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谈「人才难留」:有人月薪 6 万到手才 3 万多?

回答
人民日报关注“人才难留”并聚焦到“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经济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更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用人成本以及人才个体感受等多方面的复杂矛盾。

一、 人民日报的关注点:信号意义与普遍性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方喉舌,在此时关注“人才难留”并抛出“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的具体案例,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

官方对人才流失问题的重视: 这表明中央层面对人才“留不住”的情况有明确认知,并将其视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过去可能更多强调“引进来”,现在则更加重视“留下来”。
问题的普遍性与基层共鸣: “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虽然是一个具体案例,但它所代表的“高薪缩水”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在高科技、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高薪人才,都可能面临类似的税务负担和扣除项目,因此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问题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解读的必要: 官方点出这一具体数字,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意在引导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这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税负太高”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分析其根源。

二、 “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背后的构成分析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拆解“月薪 6 万”是如何变成“到手 3 万多”的,这背后可能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构成部分:

1. 个人所得税(最显著的部分):
累进税制: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制,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可达 45%。月薪 6 万属于高收入范畴,自然会被划分到较高的税率档次。
专项附加扣除的影响: 虽然有“三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可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但对于月薪 6 万的人群,即使充分利用了这些扣除,剩余的应纳税所得额仍然会很高,缴纳的税款也会相当可观。
举例(粗略计算):
假设一个单身人士,月薪 6 万(年薪 72 万)。
扣除“三险一金”和假设的专项附加扣除(例如,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等),假设每月可扣除 1.5 万(这已经是非常慷慨的假设了)。
则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 6 万 1.5 万 = 4.5 万。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月应纳税所得额 4.5 万对应的是每月 3.5 万以上的税率档次,适用税率是 35%,速算扣除数是 1810 元。
每月应纳税额约为:4.5 万 35% 1810 元 ≈ 15750 1810 = 13940 元。
此时到手收入约为:6 万 1.394 万 = 4.606 万。
请注意: 这个计算非常粗略,没有考虑各种实际扣除的具体情况、地方性差异、以及是否有其他所得等。但可以大致看出,个人所得税占收入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更现实的测算: 如果再考虑其他可能存在的扣除项,或者是在一些高房价城市,住房公积金的扣除会更高,那么“到手 3 万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更低,如果再刨去一些公司额外扣除的项目。例如,如果实际可扣除额只有 1 万,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5 万,税额大约是 5万 35% 1810 = 15690 元,到手 44310 元。如果扣除项更少,到手会更低。

2. “三险一金”的缴纳:
社保缴纳基数: “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是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扣除项。在高收入人群的计算中,虽然有上限,但其缴纳比例(尤其是个人部分)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缴纳基数与收入挂钩: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缴费基数通常与职工的工资挂钩,即使有上限,也远高于平均水平。公积金的缴纳比例(通常为 5%12%)更是直接乘以缴费基数,所以月薪 6 万的缴纳额会非常可观。
例如,假设公司缴纳基数上限为当地社平工资的 3 倍(比如 3 万)。那么公司在五险一金上的支出可能远超 6 万。而个人部分,即使是 3 万的基数,扣除的公积金可能就有 3 万 12% = 3600 元。再加上个人缴纳的社保,每月可能至少扣除 50008000 元甚至更多。

3. 企业成本与税费:
企业所得税: 公司支付给员工的 6 万工资是公司的成本,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社保公积金企业部分: 公司还需要为员工缴纳企业部分的社保和公积金,这部分支出通常比个人部分还要高。例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公积金,企业总的缴费比例可能在 30%40% 甚至更高。
其他人力资源成本: 除了工资和社保,企业还需要承担招聘、培训、福利、办公场地、设备等隐性成本。
综合来看: 公司实际为这位月薪 6 万的员工付出的总成本,可能远远超过 6 万,甚至可能达到 9 万到 10 万以上(这取决于企业所在地社保缴费基数和比例)。这种情况下,虽然员工拿到手的是 3 万多,但公司支出的是 9 万多,中间的差额大部分被国家税收和社保体系吸纳了。

4. 隐形福利与非现金收入:
有些高薪职位可能包含非现金福利,例如股票期权、年终奖、项目奖金、公司股票、股权激励、高额补贴(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餐饮补贴、通讯补贴等)、带薪休假、培训机会、公司保险等。这些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月到手工资上,但构成了整体薪酬包的一部分。
然而,即便是加上这些,对于“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的情况,税务和社保的扣除仍然是导致缩水的主要原因。

三、 “人才难留”的深层原因分析

人民日报的报道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更是为了探讨“人才难留”的深层原因:

1. 高企的税负与社保负担:
个人所得税压力: 如上所述,在中国当前的税制下,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负担相对较重。虽然这保证了税收的公平性(高收入者多贡献),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薪人才的实际获得感。
社保与公积金: 尽管“三险一金”是重要的社会保障,但对于一部分高收入且可能计划长期在海外发展的人才来说,其在中国的社保账户的吸引力可能不如其在本国或目的地的社保体系,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未来可能不会在国内长期享受这些福利时。同时,高额的社保缴纳也意味着更高的企业用人成本。

2. 高昂的生活成本: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薪人才面临着巨大的住房压力。即使月薪 6 万,在这些城市也难以负担得起体面的居所,尤其是在通勤便利的地段。高昂的房租或房贷支出会极大地侵蚀可支配收入。
其他生活开销: 除了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尤其是有家庭的人才。

3. 职业发展与价值实现瓶颈:
企业内部晋升空间: 一些企业可能存在“天花板”,高薪人才可能在职业发展、技术创新或管理权限方面遇到瓶颈,无法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
创新环境与容错机制: 一些高科技人才可能更看重企业的创新文化、研发投入、对失败的容忍度以及是否能参与到颠覆性项目中。如果环境不够理想,他们可能会选择更有吸引力的海外或新兴市场。

4. 全球人才竞争与国际比较:
海外高薪机会: 很多高技能人才拥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国内的税负、生活成本、职业发展机会等因素综合考量后吸引力不足,他们就有可能选择去海外发展。
人才的流动性: 人才是全球化的资源,具有天然的流动性。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的条件更有吸引力时,人才就会自然流向那里。

5. 政策与环境的适应性:
政策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人才的长期规划有影响。
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 整体的营商环境、科研体系的成熟度、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都会影响人才的去留。

四、 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向

人民日报提出这一问题,也暗示了需要多方面的解决思路:

1. 税收政策的优化与调整:
适度降低高收入人群的税负: 可能需要研究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和抵扣项,使其更具国际竞争力,同时又不失公平性。例如,可以考虑研究对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才或特定行业高端人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税收征管,堵塞漏洞: 在降低税负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确保税收的公平和有效。

2. 降低生活成本: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 特别是针对高科技人才和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提供更多安居房、人才公寓,降低他们的居住成本。
优化城市公共服务: 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提升城市的生活吸引力。

3.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企业和科研机构应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挑战性项目、技术创新空间和管理权限。
鼓励创新和容错文化: 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让科技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联动: 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发展好”。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社保与公积金的流动性: 研究如何让高收入人才在跨地区、甚至跨国转移时,其社保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衔接。
提升社保的实际收益感受: 让缴费人才更清晰地了解社保和公积金的实际收益,增加其对体系的信任感。

5. 加强国际比较与政策引导:
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研究其他国家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
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整体薪酬包: 除了基本工资,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年终奖、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方式,提升人才的整体福利和长期激励。

总结:

人民日报谈“人才难留”和“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的现象,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痛点的敏锐捕捉。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税收、社保、生活成本、职业发展以及全球竞争等。要真正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从宏观政策调整到微观企业管理,再到人才个体价值实现,全方位地构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生态。这既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计算一下此人在香港的收入。

企业每月付出6万RMB,全年支出80.9万HKD。

企业方全年强积金上限1.8万HKD(香港退休金),于是名义年薪79.1万HKD。

从此人的经济状况,考虑已婚,配偶在家带俩子女,有两个60岁以上不同住父母。

那么应缴薪俸税2.6万HKD,附加个人强积金1.8万HKD,实际年薪74.6万HKD。

最后他可以到手相当于每月5.53万人民币的净收入,再买点商业保险,齐活。

--------这是不是最低值呢,其实还不是。

如果这位先生/太太在最近几年报税(11/12年度至今),由于特区政府财政盈余,有上限1w或2w HKD(14/15年度后) 的75% 薪俸税宽减。那么实际薪俸税可以低到0.65万港币,实际月薪5.68万RMB。

--------这是不是最低值呢,其实还不是。

如果他们家的子女是当年出生的双胞胎,那么应缴薪俸税仅有700HKD,抵扣75%后剩下175HKD......实际月薪5.73万RMB。


  • 再计算一下此人在北京的收入。

首先从企业每月付出6万成本开始。

名义月薪:5.09万 RMB

实际月薪:3.61万 RMB,到手60.2%

所以这是为什么香港也搞地产财政,房价高企,理论上的房价收入比也很夸张,消费水平也高,但是普通职员还勉强靠自己攒钱买的起房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企业创造同等价值,到手的钱差距太多了。

-----评论里很多人提居住条件...近期香港成交价的中位数是11万港元/平方米(使用面积),而深圳大概均价5.5万人民币/平方米(建筑面积)。

此人在香港如果按揭,30年七成,用35%收入月供2.3万HKD,那么可以供下867万HKD的地产。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差别按15%算,同等面积在深圳价值510万 RMB 可以拿下,便宜了300万HKD。剩下的就留作计算题了......以及过去深圳房子在香港很畅销。


  • 至于其他国家... OECD 2016年的tax wedge,福利就不比较了。

  • 如果这位先生/太太没有这么高薪资,只是拿着普通收入的普通人,税负有没有不一样呢?
假设他一家两口人拿同样的工资,俩子女,有两个60岁以上不同住父母。名义工资是北京市2016年的平均工资,6906 RMB。

根据北京政策,用人单位要付出用工成本 9876 RMB, 名义工资 6906 RMB,实际月薪 5291 RMB,到手比例53.6%

根据香港政策,用工成本 9876 RMB, 薪俸税0元,强积金企业个人各5%,实际月薪 8935 RMB。

假设他一家两口人拿同样的工资,俩子女,有两个60岁以上不同住父母。名义工资是香港2016年的工资中位数,16200 HKD。

根据北京政策,用人单位要付出用工成本 20618 RMB, 名义工资 14418 RMB,实际月薪 10229 RMB,到手比例49.6%

根据香港政策,用工成本 20618 RMB, 薪俸税0元,强积金企业个人各5%,实际月薪 18654 RMB。

好像工资低了以后,到手比例反而更低了?说好的没有高薪不用操闲心呢?月入不过万,工资总额还没别人税款多,怎么也没少交呀?


  • 那么算下真正的底层,最低工资吧。
此人.....总之由于很多很多原因,企业只肯为他开最低工资,现在北京标准月薪1890 RMB。

根据北京政策,用人单位要付出用工成本 3026 RMB, 名义工资 1890 RMB,实际月薪 1343 RMB,到手比例44.4%

哦。

user avatar

个税制度的确有问题,月薪过高之后,社保公积金所得税去掉之后到手的收入太少了。

月薪6万,到手是4万多,差不多是 4.1-4.3万的样子,各地的公积金和社保略有不同。

但这只是理论计算值,实际操作中,有的人5.7万月薪也就自称6万了,另外总会有点迟到早退请假之类的扣款,所以所实际上有一定概率拿到3.9万左右。

(评论区那几个喷子我删了,我在讨论一个定性的结论,纠结2-3千的数量差距并不能改变定性结论,抱有这种思路的人属于脑回路比较凊奇)

这就导致高端人才在月薪超过4万以后,加薪的激励效果大大打折扣。

特别是年终奖也要按照个税规则交税,好不容易做了一年漂亮的业绩,发了一袋子奖金其中半袋子要拿去交税。

民营科技公司特别是IT业的公司,都没什么背景靠山,不敢搞偷税避税之类的,尤其是已经上市或者想上市的,要经过严格的财务审计,只能老实交税。实际到手比账面工资高的这种事只能是国企特有。

有的公司采用薪水+股票的方式,股票套现的税率要低一些,但是只有上市公司特别是美国香港的上市公司才能采用这种方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是没办法采用的。

这就导致大型的上市公司在争夺高端人才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公司付出同样的成本,上市公司的员工到手的钱更多。

但是大公司抢占太多高端人才并不是好事,大公司效率低下创新乏力,远不如小公司有活力,导致人才的利用效率降低。

目前中国缺乏个性化的弹性的减税政策,这也使税收失去了一部分调控功能。

比如,小孩的教育费用,房贷可以抵扣个税。父母没有工作需要赡养的可以抵税。

高收入人群基本都是三十到四十岁的,一般都已经结婚生子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这部分人是最有能力也最有压力的人群。世界各国的税收政策都是或多或少歧视单身狗的,唯独我国一视同仁,需要改革下。

user avatar

原标题:“人才瓶颈”让人头疼(关注·企业创新,还有多少“制度藩篱”③·人才篇) ——对3省6市121家企业创新情况的调查

题主,你说的那个标题是凤凰资讯自己加的,明明是一个很全面很踏实的调查报告,被凤凰资讯那么一搞,完全跑题了。鄙视一下凤凰资讯。

user avatar

发现很多人没搞明白。把社保公积金都算成损失了。

这些东西是福利啊!不是直接发给你的钱才叫钱。

6万工资如果没到上限的话,公积金按照12%来,扣了你7200,实际公司还要补给你7200,交到你自己的账户里面。

你买房如果月还15000,这14400是可以直接提出来还贷款的。

而且这14400是免个税的。

这个公积金基本就是房贷顶个税在中国的实现途径。你们居然能傻到把这个东西当税给算,我也是无语了。

以前没有严格规定的时候,聪明的公司都是特意多缴公积金的。本来要给职工一年发10万,恨不得5万都交成公积金。

当时没有严格规定,你交进去就不用纳税了。公积金比率高的时候有各自20%甚至更高。

而算基数,有的公司把年终奖各种福利都算进来。甚至一笔一次性科研奖金,会计敢用公积金补缴的当时当成补以前好几年的公积金一笔缴纳进来,这样就逃了一次性收入的税。

交进来的钱,你买房算好贷款年限和金额,余额当首付,每个月新交的直接还房贷,买房就很轻松了。尤其是房价不高的前些年,很多好单位职工靠公积金就能解决房子问题。负担房子丝毫不影响生活。

补充下,现在一线的房价没人性,但是以前一二线不是这个样子的,公积金是极其有用的。

这一轮暴涨之前的二线城市,房价1万,小两口买两居室70万。首付14万,贷款30年。

两个人工资一个6000元,一个4000元。

大学毕业工作5年。单位和个人都交12%(以前很多好单位是交20%的)。

男的扣720元,补720元,女的扣480元,补480元。一年是28800。

毕业5年,公积金攒了144000,14万首付。先借钱交上,然后直接就可以把余额提取出来。

只靠公积金就能攒够首付。按照基准利率(公积金贷款可以更低),56万贷款30年,一个月还款2500多一点。

而两个人公积金加起来是2400元,提出公积金来直接转到还款卡(公积金贷款可以内转)

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负担,就买了房。

我说的工资在二线也不算是高的,这就是公积金设计时候的目的。没有这个制度,单位也绝不会给你多开出1000元薪水,就是多给你开出薪水,这个薪水也是缴纳个税的。




后来才有了基数上限,比例降低,不让多交了。但是尽可能交到政策规定的上限是聪明的。

有意思的很多私企,一方面用最低工资当基数给职工缴纳公积金和社保省钱,一方面抱怨税高。

有变相的免税途径,可以让你把钱更有效率的发给职工,你不用啊,光抱怨。

社保的事情多说两句,医疗不用说,用过的都知道,钱是直接可以用来买药的。

生育保险,生过孩子的都知道这个东西多有用。

养老保险这个东西,其实对很多人来说也是赚的,不过限于父母在城市的。中国社保是新人养老人,而不是老人养自己,你现在被强制扣的用来养你父母了。

你一个月交多少社保?你父母一个月拿多少退休金?大多数人都是赚的吧。

亏的是父母在农村的,这个是现在看是白交了,但是社保不破产的话,你获得了未来年轻人养你的机会。社保破产那才是永久损失了。

user avatar

所以前段时间这条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