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行深圳中支下发通知:自查房抵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情况?

回答
深圳的央行最近发了个通知,让各家银行自查房产抵押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情况。这事儿啊,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

为啥要这么做?那还不是因为“老毛病又犯了”。大家都知道,疫情以来,国家为了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推出了不少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了经营贷。这经营贷的利率相对较低,而且用途灵活,本意是让企业能有钱周转,发展生产,交房租,发工资什么的。但总有人会打这些钱的主意。

一部分人,他们有房,而且房子值钱。他们知道现在房地产市场有点热,房价也在涨。于是就动起了歪脑筋:把自己的房子拿去抵押,贷出经营贷,然后呢?把这笔钱偷偷塞进房地产投资里去,可能是买房,可能是加杠杆炒房。这就像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国家的政策“红利”去催生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这可真是有点“司马昭之心”了。

这种行为有啥不好?那可太多了。

首先,违背了政策初衷,扰乱了金融秩序。经营贷是给企业经营的,不是给个人炒房的。这种违规操作,占用了本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挤占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的发展空间。就好比你给农民的种子钱,结果被小偷拿去赌博了,这怎么说得过去?

其次,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经营贷的审批流程和风险评估,跟个人住房贷款是有区别的。如果大量的经营贷涌入楼市,一旦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这些贷款很可能变成坏账,这对于银行来说是巨大的风险,最终也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这就像是在一个已经有点摇摇欲坠的房子里,又往里面堆了很多沉甸甸的东西,你想想能撑多久?

再说了,助长了投机炒房的风气。本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就是为了给楼市降温,回归理性。结果这些违规贷款的存在,恰恰给了一些投机者提供了新的“弹药”,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炒作,这和国家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央行深圳中支在这个时候发通知,让银行自查,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第一,表明了监管的态度和决心。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问询,而是要动真格的了。央行要通过这次自查,摸清底数,揪出违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肯定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这就像是在给一些违规操作的人敲响了警钟。

第二,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堵住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漏洞,就是及时止损,避免风险的进一步蔓延和积累。

第三,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把金融资源重新引导到实体经济上来,支持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这才是国家政策的根本目的。

所以,对于银行来说,这次自查必须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对政策的遵守,更是对自身经营风险的负责。银行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审查机制,加强对贷款用途的追踪和管理,坚决杜绝经营贷被挪用。一旦被发现存在违规行为而未主动披露或纠正,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对于那些想通过经营贷“曲线救国”炒房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监管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现在越来越紧。违规操作的风险在不断加大,一旦被查出来,不仅贷款会被收回,还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总而言之,央行深圳中支的这个通知,是一个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举措。它直指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并且表明了坚决治理的态度。这不仅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和秩序,更是为了保障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都应该支持这样的监管行动,让金融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爹,妈,不怪我啊!不知道怎么回事情,只要我这手里一有钱,忍不住就抽上了,这次真的是最后一口,你们原谅我!我下次再也不会了!!

他爹:老子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说好不能抽,不能抽,怎么又特么抽上了?!你哪来的钱?!

他妈:他爹,钱是我给的,这不是一场大病才好么?你看这孩子给饿的,瘦的皮包骨了,我给他钱是让他买点营养品的,我寻思着让他先补补身体,等身体好了,再出去打打工,咱们这个家就好过了!

孩子: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生意又不好做……

他爹:我特么,老子不管,限你3天之内,把你妈给的钱交出来!!

孩子: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他爹:艹,孽子,老子今天非抽死你!

他妈:他爹,他还是个孩子!!你要打死他,先打死我,我也不活了!!

(孩子和他妈哭作一团……)

他爹:哎……

user avatar

一位深圳商业银行客贷经理私下透露,经营贷炒房还属于风险可控,怕的是你真拿贷款去做生意

user avatar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我家里就是这么操作的,只不过没在深圳而是在西安,出来的钱也没拿去买房而是买债券和信托了而已

3.85%的经营抵押贷,加上地方政府的贴息政策综合成本基本就是2.8—3%,在银行各项理财信托收益还没有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这不就是国家在送钱?资金无风险套利不说,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不仅能把一套大几百万的房子高效快速地变了现(卖掉时间成本不说光中介费就要二三十万),银行还能帮忙兜底房地产可能的崩盘风险,换你你接不接?

什么,不接?听听,这是人话吗

你问我为什么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个数据,在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除房地产以外实体经济的规模以上利润率是3—4%,强如格力美的这种家电巨头利润率只有10%左右。注意,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如果算上占总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估算整个行业的利润率的话,2%只会少不会多

现在叠加疫情影响内需崩了崩外需,继续投资就是拿钱去打水漂,甚至是连个响都听不到,谁还去当雷锋呐?

你问我为什么不扩大消费?

一不买房,二不换车,三不碰黄赌毒,一家三口一天吃二十顿饭恐怕也花不完白piao出来的利息吧?买奢侈品?买超跑?那又会有一票人跳出来叫嚷贫富差距了。何况,借钱消费这种事,恕我直言,一般都是脑子不怎么好使的人做的事情

投资实体是不可能投资的,消费也不愿意,只好买买债券炒炒股,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个样子。换了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人,那就是炒房呗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都很难做啊ㄟ( ▔, ▔ )ㄏ

既要银行控坏账,又要银行信用向资信不足的实体扩张;既要地方发展gdp,又要地方不能炒房卖地;既要企业主维持经营保就业,又要企业主不计利润为国家做贡献

烙呢?谁又比谁傻呢

讲一句坐在我的屁股上不应该说的话,社会分配制度出了问题,却还在用增加供给的手段去作为解决方案,那最终的结果出现这种很社会主义特色的情况也完全在意料之中了。不去正视这个问题,所有的刺激都是扬汤止沸掩耳盗铃罢了


补充一些关于抵押经营贷如何能对冲房价下跌的解释

评论区有朋友提到了,抵押物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银行会要求补充抵押物或以现金形式补足缺口,因此抵押经营贷并不能够对冲房价下跌的风险

理论上这位朋友说的完全没错,但上述措施在实际层面不具有任何的可操作性

一,不同于写字楼、商场等大型商业地产的抵押每1—3年就会重新估价的政策,商业银行目前对于住宅抵押的政策大多是一次估价后直接放款,后续基本不会要求对抵押物重新估价

二,假设抵押房产价值暴跌至警戒线,只要是自有唯一住房,银行都无法实行抵押权进行法拍,目前情况下国家为了社会稳定是无条件保证唯一住房的使用权的

修改:经评论区朋友提醒,关于唯一住房的法规貌似在19年有所变动,最高法的解释是特定情况下可以执行,但仍然可以通过案外人持有的方式进行规避

三,即使不是唯一住房银行提出行权,不论是诉讼还是拍卖都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不到万不得已,银行方面比你更不愿意走行权法拍这一条路,一般都会提出例如免息或展期等债务重组方案

四,一个地区的房价是有一致性的。如果不是你自己现金流断了无法付息而迫使银行行权,仅仅是因为房价下跌导致抵押物大幅减值的话,不用想当地银行抵押贷包括按揭贷一定是大面积违约,严重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套住宅几百万的违约那时候就根本不是个事,不会有人专门有精力盯着你不放的

顺便,抵押经营贷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只要企业主事先做好财产分割(细节可能会和谐就不说了),危机来了直接宣布破产,个人信用也不会受到影响


续更一下

评论区有旁友说到了强制执行公证,算是有人说到了关键点

然而强制执行公证根本不像这位朋友以为的那样,违约之后短时间内直接就能走执行然后司法拍卖。银行方面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愿

一,现阶段的强制执行公证针对的是债权合同,然而房产抵押担保是一个物权合同,公证处出具的所谓执行公证和债权文书到了法院法官依然会要求走判决渠道,不会同意直接执行

二,走判决渠道的话,从上诉到一审到判决到上诉中院到二审到判决执行再到拍卖,这一套流程的周期走下来二到三年打底,如果到时候大面积违约那不说执行就连开庭恐怕都是遥遥无期。因此一般来讲不到万不得已,银行根本不会有动力去走判决的

退一万步讲,即使银行有能力搞定法院这一关(我是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直接执行,我只要提出对执行公证进行审查,照样能把执行拖入与判决渠道相似的境况

更tricky的地方就不细说了


居然还有人把这当成炫富贴来私信喷的?感情知乎的政治正确是要么做两脚羊要么就社会主义铁拳扫清一切?大家都是小老百姓相煎何太急呢,怕了怕了,不敢更了

user avatar

先说法律。根据贷款合同,如果被发现贷款用途不合规或是贷款未用于约定用途,出借人是可以宣布合同提前到期的。任何一家银行贷款合同都是如此,不用看。银行想提前解除的时候,真的会提前解除,后果是借款人需要提前还款并支付违约金。只是银行在这里并不愿意承担这个角色,现在这节骨眼,如果给他们一个任意宣布合同到期的机会,他们会更愿意去宣布那些用于经营的贷款到期吧(手动微笑脸)。经营贷用途违规套上哄抬房价,本来就属于扫黑除恶的打击对象,参考司法执法对P2P的的尺度(例如如果未兑付金额多,不管有没有非吸都拿非吸套),这事儿完全可以变成骗取贷款罪甚至贷款诈骗罪。

再说合规。贷款用途的合规性检查向来形同虚设。这一合规要求来源于资金安全性,也即防止借款人用于无法掌控的借款用途,从而导致用于审核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失真,影响资金安全。买房确实比合同约定的贷款真实用途安.全.....从保护资金安全的角度,银行:“我没做错啊!”不过,如果监管不仅仅是摆摆姿态而已,涉事银行如被查实将面临重罚。

从深圳一开始大手笔扶持疫情下企业,咱就知道最应该享受扶持的肯定享受不上的。银行为了完成小微放款指标,会优先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去出借呢?包括减免租金的政策,能够租赁国有物业的是什么公司?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这就跟人才房一样,单位总会优先分给有资格但最不需要的。

双重割韭菜,拿韭菜的存款去补经营贷窟窿,拿韭菜交的税去补减免资金的窟窿,房价炒高后韭菜又急着入市。来了就是深圳韭菜。割韭菜先行示范区。

建议监管和执法给每个银行指标自查结果必须抓到若干个,来交易涉事银行不被重罚,呵呵呵。这样既可以让有能力的怕事企业为了免于入罪自掏腰包补上对金融机构造成的”重大损失“,又立了牌坊。割个大韭菜。

user avatar

兜底只能发定期作废的食品消费券。

这次是血的教训。

庙堂和江湖太远。远到看不清只能按想象发钱、贷款,走歪是必然。

底层人民太苦了,真的是太苦了。

房产一定要收累进制持有税。无限制扩张的食利阶层最后一定会吃垮基层结构导致周期律。

user avatar

我来帮助大家把这件事大概的脉络梳理一下吧。

在这一轮深圳房价暴涨事件中,整个市场大致分为四方,一方是炒房客,一方是银行,一方是地方政府以及中央。

我们要相信一件事情:任何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从中央看:

经营贷款的出发点好不好?毋庸置疑是好的,大家都知道疫情过后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在目前经营困难的现状下,国家愿意承担这部分利息贷给这些企业,去帮助这些企业更好的复苏过来,本质是极好的,但是现在这些政策到地方就变味了。

从炒房客角度看:

目前很多炒房客已经把深圳楼市作为资金的避风港了,

而所有炒房客买房都是加杠杆的,但过往加杠杆需要付出很多的利息成本,但是现在由于这些政策所存在的漏洞,很多炒房客可以从市面上直接贷到无息贷款,等于说资金政府出,低成本炒房工具开始了。

具体流程,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资金支持力度,主动贷款贴息优先去扶持中小微企业,在这里大家是不是感觉听起来很好?但这个贷款标准怎么说?

现在炒房客学精了,直接花几块钱注册一个公司就可以申请了,成立年限要求?好的,我就去市面上买几个注册过的年限够的公司来申请,标准是要求他们房屋抵押就可以申请贷款,国家和地方都贴息一部分,等于无息贷款,然后那些炒房客拿了这些钱就可以直接去购房了。

这个套路最牛的是什么,这意味着他们有房子就可以申请贷款,然后拿着这些申请下来的贷款再去买房,然后再拿着买回来这些房子去抵押贷款,然后周而复始,关键这些贷款回来的钱居然还都是无利息的,成本低的发指。

从地方政府来说:

我们不要局限于深圳而要放眼全国,就深圳来讲它本身地本来就不多,能卖的地也不多,这一波上涨其实地方政府能捞到的好处虽然不少但着实不算大,但是示范的效果很不好,作为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地价直奔香港,其实深圳政府压力很大的,但我为什么要提这一方,看下文。

从银行来说:

从银行来说,各位认为银行不清楚这些事情嘛?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门清,但是没办法,上面有放款要求,内部有坏账率死卡,你说让银行放给谁。

是放给那些前途未卜、朝不保夕盈利遥遥无期的中小企业嘛?

还是借给那些炒房客,那些玩击鼓传花游戏放高利贷的公司呢?

而更讽刺的是很多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企业主根本无房抵押,反正是那些炒房客,材料齐全,拥有充分抵押位,从公司上看人家确实是小微企业,人家各项也符合监管层的需求,你说你是银行你借给谁。

OK,借来的钱推高了房地产,然后让那些老板看到一个现实:坚持创业不赚钱,借来的钱维持企业经营不划算还不如投入房产,众人拾柴火焰高,继续扩大泡沫。

美股用了10多年积累起来的泡沫,按照这种玩法不出两月这些炒房客就能把深圳房价继续往上翻一番。

我在我过往的回答里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现在我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所有企业没有利润,首要问题是市场目前需求不足企业没有收入。

利润低或者没有利润企业还能撑一撑,但如果没有收入绝大多数企业两个月都撑不住。

现在问题就在于目前市场明显需求不足,企业现在不仅仅面临着维系自身成本过高的问题,还面临着没有收入的问题。

无息贷款看起来很美好,但不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如果企业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收入和利润起不来,那我干脆直接破产关门好了,因为我开着门要承担这些所有的人工、水电、地租就是纯消耗,再无息贷款我总归是要还的对不对,那我就不如直接不干了多好。

而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今年才有的,自从我国开始去杠杆、供给侧改革后,很多一些传统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倒闭了,这些企业的企业主精明一些地看到未来大势已去,就开始把自己这些年的积累的资产全部卖出套现离场了。

而疫情来到无疑会加速这一过程,那些疫情前很多原本经营不善或者还犹豫是否坚持经营的企业会直接选择破产清算,对不起我不玩了。

不管你们说的再花里胡哨,我不可能给你们做赔本的买卖。

在这里顺带解释一下,这其实真的不怪这些企业主,辛辛苦苦在制造业干了这么多年,最后赚的钱还不如买房赚的多,那我干了这几十年不留点钱养老坚持这些没有意义的产业还干嘛啊?

但注意一点,这些套现离场的企业主手里目前有大量的现金无处安放,他们跟那些大龄被输送到社会的程序员一样会焦虑自己的财产的贬值。但不好意思的是,目前市场上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标的供他们去投入这些钱,那么留给他们的选择就只有买房了。

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之所以破产就是房地产压榨他们了,就像金融、互联网压榨其他产业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恶龙,打不过当然就加入。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一边各种严卡地方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另一方面出于帮助企业的目的,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给企业从而让企业存活下来。

但炒房客们就会借着这个空子去拿到这些无息贷款,当然请注意这一点:这些无息贷款的去向可能不只是楼市,也可能是股市或者是那些10%收益的信托。

但目前市场上还存在的优质的标的当然就是人多地少的“宇宙中心”深圳了,所以这些借来的钱自然而然就是投入深圳拉高了泡沫了。

市场的三方(炒房客、银行、地方政府)目前压的是什么?压得就是国家不敢把这个泡沫弄破,他们是泡沫做大的始作俑者,却拿着戳破泡沫来威胁整个国家。

其实只是深圳这样搞不打紧,但这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后续反应才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样的操作会不会蔓延到全国,现在各地政府因为自身财政问题已经蠢蠢欲动了,炒房大军和地方政府目前都在盯着深圳的后续,如果国家这次不管这个事或者手段不够雷霆。

那么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如法炮制,绕过一系列政策,直接把钱贷给炒房客继续拉高房价,一次性的土地出让金他不香嘛?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不真实嘛?而这些上涨的房价必然会带领那些真正有需要资金的企业也放弃经营转而炒房。

人往高处走,人往低处流,资本也是要往赚钱地方走的,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泡沫。

可能接下来爆出来的就是深圳房价涨而是全国房价再来一波上涨。

但这样下去符合我们的根本利益嘛?

不符合的,这样下去的房产泡沫最终是会被挤破的呢。

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扩大泡沫最后的结果一定就是玩火自焚。

我一直说:少关心外界,多关心我们内部。

这件事情的表现已经出来了,不值得我们去过份关注。

但我们应当关注这件事可能给我们未来造成的深远的影响以及我们会不会成为大事件背后的历史代价的承担者。

我们也别嘲笑人家美股泡沫熔断了然后成天在知乎上无畏喊着所谓”入关“了,如果我们继续做大了泡沫,那么我们的这些泡沫来几次熔断也熔断不完,火烧到人家身上叫热闹,烧到自己身上可就是灾难了。

user avatar

前阵子有经济学科班的侃侃而谈为啥直接给百姓发钱不好。他的理由是如果给百姓发钱,吃完了就没了;但如果给企业发钱,企业修路,发工资给百姓,最后百姓吃完了,还多了一条路,这就是乘数效应。

但现实是,给企业发钱,企业把百姓炒了,百姓断供卖房,企业主低价接盘。

user avatar

地方政府会不知道么?

讲真的他们又不傻的。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这种大概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老师不给上课玩手机,我们还是会偷偷玩一个样。

佛山现在多少0首付,佛山不知道么?不想管而已。

经济复苏的快捷通道在地方政府的鼠目寸光里,还是卖地。

如果放水还是流入房地产,我们将错过追上发达国家的机会,不发展科技,我们未来的二十年,就已经提前投降了。

user avatar

微博看到的:

user avatar

2个月前我的一个回答,和这个问题的原理是一模一样


疫情当前,国家想要大幅注入流动性来扶持企业,拉动经济,眼下世界局势扑朔迷离,我还是一贯的看法,两个问题不解决,深圳这件事几乎无可避免。


深圳的事情不是什么新鲜事,很早这种运作手法我就知道了。

只要我名下有公司,或者我只需要是公司股东就行,然后可以用房产抵押做贷款,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业务。当然这个钱还是有一定限制的,通常是委托支付,即钱不是直接打给我,也不是直接打给我的公司,而是打给我公司的供货商,看起来好像是支持真正做生意。

如果整的按照这个流程走下去,即使供货商也是我控制的,但由于有收入有银行留痕,供货商就要开票,一开票就要交税,另一方面,公对私打款有诸多限制。

但是,银行很体贴,居然可以允许把这笔钱直接打给供货商的个人股东,注意是打给个人!这简直就是保姆服务,就差没有直白的告诉你,就是帮你把钱弄出来给你自己个人用的。



关键在哪里,还是一如既往我要提的两个核心问题:

1、必须要放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条铁律。

天底下有稳赚不赔的买卖吗?越是关键时候,越是相持的时候,越是危机四伏的时候,就越应该全力以赴,冲破叠嶂,方能一马平川。

前方要打仗了,大敌当前,大家都要撸袖子冲上去了,你还在这里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这架j20飞出去能保证干掉2架以上敌机吗?不能就别用,停在机库了,要不然你押几架直升机在这里;这1万发子弹能保证干掉1个连吗?不能就别用,放在军营里,要不然你押几百个手雷在这里;这10吨粮草消耗完之前能保证拿下地方阵地吗?不能就别吃,放在仓库里,要不你就押1万套作战服在这里。就这样,你让这仗怎么打?



2、当然,放弃必须保值增值,并不代表就要把国家的资源乱花乱用,也并不代表不追求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更不代表对资金效率投入没有预期。而是利用国家所掌握的全方位信息和资源,用科学严谨的方式做出优化的决策,平衡好风险和收益,既不是不顾风险只看最大化收益,亦不是盲目追求风险最小化。


如何识别哪些企业是应该支持的?没有房产抵押就不会了?

花了那么多钱搞的金税三期,用起来啊?上下游链条打通,你说做一个皮包公司骗贷款,你要是能让上下游好几年帮你一起做数据而且还能骗过税务和银行你也是牛。

花了那么多钱搞的政务大数据,用起来啊?

花了那么多钱搞的银行税务联网,赶紧弄起来啊?

花了那么多钱搞的天眼地网,用起来啊?浑水怎么查瑞幸的,蹲点店门口数人头简单不,那么多摄像头都不用人去数,机器就够了。



1)一个企业有多少员工,员工构成如何,税务和社保没数据吗不知道吗?

2)一个企业有多少业务量,银行没数据吗,idc没数据吗,金税三期是摆设吗?

3)一个企业的核心管理成员,是什么背景,做过些什么,什么数据都没有?

4)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什么情况,上下游都是谁,同类公司怎么样,什么都不知道?


我自己是做投资的,经常做业务、法律、财务尽职调查,绝大部分时候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都是非常有限,非常狭窄,非常不可靠的。以国家所掌控的信息和资源的深度、广度,如果配合好了,再加上ai辅助,不但可以非常高效的把一个公司当前和历史查个底掉,并且还能做出合理有效的未来预期分析。

想想看,一个公司所有员工,所有股东,所有股东的股东一直追到自然人,所有人的背景简历甚至祖宗三代亲属九族的数据全部分析一遍。公司及相关人等所有的银行交易分析一遍。公司所有的与第三方发生的接触分析一遍。公司附近所有的摄像头调取分析一遍。各种分析搞下来,只怕是公司老板ceo自己都没有国家了解这个公司。

有些人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担心小地方权力腐败,担心官商勾结。其实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全国多维度数据打通,那么就意味着决策权被集中到了“系统”之上,届时根本就不需要也轮不到某个支行行长,或者某个地方领导做什么决策。换言之,这套系统搭建起来以后,地方就没有决策权了,没有了决策权过去国有资产流失的舞弊玩法就根本没法操作。



所以,既然掌握了那么高的权限,

既然花了那么多钱投入基础建设,投入大数据,投入ai,投入超算,投入监控,爷爷奶奶们,您倒是用起来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深圳的央行最近发了个通知,让各家银行自查房产抵押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情况。这事儿啊,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为啥要这么做?那还不是因为“老毛病又犯了”。大家都知道,疫情以来,国家为了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推出了不少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了经营贷。这经营贷的利率相对较低,而且用途灵活,本意是让企业能.............
  • 回答
    深扒2020年深圳房价“诡异”暴涨:央行出手,一场“秋后算账”的开端?2020年3月,深圳楼市仿佛按下了“快进键”,房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从一季度到二季度,部分区域的房价涨幅甚至超过30%,远超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这一“诡异”的暴涨,不仅让市场感到震惊,也迅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如今,央行下令.............
  • 回答
    看到央行这个规定,以及河北、浙江、深圳率先试点大额现金管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啊,说起来既是意料之中,又确实触及了不少人的切身感受。毕竟,咱们老百姓手里攥着点儿现金,那是一种踏实感,突然要登记,总觉得有点儿“受约束”的意思。先说为什么会出台这么个规定吧。央行方面肯定有他们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防.............
  • 回答
    看待央视点名深圳小产权房被投资客大量买入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圳独特的房地产市场生态,以及当前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的多种博弈。首先,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点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这表明官方层面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可能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央视的报道通常代表着一.............
  • 回答
    中央电视台“品牌强国工程”:一次对中国品牌崛起的深度赋能中央电视台(CCTV)推出的“品牌强国工程”,在我看来,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且意义深远的大动作。它不仅仅是央视自身品牌价值的延伸和商业模式的拓展,更是一次国家层面对中国品牌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推动。“品牌强国工程”的战略意图与核心价值:首先,从国.............
  • 回答
    如何看待任正非在 5 月 26 日央视「面对面」的采访?任正非在 2023 年 5 月 26 日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专访,这次采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待:1. 华为的战略意义与任正非的个人符号: 华为的“国家名片”地位: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
  • 回答
    央行报告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均值为289.0万元,中位数为141万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分析的数据点。它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财富状况,但理解这两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巨大差距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理解“均值”与“中位数”在分析财富数据时,均值和中位数是两个核心概.............
  • 回答
    要说清楚2017年6月6日央行投放4980亿MLF(中期借贷便利)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背后藏着不少央行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MLF。MLF啊,你可以理解成央行给银行们“发工资”或者“发贷款”的一种方式。不过这个“工资”可不是白给的,银行得拿点“硬货”来抵押,通常是国.............
  • 回答
    央行降准 0.5 个百分点:对国内经济的深远影响分析2021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RRR)0.5个百分点。此举一出,便在国内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降准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能为经济注入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
  • 回答
    央行说“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无竞争”,这说法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从央行角度看,他们可能想表达的是,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的定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微信和支付宝,本质上是支付工具,是连接你我、连接商家和银行的“桥梁”。它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用户体验极佳的支付和转账服务,并且.............
  • 回答
    这事儿,有点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央行要求从8月25号起,商业银行必须把咱们手里的固定利率房贷,强制性地给“换”成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定价基准的浮动利率。这可不是小事,对咱们房奴来说,那是要实实在在影响到每个月还款金额的大事儿。为啥要这么搞?官方的说法,当然是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让房贷利率.............
  • 回答
    关于央行在2019年1月4日宣布的全面降准,以及其是否会导致房地产市场重回“暴涨老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央行全面降准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行在2019年初进行全面降准的原因。降准,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其核心作用是 释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 回答
    央行关于网络支付额度和跨行转账的拟定规定,无疑在支付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涟漪。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涉及到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说“网络支付每天限额 5000 元”这事儿。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做生意的朋友,或者是有大额消费需求的人,心里都咯噔一下。一天就只能付 5000.............
  • 回答
    关于央行要求各大银行上存“过剩”美元的传闻,这背后牵涉到中国当前面临的宏观经济挑战和政策考量,以及国际收支的微妙平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过剩”美元指的是什么。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国家持有外汇储备是常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积累了巨额的外汇.............
  • 回答
    这篇央行工作论文的观点,即“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深思的切入点。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排除掉那些可能让分析显得“四平八稳”或“不带感情”的AI痕迹,而是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甚至带点“批判性思辨”的风格来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
  • 回答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规定,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购买股票、住房以及偿还住房贷款。这个消息对于很多想利用网络小贷周转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原因: why?首先,咱们得明白央行为什么出台这.............
  • 回答
    央行新规:扫码支付日限额五百元,是“限制”还是“规范”?近日,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新规,其中一条关于扫码支付的日最低限额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明年(2024年)4月1日起,扫码支付单日最低限额将设为500元。这一消息一出,网络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的限制,.............
  • 回答
    看待央行关于2021年物价温和上涨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结合当时的经济环境、政策信号以及潜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预测,更包含了央行对经济状况的判断和对未来走向的引导。首先,“温和上涨”这个定语非常关键。它并非意味着物价停滞不前,也并非失控性上涨。在经济学中,“温.............
  • 回答
    央行旗下媒体关于加快推出主权数字货币的表态,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迭代的信号,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金融和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如何看待央行旗下媒体的这篇发文?首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央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其旗下媒体发声,意味着主权数字货币(CBDC,Centra.............
  • 回答
    央行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和面对面支付服务,这件事情触及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件事的背景。在虚拟信用卡和面对面支付这两种业务上,支付宝和腾讯的动作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虚拟信用卡,顾名思义,就是不再需要实体卡片,而是通过电子账户就能实现的信用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