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9 年 1 月 4 日央行的全面降准政策?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2019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自2019年1月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消息。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初采取的一项重大货币政策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并引导融资成本下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项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 政策背景与目的

在理解这项政策之前,我们需要回顾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情况:

经济下行压力: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外部不确定性(如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冲击。为了稳增长,需要适度的宏观调经济政策。
金融去杠杆的持续: 此前几年,中国央行一直在推进金融去杠杆,这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相对紧张,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春节前的流动性需求: 每年春节前后,由于现金需求增加以及缴税、央票到期等因素,市场流动性往往会趋于紧张。降准可以提前释放流动性,平抑季节性波动。
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降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银行体系的可用资金,从而引导银行降低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
对冲税期和外汇占款变动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降准也可能用于对冲因税收高峰期或外汇占款变化可能带来的流动性收缩。

二、 政策具体内容与力度

这次降准的力度相当大,下调1个百分点,这是在2018年经历多次定向降准之后的一次“全面”降准(针对的是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这意味着:

释放巨额流动性: 根据当时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1个百分点的降准相当于释放了约1.5万亿元的长期资金。这笔资金将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强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成本的降低: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必须缴纳给央行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不能用于放贷,相当于一种隐性成本。降低准备金率相当于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普惠性与定向性结合: 尽管是全面降准,但央行在宣布政策时也强调,此次降准也包括了此前定向降准政策的考虑,例如对符合条件的银行下调0.5个百分点。这表明了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针对性。

三、 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项政策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支持经济增长(稳增长): 通过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鼓励银行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这有助于抵消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预期。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银行资金成本的降低有望传导至贷款利率,从而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激发投资和消费活力。
刺激投资和消费: 融资成本的降低,以及更充裕的信贷环境,可能会鼓励企业增加投资,也可能通过消费信贷的便利化或整体经济活力的提升来促进消费。
稳定市场信心: 降准作为一种积极的宽松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流动性敏感的行业和企业。

2.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市场利率下降: 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会直接导致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等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下降。
债券市场走强: 在流动性充裕和利率下行的预期下,债券价格通常会上涨,收益率会下降。特别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以及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可能会受到追捧。
股票市场短期提振(但效果需观察): 充足的流动性通常被视为股市的“血液”。降准可能为股市带来短期提振效应,尤其是一些对利率和融资环境敏感的板块(如房地产、券商等)。然而,股市的长期走势还取决于盈利预期、宏观经济基本面等多种因素,降准本身并不保证股市的持续上涨。
人民币汇率: 降准通常意味着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而如果其他主要经济体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本国货币相对贬值。然而,当时中国央行强调降准的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增长,并且中国经济本身具有韧性,所以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当时的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或者出现小幅波动。
银行股表现: 降准一方面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可贷资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伴随着更低的净息差(NIM),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产生复杂影响。市场对银行股的表现会有分化预期。

3. 对企业和居民的影响:

企业融资更容易: 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将更容易获得贷款,融资成本也将有所下降,有助于缓解经营压力,支持其生存和发展。
居民借贷成本可能降低: 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可能随之下降,间接惠及居民。
对资产价格的潜在影响: 充裕的流动性也可能流向资产市场,如房地产和股票,推高资产价格,但这种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四、 政策的潜在风险与局限性

尽管降准有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其潜在的风险和局限性:

刺激过度或通胀风险: 如果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过于充裕,且未能有效引导至实体经济的生产投资中,而过多地流入了资产市场,则可能加剧资产价格泡沫,甚至引发通胀压力。
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降准主要解决的是流动性问题和融资成本问题,但如果经济结构性问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依然存在,单靠降准难以根本性解决长期增长问题。
“水漫金山”的担忧: 有时市场会担心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如同“水漫金山”,难以精准地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可能会被某些领域过度吸收,而无法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
政策效果的传导: 政策效果的发挥需要时间,并且银行是否愿意在宽松环境中积极放贷,以及企业是否有意愿借贷投资,都受到市场信心、盈利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
国际环境影响: 如果其他主要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而中国央行持续宽松,可能会对汇率和资本流动带来压力。

五、 总结

2019年1月4日的全面降准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当时经济形势下采取的一项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这项政策的实施,从短期来看,确实为市场注入了信心,提振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对降低融资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其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包括对通胀、资产价格的影响,以及是否能有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总的来说,这项降准政策是一项在特定时期为应对经济挑战而采取的审慎而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反映了中国央行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如果经济是一项简单的货币政策就能改变趋势的话,古往今来这么几千年,我们人类早就可以富得流油了,还要苦哈哈的干什么体力活呢?并不是说货币工具就完全没有用处,我们现在的这些手段,也都是从英美欧洲那边学来的法术。那么为什么别人家都有效的工具,到了我们这边却会变成没用的废物呢?

关键在这里:

如果我们把货币看成一盒牛奶,一开始特别纯,纯到粘稠,比如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而各种货币政策,就是牛奶的加工技术与方法,比如做成果味奶、酸奶、或者奶酪什么的。降准降息,就是不断的往牛奶里掺水,你第一次掺水的时候还有牛奶味,所以那时候放水效果也是最好的,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但接着掺,第二次淡了,第三、第四次则干脆连奶味都没有了,喝到的全是水。这没营养的东西,喝下去,就全都是会胀死人的,所以到了后面,企业一遇降准降息,活的不是更好,而是更惨。因为,你现在手里越有钱,你的将来就会越缺钱。你从十块钱收入跃升到一百块钱收入,增长了十倍,但这十倍跨度虽大,要实现却并不困难。你从一百增长到一千,从一千到一万,这些都不难。甚至你从一万亿涨十倍到十万亿,再从十万亿涨到一百万亿,你虽然感到向上的浮力越来越小,却还有艰难的上行空间,但当基数膨胀到一百万亿的时候,你要增长十倍,却发现再也无能为力了。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跨不过去的极限值,当铀到了这个极限就会爆炸,当货币到了这个极限,也一样会崩溃。欧美国家给牛奶掺水之后,又会给它脱水,以保证牛奶始终还有奶味,这是他们的货币不至于崩溃的关键点,就像控制铀裂变一样,不让它形成灾难。但我们,是坚决要让奶变成自来水一样的了。这分明就是一个吸毒上瘾而无力自持者的行为。没有奶味的水放出来,谁都救不了,但就像饥荒中也有体质好的人能挺过去一样,企业也毕竟各有不同的处境,有人会在水中撑死溺死,也有人能像鲸鱼吞小鱼虾一样,过滤掉无用的水,留下那微小的奶分子把自己养成庞然大物来。

理论上,放出来多少钱,就要形成多少债务,每一分钱到了社会上,每过一个环节就要在此基础上添加成本,既可以称之为利润,也可以称之为债务。比如银行放一万出来给你,到时候你就必须还它一万以上的资金,你再把这一万放到另外的环节,你的期望回报肯定也要高于一万以上加利润或者利息,这一万块钱传导下去以后,有可能最后就要变成两万才能完全覆盖掉成本。但很显然,越是末端得到这笔钱的人,他所承受的压力是几何级数增大的,这部分人必将成为崩溃的一环。这就是你为什么现在越有钱,你将来就会越缺钱。因为你只有一万块钱的时候,你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赚个一两千就能保证还本付息,当你有十万的时候,你就要赚够一两万,有一百万本金的时候,你就要赚够一二十万,一千万、一个亿的时候呢?你去哪里赚?然后你就会疯了一般的连不赚钱的共享单车也奋不顾身地投。以为世界有那么多钱,随便捞一把都能填回这个窟窿,但人同此里,都奔着同一个窟窿而去的时候,那可能就是地狱中悄悄打开的门,而推着你毫不犹豫往里冲的,就是给你错觉的货币灌水,它成了把你推进地狱的恐怖伊万。

这样的窟窿太多了,就像一个被狼牙棒锤破的充气娃娃,你根本就再也无力把它修补好,让它里面还能充上气或者灌满水。股市经过这十几年的大灌特灌,所谓的中小板股票,从不到一个亿的袖珍小盘股,不到几年就膨胀成十几亿二十亿的大盘股。房市经过这十几年的大灌特灌,也是从原来随随便便三几十万就能买一套的价值突然变成非几百万不买房。放在这么庞大的窟窿里,那么可怜的几万亿扔进来,够拉几只股票的市值?还是够买几个地产公司的房子?无数个池塘都干渴,你救哪一塘鱼好呢?说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向实体企业注入活力,但这些池塘夹在大江大湖之间,前有央企堵水,后有关系企业截流,最后那些沙漏型的池塘还是滴水全无,就算有,也是N手过后的高价水,不是来解渴而是来催命的。而这些小鱼们,前有鳄鱼,后有鲸鱼,面对鳄鱼们的高价原料封锁,鲸鱼们的低价市场吞并,他们就算等到了水,也是不宜饮用的毒水。央行五厘成本给银行,银行加到一分给他们,好不容易领到钱要下单,好家伙,原材料又比放水前涨了不少,他们借的钱还没发挥效益,鳄鱼们就先借放水的机会先咬了他们一口。等到产品上市,满以为有所斩获,却又被鲸鱼们利用规模优势强压一头,结果自然是借来的钱没产生裂变价值,却让自己受创甚巨,没这笔钱说不定不会死的,接了这笔钱之后却是想不死都难了。

有人会说:“ 现在的存款准备金还有13.5% 不说跟日本一样降到0,起码可以跟欧洲一样2,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的。”

资金有逐利本性,所谓杀头买卖有人干,但亏本的生意谁也不愿意干。钱到了你手里是有成本的,你现在这个时候就已经盈利困难了,又再给你来一堆钱,你如何在本已经无法赚钱还债的基础上盈利?把新给你的钱赚到更多的钱来让自己活下去的同时降低债务?显然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你在钱堆里不但会越来越缺钱,还会越来越无力。 日本为零,或者欧洲为负的前提,是他们的货币与经济规模相匹配。日本现在的货币池子里还是一杯浓牛奶,甚至可以说是干奶粉,也就是通常说的含金量非常高,你往里面掺水,它也还有牛奶味。而中国的货币池子里,早已都是满塘水,毫无牛奶气息,你往里面灌水,还是水,这就是两边的不同区别,而不能单看十三与零的这一个数据对比。小微企业明显地感觉是成本上涨了不少,压力大。因为钱还没到他们手里,市场就会率先启动,提前把预期兑现。后面的都成为了受害者,因为价值传导有时间先后的问题,最先的那部分成本最低,越到后面成本越高,到了一个平衡点后,就都是买单的亏损者,成为被割的韭菜。


这个寒冬显然与众不同,到处都是待补的窟窿。现在的局面,可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能拖一时算一时。经济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不行了就得死,然后再痛苦地重生。


“烹文燎暗夜,煮字充饥肠”既然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

user avatar

大过年的,给点钱周转,后面还要偷偷摸摸收回去的;

另外在一季度年度计划出来之前先用些预算,倒逼财政一下;

大趋势还没发生转变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