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行报告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均值为289.0万元,中位数141万元?

回答
央行报告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均值为289.0万元,中位数为141万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分析的数据点。它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财富状况,但理解这两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巨大差距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析:

一、 理解“均值”与“中位数”

在分析财富数据时,均值和中位数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的差异往往揭示了财富分配的真实情况:

均值 (Mean): 是所有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的总和除以家庭数量。它反映了整体的平均水平。
优点: 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总体的财富体量。
缺点: 容易受到极端值(即非常富裕或非常贫困的家庭)的影响,导致均值不能真实代表“大多数”人的水平。想象一下,如果有几个家庭拥有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它们会极大地拉高均值,使得均值远远高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实际财富。

中位数 (Median): 是将所有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最中间的那个家庭的净资产数值。这意味着有一半的家庭净资产低于这个数值,另一半高于这个数值。
优点: 对极端值不敏感,更能反映“中间”或“典型”家庭的财富水平。
缺点: 不能完全反映出财富的绝对总量。

二、 数据解读:均值289.0万,中位数141万

看到289.0万的均值和141万的中位数,最直观的感受是:

财富总量可观,但分布极其不均。 均值远高于中位数,这清晰地表明,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富裕家庭手中。那些拥有巨额资产的家庭(例如拥有多套房产、大量金融投资、企业股权等)极大地拉高了均值,但对于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来说,141万元才是更具参考意义的财富水平。

三、 深入分析均值和中位数的差距

289.0万和141万之间巨大的差距(近150万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 贫富差距的体现: 这是最直接的解读。这种差距的巨大,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有力证据。少数“头部”家庭拥有远超平均水平的财富,而“中间”和“尾部”家庭的财富相对较少。

2. 房地产在家庭资产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房地产通常是城镇居民家庭最主要的资产构成部分。均值的高企很可能与少数家庭拥有多套优质房产、高价值房产有关。例如,一线城市的市中心几套房产足以构成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产,这些极少数的财富巨鳄可以轻易拉高人均均值。

3. 投资性资产的集中: 除了房地产,金融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理财产品等)也是财富的重要来源。高净值人群往往拥有更专业的投资知识、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更多的可投资资金,他们获得的投资回报也远高于普通家庭,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差距。

4. “橄榄型”或“金字塔型”财富分布:
金字塔型: 如果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即底层(低收入、低资产)人群最多,中间层(中等收入、中等资产)人群次之,顶层(高收入、高资产)人群最少。在这种情况下,均值会被顶层人群拉高。
“大头”在少数人手中: 在中国,可能更接近于一种“金字塔”加上少数超级富豪的“尖顶”模式。即绝大多数家庭财富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一部分家庭拥有一定量的房产和储蓄,而极少数家庭则拥有巨量的多维度财富。

5. 平均数的误导性: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289.0万元的均值,可能会误认为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都相当富裕,拥有可观的财富。但中位数141万元的出现,及时纠正了这种误解,提醒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四、 对普通家庭的意义:以中位数为参考

对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而言,141万元的中位数提供了更具参考价值的财富画像:

现实的财富水平: 大约有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的净资产低于141万元,另一半高于141万元。这意味着,一个拥有100200万元净资产的家庭,在城镇居民中是相对典型的。
财富积累的挑战: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要达到或超过141万元的净资产水平,需要长期的储蓄、审慎的投资以及可能通过房产增值实现。这表明财富的积累仍然是一个需要努力的过程。
投资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中位数水平上,家庭资产可能主要以房产和少量储蓄为主。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投资以实现财富增长,以及如何规避风险,对于提升家庭财富至关重要。

五、 潜在影响与思考

这两个数据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思考:

1. 社会稳定与公平: 巨大的贫富差距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平感产生影响。如果财富分配的通道不畅通,或者机会不均等,可能会引发社会不满。
2. 消费能力与经济增长: 虽然平均财富看起来很高,但如果财富高度集中,那么大部分人群的实际消费能力可能受到限制,这会影响内需的增长潜力。中位数反映的财富水平,更能代表大众的消费能力。
3. 政策导向: 这样的数据也可能促使政府思考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例如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创业支持等手段,促进更均衡的财富分配。
4. 投资决策: 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财富分布的现实情况,了解不同人群的投资能力和偏好,避免盲目追求高平均值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总结来说:

央行报告的“均值289.0万元,中位数141万元”是一个极具信息量的数据组合。它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整体财富体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饰地揭示了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141万元的中位数是理解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财富状况的关键,而289.0万元的均值则凸显了少数富裕家庭对整体财富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暗示了财富高度集中的问题。 这组数据提示我们,在看待国家财富增长时,既要看到总量,也要关注分配;既要了解平均数,更要关注中位数,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的真实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建议各位看一下6年前的这个回答:

或者也可以参考8年前这篇新闻:

以上两个链接都是根据2011年CHF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计算的,并且当时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口径计算了中国城镇家庭的资产状况,结果是这样的:

中国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
城市家庭资产的中值为40.5万元
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

9年过去了,城镇家庭平均资产从247.6万到317.9万[1],才增长了28%;住房拥有率从89.68%上升至96%;上升得最多的反而是中位数,从40.5万达到了141万,增长了248%。

平均数从中位数的6倍多,缩小到了只有2倍多。

所以,如果对过去十年中国的家庭资产平均情况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央行的这份报告不是一个呈现了贫富差距有多么大的报告,相反,他告诉我们的是贫富差距从2011年到2019年在不断下降。

那么,如何衡量这个“贫富差距缩小”的程度?

很多人看到了这次央行的表格中有一张图:

如果光是从这张图看,资产分布差距确实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分布的变化。我们将2011年CHFS数据和本次2019年央行调查放在一起,用同一个口径计算不同分位人口的平均家庭资产,可以得到下表[2]

将上图不同分位数的平均家庭财产增长倍数作下图:

可以看到,在2011年平均资产最低的家庭,其增长幅度最大,9年的增长足有12.4倍。

这个增长倍数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不断降低,80%-90%分位点的家庭,平均资产在过去九年中只是翻了一番。

直到90%-100%的分位数,财富增长倍数重新增长,达到了2.7。

因此,在过去近十年中,中国的资产分布实际上在变得更加平等,他主要来自原本资产较低的家庭的资产大幅度上升。

在这里我们面临一个问题:上面的图表中,我们仅能知道在2011年资产最低的那群家庭的平均数和2019年资产最低的那群家庭的平均数之比,但我们并不知道,对于某个特定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变化是怎样的?他们是经历了一个变动,比如从低分位数到高分位数,从高分位数到低分位数,有一个大的交换?还是说分位数不变,只是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增长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2017年的CHFS数据,由于CHFS本身是一个追踪数据,2011年被调查到的家庭,有4752户在2017年也被调查到了。

我们就对这4752户家庭进行研究,看看他们的家庭总资产是如何变化的:

上图的横轴显示了这4752户家庭按照2011年资产分位数排列,0为2011年的最低资产,100表示2011年的最高资产。纵轴表示2017年的总资产除以2011年总资产的对数。

可以看到,在2011年中国资产最低的20%家庭,其总资产的增长的对数值都达到了2以上,也就是说,8倍以上。

和前面的图像一样,这个增长也出现了倒U型,2011年时处在70%到80%这一段分位点的家庭,在这6年内经历了相对最低的资产增幅,大约只有2倍到2.5倍。

到了90%之后,平均资产增幅重新增加,达到了3到5倍。原本就是高资产家庭的这群人,在过去的六年间也获得了相对比较高的资产增幅。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自然产生——这些增长是来自房产价值的上升,还是来自其他资产的增加呢?从下图可以看到,低资产家庭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例——80%左右,是来自房地产估值的上升,而其他资产的上升仅占总资产上升的20%。这张图与上面的增幅相比恰好相反,呈现U型曲线(虽然不算显著),最穷和最富的这群人的资产增幅中来自房产的增幅是最大的。

这又引发了下一个问题:如果大部分资产的增幅来自房地产价值的增长,那么家庭负债会不会也有相应比例的上升,引发未来的债务问题呢?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将总资产扣除债务,得到净资产,并将中国和美国的情况进行一个比较:

上图是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数据算出的2013年到2016年不同分位数家庭的净资产[3]增长情况,纵轴为净资产的绝对值增长。可以看到,净资产越高的人越容易攫取高额资产收益,而净资产分位数在30%以下的人群的净资产增加显著低于其他人群。这主要是由于债务带来的,当收入无法覆盖债务,且资产增值较慢时,低资产家庭将很难逃脱陷阱。

上图是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到,与美国的低资产家庭的资产几乎不上升相比,中国的低资产家庭在过去几年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净资产绝对额增长。从0%百分位到60%百分位,净资产的增幅都分布在10到30万之间,相互间并无显著差异。在60%之后,净资产增长的绝对值随着2011年的分位数显著上升——虽然80%分位数左右的家庭的总资产相对增幅是最低的,但他们的净资产上升绝对值并不算低。对于95%以上分位数的家庭,他们的净资产绝对增幅在500万到1000万左右,是过去几年的最大赢家。

结论:

从2011年到2019年,中国资产最低的20%家庭的财产增速远高于其他人群,8年增幅达到10倍以上。其次是分位数95%以上的高资产家庭,他们的增长也在3倍以上。分位数原本在70%到80%的家庭的资产增速最低。

但在总资产的增长中,房地产的增幅贡献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尤其是低资产家庭,80%的总资产增幅来自房产估值上升。

扣除了负债之后,资产最高的那群人仍然获得了过去近十年来的最大资产绝对增额。与美国相比,中国低资产家庭的资产上升较为可观。

而以上几点综合起来,使得中国的资产分布不均状况在过去九年间得到了很大的相对改善。我们用90%-100%那群人的资产除以0-20%那群人的资产,2011年时这个倍数有165倍,现在只有36.5倍了。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高,对于资产这个符合幂律变化的变量来说,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这个数字算是比较低了。


最后附赠一张转移矩阵,下图的纵向表示2011年的净资产阶层,横向表示2017年的净资产阶层,都分为20个分位数。每一个格子的数字表示2011年处于横向阶层时,2017年处于每一个纵向阶层的概率。比如第一行第一列的0.18,表示一个人要是在2011年处于最低一层,那么2017年时他只有0.18的概率还处于最低一层。

看到上图唯一一个发红的格子吗?那就是净资产处于前5%的阶层,他们有65%的概率在6年后仍然处于同一阶层。尽管中国的资产分布差距在减小,尽管95%甚至80%以下的阶层变动也还算剧烈,但这并不会影响最高那一层的变化。

就像川普解释为什么富人能够先得到检测时说的那样:That's Been the Story of Life.

参考

  1. ^ 在统计划分上,城市和城镇是一个概念
  2. ^ 表中的2011年资产平均数不等于247万,这主要是因为CHFS对个别资产最高值有封顶截尾处理,因此会降低平均值。
  3. ^ 净资产为总资产扣除负债
user avatar

泻药。

当今社会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已经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贫富差距越小越好,这样社会剥削程度较低,比较公平;而另一方则认为贫富差距未见得越小越好,因为有的人努力有才能,有的人懒惰没有才能,如果我们搞平均主义,岂不是反而对努力的人不公平?

这种争论持续许久的根本原因终究是群众的数学水平还不够,如果他们对概率论有充分的认识,那么就必然会意识到当今社会的财富分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和剥削,这几乎是无可争辩的。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才能的存在,并且按照才能来给予不同的单位时间劳动的收入(有的人更勤奋,工作时间更长,因此我们讨论单位时间的收入,应当主要取决于才能),这是无可厚非的,有本事的人每小时工资更高,这的确没有问题。

因而贫富差距必须得到一定的认可,人的才能终究是先天天赋和后天努力的某种堆叠,天赋和努力的堆叠原理应当和身高是差不多的,即既受到先天因素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影响。

而事实上身高的分布是基本无偏的正态分布(排除极少数巨人症患者),如果人的才能同身高是类似的(这一假设在后面可以稍稍放宽),而单位劳动时间的收入是对才能的嘉奖,那么显然单位劳动时间的收入应该也是无偏的正太分布。

我想这一点对有统计学基础的朋友来说不难理解,但出于让更多朋友理解,我们再进一步明:正态分布的方差是可以变的,标准差可以是1也可以是无穷大,如图(x表示收入,y表示这个收入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密度))

因为人的本事大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如果单位时间的收入仅仅是在公平地奖励本事,那么它也应该长成上面这个样子,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对本事的奖励不够,没有体现出本事大的人与本事小的人之间的差距,那么无非是扩大标准差的问题,无非是把σ变大一点而已。

而事实上单位时间收入的图长成这样:

也就是说头朝左了,不是正的,这种情况,我们称作右偏态,这就不是标准差大小的问题了,而是根本就没按照本事大小来分配收入的问题。

报告中说平均值和中位数的差距表明了收入分配的“不均”,这是有一点问题的,因为“均不均”其实是一般说的是标准差大小的问题,而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差指的就是偏态(只有在已经确认了财富的密度函数符合有些条件的时候,比如对数正态分布,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值才能反映方差)

反映偏态的重要指标就是平均值和中位数的差别,正态的情况下二者是相等的,本次本题目中,央行报道的平均值就是中位数的两倍,这就是严重的偏态。

尽管财产的偏态和不像收入的偏态那样有意义,因为有的家庭可能是因为花钱太厉害而没有留下财产而不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公平而没留下财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能吃饱穿暖的社会,偏态的问题和纯粹的收入差距问题来说是更为意义重大的,这也是本次央行报告的重点,偏态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分配有没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是否是对生产和福利的最大化是否是最佳的方案。

事实上,2018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70年一个月,而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028元/月,可见即便排除了花钱多少的影响,这种偏态也是存在的。考虑到有的程序员996工作时间普遍长于一般人,按照本事来进行的收入分配也应当是带一点偏的,但毕竟程序员等职业所占人口比例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基本可以认为导致贫富差距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本事差别,还有严重的剥削和马太效应。


关于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学说,早在19世纪末,经济学家帕累托就认为个人财富其服从幂律分布,也被称作帕累托分布,具体来说就是长成这样:

(横轴表示收入水平,纵轴表示收入大于这个收入水平的人所占的比例)

帕累托又称其为二八定律,即一个社会的80%的财富总会集中在20%的人手里。即便是现在你在知乎上询问关于财富分配的问题。多数答主也会回答二八定律。

实际上,韦弗雷德·帕累托的这种表述描述的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今天早就已经out了。一个简单推理就可以说明幂律分布的不成立,比如,幂律分布下越穷的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是越大的(把y=cx^-a求导得到密度函数你就会发现)而在20世纪后的美国,显然中产阶级的人口比例比贫困阶级更大的。

二八定律是资本主义早期,无产者被残忍剥削时的情况,帕累托的这种表述可以和马克思的革命联想起来,19世纪的资本主义竞争会使得本来有一点产的小资产阶级,弱小的资本家逐渐破产沦为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之间的单位时间工资又往往是差不多的,这才导致越穷的阶层所占的人口比例越大。

而现在即便是打工仔之间,工资的差异也是巨大的,拿中国来说,一线城市有只有三千工资的人,但工资在五千左右的人数会比他们多,但是如果是19世纪的那种拼命压低人工资的资本主义,那么资本家是能少给工资就少给工资,在最低工资水平(生存工资)的人就一定会比工资高于最低工资水平的人数多。

不同工种的越来越大的行业差距显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19世纪,矿工可以轻易变成钳工,这样钳工和矿工的工资水平就总会差不多,都处于最低水平。而在今天,会计就难以不能变成码农,这样对码农的需求提高就难以导致会计工资的相应提高。不同工种之间可以有极大不同的工资水平,工资最低的工种和工资最高的工种所占的比例都是较低的,财产最少的人人群所占的人口比例就不再是最多的了。

经济学家对财富分布的规律进行过更为细致的探讨,其中就包括了用对数正态分布来取代二八定律的主张。

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了单位时间的家庭收入和其财产是成正比的,这一说法当然很有依据,比如利息和教育投入,如果大家都用财产收利息,肯定是财产越多利息越高,同理,有钱的的家庭子女就受到更好教育,所以将来就会赚更多钱。

这样,我们不妨假设某个时刻财产为Xt,它与上一时刻的财产存在正比关系。

这样Xt就和上一次的财产Xt-1成比例,而这个比例Ct,我们不妨假设是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

Ct的本质取决于两个要素,一种是经营自身财产的能力和消费倾向,自然对个体来说这种能力是长期不变的,在人群来说我们在前面探讨过,本事是个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渐进独立的随机变量。

另一种情况则是运气,显然两个时期的运气则是相互独立的。

现在,我们把上式取一个对数:

右边的累加项在t足够大时,由于中心极限定理,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财富的分布是对数正态的。而收入因和财富成正比,也近似服从这个原理,对数正态分布也恰恰长成右偏态。

但对数正态分布还需要进行修正,即每个人进入社会开始挣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已经挣钱30年了,有的人才开始挣,考虑到进入社会的时间不同,Reed W and Jorgensen(2004)提出了双帕累托分布。


上述的这些分布理论对于当今现实世界财富的分布的拟合是非常好的。它反映了上一时刻的财产数量对下一时刻的财产数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勤奋,努力,甚至运气(投胎和中彩票除外)只是决定财产增值速度的一些有限作用的因素。

一个富二代,即使没有什么才能,其财产的增长速度也可以比勤奋的穷人高。

user avatar

除了司空见惯的再次“被平均”,央行的这个报告其实展示了各个收入阶层的资产、负债的种种蛛丝马迹。而读完这个报告,真正得到的结论是无语的:越穷的人越被房产绑架了。

“被平均”本身没什么新鲜的。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317.9万元,而中位数仅163.0万元,后者才是那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人”的资产情况,两者的离差基本基本可以反映分布的右偏程度。而吸引我把报告读下去,其实是报告提出一个细节现象:

居民家庭净资产分化程度高于家庭总资产。将家庭净资产从低到高排序,净资产最低20%家庭的净资产仅占全部样本家庭净资产的2.3%,而最高20%家庭的净资产占64.5%。对高资产组家庭作进一步细分,最高10%的家庭所拥有的净资产占全部样本家庭净资产的49.0%,最高1%的家庭占17.1%。

为什么如此?这里也不用外源数据,就用报告本身的数据,按图索骥看下“穷人”和“富人”的资产项和负债项的差异在哪里,也重新串联一下报告的一些线索。

首先简单明确一下概念:(1)总资产,你手上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包括你的现金、存款,也包括你的房子、车子,还包括你买的股票、债券等投资。(2)净资产,总资产扣减你的负债。我国人的绝大多数负债都在房贷上(四分之三以上),少量在消费贷和车贷上。

即使不区分收入和资产情况,笼统的看,我国的房产占比也高的惊人。按报告数据, 79.6% 资产项在实物资产上,而接近 60% 在房产上(报告以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作为划分,前者主要是存款、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后者主要是房、车)。报告原文所说,“和美国相比,我国居民家庭住房资产比重偏高,高于美国居民家庭28.5个百分点。 ”

(质疑我们根本没有这么高的房屋拥有率、或者“我怎么没房”党可以歇歇。报告标题写的很清楚,“城镇,居民,家庭,户均”)

而恐怖的是,上图所示,房产拥有率和收入根本没有没半毛钱关联。相反还是个负关联:

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住房数量越多,其家庭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反而越低。拥有一套住房的家庭的总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为64.3%,有两套住房家庭的住房资产占比为62.7%,有三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住房资产占比为51.0%。

而富人的资产在哪?

这主要是因为多房产家庭在解决了基本住房需求后,更倾向于多元化资产配置。
高资产、高学历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意愿更强,金融资产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随着家庭资产的增加,家庭持有风险金融产品的比率稳步提高。将家庭总资产排序,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率为87.9%,最低20%家庭的持有率为29.8%。而且,总资产越多的家庭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程度越高,高资产家庭在各类金融产品上的持有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对照负债情况,抛掉第一行破产边缘的,实际是一个中低收入承压的橄榄型分布:

关联起来的隐含之意在于,中低收入的人,房产占总资产比重最高,而房贷压力最重。并且未来仍然可以预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边是仍然像老牛一样承担着高房贷压力、无力也无渠道让钱生钱的低资产、低收入群体,而另一边是一步步解绑、走高净值、“多元化风险配置渠道”的轻装上阵的富人。而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或许,我们应该像报告一样安慰一下自己,我们比美国还是好多了:

与美国相比,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财富分布相对均衡(美国净资产最高1%家庭的净资产占全部家庭净资产的比重为38.6%,我国为17.1%)。
user avatar

一面是脱贫攻坚提振消费,消费卷发的都是50-10这种。一面是城镇家庭户均净资产300万,根本不把发达国家放在眼里 。


老中国折叠了

user avatar

我就说一个对照项吧,丹麦国家银行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统计丹麦人的家庭户均资产。最近的2018年结果是:全丹麦家庭户均净资产只有199万丹麦克朗,折合205万人民币。也就是还不到中国城镇家庭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

由于丹麦是个高税率国家,政府对个人资产有很全面的监控,该调查甚至详细到了车辆/房产/股票等不同类别,可信度是很高的。其中虽然没有区分城镇和乡村,但丹麦城乡资产差距相当小,如果以我居住的地区为例,邮编以00结尾的核心城市,资产价格仅比周边高20%左右,收入几乎没有差距,可以认为,丹麦城镇户均资产不会比全国平均高出20%。如果仅仅比较城镇,丹麦也没希望超过中国。

所以这个调查中的中国城镇家庭,在家庭净资产上已经完成了对欧洲发达国家的全面赶超。

再看一眼资产分布和其他细节:

中国城镇最贫穷的20%家庭总资产为40万,丹麦大约为79万,超过中国。

中国城镇最富裕的20%家庭总资产为1000万人民币左右,而丹麦只有760万,远远不如中国。

从贫富分化角度来说,丹麦肯定好于中国,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同时,报告中中国城镇居民资产中住房占比60%(80%的74.2%),而丹麦也有55%,所以并不能推出中国的富裕完全依赖房地产价格这个结论。

而最有意思的是,央行报告中,中国家庭负债率仅为9.1%,远低于丹麦的19%......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贷压力并不大,甚至小于首付20%,购房贷款已经0利率的丹麦。

如果再比较的细一点,东部省份户均总资产461万,北上户均总资产850万。而丹麦户均总资产仅为290万。所以,如果你是东部沿海省份居民,你的财富期望是丹麦的1.5倍,如果你来自北上,那你的财富期望差不多是丹麦的3倍。同志们,什么叫奔小康呐,保守,保守了啊!

说实话,这份报道的丹麦部分,我觉得置信程度是很高的。绝大部分丹麦人税后月收入都在15000到22000人民币的水平,考虑到丹麦的高物价和低个人投资回报率,这些家庭一年的积蓄和资产投资在5万到15万之间,主要取决于夫妻双方是否都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所以丹麦的个人财富严格跟着工作年限增长,社会平均资产290万,意味着社会上大部分人工作了十年到十五年。

而中国的部分的确和我想象的差距有点大,不过如果考虑上海的九百多万套住房和每平方米五万的均价,以及我大学同学在国内一边焦虑一边人均两张房本的残酷事实,没准这份报告只是在揭露一个大家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城镇居民尤其是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实际物质生活水平和理论上的财富总值,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西方一流发达国家了。如果我们身在其中,却依然感到压力、竞争和”内卷“,那就不是贫穷的原因,而是文化或者价值观的原因。

最后,附上丹麦统计的链接:

user avatar

按照这个报告:

中国家庭平均净值289.0=40万美元,这个比欧盟和日本都高。

美国家庭平均净资产是62万美元。所以应该已经高于加州纽约以外住大house的美国。

但是这个报告说明中国家庭的贫富差距比美国小的多。美国的家庭资产中位数是9万2美元。中国141万元=20万美元。

奥利给,全面发达国家2019就完成了。

不知不觉中,山海关已经在身后了?

user avatar

房产虚拟价值太高造成的。

虚拟一个例子。

一个家庭父母50岁,子女20岁。

父母结婚赶上福利分房,自己分一套60平米老破小。自己花2万买成自己的产权。

但是当时城市小,当时分的房子,现在看都是市中心便利地段,有得还变成学区房了。

这家都没啥大能力。

父母分房后不久从企业下岗了,不会做生意。

最不用技术的行业,男的干保安,女的干保洁。家庭收入一个月5000。

不能再低了吧

子女上个三本,还在找工作,没收入。

但是,如果这套房子在一线城市,按5万算。

资产300万。达到平均值。

普通二线城市,资产120万,接近中位数。

男保安,女保洁这是城市家庭经济最差的情况了。

大多数这个年龄混的不太差,在前几年房子便宜的时候,除了公房,会贷款给孩子准备一套房子。

当时可能只能买在郊区。很便宜,但是现在的价值也百万了。

一二线轻松超过平均值。

小城市房价现在不高,但是以前更便宜啊!

几百元一平方,几万元一套的不少见。现在也是动辄几十万百万。

外地落户口的,以前结婚不买房子落不上。最近两年才落户容易。

以前结婚买个房子都比较新,也大一点。一算市价也几百万了。

外地没买房的。

没结婚(没房不好找媳妇),没落户。

很遗憾,你不是城镇家庭。你和你老家的父母算一个家庭。

你老家是农村的,你不属于城镇,你老家是城市,你父母的房子算在你的资产里面。

这种统计数字看似很高,好像都很富裕,实际根本没啥意义。

穷的它不统计啊。

user avatar

总于有个不拖后腿的调查了。

user avatar

一、阶级分化

1,我们都知道贫富差距很大, 那究竟有多大呢?

前10%的家庭占比47.5%,而最穷的20%只占2.6%。

拿100个人和100块钱的比喻,那就相当于最有钱的10个人,平均每个人有4块7毛5分,而最穷的20个人,掏掏口袋,合在一块儿才凑了2块6。

你们以为这就很高了么?不,刨去负债,只看净资产的话,差距更大:

一个顶级富豪家庭,可以打147个最穷家庭;59个比较穷家庭;35个中等家庭;20个中上家庭;11个上层家庭;5个有钱家庭。

人家大富豪就算超生,家里10个孩子,每人平分财产,每个孩子组成的家庭,依旧是前20%的水平。

突然想到了贝佐斯离婚,人家分完家产,还是全球首富不说,还把她前妻送上了富豪榜23名,你说气不气。


2,我们都知道东富西贫,那到底差了多少呢?

东部地区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为461.0万元,分别高出中部、西部、东北地区197.5万元、253.4万元和296.0万元。东北地区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最低,仅占东部地区居民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

东部:中西部这样的,我一打俩;东北这样的,我一挑三!


3, 我们都知道一线城市土著有钱,那到底多有钱呢?

北&上:“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二、资产结构

一个被平均的城镇居民家庭的资产情况是这样的:

一套190W左右的住房,一个22W左右的商铺,一辆16W的车,20W左右的厂房、设备,7W左右的手机包包等其他物品,65W左右的存款、理财、股票等等金融资产。

财务上有个概念叫资产流动性,越容易变现的东西,流动性越好,流动性最强的就是现金及其等价物,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很差,普通人卖个房,不挂个几个月,根本卖不掉,不可能很快脱手。

相比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分布的不平均更显著:

越富裕的家庭,资产配置越多元,流动性越好。穷得掉渣的兄弟们,除了一套房子之外,手里没几个钱。稍微摊上点事儿,就很容易“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不得不抵押甚至是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套住房,直接划入赤贫,真·无产阶级,吊车尾的后4%。毕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0%。


三、负债情况

房贷是绝对的大头。

高学历高收入,正值成家立业年龄的年轻人,是背贷款的生力军。

但是,刚需房的各位,真的谨慎上车,你们的风险贼大知道吗?

每月收入的1/3要拿出来还债,手头的所有金融资产全部变卖,你的贷款还有60%的缺口,啥意思?你就是那个挨老板骂也不敢辞职,不敢生病,不敢跳槽,不敢请假,公司透露出裁员风声后,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自己被优化,下个月会还不出房贷的悲哀中年人!

往前看,羡慕对面工位市区两套房的一线土著同事;往回看,羡慕不学无术小富即安的老家发小。

怎么只有自己在负重而行呢?

user avatar

谢邀

央行的数据是基本靠谱的,虽然可能因为采样问题有些误差,但不会有数量级级别的误差。毕竟国内家庭资产里不动产占大头,一线城市的名义单价又赶美超英,有这么个和美国接轨的人均数据才正常。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难以置信,是因为中国的人均名义GNI还不到美国那边的四分之一(别和我说购买力平价,因为房子是不可贸易品,不适用)。这是一种朴素的疑问,但国内的房价,其实和居民收入的关系没有那么大。恰如勃列日涅夫书记教导我们的,“靠工资谁也活不下去”。

最后问题来了:

既然中国的城镇居民靠着资产价格的暴涨,成功和大明接轨了,那他们还有入关的积极性吗?

如果没有,入关小粉红打算怎么办?学红色高棉?

可以不辩经,但年轻人要学经。否则年轻时大概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user avatar

很正常,下面有回答说中国的城市人均资产赶欧超美,比丹麦这样的北欧发达国家都强。

我觉得统计数据可能是对的,因为中国家庭的主要资产是房子,而中国的房地产资产很明显是高估的,尤其是一线城市和一些网红城市。

这份报告可以看做是对资产负债表的一份说明和分析。然而再考虑到中国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发现中国家庭都是典型的重资产经济体——资产占比大,价格高,但是每年现金收入很少。极端情况下类似深圳,一套房子就能顶一百年的人均年收入。

但是真正做投资的人都知道,三张报表里面,现金流量表才是最有价值也最重要的一张。

这种报表如果是某个上市公司的企业报表,我是不敢投资的,现金流折现法是对任何资产最好的祛魅。如此重的资产,如此少的现金净流入,看起来报表不错,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一场惨剧。

但是中国特殊就特殊在有政府变相背书,扭曲了价格信号。那些放杠杆炒房的实际上就是和国家对赌,赌你不敢不救,不得不救。价格信号扭曲造成了资源错配,大家都觉得房子没有风险,一有风吹草动就去买房,房产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最大共识。

未来会怎样?反正雨我无瓜。吃瓜,看戏,加速,就对了。

user avatar

天天高喊着入关入关的兄弟萌在关宁锦防线和辽东铁骑浴血奋战

结果扭头一看

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在白山黑水那儿炒地皮呢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提到了两个内容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第一个是中美对比,中国的房子在资产中占比比美国高28.5%

住房是家庭实物资产的重要构成,居民家庭住房拥有率相对均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实物资产中,74.2%为住房资产,户均住房资产187.8万元。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和美国相比,我国居民家庭住房资产比重偏高,高于美国居民家庭28.5个百分点。



第二个是户均不止1套,而是1.5套。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美国住户总体的住房拥有率为63.7%,低于我国32.3个百分点。按家庭收入从低到高排序,美国收入最低20%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仅为32.9%,而我国收入最低20%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也为89.1%。

住房拥有率达到96.0%,户均1.5套,无房户4%,对于全国4.5万亿户来说是大概1800万户。

按照户均1.5套住房计算,全国人民共有6.48亿套住房,无房户只有1800万,也就是说有6.3亿套二手住房空置。家家都有半套房子往外出租,只有一家没房住,有12套房子等着他。

201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万亿,房屋施工面积8938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8011万平方米,也就是680万套住宅。过去的几年,房地产的规模大致如此还逐年提高,每一年都有几百万套房子上市。

有人说老房子可以拆掉,腾出人口买新房子。但是现在拆迁基本拆一还一打底,拆一还多十分正常,也就是说通过拆迁房子数量只增加不减少。

之前报道说,全国居民净存款26万亿,不知道现在有新的数据更新没?

26万亿除以4.5亿户,相当于户均净存款不到6万。如果按照4%的无房户算,大概是1万亿存款(假设这些无房户不比有房户穷),按照30%首付反推,这4%无房户一次性掏空可以贡献3.3万亿购房款,把2019年所有新建商品房全部买下来大概是48.5万一套,4850元一平米。

而2018年全国平均房价是8500元/平米。

现在没有地震,没有天灾,拆迁还是越拆越多,中国的房子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平时大家总说土地是稀缺资源,但是在高容积率的前提下,我们在整个市场里“流通”的房子,必然是一直增加,不会减少。

但是人口不会再增加了,储蓄也很难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万,户均也不过9万,不吃不喝1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

该掏空口袋的也掏空了,该贷的也贷了,钱都去深圳了,地方银行也揽不到储,也放不出贷,上面放点水,就有权贵拿去炒股票、炒房子。

所以,看这里还有一个题:

如果房价再涨,这个盘最后靠谁去接呢?


请万能的评论帮我纠错。

user avatar

终于到了连拖后腿的资格都没有的时候了

对城镇居民调查住房率为96%,这不就是在火车上问是否买到票了吗?

——————————

没想到这么多人给面点赞,感谢感谢。或许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大家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想法吧。总之,祝大家越变越好,钱包满满。

——————————

一个刚提出了的问题,没上热榜,现在都已经有了七百回答和两百万浏览,可见大家对民生的关注。

我只是个大学生,没有看过经济类书籍。但这个调查给我的感觉

1,很多人被房子绑架了人生

2,富者越富,穷者越多

3,更为广大的农村又当何样

4,幸福感,到底得靠什么来获得。

5,

看到评论区有人问第五点,额,其实只是我暂时没想起该写什么

————————————

下边是我的另一个回答,感兴趣的可以移步

我看到陆续有人点了关注,其实这个只是我的小号,下边这个才是我真正的号,如果有兴趣,可以移步(我给我自己打广告,不挨打吧)


user avatar

房地产税:人傻房多速来

原文首发观察者网

治理贫富分化——财产税、金融监控,还是全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发布了对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的报告,虽然2016年国家统计局、西南财大、北大所统计的基尼系数巨大的差距之争已经告诉我们我国贫富分化情况不容忽视,但是报告中的数据还是令人有些意外。

首先,这份报告内容是城镇居民家庭而不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近的一次统计数据还是“从2015年的城乡收入倍差从2.73下降到2016年的2.72。”(于2017年1月20日,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由于资产的累进性,收入差距将近3倍会使得资产差距指数级放大,再加上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无法从持续20年的城镇房产升值(占城镇居民家庭财产七成)中获益,导致占我国将近一半人口的农村居民资产可能主要相当于资产均值41.4万元的最后20%城镇居民家庭范围。换句话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前80%的财富集中度,如果对应到全国居民,可能比例要除以2,或者说这篇报告中计算的贫富差距可能比全部居民的情况要大一倍,例如前10%城镇家庭占有净资产比例可能实际对应的是全国前5%家庭占有净资产比例。

同时这篇报告中有大量中美贫富差距的对比,总体而言两国数据差距不大,但是美国是发达国家当中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富差距已经与其相当,如果考虑了农村居民,那么贫富差距就更值得我们警惕。

其次我们来简单解读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数据。

这篇报告是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思路撰写的,其中资产又分为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317.9万元,净资产均值为289.0万元,可以推导出负债均值为28.9万元,总资产负债率为9.09%,净资产负债率为10%。

资产:



“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317.9万元,中位数为163.0万元。均值与中位数之间相差154.9万元,表明居民家庭资产分布不均。将家庭总资产由低到高分为六组,最低20%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仅占全部样本家庭资产的2.6%,而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63.0%,其中最高1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47.5%。”

换句话说就是资产最前10%的人和之后90%的人资产相当,最前20%的家庭资产是最后20%家庭资产的24倍。



“从资产占比来看金融资产为20%,实物资产为80%,其中房产占60%。居民的住房拥有情况相对均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我国收入最低20%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也为89.1%。”

固定资产:

户均拥有住房1.5套也就是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住房是可能用做出租房的生产资料,那么家庭财产分布可能就是40%自用住宅,20%金融资产,20%投资住宅,15%其他生产资料,5%汽车。只有自用住房的约60%城镇居民家庭可能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与此同时拥有生产资料和投资住宅的家庭资产总额更高,资产构成更丰富。

“受调查家庭中,15.9%的家庭拥有商铺或厂房等经营性资产,这些家庭的经营性资产均值为257.5万元,占其家庭总资产的33.1%。拥有经营性资产家庭的户均总资产为776.8万元,是没有经营性资产家庭的3.4倍。家庭总资产越多,经营性资产的拥有率越高,经营性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比重越大。按家庭总资产排序,资产最高10%的家庭中,近半数的家庭拥有经营性资产,这些家庭的经营性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35.6%;而资产最低20%家庭中仅有3.5%的家庭拥有经营性资产,其经营性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22.4%。
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住房数量越多,其家庭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反而越低。拥有一套住房的家庭的总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为64.3%,有两套住房家庭的住房资产占比为62.7%,有三套及以上住房家庭的住房资产占比为51.0%。这主要是因为多房产家庭在解决了基本住房需求后,更倾向于多元化资产配置。”

由此来看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明显家庭资产较少。

金融资产:



有钱人肯定是有更多的钱,相对于固定资产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更不平均,前10%的家庭占有全部资产的58.3%,后面90%的人只占有41.7%,10%的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是之后90%家庭的1.4倍。

负债:



“富裕家庭的负债参与率更高,且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低资产家庭对民间借贷的依赖度相对较高。按家庭总资产排序,资产最高20%家庭的负债参与率最高,为63.3%,且负债中97.1%为银行贷款。资产最低20%家庭的负债参与率最低,为38.6%。资产最低20%家庭的负债来源中,89.4%来源于银行贷款,远低于其他家庭;9.0%来自于民间借贷,远高于其他家庭。这主要是因为低资产家庭往往收入较低,或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相对困难,因而对民间借贷的依赖度相对较高。”

和我们的认知一样,越是资产高的家庭越敢于加杠杆,同时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从而资金成本比较低;越是资产低的家庭越不敢借贷,同时更难获得资金成本比较低的银行贷款。但同时反逻辑的是,如果发生大通胀,看似“洗劫”有钱人财富,但有钱人更可能通过对银行的负债转移财产损失,因为通胀后还银行的钱也大幅贬值了;而无负债的中下阶层的银行存款才是真正贬值了。

净资产:



我国前1%的家庭占有17.1%的净资产,前10%的家庭占有49%的净资产,基本上是一半,同时前1%的家庭净资产基本上等于后60%的家庭净资产(17.1%:18%),前10%的家庭净资产基本上等于后90%的家庭净资产(49%:51%)

最后再来说说如何运用税收手段来消除贫富分化。

消费本身有递减效应,例如月收入两千的人很可能是月光族,消费比例100%;月收入一万的人月消费五千元,消费比例50%;月收入十万的人月消费两万元,消费比例20%。从整体来看,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就越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通过抑制消费来积累原始财富是必须的,但是一旦工业化完成后,消费不足才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因素。目前全球大衰退已经是既成事实,甚至中央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国际形势不是很好,扩大内需才是跳出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而缩小贫富分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条件。

税收的作用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防止贫富分化,这同时也是税收存在的理由之一。

一般来说,防止贫富分化的税收手段一方面是超额累进的所得税让赚钱多的人多缴税;另一方面是以房产税、遗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让持有生产资料多的人多缴税并且打断代际继承。但是我国目前在两方面都迫切需要改进。

就超额累进的所得税而言,我国个人所得税虽然是超额累进的,由于没有配套的税收金融监控措施,导致长期沦落为公职人员的工资税。由于税务局并不能自动用企业个人的现金流与申报数据比对来发现偷逃税,而只有在发现偷逃税的情况下才能逐级申请去银行查阅现金流,导致现金流税收监管只是一种取证手段而不是发现疑点的工具。同时,税务局长期使用的以票控税手段,面对生活中大量不用发票交易的环节形同虚设,而满街小广告的虚开发票也导致大量收入不申报、个人生活消费在企业账务列支的现象,甚至以报销额度为工资奖励等逃税行为屡见不鲜。《税收征管法》的征求意见稿专门增加了一章涉税信息获取,要求对大额资金流动自动上报税务局比对,但是从2015年初征求意见起,年年都在人大审议,却一直没有下文。

另一方面,房地产税、遗产及赠与税等财产税虽然时有传闻,但是一直没有具体规定落地,导致目前我国持有大量财产的税收成本极低。甚至不动产信息的全国联网工作,目前可能也并没有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服务效能的意见》建房规〔2020〕4号“五、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按照城市家庭户均1.5套房的调查数据,如果对首套房不征收房产税,依然可以对全部房产1/3征税,税基还是很广阔的。

总之,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要求,但从这次的调查报告来看,我国的贫富差距程度可能已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当,通过税收手段来降低贫富差距、扩大内需消费,可能已经刻不容缓了。

user avatar

很多人觉得惊讶的原因是,他们真的把自己的房子当成了家,几乎不打算出售的。却忘了房子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资本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