威的神,把失败落到情怀上,那就非常非常讽刺了。

user avatar

腾讯视频拍的?!

还真的是乌鸦嘴啊。

这个时候再上映,是准备给他们两一个盖棺论定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