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就是跟朋友聊毒龙钻,后来还用千年杀捅王俊凯后面那位吗?他作为丁真同龄人,一个是漏网之鱼,一个是大文豪,一个粗鄙恶俗,一个清新脱俗,反差萌感强烈。可他们又很喜欢抽烟,也应该很有共同话题,建议他们俩搞一个组合。
自从易烊千玺拿了金像奖和金鸡奖,王源的水平明显已经跟不上,我觉得他唯有向下兼容才有出路。反正在电影方面难有突破,去做文豪也不错的选择,毕竟他已经有了很多读者。
王源十几岁就懂什么叫毒龙钻,也说明他见多识广,这正是一位阅读理解高手必备的素养。易烊千玺这方面就不如王源,罗志祥说带他去玩,见他见识新东西,易烊千玺完全不为所动,没有了解新事物的欲望,所以文学水平肯定远不如王源。
至于有传闻王俊凯和王源躲起来看黄片,我认为那根本是无稽之谈,即便他们都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不过像他们这样优秀的男孩怎么可能偷偷看,这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坐在一起研究,了解成年人的世界,这也是阅读理解的一部分。
认知这个世界,不仅只看光明,也要了解最阴暗的那一面,我觉得王源平时对社会时事还是非常关注的,大家可以问一下他怎么看待普京的那几段宣言,以及丁真在联合国的演讲稿。
我只关心王源做这个题目能得几分?
找明星代言口红,汽车,电视,空调等实体产品是为了利用明星效应,让大家(尤其是该明星的铁粉)对产品买账。
同理,宣传系统用署名王源的文章做九年级(年龄段卡的真准)的阅读理解,本质上也是希望大众,尤其是王源的铁粉,对虚拟产品买账,毕竟王源都爱,你能不爱?
另外,这个活不是谁都能接的,能接,说明你桶站价值很高。 比如王源,粉丝都是初中高中生,可以说是思想最不稳定,最容易左右摇摆的年龄,这时候,王源的价值就提现出来了。
差不多得了 ,烟没抽够吗?来跟华子吧,别教坏小孩
他的同事都已经去联合国,将他和动物朋友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了。而王源的撰文还只是上了人民日报,看来他该努努力了。
过了那么久,就没人觉得《小兵张嘎》这电影有问题吗?难道这不是儿童上战场的大忌么?
以及,建国以来,儿童上战场这事儿也不是惹过一两次祸了,此处,儿童也包括那些有爹妈生,没爹妈养的低素质青少年。他们认识不广博,思想不健全,指哪儿打哪儿,还带着蓬勃的、欠缺约束的野生欲望。
奉劝现在的成年人,记得主动教养自己家的孩子,自己不教养,别人就有机可乘,要把他们教坏了。
1,第一段第二句,“每每听到长辈们谈及露天看黑白电影的故事,总令我心驰神往。”应改成:“每每听到长辈们谈及露天看黑白电影的故事,我总是心驰神往。”
因为令作者“心驰神往”的是长辈们看露天黑白电影的故事,而不是他听到长辈谈过往的这件事本身。
2,第二段,最后一句,“生动多彩”不能用来形容嘎子这单个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一词较为合适。
3,第八段,“由于工作原因”是经典的句式杂糅型病句。
4,第四段,“嘎子和影片中人物的互动”应改为“嘎子和影片中其他人物的互动”。因为主角嘎子也是影片中的人物之一。
5,第五段,“描摹”一词不是很准确,它的意思和“临摹”差不多,所以应该用“反映”。
6,第九段,“化为灿烂的现实”其实不是很合适,“化为”通常指事物的由好变坏,比如“化为泡影”。而理想变成现实显然是正面事实,所以“化为”应改成“变成”或“成为”。
7,第九段最后一句“时代舞台上,共同唱响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之歌”,这句话主语很怪,到底是人在唱歌,还是舞台唱歌?
【更新】
没想到我的答案能火。
我认真地把王源的这篇美文拜读了几遍之后,发现了几处明显错漏并将它们如实指出,没想到因此招来了许多王源粉丝的批评及质疑,我就不打算一一回复了,你们人多。
但我只想问三个问题:
1,我这篇回答是否有对王源本人进行人身攻击或人格贬损?
2,优秀的明星写了病句,作为普通人能不能帮他指出?
3,作为王源的粉丝,你们真的有仔细看过这篇文章吗?
【第二次更新】
作为一个平时基本不看娱乐新闻的人,我对王源这个明星的了解一直只有“听说过”的程度,而这两天他的粉丝令我大大加深了对他的认识,谢谢。
【第三次更新】
再回应一下杀到评论区的各位小粉丝:
我对王源真的没任何偏见,不信可以看看其他回答,见识一下真正对他有偏见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你们激动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情绪及揣测在逻辑面前不会有任何说服力。
我不建议你们把这个世界的人简单地划分为王源粉和他的黑粉,这不是成熟的世界观。
抽着华子写文章,文章印在课本上。
有问题的是 我帼的语文阅读理解 早已异化为并不是真的教和考 阅读理解的;
而不是王源的文章能不能或该不该被拿去出题。
这我自己写的文章我咋不知道居然还有这意思?.jpg
感觉不如《嘉然小姐的狗》
不信?咱们来对比一下他们文章的优劣?
王源的文章开篇:
作为*00后",我出生时,彩色电影和电视剧就已经非常曾及了。每每听到长辈们谈及露天看黑白电影的故事,总令我心驰神往。也许正由于此,我对黑白电影有着别样的情愫。
我看过的黑白电影不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小兵张嘎》。
你既然想要借黑白电影传达出自己对祖国的文化认同,又为何要对自己想要介绍的内容如此不自信,连用“谈论”、“不多”、“心驰神往”,直接让人察觉到你对介绍的领域并不熟悉,让人从一开始就对文章的内容失去兴趣?
一开篇,用互联网上的话来说,叫暴露了自己作为懂哥的事实。
用日常的话来说,叫毁了文章的代入感。
仿佛已经明说了:“对不起,我不懂,瞎写的!”
看懂哥拿起笔就写,跟看营销号有啥区别,不如不看!
再看看名篇应当如何开篇?
我好想做嘉然小姐的狗啊。
可是嘉然小姐说她喜欢的是猫,我哭了。
短短一句话,清晰地仿佛在述说已经在心中苦闷已久、发酵成情愫的事实,似乎是无数个日夜的可望而不可及背后忍不住发出的呐喊。
同时,气势上已经压倒了旁观者对这个圈子的陌生。也许看这篇文章的人并不知道嘉然小姐是谁,更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人要去当狗,更戏剧性的是当狗似乎还没办法讨好这个喜欢猫的女孩!但简简单单几句话,无疑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好比纳博科夫《洛丽塔》: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一丽一塔。
不知道洛丽塔是谁,有关系嘛?才开篇,还读不懂背后的情感,有关系吗?只需要一段能唤起人内心恶魔的文字,你的心自然会被故事揪紧!
再来看看后面那对于文学性堪称毁灭性的行文:
后来慢慢体会到,他的这股劲头,源于少年的满腔爱国热血。表面上,嘎子是渴望得到一把真枪,实际上,他真正渴望的,是加入八路军、融入革命队伍。
好的文章应当如何?明明人们能看出深意就在其中,但行文不会把某些事实像无聊的营销号文章一样抛出,而是内化为更加深沉的情感,让你反复读起,细细品读,仍能读出字里行间充沛的活力。
那《嘉然小姐的狗》是怎么藏起自己的真是境遇的呢?
我知道既不是狗也不是猫的我为什么要哭的。因为我其实是一只老鼠。
我从没奢望嘉然小姐能喜欢自己。我明白的,所有人都喜欢理解余裕上手天才打钱的萌萌的狗狗或者猫猫,没有人会喜欢阴湿带病的老鼠。
但我还是问了嘉然小姐:“我能不能做你的狗?”
我知道我是注定做不了狗的。但如果她喜欢狗,我就可以一直在身边看着她了,哪怕她怀里抱着的永远都是狗。
可是她说喜欢的是猫。
在万人簇拥的嘉然小姐面前,我只不过是一只老鼠。
而恰似眠子老师在《十年》中所写:
不爱嘉然小姐十年了。
十年里,爱过的每个人都像她。
一如那些在现实中爱过的女孩。多少人自己的心中有过白月光,最后却目送她与自己渐行渐远。
直到化作心房的一丝疼痛。
而《嘉然小姐的狗》没有直言,而是将自己的情思与境遇融进猫、狗、鼠的关系中,让人察觉病态而疯狂的爱中,那冰冷的现实。
后面王源的作文简直堪称小学生修辞手法展示:
小兵张嘎,只是无数少年英雄的代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放牛娃王二小、小萝卜头宋振中、送鸡毛信的海娃.......无数个为国为民的青春之“我,成就了青春中国。
一段话,惯用的排比,让我思考:既然前文已经能让读者读出自己想要写的是哪个群体,又何须自己拿出排比句去把精炼的文字膨胀成泡沫?
她现在还在看着我,还在逗我开心,是因为猫还没有出现,只有我这老鼠每天蹑手蹑脚地从洞里爬出来,远远地和她对视。
等她喜欢的猫来了的时候,我就该重新滚回我的洞了吧。
既然我的离去已然成为既定的现实,又何须多言猫、狗、鼠之后的现实深意?
哪怕世人只会记得我是一只老鼠?
何愁他们看不到背后的失落与卑微!
抒发情感后,往往会转入作者的行动: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当年革命先烈的憧憬,今天已化为灿烂的现实。生长在欣欣向荣的今日中国,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体会着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为这个伟大时代奋斗,是我们的责任。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可是这样的转折,真的完成了从“理解光”“敬仰光”到“追随光”“成为光”的转变吗?
纵然文章中作者对黑白电影的回忆已经结束,纵然对百年前那个火热的年代的追忆已经画上句号,可是传达出的爱仍然与现实有着割裂与距离。向着中学生二三类文看齐的用词冰冷到没有温度,再多的排比也无法传达出行动的积极。
“盛世”、“自豪”、“灿烂”、“伟大”,用得多了,就脱敏了。
再多的名言与成语,难掩转折的生硬与尴尬。
猫猫还在害怕嘉然小姐。
我会去把她爱的猫猫引来的。
我知道稍有不慎,我就会葬身猫口。
那时候嘉然小姐大概会把我的身体好好地装起来扔到门外吧。
我希望她能把我扔得近一点,因为我还是好喜欢她。会一直喜欢下去的。
纵使星移斗转、海枯石烂的誓言已然在幕后,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词语的分寸与剂量,没有像某些拿捏不住作文尺度的初学者那般直截了当抛出,可是谁又不能感受到那深切而病态的爱!谁都能感受到,爱到深处会为着一次闪耀着欢喜的回眸付出一切,纵使失去所有,也要对她勇敢地表达自己卑微的爱。作者克制到了极点,却也把情绪传达到了极点。
到这里,前一篇文章依然颓势尽显,再多的劣质胭脂也掩不住美人的浮肿。
后一篇文章的情感却在冷静的文笔中喷薄欲出。仿佛口述般冷静却满含热切的文字如同薄薄粉面包不住蟹黄香味浓郁的灌汤包,只能最后一笔的滚烫汁水溢出。
结尾的余韵同样是天壤之别。
时代舞台上,共同唱响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之歌!
多么空洞、多么堆砌宏大叙事带来的悲哀!
仿佛鸡血的口号贯穿全文,直到最后也没有察觉到这具躯体的魂在那里,骨骼在哪里!
再多张牙舞爪的故弄玄虚,也只不过是盔甲与皮肉,没有骨骼的躯体如何扛起重剑!
没有汁水的包子如何治愈人空虚的灵魂!
读完全文也没能让我思考如何去爱国!
我的灵魂透过窗户向里面看去,挂着的铃铛在轻轻鸣响,嘉然小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表演得非常温顺的橘猫坐在她的肩膀。壁炉的火光照在她的脸庞,我冻僵的心脏在风里微微发烫。
回味无穷,扭曲而真切的爱终于走到了终点,带走了一切的热烈,只留惨状让人思考真正的爱应当如何,一个卑微的人应当如何向着闪耀的她传达自己的爱意。
综上,一篇没有思考、没有情绪、没有底气的文章,在《嘉然小姐的狗》面前输了太多了!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没有完成赎罪的阿米尔,在结尾也追着那依旧飘扬的风筝,一如他在遥远国度的童年,那个尽力奔跑的春日。身在他乡的雪融,也要为你,千千万万遍。
成功挣扎着表达了卑微爱意的老鼠,终于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故事的结尾沉沉睡去。想到身后的嘉然小姐身在温暖的壁炉旁抱着她爱的猫咪,自己猎猎北风中的心脏也在发烫。
从重庆市最好的中学(之一)走出来的的明星,在疯狂地堆砌虚浮的词汇、修辞与情绪后,终究画不出一个深情的骨骼,又一次用着中学作文“没话找话”般的高频词汇收尾。
这件事本身,还是很有戏剧性的。
什么,你说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人民日报发表了,上了模考卷?
呃呃
首先我没兴趣理解
其次有点眼力见的都能看出这就是为了捧疯狂充值的东西。
翻看这个词条排在前面的都是粉丝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和图片。请问这里面有客观的评价嘛?
彩虹屁都吹上天了吧?
这个热度太牛了吧,我又一次感受到饭圈的恶臭和资本的强大。他们会在网络的各个角落硬塞一些你不想了解也不想看到的东西。
这已经不是我们普通网民想不想看了,这直接就是按着你的头往上怼逼着你欣赏这个爱豆有多厉害了。
唱歌、演戏不温不火然后现在炒作文笔,都把我们当傻子吗。
作为一个年轻的偶像,在禁烟场所吞云吐雾,这本就是违法的行为,特别是组合里的易烊千玺还是控烟大使这个身份。
还有粉丝拿其他明星抽烟来比较,这就是纯属躺平比烂呗。
在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的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十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百元罚款。
【法律依据】《消防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
(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
(二)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个人参加高考了么?语文几分?作文几分?
tfboys的其他两人,至少还是老老实实参加高考,正常的艺考分数,上国内大学。
这人呢?连高考都不参加,直接润国外去了,现在拿他的文章给一群中学生做阅读理解?还能不能更搞笑?!
如果高考状元的满分作文,给将来要备战高考的孩子们当范文,那非常正常。
一个连高考都不参加的流量明星,用他的文章给学生们做阅读理解?难道是想证明“刻苦努力学习,不如当个明星网红”?
更不用说,这个人刚一成年,就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连作为青少年偶像的本职工作,都直接失职了。
这种事上了热搜,粉丝们居然还好意思控评尬吹?
不要以为被媒体带了点流量,就真有“免死金牌”了。从赵薇到薇娅到李云迪,如日中天时,哪个被媒体吹得少了?
中纪委文章:《治理“饭圈”乱象须多管齐下》,对饭圈和流量明星,明星粉丝,都做了明确定义:
【娱乐圈、“饭圈”乱象频发,不仅对青少年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严重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
“饭圈”是流量明星和粉丝组成的一个畸形生态圈,有些流量明星不断挑战伦理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不少粉丝群更是在偶像明星光鲜的外表下,失去了美丑、是非的判断力,冲动消费泛滥,盲目跟风,漠视核心价值观,“饭圈”乱象的治理成为一个紧迫问题。
“饭圈”乱象形成畸形价值观,对青少年危害极大,饭圈乱象的背后,是资本逐利偶像经济的脱缰失控,与畸形产业链。】
在中国,尤其是娱乐圈,有一个不好的风气
出事的明星一旦被人民日报点名,似乎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而有些明星得到人民日报的点赞,又被其粉丝和围观者引以为该明星之“星德”多么高尚,如黄袍加身一般。
但是,围观者却是看不透,作为dang的中央报纸,人民日报是一种象征,那是官方主流话语,是权力核心,是国家意志的具象,但是那都不是人民日报自己。
约明星写个稿子,这并非是小时候你写了篇作文投给报社,报社采用了,故而证明你文章写得多好的逻辑,一份党报,始终要考虑其舆论引导的初衷和目的,因而王源写了篇稿子登上了人民日报,并非是真的写得多么好(虽然我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事实上,如果伯克利是中国的学校,那么王源的文章一定会登上《伯克利校报》,并注明:该文首发自人民日报。
另一个想说的是,无需对一个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题目和材料赋予过多的意义,首先,学生的阅读题更讲究分析能力和编的能力,把话圆过去c,思想不滑坡即可,其次,材料本身是与主流价值观契合的,如果对这一阶段的孩子起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作用,编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麻了。
摘两段文字对比下,大家各自体会吧。
“最初懵懂的他,也许并不明白革命是什么,革命为了谁,在斗争实践中,嘎子逐渐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这是王源的。
我以为在现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为什么呢?第一,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关在房子里,最容易高谈彻底的主义,然而也最容易“右倾”。西洋的叫做“Salon的社会主义者”,便是指这而言。“Salon”是客厅的意思,坐在客厅里谈谈社会主义,高雅得很,漂亮得很,然而并不想到实行的。这种社会主义者,毫不足靠。......
第二,倘不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也容易变成“右翼”。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像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听说俄国的诗人叶遂宁,当初也非常欢迎十月革命,当时他叫道,“万岁,天上和地上的革命!”又说“我是一个布尔塞维克了!”然而一到革命后,实际上的情形,完全不是他所想像的那么一回事,终于失望,颓废。叶遂宁后来是自杀了的,听说这失望是他的自杀的原因之一。又如毕力涅克和爱伦堡,也都是例子。在我们辛亥革命时也有同样的例,那时有许多文人,例如属于“南社”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谁知赶走满清皇帝以后,民国成立,情形却全不同,所以他们便失望,以后有些人甚至成为新的运动的反动者。但是,我们如果不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也容易和他们一样的。
这是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所以,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革命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公交车,别管是什么,先挤上去再说?
恭喜中学语文教材喜提二流教材美名
与人日一同在二流领域发光发热
我猜,这文章要是署易烊千玺的名,也不会如此恶评如潮。
谁给你们的胆量,敢用这两个字?
是改错么?
单从文笔来说,写的很符合官方文章的需求。
首先,肯定要正能量,你在《人民日报》上风花雪月肯定是不行的。文青们因为失恋了觉得世界末日,日常抑郁,《人民日报》只会关心我国怎么这么多年轻人不生二胎,你们是不是思想出问题了?
其次,必须要真诚,而这种真诚,哪怕你看着觉得这有点虚伪矫情了,但在官方文章上,也是必须的,因为你的感受,根本就不重要,记住:《人民日报》不是给你看的,虽然你是人民。
同时,这个真诚的设定,参考“皇帝的新衣”。或者梁左的大作《小偷公司》——“说你真诚,你就真诚,不真诚也是真诚。”
真诚的判定标准,是由《人民日报》决定的。
因此,我非常支持《人民日报》:王源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真诚,或者说,很忠诚。
最后,这篇文章给小学生做阅读理解其实还行,但给九年级的初中生可能勉强,毕竟现在的孩子早熟。
比王源爱国的,会觉得王源不够忠诚,连我党的大名都没有提,属实政治觉悟不够;
没有王源爱国的,会觉得王源还是给我带包华子吧,大家抽点烟,说点青春期小男生该说的话,哪怕是骂几句老师,夸几句班花都好,起码这人得活得真诚点。
如果你觉得我说了这么多有点啰嗦,那你直接看我最后一句结论就行了:
这是一篇不够忠诚同时也可能不太真诚的文章,但给九年级孩子做阅读理解,勉强可以了。
前提是——不是代笔。
当然,如果你不叫王源,写出这样的文章,你觉得《人民日报》会鸟你吗?
新闻要放在一起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